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认为,孔子的以下三点主要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第二,对于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第三,伟大的教育思想。孔子承认天命,但又不把一切寄托于天命,相反,却强调人的自觉努力。“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知命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一面。然后,他并不把一切委之于天命。面对天下无道的局面,他努力去改变这种局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明了他的这种态度。关于仁,他说“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由此看出,他强调仁德的修养完全依靠自觉的努力。推而广之,推行仁道也要依靠人的主观努力。孔子说:“人能弘道”。孔子一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他表明自己的心迹:“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不甘心默默无闻。他周游列国,屡遭危难挫折而不改初衷,时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反映他积极有为的心态。孔子的这种积极精神,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态度,即从天命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转而从人事方面寻找答案。从孔子开始,依靠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是依靠天命鬼神的思想,就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和一个突出的特点,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最后形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传统。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他宣称“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这就是认为道德是最有价值的,而最高的道德规范是“仁”。关于“仁”,孔子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过论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了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原则:以社会利益为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主要表现在:第一,“见利思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人应追求品德的提高,不应只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第二,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就是说,凡符合仁义要求的,于社会利益有利的,应该积极勇进,不可犹疑退缩。第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社会利益的要求,就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以致生命,不能因个人求生而损害社会利益。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养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的美德和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古代志士仁人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壮语,尽管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却都渗透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举几例: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又如:“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提出对学习应抱的态度是“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他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反映了学习、求知的规律。第四,教育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当然,孔子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其思想也有不足,如“述而不作”,对于创新重视不够;强调德治,对军事重视不够等。这些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这里不再论及。现在的中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尊孔的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十年动乱时期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孔子的思想往往是给人以道德上的约束,而非法制上的束缚。这对中国来说有利有弊,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孔子及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使中国兴旺发达了几千年,并成为现在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活下来的国家,这么说的话,孔子对中国的贡献还是利大于弊。至于其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各有利弊。比如:
墨家:注重科学生产,所以如果是墨家主导我国的正统思想的话,中国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出现,但是墨家思想来源于当时社会的底层阶级,很难占有统治阶级的思想地位。
法家:法家的思想和儒家截然相反,认为人性本恶,故法家思想的统治会让国家的法治特别健全,但是对于人本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其实不会有太大的促进,而且,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法家往往只是紧绷而没有松懈的时候,时间长了,人会受不了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说错了希望不要过于批判。
孔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为:欲速则不达、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人,知者利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1、欲速则不达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只是想要速度,却往往达不到目的地。急功近利,往往会出差错,反而适得其反。
2、礼之用,和为贵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学而》。礼仪的作用是要与人们和平相处。就是告诉我们人为设置这些礼仪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状态,并不是把人约束起来。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其他人。这句话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事原则。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君子在言语上迟钝,但做事情却能十分敏捷。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通晓就是通晓,不懂的就是不懂得,这便是智慧。不懂装懂就是无知,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应当学会虚怀若谷。
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议论,过往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过去的事情所困扰。
7、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没有仁德之心的人,不会长久的处于困境,也不会长久的身处按了。有仁义之心的君子会安守仁道,有智慧的人会通晓仁道的利处。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与利益无涉,而是出于道义。如果牵涉到利益,往往就产生很多纠葛。
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会讲究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会相互勾结在一起,而不会顾全大局,讲究团结。
10、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其唱得好,必定让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伴随和唱。孔子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所提倡的“与人同乐”的思想,对现在的很多人都有着很深的启迪作用。
孔子简介
孔子,西历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是华夏文明的至圣,是华夏民族的先知。
孔子远祖系商代王室,周灭商,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从王室转为诸侯。孔子之六代祖为孔父嘉,名“嘉”字,“孔父”以功高德厚获赐族之典,其后代以先人之字为氏是为孔氏。孔氏为宋国公卿,至孔防叔时孔氏为避宋国宫廷之乱而奔鲁。至此孔子先祖遂由贵族公卿转为士族之家。
孔子最喜欢的科目是音乐。
孔子也确实是“通家”,以他教学的内容看,就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类学问和技能。其中既有射、御等技术类的科目,也有书、数等知识类的科目,还有礼、乐等偏重艺术类的内容。尤其对于乐,孔子可谓情有独钟,而且造诣很高。
他不但能演奏多种乐器,弹琴、击磬、鼓瑟、吹笙可谓样样皆能,更有学者认为孔子还是最早的音乐教材《乐经》的编著者。(《孔子圣迹图·击磬图》,明·文征明书,仇英绘,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本文2023-10-07 08:25: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