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究竟何许人也?
西王母
西王母乃我国古女神,山海经上描写为六尾狐,不主风,不是风神
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又称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西王母之名最初见于《山海经》。「西」指方位,「王母」即神名。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上殿时,「著黄金褡孎,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鐍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汉武帝拜受西王母之教命。《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
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道教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据《山海经》里记载,为一豹尾虎齿善啸的怪物。后代小说和戏曲里,为一美妇人,蟠桃宴时群仙为其庆寿,故又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西王母是中国最古老的女性神只,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之称,有论者认为这指的就是西王母。在上古巫书《山海经》中,西王母以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司天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显示出浓厚的图腾色彩,同时也具有某种刑杀之神的气质。《穆天子传》中也提到了西王母,但是更多的是以远方异族部落领袖的身份出现的,其中西王母与穆王相会饮于瑶池的情节被后世继承,成为《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书的中心情节。
从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西王母的形象应当是从上古巫术仪式中的女祭司形象发展而来。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祭司等职位是有部落中的女性长者担任的,她成为部族的最高权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负责主持祭祀,而上古时期的祭祀中,杀死祭物(包括活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杀死祭物的工作则是有女祭司来完成的——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视为死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汉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为民间的一种风尚。哀帝建平四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关东百姓离乡逃难,逃难的过程中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二十六,直达京都,并于京师聚会,歌舞祭祀西王母(参见《汉书-哀帝纪》)。民间的苦难为民众的造神运动提供了契机,西王母作为一名被改造的神只正式登上了祭坛,这种民间的祭祀狂热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这种由民间发起的宗教狂热最终影响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后来,道教根据神学理论,衍生出我们所熟悉的西王母和相对的东王公。
中国一些学者、专家研究认为,神话色彩浓厚的西王母(王母娘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新华社引述研究昆仑文化的学者李晓伟说:“事实上,被无数神话光环笼罩的西王母并非天仙,而是青海湖以西游牧部落的女酋长。”
一些学者、专家多年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曾经有过一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据考证,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张忠孝教授在其署名文章中指出:“值得说明的是,西王母既是一个古老部落国家的称号,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代代相传。”现存古籍证明,两晋到明清乃至民国,青海草原地区、昆仑山南北有大量的女王部落存在,苏毗部落是最有名的一个。
西王母起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汉书·地理志·王莽传》中说:“临羌(今西宁多巴、镇海一带)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青海湖)盐池”、“西王母石室在青海之东,湟与河二水之间”,按现在疆域当地海晏县的辉特旗附近。亦说:“西汉的王莽吹捧其姑母王改君,说她为帝室卓有功劳,现在又受命之任,临朝执政,得到西王母的神符和神明降下祥瑞的保佑,禾长丈余,甘露从天降,醴泉自地生,这神明降下的祥瑞就出现在西王母国,即他骗得的羌人的西海之地西海郡”。“又据《元和郡志》卷三十九载(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内属,汉遂得西王母室,以为西海郡,理龙夷城。即今河沅军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可见西王母的故乡在今海晏县三角城一带。
西王母:由女祭司到巫术神
上古时期是巫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巫觋在部族中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特别是在原始宗教的大变革——即后世所谓的 “绝天地通” ——之后,巫觋作为一个独特而尊贵的阶层产生了,与神灵沟通、代神立言变成为他们独有的权力,他们成为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在部族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普通民众膜拜的对象。他们之中一些比较杰出的代表人物,不但生前为民众所景仰,死后也被神化,进入到他们为之服务的神界。于是,在巫祭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人们想象中的神界,出现了一类新成员:巫术神。
