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宝经手真言的正确读音?拜托各位大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谁有宝经手真言的正确读音?拜托各位大神,第1张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麻烦采纳,谢谢!

传统风水地理书籍有:《阳宅三要》,《阴阴宅大全》,《王公断》,《杨公断》,《地理五诀》,《寻龙点穴要揽》等。其次有《入地眼》也可一看。地理学中有重形势的一派,世称:形家,有尊方法的一派,世称:法家。阳宅中有以八卦为主导论吉凶的,有以八卦为辅辨祸福的,总之多离不开八卦、九宫、生克三者。学者可由《阳宅三要》学起,因其浅显易学且较为实用,可谓堪与学之必备书籍。

回答中的这些风水书在均出自图中下面红色印章处,印章上的三个字叫什么我就不多说、、、、你应该认识吧,内中还有很多其它风水的古籍

其它的评价比较高的风水权威经典书籍:

   一、中国风水文化之--《葬经》

    《葬经》亦称《葬书》 ,西晋郭璞著。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 《葬书》中云: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葬书》奠定了中国风水葬乘生气的理论基础,受后世代风水界的推崇,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二、明代专论水法的代表作-《水龙经》

《水龙经》为明末清初蒋大鸿所著。古人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看一个地方的风水好不好, 水的优劣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水龙经》专论水龙各种形态以及吉凶取舍,详细论述了阴阳二宅认水立局的各种方法,在诸多风水著作中,堪称一绝,是研究水龙风水的必读之本。

    三、阳宅风水八宅派代表作-《八宅明镜》

    《八宅明镜》是由杨筠松撰顾吾序着冠道人编著,八宅明镜就是八宅法,它把人与宅分成八类,再归纳为东西两大类,东四命适合住东四宅,西四命适合住西四宅。是流传最久、影响最广、阅读人数最多的一本阳宅风水书籍。在中国古代堪舆领域中独占鳌头,久盛不衰。

    四、形势派风水权威圣典-《撼龙经》

    《撼龙经》为唐代杨筠松所著。杨筱松是风水形法派的鼻祖,被历代形法派风水学家尊为宗师。《撼龙经》具体分析寻龙捉脉之法,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 ,也是历代研究风水学者必读之书。

    五、唐代形法派风水代表作-《雪心赋》

    《雪心赋》系唐朝卜应天所著。卜氏字则巍。《雪心赋》详论五行生克、吉凶互易,词理明快,便后学之观览,引人渐入佳境。是中国堪与学中的名篇名著,是形势法(峦头法)风水的经典作品。

    六、理气派风水创世代表-《催官篇》

    《催官篇》为宋代赖布衣撰。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与祖师之一。《催官篇》继承总结了古代地理风水学术概论,研发和补遗前人之不足,独创编写了龙的规律,详细的描述龙的作用和缺点,龙的祸福相关论说,把龙穴、砂、水、局表露无遗。是地理阴阳学术的一部风水经典。

    七、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博山篇》

    《博山篇》是唐末五代风水大师黄妙应集毕生之所学所著的风水宝典。该书是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风水勘与书籍中很具权威性的名著。

  八、风水第一书--《宅经》

    《宅经》亦称《黄帝宅经》 ) ,相传黄帝所作。讲述了人与住宅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宇宙的和谐。该书认为宅是阴阳之枢纽,首次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九、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葬经翼》

    《葬经翼》是明代由缪希雍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

    十、明代阳宅理论集大成的代表作-《阳宅十书》

《阳宅十书》是明代王君荣编著。该书精选当时最盛行的堪舆著述,将其汇总而成,是明代一部专论阳宅内形和宅外形各种吉凶情况的典范之作。

1细品归园田居里的诗句:古宅十余亩

最后录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作收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雑,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那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那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那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那宁谧和谐之美,不论怎么,人们的心灵也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此情此景,无论是谁,徜徉于其间的也只会有秀美而自然,淡泊而宁静,志趣而高洁。

