楚辞《卜居》全文注解与读后感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楚辞《卜居》全文注解与读后感赏析,第1张

楚辞《卜居》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屈原既放,         屈原已经遭到放逐,

三年不得复见。       三年了不能与楚王相见。

竭知尽忠,          竭尽智慧效忠君王,

而蔽鄣于谗。        而仍被阻隔于小人的谗言。

心烦虑乱,          心中烦闷思虑紊乱,

不知所从。          不知应该怎么办。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    就去拜见太卜郑詹尹说:

“余有所疑,         “我有许多疑惑之事,

愿因先生决之。”      愿请教先生帮我决断。”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     詹尹数好筹策拂拭龟壳说:

“君将何以教之?”      “您将有什么见教之言?”

 

屈原曰:              屈原说:

“吾宁悃悃欵欵朴以忠乎?     “我应该诚实勤恳抱朴尽忠?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还是无休无止送往迎来八面玲珑?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应该除草助苗努力耕耘?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还是游说权贵以求取虚名?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应该直言不讳不怕危及自身?

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还是贪图世俗富贵苟且偷生?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      应该远走高飞保全真性?

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还是阿谀奉承屈己从俗,奴颜婢膝地取媚妇人?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应该廉洁正直清白自处?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还是圆滑嬉笑,如油脂滑腻似熟皮柔能缠柱?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       应该气宇轩昂像矫健的千里驹?

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还是像水中的野鸭飘浮不定随波逐流, 苟且保全身躯?

宁与骐骥亢轭乎?       应该与骏马并驾齐驱奔驰?

将随驽马之迹乎?       还是追随劣马的步子?

宁与黄鹄比翼乎?       应该与天鹅并着翅膀飞翔,

将与鸡鹜争食乎?       还是与鸡鸭争抢食粮?

此孰吉孰凶?            这到底哪个吉利哪个凶险?

何去何从?             哪样不能做哪样可以干?

世溷浊而不清,        世道浑浊秽恶不清,

蝉翼为重,             薄薄的蝉翼被认为很重,

千钧为轻;          千钧之物却被认为太轻;

黄钟毁弃,          发音洪亮的黄钟被毁坏抛弃,

瓦釜雷鸣;          鄙俗的瓦釜之声却被说成雷鸣;

谗人高张,          谗佞的小人趾高气扬,

贤士无名。             贤能之士却没有声名。

吁嗟默默兮,             叹息着只能默默不出声,

谁知吾之廉贞?”           谁知道我的廉正坚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    詹尹于是放下筹策辞谢说:

“夫尺有所短,         “一尺有嫌它太短之处,

寸有所长;           一寸有觉其够长之时;

物有所不足,          美好的事物也会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          高深的智慧也会有所不知;

数有所不逮,       卦数的推算有所不及,

神有所不通。          神灵的法力有所不至。

用君之心,            用您自己的心去思考,

行君之意,            按您自己的意愿行动,

龟策诚不能知事。”       龟卜蓍占实在不能料知此事。”

 

〔注〕 放:放逐。复见:指再见到楚王。蔽鄣:遮蔽、阻挠。太卜:掌管卜筮的官。因:凭借。端策:数计蓍草;端,通,数也。拂龟:拂去龟壳上的灰尘。悃(kǔn捆)悃欵欵:诚实勤恳的样子。欵欵,同“款款”。送往劳来:送往迎来。劳,慰劳。大人:指达官贵人。媮生:贪生。媮,同“偷”。超然:高超的样子。高举:远走高飞。保真:保全真实的本性。哫訾(zúzǐ足子):义同“趦趄”,想前进又不敢的样子。栗斯:与“哫訾”同义。喔咿:想说话又不敢的样子。儒儿(ní倪):与“喔咿”同义。妇人: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突梯:圆滑的样子。滑(gǔ骨)稽:一种能转注吐酒、终日不竭的酒器,后借以指应付无穷、善于迎合别人。如脂如韦:谓像油脂一样光滑,像熟牛皮一样柔软,善于应付环境。洁楹:度量屋柱,顺圆而转,形容处世的圆滑随俗。洁,借为“絜(xié协)”,《楚辞补注》引《文选》亦作“絜”。昂昂: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样子。氾(fàn泛)氾:漂浮不定的样子。凫(fú伏):水鸟,即野鸭。此字下原有一“乎”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删。亢轭(è饿):并驾而行。亢,同“伉”,并也;轭,车辕前端的横木。驽(nǔ努)马:劣马。黄鹄(hú胡):天鹅。鹜(wù务):鸭子。溷(hùn混)浊:肮脏、污浊。千钧:代表最重的东西。古制三十斤为一钧。黄钟:古乐中十二律之一,是最响最宏大的声调。这里指声调合于黄钟律的大钟。瓦釜(fǔ斧):陶制的锅。这里代表鄙俗音乐。高张:指坏人气焰嚣张,趾高气扬。谢:辞谢,拒绝。数:卦数。逮:及。