关于巫术神——即由巫觋形象演变而来的神祗——的记录,主要集中于《山海经》中,如“大荒之中,有山名丰沮之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朋、巫姑、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昆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 之尸,皆操不死药以拒之”……这些能升降于天人之界、持不死药的巫术神,都是由上古大巫发展而来的。
在这些巫术神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王母,她是众多巫术神中最古老、同时也是最神秘的一位。关于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而对于她的真实身份,学界普遍认为她是上古中国西部地区一个尚处于母系社会的、以豹为图腾的部族的女性首领 。而在上古时期,部族首领同时也是宗教领袖,西王母也不会例外。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云:“我惟帝女”,而上古时期,能与至上神有这样密切关系的,只有部族的宗教领袖了。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归藏》中,有西王母操不死药的记载 ,《庄子�6�1大宗师》中,也将她与黄帝、颛顼、禺强并列为四位因“得道”而成神的上古国君 。上古社会中,兼任大祭司的部族首领是族人膜拜的对象,常常会被演绎成部族的始祖神,黄帝便是一个例子,而远处于极西之野的西王母,又因为距离的关系而变得格外神秘。成书于战国末秦汉初的《山海经》中,西王母就被描绘成一个西方的怪神:“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次三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海内北经》)。从上面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周人的观念中,西王母作为神祗体系中的一员,其神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掌不死药,能赐人以不老成神,另一个则是“司天厉及五残”,是一个主刑杀的凶神。
赐人不死与夺人生命,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职责为什么会集中于西王母一身呢?这个用现代逻辑看来很矛盾的问题,如果放到巫术文化的大氛围中,就会很容易被理解:上古时期的巫师,在部族中扮演的就是这样一种赐予生命与结束生命的角色。赐予生命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巫师的医疗行为上,在医学水平极其低下的上古时期,巫师作为部族中的智识阶层,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医者,如上古大巫的代表巫咸就是一个著名的医师,古籍中记载他曾“以鸿术为帝尧医” ,《论衡�6�1言毒篇》中也云:“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祸”。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不能理解医学的功能,看到巫师用药物甚至心理疗法治愈疾病,便觉得十分神奇,而巫师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神圣性,也将治病术秘而不宣,或者将药物当作巫术灵物,将它的功效神奇化,同时也神化了他们自身。
巫师的刑杀功能主要表现在巫祭仪式上,上古时期,最隆重的祭祀都是牺牲祭祀,其中也包括人祭。而主持这种祭祀、杀牲献祭的,都是巫觋集团的首领。因此,正是在这种仪式上,巫师们负担起了掌管刑杀的职能,他们杀死作为牺牲的战俘和部族成员,将他们献给神,希望能用这种奉献生命的方式打动神灵,获得神灵的护佑。
西王母的双重神性正是巫师的上述双重职能所决定的,因而可以断定,西王母也是由某位上古巫师演化而来的巫术神。但与巫咸等人不同,西王母的现实原型是西域某部落——应当是羌族的——女性祭司。
道教神仙 神仙学说 神仙的特点 成仙的基础
修仙的途径 神仙的等级 先天尊神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三官大帝
四御 土皇
西王母 雷祖 星君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五星七曜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斗姆 六十甲子神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 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
雷部五元帅 雷公电母
龙王 雨师 风伯 土地神及地方保护神 城隍 门神
土地 灶神 财神和福禄寿星 财神
福禄寿星 冥司神灵 酆都大帝 十殿阎王 得道仙真 观音 八仙 妈祖
关帝 吕祖 王灵官
临水夫人 三茅真君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目录 来历
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又称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西王母之名最初见于《山海经》。「西」指方位,「王母」即神名。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上殿时,「著黄金褡孎,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鐍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汉武帝拜受西王母之教命。《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