2关于廊桥的古诗

描写廊桥古诗十首 一、玉宇琼楼天上下,长虹飞渡水中央 上下影摇流底月,往来人渡境中梯。

桥头看月亮如画,桃畔听溪流有声。 桥廊风爽堪留客,波底星光可醒龙。

古事现今朝今朝过去皆古事,虚华当实境实境已往亦虚华 二、普渡桥志感 竹溪溪水落长空,路辟榛芜辐辏同。 绵亘何年鞭海石,依稀半碧架晴虹。

柳阴不用方舟渡,桥畔偏令舆马通。 王政于今侔夏令,千秋犹逢忆程公。

三、水从碧玉怀中出,人在青莲瓣上行。 四、濛淤桥 峰峦环抱锁溪声,百丈流虹饮涧横。

我欲招寻题柱客,长门恰喜倩长卿。 五、桥护本境永兴隆,途通浙闽咸康泰。

上下影摇波底月,四面云开山色秀。 六、桥护本境永兴隆,途通浙闽咸康泰。

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度境中天。 茑迁乔木喜飞腾,鱼跃禹门随变化。

七、步龙泉邑令题济川桥 此地天教系断槎,古来剑气属张华。 长桥高阁一时胜,巨碣雄篇众口夸。

曾是斗牛相照映,不应风雨肆欹斜。 今君小试扶颠手,便有欢声霭万家。

八、至西至东任君过去,或远或近由此登高。 笔伐桂枝何用斧,登云有路步蟾宫。

文塔崔巍千仞上,佛灯明灭一龛中。 宝塔占左恍如一株榕树,翠盖擎浚俨若五色祥云。

石狮负石桥石兴镇定举溪南门锁钥,玉兔浮玉宇玉和玉印成半月东道垂轮。 九、一道长虹闽浙往来迎百世,两岸耸翠东西连续锁千秋。

十、开基立桥传万古,复新竖造镇乾坤。

3求关于山西王家大院的古诗

有关王家大院的诗:1、高家崖贯红门堡,大院依山次第开。

步步攀升官宦梦,层层教育子孙才。森严壁垒城墙厚,宗法等级贵贱排。

世事奈何多变故,空余华夏第一宅。——七 律·参观山西王家大院(中华新韵)译文:高家的山崖贯红门堡,大院依山依次打开。

步步攀登升一个人做官梦,一层一层地教育子孙的才能。马森严厉的壁垒城墙厚,宗法等级,不分贵贱排挤。

世上的事怎么能多有变故,只留下华夏第一的住宅。2、王家大院气势壮,五巷五堡五祠堂。

三雕艺术称奇绝,五种瑞兽踞高岗。匠心独运隐王姓,层楼叠院围高墙。

人去楼空祖训在,民间故宫名远扬。——王家大院(诗二首)其一译文:王家大院气势雄壮,五里巷五堡五祠堂。

三个雕刻艺术称奇妙绝伦,五谷瑞兽盘踞在高岗。匠心中暗自运隐姓王,层层叠叠的楼阁叠院包围,筑起了高墙。

人离开了楼空祖训还在,以民间故宫之名远扬。3、华夏民居第一院,姿态秀美意境远。

门里套门似迷宫,院里有院巧缀连。山庄大院古宅居,建筑艺术博物馆。

深山藏宝方知奇,王宅归来不看院。——王家大院(诗二首)其二译文:中原百姓住的第一院,姿态美秀的意境远。

门里河套的门似乎是迷惑的宫,院子里有院巧妙的牵制。山庄大院古代的宅居,王建建筑艺术博物馆。

深山里藏在宝才知道奇,王宅归来不看院。4、名闻大院历沧桑,龙凤龟麟吉脉藏。

匾额多为官府赠,楹联俱是自家镶。诗书礼义传仁道,亭榭楼台继世长。

日月如梭频变幻,空余华夏亦相当。——七律 •游王家大院有感译文:声名远扬的大院历任沧桑,龙凤龟麟吉脉收藏。

匾额多为官府赠,楹柱联都是自家的镶。诗、书、礼、义传仁道,亭榭楼台继世长。

太阳和月亮像梭不断变幻,只留下华夏也相当。5、为人处世莫称强,平淡一生又何妨。

大厦千间今尤在,哪里去寻子孙王?——观山西王家大院有感(其一)译文:为人生活在世上不要太好强,是平淡一生又有什么妨碍。大厦千之间现在尤在,哪里去寻你的孙子王呢?6、王家大院真辉煌,沉戟磨洗叹沧桑。

风起云涌人情暖,花落水流世态凉。客来门盈天天闹,人去楼空夜夜荒。

朗朗乾坤荣枯事,几个淡然几个狂?——观山西王家大院有感(其二)译文:王家大院真辉煌,沉戟磨洗叹息沧桑。风起云涌人情温暖,花落水流世态度凉。

客人来门盈天天闹,人离开了楼空夜夜荒。朗朗乾坤荣枯事,几个淡泊几个狂呢?