本篇究竟为谁所作,学术界有争议。自王逸《楚辞章句》明确地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直到晚清,一般学者对此并无疑义。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则对此说断然翻案:“《卜居》、《渔父》,必非屈原之所作。”五四运动以来的《楚辞》研究者,如郭沫若、游国恩、陆侃如等均张其说。郭沫若就说:“《卜居》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屈原赋今译》)我们认为,王逸的说法和今人的说法并不矛盾,只是他们以各自所处时代的观点看问题罢了。先秦西汉人作文著书,往往不题作者姓名,现在所传先秦古籍的作者,大多是后人加上去的。而且那个时代特别讲究“家法”,“所谓家者,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父传之子,师传之弟,则谓之家法。”(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推断其学出于某人,即署其名。《管子》、《晏子》、《吕览》等书多载作者死后之事,都属于这种情况。王逸以为《卜居》为屈原所作,是因为该篇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情感,至于它是否是屈原亲手所著,这不是他关注的问题。因此,王逸说《渔父》是屈原所作,但他在《渔父章句》的下文又说:“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渔父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这种今人看来前后矛盾的话,王逸并不以为是矛盾。汉人认为《卜居》是屈原所作,因为该篇出于屈子之学。今人否认屈原所作,是因为该篇的表达形式不像屈原亲手写定。至于屈原问卜的事到底是事实还是假托,恐怕不是主要问题。今人多以为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把《渔父》的问答作为一个情节过程来叙述,王逸的《楚辞章句》把《渔父》、《卜居》都作为事实来看待,是牵强附会。但是,既然两篇为“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所作,那么,他们当然知道屈原的行事了。而且问卜的事在屈原其他作品中也有反映。因此,说这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艺术手法,恐怕有以今人的创作方法衡量古人的嫌疑。

本篇以“卜居”名篇,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居,谓所以自处之方。”自处之方,就是篇中所讲的“何去何从”。古人以占卜决疑,“卜居”是说通过占卜来解决自己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社会。本篇一开始叙述屈原问卜时,说他“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似乎屈原心态极端矛盾,不知选择哪条人生之路。可是,如果我们一口气读完那十六个排比疑问句,以及那义愤填膺地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我们就会明白,诗人正是用问句的形式对比正反两方面的人生之路。作者的选择取舍,一目了然。他的问卜并非想求得一种答案,在全部疑问中,求得“何去何从”的意向并不强烈。相反,诗人用比喻和象征的说法区分强调善恶美丑的冰炭不容,表现对美善的坚执和对丑恶的弃绝。《卜居》中所流淌的屈原的情感,正是选择的痛苦和选择之后的痛苦。正如蒋骥所说:“《卜居》本意,盖以恶既不可为,而善又不蒙福,故向神而号之,犹阮籍途穷之泣也。”而王逸以为“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则是没有抓住本篇主旨的误解。朱熹认为是“屈原哀悯当世之人,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楚辞集注》),也与大旨不十分贴切。本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开头和结尾的叙述,完全是散文的写法,中间用骈偶和散行句参错组成,用韵也较为自由,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新体裁,是“不歌而诵”的汉赋的先导。

中秋节是在北宋才正式确立为每年的八月十五,但为什么唐朝就已经开始过中秋了呢?其实要去探究中秋节的根源,在周朝时期便有相关记载。所以说中秋节的来历非常久远,只是到了宋朝才明确定了一个日子叫中秋,之前的人们还是看月亮来过中秋节的。唐朝和宋朝有很多诗词都有描写到中秋节,中秋是月亮最圆的一天,古人对于月亮的想象更是无穷无尽,这种好奇之心可能才是古人对中秋最大的纪念。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也就是今山东诸城,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述及创作缘起: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历来,人们谙熟于词中名句,激赏其对宇宙人生的追问、思考和超然脱俗的心态,但却对苏轼提到的欢饮达旦、大醉,以及怀念子由,可能无更多深细关注。其实,苏轼的这首词,是在宋代中秋节之亲朋相携而游、玩月与饮新酒等中秋习俗的背景下写就的,犹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受重九登高、佩茱萸习俗感召,记录其事,发抒性情。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大约是因为仲秋之月庄稼成熟、丰收,故可以之供养衰老鳏寡之人。但中秋节作为节日的出现则是要晚至初唐以后。清代俞樾曾说:自唐以来,世间皆重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茶香室四钞》卷一)而《洪亮吉集·释岁》中也曾记载:中秋节,唐初尚未盛行,故虞世南、欧阳询、徐坚等作类书,《岁时部》皆未列入。若唐以前八月十五日见于史传者,惟《隋书·新罗国传》‘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各赏以马布’,及《武夷山记》‘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魏真人等会山顶宴集’数事而已。

中秋节在产生之后,我们现有的习俗,唐宋时即已流行,只是在诗词中的表现有所侧重。如中秋食月饼的习俗,就很少体现。周密《武林旧事》有南宋时始有食月饼记载,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此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则月饼与中秋、团圆的意义被明确表达。

但是,唐宋人对于张灯结彩、玩月、饮新酒及观潮等记载较多。玩月,即赏月。南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夜,(苏颋)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可见这天,宫中值班的官员学士们都要赏月、饮酒、赋诗。唐宋人有不少中秋诗就是在此种情景下写就。如白居易就有《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吴融亦有《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等。

