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人要学文言文这种早已不存在且不需要使用到的语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为什么现代人要学文言文这种早已不存在且不需要使用到的语言?,第1张

文言文并没有完全退出我们的现代生活。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如“总而言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闻过则喜、反之、出污泥而不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它并没有消退、死亡,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我们天天口中说着、手下写着而不自知罢了。

文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国的气质。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宋词、小说、曲赋等等,它们的智慧与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暗淡,而是愈来愈发出其夺目的光辉,泽被后人。为人处世的许多原则、理念得益于《周易》;治国经营之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史记》、《资治通鉴》多有总结;《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保健使现代医学汗颜……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文言写成的。靠它,我们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祖先的智慧、经验传到千年万世而不会产生变化,靠的就是文言文。你能读懂文言文,你就可以跟孔夫子交谈,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交流。所以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一个工具,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

学习文言文能使提高我们的气质与修养。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让人充实、不轻浮,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

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文言文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

学习文言文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我国许多现当代大作家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灵活地运用古典文学里固定下来的词、短语或语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文学大家的。而现代有些“有名气”的“作家”的所谓作品,细细读来,总觉得和当年那些文学大家们的作品相比显得浅薄。何也?缺文化底蕴也。底蕴不足的根源在于缺乏古典文学的积淀,所以即使红极一时也很快过眼烟云。

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借鉴古代名家写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写的诗文,无论是立意、构思、取材、剪材、用典、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重视文章的意境、结构和语言,通过文言文学习,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对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国有影响的文学大家无一不精通中国古代文学。即使我们将来并不打算当作家,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与人交流总是免不了的,把自己的意见说(写)清楚说(写)明白总是起码的要求吧,我们可以从文言文中学到方法。

虽然我觉得读文言文挺有感觉的,但上面的文字还是觉得挺八股的,有点说大话的味道,让学生心服口服估计不容易,但聊胜于无吧。

提到《周易》,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易经》、八卦,算命、占卜。学《易》的人一般也的确是从《易经》、八卦学起,先学阴阳、五行,象、数、义、理,再学《系辞》、《彖》、《象》……

  整个学习的过程是非常累的一件事,而且学到最后一般不外乎是这么三个结果:

  一是耐心不够,只看过叁、两本书,学了一、两家的东西就自以为懂了的人,开始用那小半桶水在那里荡:帮人家择个八字、看个风水、起个卦,或者自以为是地持这一家之说去反对其它的各家各派。反正是老子学的最正确,天下第一,地上无双;

  二是读书认真,好追根溯源的人,发现越学矛盾越多,越学越糊涂,解又解不开,放又放不下,最后干脆丢开。爷们不学了;

  三是博览群书,记忆超群又“大肚能容”的人,最后得出一个“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论出来混饭吃。这也是易学界的大佬、专家、权威们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也就可以收徒了,反正你问不倒我这个导师。至于究竟懂没懂,只有自己心里有数。

  当然,古今中外像本木匠一样不知天高地厚地敢站出来拍胸说:老子真的是懂了的人虽然也不少。但大多数的人,包括这些拍胸的人及以此为职业的学者们大都还是比较谦虚的,都会在私下或在心里说:《周易》真的是不好学,搞不懂。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佛学研究的哲

文|书生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吐槽,都2020年了,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学文言文和古诗?又用不上,还不如多学英语。

看到这位妈妈的吐槽,我的内心是震惊。

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评论区里支持这位妈妈,认为“文言文和古诗”应该被剔除语文课本的竟然大有人在。

对此,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些什么。

文言文和古诗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凝练的语言,同样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说同样一个“好”字,在“秦氏有好女”中表示的是“美”的意思,而在“好读书,不求甚解”中则是“喜欢”的意思。

平日大家交流的时候,用到文言文和古诗的地方越来越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学习文言文呢?