扩展资料: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东十二公里。

是清代民居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化后裔—静升王家,于清代康、雍、乾、嘉年间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建成。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院落分别以龙、凤、龟、麟、虎等五瑞造型,建筑总面积超四万五千平方米,三大建筑群和五氏宗祠包含大小院落一百一十三座,共有房屋一千一百一十八间。

是黄土高原上全封闭古堡建筑。-王家大院。

4关于奇观的古诗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岑参 骤雨鸣淅沥,飕飗溪谷寒。

碧潭千馀尺,下见蛟龙蟠。 石门吞众流,绝岸呀层峦。

幽趣倏万变,奇观非一端。 偶逐干禄徒,十年皆小官。

抱板寻旧圃,弊庐临迅湍。 君子满清朝,小人思挂冠。

醉酒漉松子,引泉通竹竿。 何必濯沧浪,不能钓严滩。

此地可遗老,劝君来考盘。 登玉山诸峰 钱起 郭南云水佳,讼简野情发。

紫芝每相引,黄绶不能绁。 稍入石门幽,始知灵境绝。

冥搜未寸晷,仙径俄九折。 蟠木盖石梁,崩岩露云穴。

数峰拔昆仑,秀色与空澈。 玉气交晴虹,桂花留曙月。

半岩采珉者,一点如片雪。 真赏无前程,奇观宁暂辍。

更闻东林磬,可听不可说。 兴中寻觉化,寂尔诸象灭。

大风 陆游 今年毒热不可支,白汗如雨愁纤絺。 皇天悔祸为一洗,秋风作意来如期。

声如怒涛撼坤轴,夜半折我南斋竹。 幽人晨起得奇观,凤尾襳袜一帘绿。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陆游 劲风东北来,茆屋吹欲裂。 出门有奇观,湖上千峰雪。

日高炊未具,岁晚衣百结。 士岂无一长,所要全大节。

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 陆游 平生爱山每自叹,举世但觉山可玩。 皇天怜之足其愿,著在荒山更何怨。