在汉代的道家著作《淮南子》中提到,羿向西王母求来不死之药,却被他的夫人嫦娥窃取,吃下去之后,飞到月亮上。因此她与长生不老的向往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汉代的铜镜上,有时出现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形象,周围是凌空飞翔的羽人-即早期理想中的仙人,表示她已经成为羽化登仙的核心,至少也是核心之一。
西王母在道教中有崇高的地位,后来在民间宗教中对她作了新的解释,地位更高。道教形成后,西王母一直是一位重要的尊神。据葛洪晚年的著作《枕中书》说,道教最高最先的神仙是元始天王,即盘古真人。他在天地尚未开辟是时就已存在,天地开辟之后,他居于天中心的玉京山。另有自然道气结成了另一尊神太元圣母,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留下的后代,一个是天皇扶桑大帝,另一个就是西王母。以后上清派等皆重视西王母,出现了与她有关的道箓。
女仙之宗西王母住在昆仑之都,元始天王授予她方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让她制召万灵,总领真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凡是女子登仙得道的,都归她管辖。所以一般认为西王母是女仙之宗,居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山。《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于西王母管辖。
育养万物元始天尊授西王母以方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总诸天之羽仪,监上圣之考校。据唐五代时的《集仙录》记述说,西王母,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与另一尊神东华至真之气所化的东王公共理阴阳二气,因此西王母和东王公又是道气阴阳之父母,育养天地,陶钧万物。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西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西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明清以来,民间对西王母的信仰起过一些变化,有些民间宗教信仰无生老母,将之作为最高的神灵。民间的西王母信仰或者受其影响,也有将她独立出来,另成一系的倾向。
目前台湾地区的金母信仰有独立的体系,但其神格大较仍与道教系统相近。西王母的信仰自清以来,实际上已经分成两个系统,即道教系统和民间系统。道教系统,仍然恪守道门神仙谱系对她的神格的界定。民间系统比较分散,不全受原来的道教仙谱的约束。目前台湾地区对西王母的崇拜,除原属于道教系统的之外,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组织,这便是遍及于全岛的慈惠堂系统。这一系统常称西王母为「母娘」,崇拜极其虔诚。因为有人根据大约出现于战国时的古籍《穆天子传》的一些记述,相信现在新疆 尔自治区天山的天池,就是瑶池,所以崇信者也有跑到天池朝拜圣地的。
奉祀《汉武帝内传》中有西王母赐三千年结果之蟠桃事,因此,西王母开蟠桃会的故事深入人心。道教和民间一直将西王母作为长寿的象征,以西王母作为金箓延寿道场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诞之日,一说是三月初三日,一说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别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观内,为西王母建祝诞道场,同时祈求健康长寿。
《汉武帝内传》 《墉城集仙录》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
《山海经》是一个志怪古籍,所述事情我们现在人是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并没有对西王母成仙过程有详细的交代,我们知道西王母更像是在母系氏族状态的下的神,就像我们后来的神户传说西游记中的玉帝一样,掌管着三界中的一切,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周穆王和西王母,据说他们在内蒙古的居延海(弱水)河畔有过巧遇,受到她的热情款待。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周穆王的受西王母款待和皇帝的天子之说,都是一个迷惑,便于统治的故事而已,这样的事情只可当故事来听,大家可以这样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认可和信奉西王母,那么有一个人说,西王母跟我很熟,而且还请我去吃喝玩乐了,招待得非常好,我是她的贵宾,那么身份自然就不一样了,身边的人自然会小心伺候,跟随鞍前马后都是一种荣誉,这个其实是统治者自己编出来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信奉他。
古代的皇帝称为天子,其用意其实也是一样的,就是让大家认命,以为给他服务就是天命,否则就是违抗天命,而皇帝的行为就是替天行道,代替天掌管人间,就是为了让大家俯首听命而已。
这样的招数很多人都用过,我们知道宋江就曾用过,他编出跟九天玄女的故事,让梁山兄弟们跟着他一起受招安,其实就是编的鬼话,当然任何一种起义也基本都是以这样开始的,从张角的黄巾军起义,到清朝末年的义和团,无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迷惑追随者,感觉自己就是受天所命,或者如宋江讲的替天行道。
西王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跟我们现在理解的王母娘娘具有同等的作用,是掌管妇女的神,当然这是神话传说,并没有真凭实据,过去有些人打折与西王母又来往或者受到她的青睐,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实也是让不明真相的人盲目跟从他而已。
我们在西游记还有看到,王母娘娘请客,被请到的都是非常有身份的人,孙悟空就是因为没有被请,才愤而大闹天宫,把蟠桃宴会给搞了个乱七八糟。才开始了进入唐僧取经的节奏,让孙悟空进行立功赎罪,而一干人马都是因为犯了错误,被打下凡间接受惩罚的,猪八戒是调戏嫦娥,沙和尚是失手打了琉璃盏,而小白龙也是把玉帝赐给的东西打碎,这些都能看出是愚弄人的想法。