正如苏颋所言,八月十五的月清光可爱,适宜观赏,若登高清览,更增流韵。苏轼在熙宁九年欢饮达旦的地方,就是在超然台上。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东京梦华录》亦提到中秋赏月时,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夜无论贫富贵贱,各怀逸兴,皆要登高赏玩,以欢度佳节。而杭州人去绘福楼观月(《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则是一大胜事。若无高台赏月,亦会影响情致: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开元天宝遗事》卷四)虽然唐玄宗的望月台因安史之乱终没建成,但由此也可窥测中秋高台赏月之习俗的普遍,和受人重视。

而为观月添胜的,自然离不开饮酒,所谓的欢饮,才能达旦,才可成竟夕之欢至于通晓。《东京梦华录·中秋》: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行都有官酒库,每岁清明前开煮,中秋前卖新。大约中秋这天,家家要尝新酒,不仅赏月时佐酒,白日亦多豪饮。为此,官库从清明前就开始煮酒,做准备了。

此日,三秋恰半,正是丰收季节,各种瓜果时蔬上市,无论宫廷、民间,都会享此丰硕果实: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东京梦华录·中秋》)宫中自然最为丰华:禁中中秋赏月,有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辉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粲,竟夕乃止。(《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丰盛的瓜果百物,令人切实感受到收获的充实、富足。此时虽然天气渐凉,但却仍姹紫嫣红,槐黄荣,桂香飘,断肠始娇,金钱夜落,丁香紫,苹沼白,花尽实也,(清·陈淏子辑、尹钦恒校注《花镜》卷一)瓜熟蒂落,花团锦簇,丰盈美好。

中秋这天全民游乐歌舞,也是必有节俗: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东京梦华录·中秋》)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梦粱录》)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有趣习俗,虽不普遍,但亦可记上一笔。如现今盛行的放河灯,早在宋明时期即已流行:此时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粲如繁星,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那粲如漫天繁星般通明透亮的河灯,仿佛穿越时空,仍点亮在我们眼前。另外,在杭州等这样的地方,还会有观潮习俗,(参《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苏东坡亦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此不赘述。在一些地方,八月十五日这天还有佛像游行等节目: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酉阳杂俎·境异》)

以上是散见的中秋节俗。其实,中秋节更多存在于诗词吟咏中,使之因此有了丰富而绵远的生命力与内涵。古人对中秋节的吟咏,主要集中在月的咏叹上。从唐代起,抒写中秋之月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总体而言,有一个大致的脉络。

在中秋节产生之前,古人对于秋月的吟咏,多围绕其自然特点而创作。《皇览·逸礼》:秋则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以迎秋于西郊。宋玉《九辨》: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彼此梧楸。秋尚白,又由于秋自白露始,天渐凉,露结为霜,所以秋露、秋霜、秋之银色或霜色,便被自然地根植于此类诗歌当中。左思《杂诗》有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孙绰有萧瑟仲秋月,飚唳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叶悲先落,攀松羡后凋,谢惠连《怀秋》有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廖唳度云雁,刘宋南平王刘铄有昊天清且高,秋气发初凉。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梁简文帝《望月》有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装。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可谓代表。

傅咸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较早抒写月可以兴福降祉,与唐以后中秋节所蕴含之意旨吻合。鲍照《玩月》之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亦揭开十五之月蕴蓄牵挂远方之情。唐宋人写中秋月,是从以往普通的月中,体会到了那一个月,使之具有区别性: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姚合《八月十五夜看月》)月还是那个月,望月人的心境不同了,有月圆而生人间团圆之美好愿望,但亦因节近白露,清霜初生,而生清寒之意,故亦成为寄托思念之媒介。

由于中秋节是家人欢庆、友朋游赏、万民同乐的节日,故在中秋这天,用诗歌表达思念之情、渴望团圆美好之作成为中秋诗的主旋律,所以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道尽此刻天下人共同的心愿与祝愿。惟其如此,中秋亲朋不在身边,就会异常孤独落寞,故东坡醉酒之时,不免要挂念其弟子由,郑谷则挂念其同年李屿,(《荆渚八月十五夜值雨寄同年李屿》)苏舜钦则怀念张子野;(《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而在禁中值班的白居易,则怀念其好友元稹,元稹在接到白居易中秋念己之诗后,仍答以《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虽然其时早已过了中秋。

不知道为什么楼主所了解的都是国外汉学家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一些研究。汉字是我们汉族人的骄傲,咱们自己的研究当然绝不输给国外的汉学家啦~瑞典那位是林西莉吗?写《汉字王国》的那位。“白川的字结”?这个,请恕我孤陋寡闻,真没听说过……

汉字学的书籍,较早的著作有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而比较经典权威的当然要属裘锡圭先生的《汉字学概要》,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则有更多新颖的观点和视角,系统性也比较强。这些都是汉字学通论性质的书籍,专门对某一时期汉字情况考察的著作也有很多,尤以北师大的汉字构形学系列论文为最。

训诂学大家,当然还是少不了北师大的诸位名师。陆宗达先生的《训诂简论》深入浅出,读来兴味盎然。王宁先生的《训诂学原理》则是训诂学入门和提高的不二之选。王宁先生还有不少著作,都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当然啦,如果再往上推,就到了章黄等民国大师。要是继续上溯的话,清儒们的著作也是可以参看的。