南穷闽粤西蜀汉,马蹄几历天下半。 山横水掩路欲断,崔嵬可陟流可乱。

春风桃李方漫漫,飞栈凌空又奇观。 但令身健能强饭,万里只作游山看。

海中醉题时雷雨初霁天水相接也 陆游 羁游那复恨,奇观有南溟。 浪蹴半空白,天梁无尽青。

吐吞交日月,澒洞战雷霆。 醉后吹横笛,鱼龙亦出听。

水调歌头 陈造 胜日探梅去,邂逅得奇观。 南枝的皪,陡觉品俗又香悭。

曾是瑶妃清瘦,帝与金丹换骨,酒韵上韶颜。 百叠侈罗袂,小立耐春寒。

凝香地,古仙伯,玉尘间。 烦公持并三友,秀色更堪飡。

定笑芙蓉骚客,认作东风桃杏,醉眼自相谩。 相见落诗笔,字字漱龙阑。

念奴娇 张元干 吴松初冷,记垂虹南望,残日西沈。 秋入青冥三万顷,蟾影吞尽湖阴。

玉斧为谁,冰轮如许,宫阙想寒深。 人间奇观,古今豪士悲吟。

苍弁丹颊仙翁,淮山风露底,曾赋幽寻。 老去专城仍好客,时拥歌吹登临。

坐揖龙江,举杯相属,桂子落波心。 一声猿啸,醉来虚籁千林。

念奴娇 张元干 垂虹望极,扫太虚纤翳,明河翻雪。 一碧天光波万顷,涌出广寒宫阙。

好事浮家,不辞百里,俱载如花颊。 琴高双鲤,鼎来同醉孤绝。

浩荡今夕风烟,人间天上,别似寻常月。 陶冶三高千古恨,赏我中秋清节。

八十仙翁,雅宜图画,写取横江楫。 平生奇观,梦回犹竦毛发。

念奴娇 史浩 银塘江上,展鲛绡初见,长天一色。 风拭菱花光照眼,谁许红尘轻积。

转盼冯夷,奔云起电,两岸惊涛拍。 振空破地,水龙争喷吟笛。

客有步屧江干,胸吞奇观,寄英词元白。 素壁淋浪翻醉墨,飘洒神仙踪迹。

好待波匀,横飞小艇,快引香筒碧。 烟消月出,不眠拼了通夕。

新荷叶 赵彦端 玉井冰壶,人间有此清秋。 笑语雍雍,从今庭户初修。

迎风待月,香凝处、四卷帘钩。 月波奇观,未饶当日南楼。

闻说三吴,江湖胜、从古风流。 况有双轓,旧谙黄阁青油。

金瓯屡启,应难解、久为人留。 天池波滟,可怜苹满汀洲。

念奴娇 曹冠 蜀川三峡,有高唐奇观,神仙幽处。 巨石巉岩临积水,波浪轰天声怒。

十二灵峰,云阶月地,中有巫山女。 须臾变化,阳台朝暮云雨。

堪笑楚国怀襄,分当严父子,胡然无度。 幻梦俱迷,应感逢魑魅,虚言冥遇。

仙女耻求媒,况神清直,岂可轻诬污。 逢君之恶,鄙哉宋玉词赋。

水调歌头 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宵龙。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鼍万垒,汹汹欲崩空。 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箸,此地独从容。

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念奴娇 京镗 锦城城北,有平湖、仿佛西湖西畔。 载酒郊垧修禊事,雅称兰舟同泛。

麦垅黄轻,桤林绿重,莫厌春光晚。 棹歌声发,飞来鸥鹭惊散。

好是水涨弥漫,山围周币,不尽青青岸。 除却钱塘门外见,只说此间奇观。

句引游人,追陪佳客,三载成留恋。 古今陈迹,从教分付弦管。

5关于戈壁的古诗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唐

译文: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2、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白马篇》曹植·魏晋

译文: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李贺·唐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燕然山上的新月,如弯刀般高悬。

4、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从军行》王昌龄·唐

译文: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

5、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高适·唐

译文: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6、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蓟中作》高适·唐

译文: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李白·唐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8、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赛》王昌龄·唐

译文: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10、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高适·唐

译文: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6关于乡村的的古诗

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约 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关于天象的古诗

《天象》

年代: 宋 作者: 洪咨夔

白气一抹蚩尤旗,南斗北斗天两垂。

西方荧惑耀芒角,初月吐魄来食之。

去年天象已可骇,今年天象更可疑。

春王正月暨三月,黑气几度摩晨曦。

铜盘亭亭惨且淡,铁钹拍拍合复离。

沙盆贮水静照影,眼乱两日欢童儿。

移时妖氛渐引却,赤光如血铺庭墀。

家无占书矒休咎,但效嫠妇颦双眉。

昨朝忽见邸状报,诏答丞相辞公师。

首言金鸟效祥瑞,变我愁蹙成愉怡。

玉堂学士天下选,王澡有象非吾欺。

东淮西蜀狗鼠贼,看折尺箠从头笞。

8关于寒食节的古诗

一、《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16239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二、《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三、《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9关于石头的古诗有哪些

《秦淮》、《江边思家》、《暮春江上送别》、《送越上人住蒋山》、《忆别》

1、秦淮

作者:周玉如

秣陵无处望,漓水正前流。

何不教东下,将心到石头。

2、江边思家

作者:周玉如

北望一含愁,归心俯碧流。

滩虽注南海,湘亦接巴流。

天阙当牛斗,台城枕石头。

侬家生长地,终岁信悠悠。

3、暮春江上送别

作者:赵今燕

一片潮声下石头,江亭送客使人愁。

可怜垂柳丝千尺,不为春江绾去舟。

4、送越上人住蒋山

作者:张羽

落落晨星耆旧稀,奋然一出拯危机。

石头路滑有时到,山顶云深无梦归。

帆叶饱风冲白浪,雪花和露湿缁衣。

八功德水谈空处,应有江禽入座飞。

5、忆别

作者:曾棨

一家去住两关情,行李萧然又出京。

记得别时寒食后,断烟残雨石头城。

10关于田园的古诗

关于田园风光的古诗

1、《绝句二首》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5、《归园田居其一》

宋·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6、《田园言怀》

唐·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7、《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0、《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梵名 Mahāratnakūṭasūtra。凡一二〇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本经之异译本极多,兹为便于比较,特将四十九会名称、卷数、译者(新译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见参考资料)

