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赶尸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湘西赶尸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第1张

赶尸,是巫文化的一部分,又称移灵,发源于古辰州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湘西苗疆的巫师们自称祝由,祝,是指与神沟通的咒语,由,则是生病的缘由。祝由是黄帝之前巫师的称谓。传说赶尸术是祝由13科中的入门法术,修习祝由科的前提就是为师门赶尸三年,这些人也被称为赶尸匠。

赶尸是巫术的一部分。也与蛊毒、落花洞女一起并称为“湘西三邪”。赶尸术一般巫师必须在湘西苗疆的土地上才能施展法术,让尸体行走,达到赶尸的目的,而只要离开了湘西苗疆的区域,即使再高强的巫师也无法驱动尸体的行动。这个湘西苗疆的范围最北到朗州,最东到靖州,最南到贵州边境,最西到涪州,巫州。

一般来说,赶尸匠的队伍由2-3人为一组,最多一组可赶7-8具尸体。赶尸队只在子时、丑时、寅时赶路,也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5点。队伍最前方是喊路人,打着红色灯笼,提示前方行人避让。其次是催尸人,他敲着阴锣,嘴里念念有词,控制着死尸的魂魄。站在队伍最后面还有一个喊人人,他负责一路上的突发情况,如路人围观或野狗对尸体的撕咬,他会使用手段令行人或野狗避让。如果破坏了赶尸的阵型,那么这些僵尸游魂就可能报复人间,造成人间与阴间不必要的冲突。所以赶尸队在湘西范围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官不拦,兵不管,匪不抢,民不问。

据官方资料记载,1950年代的湖南省怀化市境内,有两位乔装的解放军战士正在执勤,突然发现山路上有一对形迹可疑的人,为首的人敲着锣鼓,口中念念有词,于是两位战士悄悄地跟踪他们住进了一家旅店,店老板告诉他们这是当地的赶尸队,这是当地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你们初来乍到,可别打扰了他们。两位战士自然是不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心想肯定有诈,于是他们跟踪逮捕了这支赶尸队。果不其然,这支赶尸队有问题,队里一具尸体都没有,全是活人假扮的,以此来掩人耳目进行走私烟土。利用赶尸为幌子,营造出一种官不拦,兵不管,匪不抢,民不问的传统。故事到这里似乎真相大白了。但是同样的故事也有另一种记录,只是尸体不是由活人假扮而是用竹竿穿过尸体的腋下进行抬尸。

而现如今,在湘西的一些地区每当夜幕降临,赶尸作为一种民俗用舞蹈的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人们发现,湘西赶尸其实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楚巫文化的一个小小延伸,是人们为了满足落叶归根的心愿而将某些传统文化转化的一种方式结果。

赶尸,说到底就是一门交易。有需就有供,赶尸为顺应市场而生,赶尸人也抓住机会,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生存资源。这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偌大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环。更多中外异事尽在奇文异事集。

我们知道,湘西赶尸是苗族的一个民俗,相传这个习俗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其实在现代看来就是一个职业,也就是充当运送尸体的角色,其实主要内容就是把客死他乡的人的尸体运回家,因为我国是很讲究入土为安的,但现实生活中的赶尸,并没有**里的那么邪乎。

据湘西最后一位赶尸匠田师傅表示,想要赶尸,首先得准备一些纸符,2根竹竿,并且把竹竿涂成黑色,然后准备一些树枝,准备好以后,就把竹竿穿过尸体的胳膊下,把树枝放在尸体的头顶上,纸符贴在尸体额头上,这时田师傅表示竹竿是用来抬尸体的,树枝是用来驱蚊的,而当说起纸符的作用时,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纸符竟然跟树枝一样是驱蚊的,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是不是很意外呢?

当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就可以出发了,至少是4个人一同前进,分别是引尸人,赶尸人,扶尸人,点灯人。点灯人,主要是查看路线,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放一盏灯,引尸人和赶尸人主要负责管理尸体,以及行程的安排,而扶尸人主要任务就是抬尸体前行,也是最辛苦的,一般扶尸人会由3-4人组成。

为了不打扰到村民的生活,一般都是选择在晚上的12-4点钟开始赶尸,一晚可以走30多公里,赶尸的速度是相当的快的。看到这里,这就是现实中的赶尸,是不是出乎了你的意料呢

在恐怖片里,我们看过不少关于“赶尸”的情节,而且一系列的灵异故事也常常发生在赶尸途中,以至于听到“赶尸”这个词就能让人不寒而栗。

这种独特的做法源于苗族的楚巫文化。楚巫术有黑白之分,赶尸就属于白巫术。因为湘西地区多山,而且又高,那里山的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山路崎岖,交通就很不发达,赶尸匠就是将那些离开家乡谋生,又在异乡去世的湘西人穿过崎岖复杂的山路将其运送回家,以便落叶归根。因为这种方式只在湘西流行,因此非常独特。