研究文字训诂,必然绕不开的一本书就是《说文解字》。要读好这本书,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是少不了的(其他三大家的注解当然也很有价值)。现代人的著作,则陆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最要研读。

至于其他参考书,则《古文字诂林》《甲骨文字诂林》和《金文诂林》算是齐备了,专业性和广泛性都足够了。在古文字考释方面,这些书所集成的各家之说和古文字字形,足以为我们提供几乎所有需要的材料。当然,这只是字形和各种训释材料,如果要掌握甲金文的文字材料,则《甲骨文合集释文》等释文材料也是必备的。这些书籍的专业性都很强,不是专门进行文字研究的人没必要去看的~

这些书网上都有得下载,还有问题请补充。

啊啊,前辈不敢当。这才看到楼主的补充,不好意思。

如果是为了提高文言文功力的话,倒是没必要一上来就看文字学和训诂学的书籍。其实,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就算看那些书也未必能懂的,毕竟文字训诂都是建立在丰富的语料上的。

学文言文,其实就和学外语是一样的。大量的阅读和一定的背诵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阅读的材料当然以先秦典籍为首选。《左传》《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战国策》《史记》这些书都可以涉猎。真要扎扎实实锻炼基本功,当然是都通读下来最好了。之所以没有列出《诗经》《老子》《论语》,因为这些典籍的语言比较片段零散,不大适合用来锻炼语感。这些书都有“选读”“选注”之类的选本,可以参考。不过,读这些典籍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释,更应该读古注。如果愿意的话,十三经注疏都可以翻一翻。呃,不过这个其实已经是非常专业的要求了~

不知道楼主的功底如何,如果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了,可以尝试先通读一本古籍,以《左传》为佳。就用十三经注疏的本子就很好。其他参考书,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很值得参考。如果真要深入研究,则不仅要通读,更要仔细打通《左传》每个字句。这时,历代对《左传》的研究就都要好好读一读了。王引之的《经义述闻》,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传旧疏疏证》(可惜没写完~),竹添光鸿《左传会笺》等等,都是极好的参考。

要学好文言文,字典等工具书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最基本的,其实对于真正有心致力于此的人而言并不够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故训汇纂》这三本书最为有用,是研习古籍的必备工具书。

当然啦,阅读古书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煎熬的事情~而且对于很多刚入门的人来说,经常有读着读者就满头雾水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情况。这是正常的,慢慢来就好了。还有个小细节,阅读古书,会碰上古代很多礼仪制度那些东西搞不明白可以放过,无伤大雅。咱们并不是为了研究那些而读古书的。另外就是,楼主如果真的阅读古注的话,就必须了解古注的体例。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的通论对这些知识有介绍,建议楼主先看看。对了,读古书的时候难免会牵扯到一些音韵学方面的知识。文字训诂的问题倒还好办,毕竟大家都会写汉字,而且从古到今虽然汉语有变化,但是在语法上也不是彻头彻尾变了。可是,语音则不一样,这家伙真是从古到今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对古人的反切、声训等内容,暂时可以跳过。等日后功力长进,再慢慢咀嚼不迟。

在有一定的语感和语料积累的情况下,再去读文字训诂的书籍,这样才能找到方向,才能用自己已经把握的材料去印证书上所说的理论。否则只能是空谈理论,很难真正理解。

任何问题,欢迎直接Hi潇雪。楼主在这边补充,潇雪不一定能看到呢~

龙是中国古代的神兽之首,亦可以认为本身就是神的化身,神的一种。传说龙生有九个孩子,名字分别是赑屃(音bì xì)鸱吻(音chī wěn)饕餮(音tāo tiè)睚眦(音yá zì)狴犴(音bì àn)狻猊(音suān ní)趴蝮(音bà xià)椒图(音jiāo tú)蒲牢(音pú láo),传说有着各种性情,各司其职。 重读音 龙王的九个儿子的名字: 赑屃(音bì xì) 鸱吻(音chī wěn) 饕餮(音tāo tiè) 睚眦(音yá zì) 狴犴(音bì àn) 狻猊(音suān ní) 趴蝮(音bà xià) 椒图(音jiāo tú) 蒲牢(音pú láo)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误认为貔貅也是龙九子之一,其实不然。 貔貅(读音:皮休)是古代瑞兽,有独角、双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须,是最强之催财风水工具,尤对偏行有奇效,例如外汇、股票、金融、彩马、期货、赌场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为守护财宝吐宝之圣物,貔貅在五行风水中带火性,故能招来大量的金钱,使世间财源自此打开。 重生平 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 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 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重传奇 老大赑屃,就是我们常说的“王八驮石碑”; 老二鸱吻,能吞万物,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吞脊兽(屋顶两边的大兽); 老三椒图,面目狰狞,负责看守门户,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门上口衔铁环的神兽;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兽,放在重要建筑门前; 老五睚眦,能吞兵器,负责看护天下兵器,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刀剑的吞口兽;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排水兽; 老七嘲凤,飞檐走壁,负责警卫工作,就是现在所见到的屋顶翘角上的小兽; 老八蒲牢,声音洪亮能传千里,负责报时,就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钟上兽钮; 老九囚牛,能通万物之言,辨别声音,因此被放在了乐器的头部,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乐器兽头。 重传承 长子赑屃(ㄅㄧˋ ㄒㄧˋ): 长得很像乌龟,喜欢背重物,可以作为石碑的碑座,台南的赤崁楼就有赑屃背著石碑。 次子螭(ㄔ)吻: 喜欢登高俯瞰,所以他都在屋顶上,同时也有祈求降雨和消防的功能。 三子蒲牢: 喜欢大吼大叫,所以放置在钟楼上,传说他最害怕鲸鱼,一看到鲸鱼之後就大叫并落荒而逃,因此大龙峒保安宫的钟楼上,刻著「鲸发」二字并放置蒲牢,就是希望蒲牢会像碰到鲸鱼一样发出宏亮的声响,意指钟声能够响彻云霄。 四子狴犴(ㄅㄧˋ ㄢˋ): 容貌威武而且长得像老虎,长于议论,因此大多放置在监狱的牢房门上。 五子饕餮(ㄊㄠ ㄊㄧㄝˋ): 最喜欢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因此将他置於鼎盖上去沾沾油水。 六子趴蝮(ㄒㄧㄚˋ): 擅长游泳,因此让他伫立在桥头。 七子睚眦(ㄧㄞˊ ㄗˋ): 发怒瞪眼杀气腾腾配於刀剑上。 八子狻猊(ㄙㄨㄢ ㄋㄧˊ): 长得很像狮子,而且喜欢烟火,因此庙里常常将他放置在香炉脚,让他「闻香」。 九子椒图 性好僻静,镇守门边以照顾家庭的安宁,常成为大门上的衔环兽或挡门的石鼓。 其实,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 龙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其形象有多种,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 龙的来源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n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