除上举四十九会外,另有下列之异译本。又下表会数栏内之数字,乃相当于大宝积经内容之会数。:(见参考资料)

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开元释教录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阅藏知津卷二、卷三、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樱部文镜,大谷学报第十一之三)]

FROM 佛光大辞典

2、(经名)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前后诸师译一会或译数会而别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宝积者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宝积经论一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

FROM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二〇卷。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

《宝积》这样四十九会的大丛书,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最初出现的是里面最原始的一种,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名叫《佛遗日摩尼宝经》(佛遗日,即毗佛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次晋录失译名《摩诃衍宝严经》,又姚秦失译名《大宝积经》,或名《迦叶品》(后由单卷编入大部四十九会中第四十三会,因大部也有〈迦叶品〉,遂改名〈普明会〉),最后译的名《迦叶问正法经》。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原经叫什么名字已不清楚。

小本《宝积》是继《般若》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其内容较《般若》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出于《般若》。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定慧学,以大乘和小乘相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说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具有智慧,就掌握得到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所谓‘中道’来。‘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若定以空为实在的‘空’,也不对,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他们主张‘中道’。‘中道’原在部派佛学时期也偶尔谈到,现在大乘把它扩大,而且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这就是从小品《宝积》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品《宝积》还特别指出,‘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着了‘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胜鬘夫人会》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的异译,编入大部第四十八会。内容主要讲‘佛性’,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全经结构分十四门,即有十四义。说法基本上与《大涅槃经》的后分一致,但着重结合心的法性讲的。心的法性即心的本质,心以‘清净’为本质,就是‘自性清净心’。《胜鬘经》又提到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把佛性扩展到心性,如来藏厌苦欣灭而为出世正因,尤属内学大本之谈,乃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人生转依根据的说明。把‘如来藏’联系于对‘自性清净心’的理解力方面,即‘空性智’。空性智对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1)从自性清净心讲,一切众生皆有此心,但现时不能觉察,乃因烦恼障蔽,即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与客尘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性质不同,又是分离的,即所谓‘与客尘俱,而性相离’。何以知其相离?是空性智的理解,‘由智而见其不实’,从而把客尘断掉,如来藏就具有空的意义,即‘空如来藏’。

(2)如来藏可以成佛,可以使之具有佛的各种功德,尽管现在未发现功德,但功德的基础存在。藏与功德的关系,被看作‘不俱与不离’,现在虽尚未实现佛的功德,但如来藏里早已摄藏了实现它的基础,如幼儿已具备有成年人基础,总有成长为成年人的一天。从智慧看来,它也是圆满无欠缺的。这样又具有不空的意义,即‘不空如来藏’。

《胜鬘经》共讲了十四义,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说法,如三乘归于一乘,暗示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在内)都可以成佛。四谛归于灭谛,可以看出四谛有有作、无作两方面的意义。

《菩萨藏经》二十卷,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译出,编入大部第十二会。它是菩萨藏理论新的发展,对于大乘全体又有所组织的一部书。菩萨藏的理论根据就是法门,此经对大乘的重要法门都提到了,因此,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学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玄奘是传播这一学说系统的瑜伽行派的人,对此学说原委了解得很清楚,所以非常重视它,归国后最先翻译的就是此经。它讲大乘菩萨道的组织,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把有关法门统摄在这三类里。首先提出‘四无量’来,是与外道说法相照应而内容却不相同,剔除了婆罗门所说以梵天为解脱目标,修行结果与梵天共住的理想。他们修行的手段之一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大乘认为这还是贪欲的低级要求,因而主张四无量是无染心的。此经继承龙树吸取和利用外道所说的四无量这一方法,把四无量列在六度之先,以四摄为六度的推广,构成了以六度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它把以前及当时的一切说法加以简别,最后把重点放在‘智度’上。这从经的最后带有结论性的颂文‘于业应知业,于报应知报,无业亦无报,是安隐涅盘。诸有为皆苦,于中无有智,是故智生已,有为皆解脱’里也表示出来了。此经不但把智慧放在首位,而且讲到如何才能构成智慧;需有十善巧︰蕴、界、处、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品、缘起、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应对十个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善巧。