01

赶尸这种工作白天夜晚都可进行,但是由于白天人比较多,为了防止吓到路上的行人,赶尸就多在晚上进行,极少有人见到,这也给赶尸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也有很多人怀疑赶尸是否为影视剧中才有的还是确有此事。

为了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有一位赶尸匠现场给电视台展示了赶尸之术。这位号称最后一位赶尸匠的人名叫田铁武,是湘西本地人,自幼习武,并且对湘西的神秘巫术非常感兴趣,后来也成为了一位巫师,并且组建了沅陵县巫傩文化研究会。据他介绍,赶尸术有三大神奇之处。

其一是苗族特有的自制草药,敷上可以让尸体不腐烂变质,更神奇的是,它还可以软化尸体关节,让尸体不那么僵硬,也更方便运送。正是这种药能让赶尸匠带着尸体在山间穿行数天而完好无损地运送回其家乡安葬。

第二是运送的工具——两根竹竿。这两根竹竿是用来将尸体的手臂固定的,这就和我们在恐怖**中看到的画面类似,尸体的手都是向前伸直的。而为什么选用竹竿呢?因为竹竿相比于其他的树木来说重量更加轻,而且韧性极好,能够承受尸体的重量又不至于消耗赶尸人大量的力气。

第三就是赶尸匠了。一般赶尸最少需要3个人配合,最为普遍的是4人。因为湘西地形复杂,需要一个人走在前面引路,做好标记好让后面的人不迷路。然后另一人来打灯笼照路,最后两个人分别在竹竿两端负责抬运尸体。

02

虽然田铁武揭秘了不少,但是他却没有透露为什么死尸可以跳动的事情,这才是这种巫术最神奇的地方。很多人觉得尸体会动是无稽之谈,但是中国一些古籍上的确有记载。这种现象被称为“尸变”。一些死尸因为某些外界因素突然会动,最常见的就是雷电,当雷电打中尸体时激起了尸体内的静电,使其突然活动起来。但是湘西赶尸里的尸体应该不属于此类,随着交通的发展,赶尸这行渐渐没落了,此后也可能再没人知道尸体会动的原因了。

关于赶尸传统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在几千年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在黄河边打了一场败仗,正要撤退。但是战场上尸横遍野,阿普蚩尤不忍心让自己的士兵留在这里,于是让军师想个办法将这些尸体运送回乡。军师叫阿普蚩尤拿着符节走在前面,自己对着战场默念了一阵咒语,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躺在地上的死尸全站起来了,并且跟着阿普蚩尤往家乡的方向走去,这就是最早的赶尸术。

但是传说中的虚构内容太多了,其实赶尸的起源与中国人特有的观念有关。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古时的人们不管生前在哪,死后一定要埋在家乡,若自己已来不及操办,其家乡的亲人们就要想办法将他的尸体运回家中。湘西一带多山,但是贫瘠,路不发达,所以很多人去东边的四川贵州等地采药或者打猎谋生,那些地方也多险峰峻岭,经常有瘴气疟疾,只有苗族的人才能在那长期生活。而不幸死在那里的湘西汉人,尸体要运回家乡,就要借助这些苗人的力量,于是就有了赶尸的传统。

总结

现代的交通渐渐发达起来了,人的思想也不像以前,一些传统已经不那么重视,赶尸活动也很少见到了。但是狐死首丘,代马依风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植于我们的心中。很多远在国外的人去世之后也要将骨灰盒运回家乡,这是一种美好的夙愿,也是中华民族的的一大特征。因为这种思想,我们相较于别国更重视家庭和家族观念。而正是这种观念使我们团结在了一起,让中国经历了5000多年的磨难仍然屹立不倒。

在湖南里耶古城遗迹,发现了秦朝的竹简有36000个,上面记载了秦朝发生的一些事情,上面还发现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九九乘法口诀“。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就是秦始皇嬴政,嬴政对于我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先后灭了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在位时,实行三公九卿来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建立郡县制;修建了万里长城,修建了历史上第一条公路”秦直道“;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当然他也有不好的地方,像焚书坑儒等等,不过他的功远远大于过,永世流传。

陕西西安让我们认识了秦朝,里耶古城遗迹让我们更加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秦朝,里耶古城遗迹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的龙山县,在2002年,考古学家们在一口古井里面发现了秦朝的竹简,数量有36000个。

这竹简上有十万多字,记录了秦始皇时期的许多事情,更重要的是,在竹简上面,发现了那时候的一项伟大的发明”九九乘法口诀”。

对于九九乘法口诀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于它的历史,是很少人去了解的,之前大家一致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西方1600年前发现的,但是这个竹简的出现,让我们发现原来在更早之前的中国就有了九九乘法口诀,而且上面还有关于分数的一些运算。

这一重大的发现让我们又抬高了我们的头,对于古人的智慧由衷赞叹,非常了不起啊!