答案小题D小题B小题(1)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安重荣虽然是一个武士,但他通晓官府的事务,他的下属骗不了他。 (2) 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如今我率领天下向他们称臣,你凭一个藩镇要抗拒他们,大小不对称,不要自取羞辱! 答案解析小题D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损害A、判断词,是/副词,才;B、士兵/终于、最终;C、多次、屡次/命运;小题“是因为他对晋国忠贞不渝,不惜对抗高祖的命令,但是高祖始终对他无可奈何”错小题无 参考译文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

安重荣力大无比,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安重荣虽然是一个武士,但他通晓官府的事务,他的下属骗不了他。

有一对夫妇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安重荣拔出剑交给那位父亲,让他自己杀掉儿子,那位父亲哭着说:“不忍心啊!”他的母亲在一旁大骂,夺下他的剑追杀儿子。 问她,才知道是继母,安重荣呵斥他的继母出去。

安重荣出身行伍,突然间富贵起来,又见晋高祖从藩侯手中夺得国家,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天生的种吗?兵强马壮的人就能做天子!”虽然怀有二心,但没有表露出来。这时,晋高祖和契丹盟约为君臣父子,契丹很骄横,晋高祖对他们更加谨慎,安重荣愤愤不平,认为“委屈中原来尊奉夷狄,使已经穷困的百姓更加困乏,而满足契丹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的万世耻辱”!多次拿这些话指责讥诮晋高祖。

契丹使者往来经过镇州,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不给他们行礼,有时还捕杀他们。这时,吐浑白氏臣服归属契丹,受契丹残暴虐待,安重荣引诱他们入塞。

契丹多次派使臣责问晋高祖,并索求被杀的使臣。晋高祖对使臣鞠躬低头,受到责备却更加恭谨,多说好话替自己开脱,而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臣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威逼羞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抓住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晋高祖对此担忧,为此驾临邺都,回答安重荣说:“前代和契丹和亲,都是为天下考虑,如今我率领天下向他们称臣,你凭一个藩镇要抗拒他们,大小不对称,不要自取羞辱!”安重荣认为晋君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决意反叛。 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想借机窥伺中原,因此没有对安重荣发怒。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反叛,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反叛。

这年,镇州大旱,又闹蝗灾,安重荣招集饥民几万人,驱使他们去邺都,声称朝见天子。 晋高祖派杜重威迎战,交战后,部将赵彦之和安重荣有矛盾,临阵卷旗投奔晋军。

安重荣听说赵彦之向晋军投降,非常害怕,安重荣率吐浑几百名骑兵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抓获他,斩下他的头进献,晋高祖登楼接受他的左耳,下令将首级漆好送给契丹。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万超,并州太原人幼

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D小题4(1)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

(2)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的心愿”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中,D项,权:代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句大意为: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本题选项中,“李万超的部下逮捕了他”错误。

原文说的是李万超下令逮捕马陶,马陶恐惧逃走。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会”“委”“遁”各1分,句意信达2分;(2)“盖”“计”“宿心”各1分,句意信达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李万超,并州太原人。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担货贩卖以供养母亲,晋祖在并门起兵,李万超应募隶属部下。

作战连续获胜,渐渐升为军校。 跟随李守贞在青州讨伐杨光远,奋勇率先登城,飞石击中他的头,呼吸中断很久。

开运年间,跟随杜重威在阳城抵御契丹,流箭射穿手掌,李万超拔箭又战,神色自若。因功升为肃锐指挥使。

契丹进入中原,当时李万超率所辖军队驻扎在潞州,主帅张从恩即将放弃城池归附契丹,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 等到契丹使者到达,独揽州中事务,王守恩于是没有任何事可干。