此经对《大涅槃经》、《胜鬘经》所提到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但无所偏重,而是包罗各个方面。如讲‘界’善巧时,不用‘佛性’而用‘我界’解释,说‘我界’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的意思,实际上与《涅槃经》、《胜鬘经》一样。讲‘谛’善巧提到四谛归于灭谛,与小乘讲四谛以苦谛为中心相反。关于谛,平常只讲胜义谛和世俗谛,此经加一个相谛为三谛。相谛是无相,把一切归于无相。通常讲胜义谛只讲一切法自性空,此经认为这样讲空还不够,应以无相为基础,建立一切相。无相与一切相,非一非异。诸法不一,归为无相。异中见一,无相非相,乃是一切相之共相。这种说法对后来的有关说法很有影响。在讲四谛时,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蕴解释,即五取蕴是苦,因而有苦集灭道。另一方面也可从能取所取来解释,由于能取所取的执着,也会形成苦。这是针对有部把六根看成内能取,六尘看成外所取,而此经认为这种执着就属苦谛。此外,还提到涅盘与生死是无区别的,成就瑜伽师地得方便慧的等等,可见与后来的瑜伽行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此,它对大乘学说讲得很全面,很扼要,可以看成大乘思想的重新组织。玄奘虽然首先译出它,是重视它的一个表示,可惜他并没有说明此经对大乘学说有这样多的发挥。

《大宝积经》内有重大义理的几会,特别是小本《宝积》为大本《宝积》之先河,要义如上。以下即依次略述其余各会的大概。

第一〈三律仪会〉,三卷。唐·菩提流志新译,与旧译《大方广三戒经》同本。佛因大迦叶问,而说菩萨种种应作、不应作的三法。

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新译。佛为无边庄严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无性,不可以相表示;然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本性清净。菩萨如实解了无明诸有为法,悟智见等无为法,入清净法门,获遍持光明智慧,圆满所有不思议善根等愿。

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说如来身口意三秘密真实之法。目连欲穷佛声边际,过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终不能得,其音常近不远。应持菩萨过上方百亿恒河沙佛土,欲见佛顶相亦不能见。

第四〈净居天子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旧名《菩萨说梦经》。净居天子问菩萨所行相貌摄受诸法,佛言梦中见相一百八事,应随梦境进修,净除业障。

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无量清净平等觉》、《大阿弥陀》、《无量寿经》等同本。佛说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极乐国土种种清净庄严,劝人往生。

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本《阿閦佛国经》同本。佛说妙喜世界种种胜妙,不动佛行愿功德,劝人往生。

第七〈被甲庄严会〉,五卷,新译。佛为无边慧菩萨说菩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行于大道,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二卷,梁·曼陀罗仙译,与罗什译《法界体性经》同本。文殊师利说一切法皆法界体性,是污染者法界体性,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染,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名佛出世。佛出世者,诸法无生,是无生法,都无生死,亦无涅槃。又广说菩提之相,菩萨闻已,能于诸法体性无所分别,即名为佛。

第九〈大乘十法会〉,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梁译《大乘十法经》同本。十法者︰(1)信成就,(2)行成就,(3)性成就,(4)乐菩提心,(5)乐法,(6)观正法行,(7)行法慎法,(8)舍慢大慢,(9)善解如来秘密之教,(10)心不希求二乘。

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新译。与旧《普门品经》等同本。佛说色、声、香、味、触、人、天、善、恶等法,了知其性空,本自无生起,皆悉寂静,是名诸三昧普入不思议法门。

第十一〈出现光明会〉,五卷,新译。佛答月光童子问,说如来因地善根资粮圆满,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门。

第十二〈菩萨藏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菩萨藏经》之说明。

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一卷,新译,与旧译《胞胎经》同本。佛说人受生入胎种种事。