不过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这样简单的讲法已经没有多少人信了,所以西王母已经很少有人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如此。
王母娘娘,另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
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
在汉族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西王母的起源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祖先神化。
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拥有不死神药。《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王母娘娘
简介
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
历史记载
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好像是说: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长着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很会用高频率的声音吼叫。满头乱发,还戴着一顶方形帽子。是上天派来负责传布病毒和各种灾难的神)。可见外形很恐怖,而且是位散发灾疫的煞神!他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替他叼来食物和日用品。
但是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言行却又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当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西巡到了昆仑山区,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都清唱了一些诗句相互祝福。
《汉武帝内传》谓其为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并于此日盛会,俗称蟠桃盛会。
西王母神话的演化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历经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又称昆仑山)的石洞中,是一个人面兽身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怪物。在《穆天子传》中,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人。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上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
王母娘娘的职责
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娘娘。她在瑶池中开蟠桃胜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搅乱了蟠桃胜会。她种的蟠桃最为神奇,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寿。她是天宫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
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是何关系
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并非夫妻关系,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其掌管蓬莱仙岛。而玉皇而群仙之首,众神之主。西王母的出现比玉皇要早,所以其不是夫妻。
泰山民俗---王母娘娘的信仰
明清以降,王母娘娘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清代北京竹枝词《都门杂咏》中有一首《蟠桃宫》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宫本叫太平宫,在东便门内,宫内主祀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会,届会时百戏竞陈,热闹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观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由240多名香客签名刻勒的《合山会碑》(现存王母池院内)载:“泰邑城东石碑庄有祭泰山之会,由来已久,饮和食德,咸获神庥,靡有缺遗矣。……会中人恐世远年湮之后,善事或有不继者,故于道光十五年挂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志,以永建此会云。”近年港台同胞也不断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维修、粉饰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当然不是因为她曾是“豹尾、虎齿、蓬发、戴胜”和“司天之厉及五残”的丑陋凶神,而是因为她操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死。
王母娘娘(西王母)能使人长生不死之说甚早,据《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曾为周天子谣曰“将子无死”;《淮南子》讲:“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晋时期成书的《汉武帝故事》和《汉武帝内传》中,明知这个不死之药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鸭卵,形圆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此仙桃因与西王母有关,故有称之为“王母桃”者,如《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吃王母仙桃可长生不死,不仅影响帝王(如汉武帝)、民间,就是古代较为严肃的科学家也这样认为,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另外民间不仅认为王母娘娘操有不死之药,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最后谈谈王母娘娘(西王母)与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关系问题。