李万超激愤地对他的部下说:“我们这些人是挂在虎口的食物,性命危在旦夕,现在想要杀掉使者,保住这座城。不仅是逃生,也足以建功立业,你们能这样做吗?”众人都兴奋喜悦地说:“岂敢不听从命令。

”于是率领所辖部队大声呼喊冲入州府官署,杀掉那位使者,推举王守恩为帅,陈述情况上报。汉祖听从他的请求,又命令史弘肇率军首先渡过黄河到达潞州,见李万超,对他说:“能够光复这个州,是你的功劳。

我想要杀掉王守恩,由你担任统帅,好吗?”李万超回答说:“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 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的心愿。”

史弘肇感到他很不寻常,表奏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途经泽州,刺史翟令奇加固城垒拒不归降,李万超骑马奔驰到城下,告诉他说:“现在契丹逃到北方,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主持大义,平定中原,所到之处望风披靡,后归服的诛族,何不及早图谋此事。

”翟令奇这才打开城门迎接。史弘肇就留李万超代理州中事务,汉祖于是任命他为刺史。

到征伐李守贞时,任命李万超为行营壕寨使。河中平定,为怀州刺史。

周祖开国,随从征伐慕容彦超,又为都壕寨使,因功授洺州团练使,参加收复秦、凤,改授莱州刺史。 随从平定淮南,接连调任蕲、登二州,所到之处有政绩。

有诏令重新均定田租,前牟平县令马陶,户籍属于文登县,隐瞒庄稼不上报,命令逮捕他,准备斩首以后再上报。马陶恐惧逃走,从此境内安定太平。

宋初,李万超入朝任右武卫大将军,升为左骁卫大将军。 开宝八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3 高怀德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怀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周天平节度齐王行周之子。怀德忠厚倜傥,有武 勇。行周历延、潞二镇及留守洛都,节制宋、亳,皆署以牙职。晋开运初,辽人侵 边,以行周为北面前军都部署。怀德始冠,白行周愿从北征。行周壮之,许其行, 至戚城遇辽军,被围数重,援兵不至,危甚。怀德左右射,纵横驰突,众皆披靡, 挟父而出。以功领罗州刺史,赐珍裘、宝带、名马以宠异之。及行周移镇郓州,改 信州刺史,仍领牙校。又迁信州刺史,从行周再镇宋州。 晋末,契丹南侵,以行周为邢赵路都部署御之,留怀德宁睢阳。会杜重威降契 丹,京东诸州群盗大起,怀德坚壁清野,敌不能入。行周率兵归镇,敌遂解去。汉 初,行周移镇魏博,及再领天平,以怀德为忠州刺史领职如故。周祖征慕容彦超, 还过汶上,宏赐行周甚厚,并赐怀德衣带、彩缯、鞍勒马。 行周卒,召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领吉州刺史,改铁骑都指挥使。太原刘崇 入寇,世宗讨之,以怀德为先锋虞候。高平克捷,以功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领果 州团练使。 从征淮南,知庐州行府事,充招安使。战庐州城下,斩首七百余级。寻迁能捷 左厢都指挥使、领兵州防御使,赐骏马七匹。南唐将刘仁赡据寿春,舒元据紫金山, 置连珠砦为援,以抗周师。世宗命怀德率帐下亲信数十骑觇其营垒。怀德夜涉淮, 迟明,贼始觉来战,怀德以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尽侦知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 世宗大喜,赐袭衣、金带、器币、银鞍勒马。世宗一日因按辔准

说实话,你给的分儿有点少,不可能有人花大力气给您逐字逐句翻译的(又没资料可以让我复制)。不过幸好我比较喜欢助人为乐,不辞辛苦,所以就把大概意思说给你听好了。 第一段:高怀德字藏用,是真定常山(高俅是宋初高怀德的后代吗?高俅是水浒传的人物,他和高怀德有关系吗?不是,因为高俅的资料实在太少,他的出生日期都不详。 最近有的专家这么认为: 高俅的祖先是大唐高丽属将高仙芝,是高仙芝与高丽妓 女的私生子的后代,随高仙芝来到中原,但因出生不好,并且一直被骂为“高丽奴”

---------------------------------------------------

谢谢采纳哦

4 新五代史 杜重威传 译文

杜重威是朔州人。

他的妻子石氏,是晋高祖的妹妹。晋高祖登上帝位以后,封石氏为公主,授予杜重威舒州刺史之职,让他统帅禁兵。

杜重威跟随侯益在汜水打败张从宾,以战功被任命为潞州节度使。范延光在邺地叛乱,杜重威跟随晋高祖攻打并降服了范延光,改任忠武将军,兼同平章事。

又改任天平将军,升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安重荣叛乱,杜重威在宗城迎战,安重荣摆成偃月阵,杜重威攻打不动。

杜重威打算稍作撤退来伺机作战,偏将王重胤说:“两方军队刚一交战,撤退的一方先被打败。”于是分兵三路,杜重威先用左右队攻打安重荣的两翼,正打得激烈,王重胤带精兵攻打安重荣的中军,安重荣的将领赵彦之来投降,安重荣于是大败,退回到镇州,闭营不敢出战。