第十四〈佛说入胎藏会〉,二卷,唐·义净译。佛说种种方便,化难陀离欲出家事。

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唐·实叉难陀译,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同本。佛说文殊师利于往昔雷音佛所初发菩提之心,过不可思议微尘数劫行菩萨道,劝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然后作佛名为普见,刹土功德庄严,极乐世界非所比量。

第十六〈菩萨见实会〉,十六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城,为净饭王说六界差别法门。

第十七〈富楼那会〉,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旧译名《菩萨藏经》,亦与《大悲心经》同本。佛为富楼那说菩萨藏。

第十八〈护国菩萨会〉,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护国比丘说菩萨清净无畏,喜舍调伏等四十八法。

第十九〈郁伽长者会〉,一卷,曹魏·康僧铠译,与《法镜经》及《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同本。佛为郁伽长者说在家种种过患功德及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无尽伏藏会〉,二卷,新译。佛说菩萨有贪行、嗔行、痴行等分行,说法等五伏藏,成就殊胜功德,速证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幻士仁贤经》同本。王舍城幻师变幻供养验试如来,不知如来现证诸法如幻,悔悟发心而得授记。

第二十二〈大神变会〉,二卷,新译。如来有大神变,说法教诫,答商主天子问,说云何名无生,云何名无生忍。

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佛为迦叶说出家比丘妄言得果,贪著名利等种种罪相。

第二十四〈优波离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决定毗尼经》同本。优波离问佛戒律轻重开遮,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乃至是名法界究竟毗尼,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于是法中不善观察,则为远离如来净戒。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新译,与旧译《发觉净心经》同本。佛说初业菩萨既出家已,应离乐着、利养、愦闹、俗言、睡眠、众务、戏论等过失,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第二十六〈善臂菩萨会〉,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佛为善臂菩萨说菩萨当具足六波罗蜜法。

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赖经》同本。舍卫城有菩萨名善顺,方便度人,示现极贫,佛为说法,授以佛记。

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一卷,新译。佛为舍卫城勇猛授等五百长者,说应观身四十四种过患,厌离身命妻子、舍宅衣服、车乘香鬘、一切乐具,速能成就六波罗蜜,疾得无上菩提。

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一卷,新译,与旧译《优填王经》同本。优陀延王因第二夫人诬陷,对第一夫人及如来圣众发起嗔恚,悟后忏悔。佛为说先知丈夫过患,然后多种观察女色欲染过患。

第三十〈妙慧童女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摩提经》及先译《妙慧童女经》同本。长者女妙慧问佛︰云何得端正身? 乃至临终诸佛现前等境,佛为说于恶友所不起嗔心等四十行。

第三十一〈恒河上优婆夷会〉,一卷,新译。佛与恒河上优婆夷问答,说一切法如幻化,如虚空,心尚不可得,何况心所生法,一切法皆无所得,名真修梵行。

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一卷,与《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等同本。阿阇世王女无畏德,见声闻不起迎问礼,为王广说二乘与大菩萨人种种差别,与舍利弗等问答妙法。

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一卷,与《离垢施女经》及《得无垢女经》同本。波斯匿王女与声闻迦叶、舍利弗等,及菩萨文殊、观音等,问答法要。

第三十四〈功德宝花敷菩萨会〉,一卷,新译。佛因问,为说持诵十方现在佛名所得殊胜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一卷,与先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同本。文殊演说诸佛不思议甚深境界。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与《如幻三昧经》及《圣善住意》等同本。文殊与善住意,于佛前问答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凡夫无佛、不因缘不无缘等甚深法。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半卷,与旧译《太子刷护》、《太子和休》二经同本。王太子问佛︰何因缘得端正莲华化生、知宿命、生天上、得六神通等?佛随问演说。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二卷半,东晋·竺难提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等同本。佛因智胜菩萨问,说诸菩萨依回向,随喜,以一抟食给施一切众生,一香一华供养十方佛等善权方便法门。

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二卷,原名《移识经》,隋·阇那崛多译。贤护问佛,众生有识如宝在箧,不显不知,身谢识迁,如梦迁化,受种种身,往来苦乐等事。

第四十〈净信童女会〉,一卷,新译,波斯匿王女问菩萨正修行法、得坚固力、安住生死、成熟众生、六度、四无量等。

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一卷。本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佛说菩萨成就深心等八法,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速成菩提。