王母娘娘(西王母)操有不死之药、赐福、赐子及化险消灾与泰山娘娘送生、保育、治病等有异途同归之意暂且不讲,道教仙话中的黄帝七女说显然既与王母娘娘有关也与泰山娘娘有关。李谔的《瑶池记》载:
“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迓西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之一,其修而得道者。”岱岳观位于王母池(古称“瑶池”或“群玉庵”)之西邻(李谔或许将岱岳观与王母池混了),李谔的《瑶池记》之瑶池,无疑是指王母池,而王母池供养的是王母娘娘,那么这个玉女显然就是王母娘娘了。一般说来,玉女是指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娘娘也是黄帝七女之一。如谢肇淛《登岱记》云:“元君者,黄帝七女之一也。”王思任《泰山记》载:“考元君之始,黄帝封岱,遣七女云冠羽衣,迎昆仑真人。元君其一也。”文翔凤《登泰山记》亦有相同的看法:“至碧霞之宫。相传为黄帝时遣七女云冠羽衣,于岱岳之上以迓西昆真人,而玉女其一有道术者。”从以上文献记载不难看出,王母娘娘为黄帝七女之一者,也即泰山玉女娘娘。
与王母娘娘有关的传说
在野三坡龙门天关小溪河东侧,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石头,叫立儿石。石面上方有长二尺,高一尺,深一寸的石坑。离立儿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一座石刻的如来佛像。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上的王母娘娘在宫中虽过得很舒服,却整天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常言道:“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她有件事儿一直不顺心。相当初她生了第一个孩子是闺女,曾高兴的了不得,生了第二个是闺女,也是娘的心头肉。等再看到第三个、第四个都是女孩时,王母娘娘可就不高兴了——盼儿子啦。没有儿子谁来继皇位呀!为了要儿子,王母娘娘一憋气一连生了七个,可七个都是丫头,还是难得一子。为这事愁的她饭水不思,彻夜不眠,整天唉声叹气。玉皇大帝也为这发愁。
一天,玉皇大帝陪着王母娘娘下凡到人间散心,来到龙门峡万仞天关之上,站在山顶向下眺望,那真是“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练飞”。玉皇赞到:“好一个人间仙境啊!”王母娘娘哪里有心思赏景,撅着嘴站在一边只是闷闷不语。玉皇大帝知道她的心事,忽然想起何不让她去找如来佛传授生儿子之道呢。他把这个想法对王母娘娘一说,王母娘娘也很同意,于是立刻架起祥云跑到西天,找到如来,说道:“我屡生闺女,难得一子,还望大仙传授生子之道。”如来想:你已生七个女孩,还想要儿子,岂不乱了天规。他灵机一动:我何不略施小计,让她用投石法碰碰运气,于是便对王母娘娘说:“龙门天关小溪流东侧一百步开外,有一块立儿石,生男生女须向石孔掷三块石子讨问。如果三块石子全都投中即时有男有女;如果有两块落入,就是只生男不生女;若是只有一块投中,那就只生女不生男;如果一块也不能投中,便是无男无女,为‘绝户之命’。”王母娘娘求子心切,听了这话便极步返回。这时如来佛用手指一点,在野三坡的龙门天关景区的小溪河东侧,就立刻突出了一块几千斤重的大石头,在石上方凹下一个很浅很浅的长方形石坑。王母娘娘踮着脚后跟,按着如来佛的话向石坑投石。第一快石子没投中,第二块石子连石坑边也没有碰着,幸好第三块石子落入石坑。王母娘娘心情沉闷,站在龙门天关最高处的望儿领上,仰天哀叹:“我求儿不得,只好寄予女儿们身上了!”
后来,野三坡一带的人们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妇便成双结队的来到立儿石前,投上三颗石子,求儿盼女,就这样形成了一种风习,一只传到现在。
王母娘娘在家的地位及解释
王:玉皇大帝;
王母:长一辈儿——玉皇大帝的妈妈;
王母娘:又长一辈儿——玉皇大帝的姥姥;
王母娘娘:跌三辈儿——玉皇大帝的妈妈的媳妇——玉皇大帝的老婆。
娘娘——儿媳妇
西王母的故里
西王母居于少广山,少广山在果州,证据如下:明永乐彩绘《真武灵应图册》一幅见於“附语祈晴”图,该图对题文字云:果州有失目人陈希,於少广山夜遇一真武传诀,逐日专奉。后觉出言如附神语。为人求保,事叙皆合来意,四远响驰。人所施惠,多不恋己,用为功果。咸平年中,夏接秋序,久雨伤禾。州县祈禳,皆无感应。众状举陈希供养真武,祈求有灵。知郡黄扆,遂令陈希赴厅。陈希却告黄扆,须得亲制祝辞,迎请陈希家真武。宝座至州衙,选道士七人,启立清净道场,禁屠宰减刑。逐日放士庶烧香,瞻祷祈晴道场。已对三日,陈希对知通官众,附传圣语,蒙真武降言。果州为天曹注定六十日雨,减除禾颗,十分不收。今更有二十馀日,连雨未息。今既要求晴,奉天皇�旨,消减元注日分。至明日巳时,雨脚渐从正北而收。午时天色晴明,禾株茂盛,必获成熟。其陈希精神复回,适来降灵所说之事,皆不知之。明早大雨如倾,巳时便晴於正北方,云霭顿收。本州复留真武,展三日道场,备香花道具,迎送真武归陈希家。又於本堂启建道场,答谢至冬间。果州五县,并无检放苗数。后转运司体问,因依奏闻朝廷。续降回命下果州,宜令置立照,依应记录於州衙大厅,永远为验。陈希除本州支与酒面彩帛处,特赐静应居士为号。 果州就是今南充,证据如下:南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夏代为“有果氏”之国,殷商属巴国,周为巴子国属地。战国时期,约公元330年,巴子国国都迁阆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灭巴,十一年置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市)。战国时期秦国先后灭蜀亡巴,分别置蜀郡、巴郡,南充属巴郡。西汉初,析阆中县置安汉(今南充)、充国县。新莽时更安汉县为安新县。唐武德四年,南充因城西有盛产黄果(广柑)的果山,于是定置“果州”,即为“果城”称谓之始。南宋,理宗赵昀即位前曾任职果州,即位后按惯例升果州为府,赐名顺庆。
西王母究竟何许人也?
本文2023-10-07 08:25: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