杜重威攻破了他,以军功任命杜重威为成德军节度使。 重威行武出身,没有高尚的品行也不懂得带兵作战的谋略。

攻下镇州时,把府库中的物资和敌将重荣的家财,全都据为己有,晋高祖知道却不过问。等到晋出帝与契丹断绝友好关系,契丹连年入侵,杜重威只是关闭城门以求自保,所掌管州的其他城镇大多被契丹人屠杀掳掠。

契丹的骑兵驱赶着成千上万的百姓从他驻守的城下经过,而重威只是登上城头看看,不曾出来营救。 开运(后晋出帝年号)元年,加封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第二年,带兵攻打泰州,攻破了满城、遂城。契丹军队已经撤到了古北,回兵攻打杜重威,杜重威等人向南撤走,到了阳城,被敌人围困,依靠符彦卿、张彦泽等人趁着大风奋击,契丹军队溃散。

将领们打算追击,杜重威用粗话说:“遇到贼寇保住了命,还想再要回儿子吗?”于是收兵而回。 重威据守镇州时,向百姓征收极重的赋税,使得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他又惧怕契丹来进犯,于是接连上表章请求退守京城。

还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就马上起兵上路,朝廷里没有谁能阻止他,后来重威又担任邺都留守。镇州所留的私粮有十多万斛,殿中监王钦祚正在和市军储(一种交换方式和经济手段),于是把此事上奏,朝廷给了几万匹绢来补偿他,杜重威大怒说:“我又没造反,怎能抄没我的财产!” 三年秋,天下发大水,一连下了六十多天的雨,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杜重威在泥泞中行军,物资的供应极其困难。重威退驻武强。

契丹侵犯镇、定两州,重威向西到中渡桥与契丹人夹在滹沱河两岸对峙。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河力战,而重威却按兵不动,彦筠就失败了,王清战死。

转运使李?提议用三脚木做桥,拓募敢死队过河击敌,将领们都认为这样是对的,惟独重威不答应。 契丹人派遣骑兵切断重威军队的退路。

这时,重威心中己经有了另外的打算,并且运粮的道路被契丹人隔绝,于是他暗中派人到契丹部请求投降。契丹人非常高兴,答应他可以做中原的皇帝,重威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就暗中埋伏了精壮的士卒,召集各位将领把投降契丹的事情告诉他们。

诸将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上级将领已经先投降了,于是都服从命令,重威拿出投降书让各位将领在上面写上名字,于是又命令士兵在营寨外列阵,士兵还高兴地认为是要与敌人决战,重威把因为粮食吃光了而投降的事告诉他们,士兵们解下铠甲大哭,哭声震动原野。契丹人赐给杜重威红袍,让他穿着向各军展示,任命杜重威为太傅。

契丹人侵犯京师,杜重威率晋兵驻扎在陈桥,士卒忍饥受冻,非常痛苦。杜重威走在路上,市人在他身后骂他,杜重威低头不敢抬起来回看。

契丹人占领了京师,让官员捐出城中的钱帛犒赏军队,将相也要捐,杜重威应当捐万缗,于是他跟契丹人说:“我率领十万晋军先投降,难道不能免掉我的捐献吗?”契丹人笑着免了他的捐献,让他回邺都了。第二年,契丹人回北方,杜重威和妻子石氏到契丹人的帐中去告别。

汉高祖②定京师,拜重威太尉、归德军节度使,重威惧,不受命。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将攻之。

遣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之,重威不听命,而汉兵数败,围之百馀日。初,契丹留燕兵千五百人在京师,高祖悉诛于繁台,其亡者奔于邺。

燕将张琏先以兵二千在邺,闻燕兵见杀,乃劝重威固守。高祖数遣人招琏等,琏登城呼曰:“繁台之诛,燕兵何罪?既无生理,请以死守!”重威食尽,乃遣判官王敏及其妻相卷次请降,高祖许之。

重威素服出见高祖,高祖赦重威,拜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悉诛琏及重威将吏,而录其私帑,以重威归京师。

后汉高祖病重,对大臣们说:“要谨慎提防杜重威!”高祖驾崩,秘不发丧,大臣于是共谋诛杀了杜重威,以及他的儿子杜弘璋、杜弘璨、杜弘璲,尸体扔在市上,市人踩着他们的尸体大骂,官员们禁止不住,尸体被支裂践踏,不一会就没有了。

5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B2C3A 1(夺,本意是“强取”,这里可理解为“改变”。

《屈原列传》中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句,其中的“夺”意思与本题中的“夺”相同)2(前者表明景延广对契丹的藐视,体现一个“勇”字;后者说他给人家留下把柄,没有考虑到严重后果,表明其“无谋”。A项,前者说明他力大无比,后者说明他脱身自保;B项,前者说明他冲锋陷阵,身受重伤;后者说明他胆怯害怕,并非沉着;D项,前者说明他开脱同事,讲义气;后者说明他自杀不降,有骨气)3(景延广的骄狂是在晋高祖死后、出帝继位时的事情)4(1)一五一十地把景延广的话告诉契丹,契丹更加气恼了。