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经〉,半卷,与旧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同本。佛说弥勒以善权方便安乐行,昼夜六时礼佛忏悔,劝请诸佛,愿于来世人民无垢秽奉行十善时成佛。释迦以身命布施,勇猛精进,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

第四十四〈宝梁聚会〉,二卷,北凉·释道龑译。佛说沙门善恶垢净,梵行非梵行种种事相。

第四十五〈无尽慧菩萨会〉,半卷,新译。佛说十波罗蜜及入十地先相等法(与华严部《庄严菩提心经》同)。

第四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一卷半,萧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及一行三昧法。

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净行等。

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胜鬘夫人会)之说明。

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一卷,新译。佛为广博仙人说三十三垢染布施不得果报及说种种上施、生死转识、诸天欲乐衰相等事。

关于《宝积经》的注释,《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有释文与经配合,但不牒经文。对勘四译,唯晋译结构比较相近,可以对读。元魏·菩提流支译有释论一种,名《大宝积经论》,凡四卷,不详作者,译文也错乱拙劣。西藏藏经中同有此本,题安慧作,考其体例,是依《瑜伽》配合经文,详为之解,家法井然,或者真是安慧之作。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有释论五卷,名《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元魏·菩提流支译。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有释论《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毗目智仙译,也都可资参研。(李安)

◎附︰长尾雅人著·许明银译《印度佛教史述要》第六章(摘录)

《宝积经·迦叶品》

(前略)《宝积经》(Ratnakūṭa)也同样地称赞菩萨,而讨厌职业性的小乘比丘。

此经典也许比《般若经》与《金刚经》还要晚出,不过,仍旧是相当古老的大乘经典。汉译大藏经内有为数一二〇卷的大部头经典《大宝积经》。其实,它是集合四十九部独立的经典而成的。其中,第四十三号的〈迦叶品〉(Kaśyapa-parivarta,后改名为〈普明菩萨会〉),即等于此处所译出者。编集四十九部经典成现在之形态的是在七世纪的唐代,且四十九部经典当中也搀杂着旧经典与新经典。有名的《大无量寿经》是排在第五号,《胜鬘经》则列在第四十八号。

〈迦叶品〉在这四十九经当中属于最古老层次,且《宝积经》的平常称呼原先是指此〈迦叶品〉(《宝积经》一名,在印度古代诸学者之间很著名,它常被引用于论书之中;且从其引用全是〈迦叶品〉内之文章,可得知此一事实)。相当于此〈迦叶品〉的部分,汉译方面译了四次。此外,现在还有梵文本及西藏语译本。最初的汉译本乃属于二世纪后半期的后汉时代。将此与其他的汉译本、梵文本与西藏语译本作比较,可知经文是逐渐增加扩大的。在每一节上相同的内容有很多是以诗颂的形态反覆着,而旧的汉译则缺少此诗颂部分。这里是依照梵文本,节译最有趣之处。

全体的旨趣是在对照大乘菩萨的优秀性,以及小乘比丘修行的偏狭态度。前半部从各种角度来宣说菩萨是什么。特别是第二十九节以下,以丰富的比喻来说明菩萨德,若将它视做一文学来看时也是很有趣的。此一比喻一直持续到第九十七节,而第五十二节以下则是本经的核心,是说明‘中道’的。如此具体说明中道的经典并不太多。此部分常为其他论书所引用。第九十八节以下的‘心之观察’也很重要,于此也详细地考察了‘种姓’──‘佛性’。

从第一二一节起,开始批判职业性的‘出家人’、‘比丘’与‘沙门’。至于‘四种破戒比丘’在任何一世都有。特别有趣的是结束此说法时,有五百位比丘离席而去。彼等不懂此经典之意趣,且不信受。此一情形使我们想起《法华经》〈方便品)有五千位增上慢的比丘,离开佛陀说法处而去的情景。《法华经》载佛陀任由彼等离去,而此〈迦叶品〉言,佛化作二比丘向此五百比丘说法。

[参考资料] 印顺《宝积经讲记》;《宝积部经典》(《大乘佛典》{9},中央公论社);樱部文镜《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月轮贤隆《古本大宝积经について》;A K Warder《印度佛教史》;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