我记得有位网友说的特别好,他说,我坚持让我的孩子每天朗读古诗和文言文,并不是为了让他明白什么大道理,而是想让他以后在江边看着野鸭在落日余晖中扑腾翅膀的时候可以吟诵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一句“WC”。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气质是装不出来,也是藏不住的。

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五千余年,文言文功不可没。

世界上没有比文言文更凝练的语言了,三五个字就可以概括一件事,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也正因为如此,古人才能够记录历史。西方国家缺少历史文献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文言文这么凝练的语言,他们记一件事需要大量的羊皮、纸张,这在物质匮乏的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为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主要途径。

试想,如果大家都不学文言文,改学英语,若干年后就没人看得懂古籍,华夏文明还如何传承?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文言文和古诗就是华夏文化的魂,没了魂了的华夏文化,还是华夏文化吗?

没了华夏文化的华夏,还是华夏吗?

因此,我很震惊有人会吐槽“文言文和古诗无用,不如学英语”,更加震惊的是这些人吐槽的理由竟然是他们觉得文言文太难了,学起来太费劲。

按照这个逻辑,有人觉得英语太难,是不是就应该取消英语?有人觉得高数难,那么干脆也别学了?反正这些东西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用不上。

当然不行的。

对于我们认为很难或者完全不懂的东西,可以不喜欢,但应当保持一份敬畏之心,而不是一杆子打死。

固然,文言文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很难,但这并不是放弃的理由,学习本就是逆水行舟,知难而上,若是因为难就放弃,那么注定将一事无成。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代藏书家的藏书观念是封闭的。

许多大藏书家如范钦天一阁,都会制定藏书训藏书约,禁止藏书往外流通与借阅,一直到明清清代藏书家互相借阅传抄之风气才渐渐盛行。总的来说古代藏书家把藏书当成古董或是宝物或者是比钱财更重要的家产。

清代著名藏书家钱曾,其藏书丰富数十万卷,其族叔钱谦益大家都清楚,有藏书楼绛云楼,藏书卷帙浩繁,和柳如是那一段韵事家喻户晓~钱谦益死后,藏书一大部分为钱曾所讹,对于钱曾的人品我们不多做评价,来说说其对藏书的吝啬程度。

他根据自己的藏书著成目录学著作《读书敏求记》,这本书至今也是我们研究古籍版本不可或缺的材料来源,里面记载古书版本卷数成书及作者情况等等,是灰常出色的一部目录学著作。但是他把《读书敏求记》写好之后,任何人借阅他都不愿意,这就是封闭的藏书观念,使他认为这是宝贝,很珍贵,借给别人容易搞丢失或者损坏。

一天他的好友约他喝酒,称其喝酒之时偷偷拿走这本稿本《读书敏求记》抄录备份,钱曾得知之后虽然很生气,但是也无可奈何。正是因为喝酒事件,我们今日才得以见到《读书敏求记》的真面目。

其次 我国雕版印刷勃兴于宋代,宋以前以写本为主,这就决定了书籍流通只能靠手抄,流通艰难可以想象。有了雕版之后,藏书家们的藏书才更容易一些,明清时候藏书家们酷爱藏宋元版本(宋元时期版本精校精刻质量高),但是藏书家们依然将这些书视为宝贝,物以稀为贵,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的宝贝借于他人抄录。

为什么现在很多书是孤本?

一是因为纸这种书写材料保存时间本就不如甲骨石头之类的材料易保存,埋在地下会腐烂,藏在家里还有火灾 人祸 兵火 蠹虫等各种使藏书毁坏的因素。故而就算宋到现在也有一千多年,纸不易保存,这大大影响了书籍的流传。

二是藏书家藏书观念,物以稀为贵,封闭的藏书观念使他们不愿意拿出孤本,复印传抄流通于世。

为什么现代人要学文言文这种早已不存在且不需要使用到的语言?

文言文并没有完全退出我们的现代生活。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如“总而言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闻过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