(“具”“告”“益”各1分,语意通畅1分)(2)各位将领都听从他的调度,出帝也不能干预他。(“节度”“制”各1分,语意通畅1分)(3)按职责跟随我来,他有什么罪而被关押呢?(“见”字用法1分,疑问语气1分,语意通畅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景延广,字航川,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人。

父亲景建,精于箭术,曾经教育儿子景延广说:“如果射箭不能射进铁中,那就不如不射。”因此景延广因为臂力过人而被人称道。

在后梁朱友诲(驻守陕州)的部队里供职,(后来)朱友诲因为谋反被幽禁起来,景延广逃走。后来跟随大将王彦章在中都参加战斗,(在后梁和后唐黄河岸边的激战中)王彦章大败,景延广身上也几处负伤,最后只身逃回(后梁首都汴州)。

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时,守将朱守殷在汴州谋反(不听从李嗣源的命令),晋高祖石敬瑭当时是六军副使,负责处理跟随朱守殷参与反叛的人。景延广是汴州军校(受到牵连)要被处死,石敬瑭爱惜他(景延广)的才能,就秘密地把他放出来让他逃跑,后来把他收为属将。

石敬瑭称帝时,任命景延广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果州团练使及宁江军节度使。天福四年,景延广被派去负责义成事务,随后调去保义,又召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改派去镇守河阳三城,迁任马步军都指挥使,兼理天平事务。

晋高祖去世后,出帝石重贵继位,景延广因为在这件事情上出了力,就总是夸耀自己的功劳。当初出帝石重贵继位时,晋的大臣商议(把这事)告诉契丹,上表称臣。

唯独景延广不同意(这样做),只是在书信里称孙罢了,大臣们都明白那是不行的却不能够改变(他的做法)。契丹果然很生气,多次拿这事责备晋,景延广对契丹使者乔莹说:“我们的先帝是你们北朝所立,称臣可以,但现在的新皇帝却是我们中原自己所立,可以称孙,不可以称臣。

况且我们晋国现有十万口横磨剑,你想要打仗就来吧,将来如果不幸被孙子打败,就会被天下人笑话了!”乔莹知道他这话一定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害怕今后没有什么作凭据,就请景延广把刚才说的话写在纸上,用来防备遗忘。景延广就叫文书写好交给乔莹,乔莹把这封信藏在衣服领子里带回去,一五一十地把景延广的话告诉契丹,契丹更加气恼了。

第二年春天,契丹入侵,景延广跟随出帝北伐,担任御营使,与契丹在澶、魏之间对峙。先锋石公霸在戚城遭遇敌军,高行周、符彦卿军队人少不能救助,派人骑快马请求景延广增兵,可是景延广却按兵不动。

(石公霸等)三员大将被重重包围,出帝亲自率领军队前去救援,三员大将这才得以杀出重围,都向出帝哭诉委屈。但是景延广正掌握军权,居功自傲,各位将领都听从他的调度,出帝也不能干预他。

契丹曾经对晋国人高喊道:“景延广,我们来开战厮杀,为什么不快出来应战?”这时,各位将领都全力迎战,景延广却未曾与敌人交战。契丹已经离开后,景延广独自闭门不敢出来。

由于景延广一句话而使得契丹和后晋翻脸,所有号令、征战之事全都出自景延广一人之手,后晋其他大臣都不能干预,所以契丹所有书信、檄文里也总是以景延广为借口。契丹撤离后,出帝返回京城,就把景延广调出去担任河南太守,到西京洛阳去做地方官。

景延广到洛阳后,抑郁寡欢,觉得很不得志。看到后晋日渐削弱,猜想一定不能对抗契丹,于是整夜整夜地喝酒浇愁,大肆修造豪华住宅,在院子里安排人员奏乐跳舞,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后帝也很后悔,派供奉官张晖带上奏表给契丹称臣来求和,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回复说:“叫桑维翰、景延广来,并且把镇州、定州割让给我,才可以谈和。”后晋知道那是不行的,就停止求和了。

契丹军队开到黄河中间时,景延广正带兵屯聚在黄河南面,听说杜重威投降了,就撤回军队。耶律德光率军进犯后晋京城,走到相州时,派遣几千骑兵以及后晋降兵渡过黄河直趋洛阳,来捉拿(挑起事端的)景延广。

(耶律德光)告诉(主将)说:“如果景延广向南跑到了吴地或者向西跑到蜀地,你们也一定要追击过去把他给我抓回来。”而景延广顾及他家人的安全,没有自己寻死,在敌人骑兵突然到来时,就与从事阎丕骑快马到封丘面见耶律德光,(景延广)与阎丕一起被关押起来。

景延广说:“阎丕是我的从事,按职责跟随我来,他有什么罪而被关押呢?”阎丕这才得以被释放。耶律德光指责景延广说:“我们南北两国失和,都是因为你啊!”把乔莹叫来对质,景延广起初不承认,乔莹从白己衣领中取出所藏的。

7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1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

楚辞《卜居》全文注解与读后感赏析

楚辞《卜居》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屈原既放,         屈原已经遭到放逐, 三年不得复见。       三年了不能与楚王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