中国吴、龙、廖、石、麻姓氏起源的概况与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五个姓氏的由来是有本质区别的。苗族有苗姓。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出于政治的偏见,有意无意回避接触研究这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对此形成了禁区,谁也不写或者不愿意去写了。不过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是“苗子”,在人们的脑海里,印象是十分清楚的,而且大家一致公认他们是中国古老民族的后代。

按照《中国通史》来考证,苗族的历史,当以蚩尤、共工、欢兜、三苗等有关。苗族,先7是住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后来因为蚩尤战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苗族第一次大迁徙,蚩尤部落联盟里的81个部落兄弟,分成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逃窜;其中部分由黄河中上游,迁至黄河与长江中下游之间。《史记-五帝本记》中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正义-吴起》载“三苗之国。左洞庭而由彭蠡”。二者明确概括了这一时期形成的局面。第二次民族大迁徙,约是尧、舜、禹的时候,亦是欢兜三苗的时代,后来又因战败,苗民从此失主,苗族内部再无统一组织的人了。但是苗族大迁徙仍在各地中继续,其具体的组织和领导,便分别落入各个家族的族长,这当然是以血缘为主的。为了逃命,为了生存和斗争,他们肩负特定的历史使命,他们团结战斗、扶老携幼。就其南蛮一方,第二次大迁徙,除了组织自己的人外,还要组织其他地方新近逃来的兄弟,分流疏散更宽更远了,有的逃出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进儿去到贵州、四川和云南;也有逃去海南、南洋、西南亚各国,再后来便流散到澳洲、欧洲和美洲以及世界各地。这里面,除其个别单独行动以外,其他的都是集体遁逃,这是族长因时而地立下的功劳。进入湘西大山区的苗族人,有的是在尧、舜、禹的时代随同欢兜放逐崇山进来的,有的是在战国时代楚悼王命令吴起南平蛮越以后,部分人辗转进来的,有的是在楚国将被秦国所灭之际由熊绎、熊渠后裔熊武带进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历史时期零星进来的。其中人数较多,势力较大的便是吴、龙、廖、石、麻五大姓,其次还有刘、滕、李、张、王、易、常、钱、何、方、田、陶、金、满、戴、洪、符、隆、肖、扬、段、舒、谢、宋、向、彭、欧、熊、袁、唐、施、龚、白、罗、危、伍、陆、姚、尚……等40多个姓。据马少桥《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校评中记载:“泸溪在唐初建县时,唐王朝即封吴、龙、廖、石、麻五姓首领为都头,统其部族”。这就是后来唐太宗后来实行的所谓“四夷字服”的绝招。因为自唐太宗登上王位后,汲取东汉以来武力征服苗族的教训,改用“以夷治夷,以苗治苗”的策略,他按照大汉族的称谓方式,结合苗族内部既定的特点,分阶段地分别赐予汉字姓,且按当时人数的多少,势力的大小,排列了吴、龙、廖、石、麻的顺序,以之统其部族,故称之为“苗头”或“头苗”,虽属于暗指,可又沿袭而至今,从此以后,苗族内部凝聚力瓦解,至于他们原来的姓氏,便逐渐遗忘了。例如:

吴氏——原来姓叫仡削,或叫仡几削仡奔戎误,赐以汉字姓“吴”。据传苗族第二次大迁徙进入湘西的时候,吴家打先锋,开天辟地立了千秋不朽的功勋,史封排列第一位。来到湘西以后繁衍两宗支,叫代龚、代削,也称仡兄、仡削两支系。代龚后裔冠以汉字姓伍,称大吴,代削是弟系,其后裔冠以汉字姓吴、洪、滕等,俗称小吴。到后来,代龚又分为两宗族——龚发、龚青。以后又分巴芒、达鸠、山都、达然四支系。代削有代龚、代繁、代杜三大宗,以后又有代丐、代鲧两支系。

龙姓——原苗姓哔姓,简称哔龙。

苗族第二次大迁徙转入湘西的时候,龙氏人最多,功劳也很大,俗有“龙家满天星”之称,史排第二位。后来发展为十二宗族——仡哔(代哔)、仡拢(代拢)、仡僚(代僚)、仡查(代茶)、仡本(代赔)、仡摆(代摆)、仡弄(代弄)、仡偻(代偻)、仡巢(代崇)、仡沙(代霞)、仡伶(代棱)、仡聋(代鲁)。据说,这些都是对共工等人的尊称,所以祖宗存姓。共工,古代说话人物,传为人面蛇身、赤发、身乘二龙。苗语称他们“打戎打松”。所以赠以雷和龙(仡戎、仡松),简称哔龙。故赐汉字姓龙。

廖姓——原苗姓仡沙。相传是共工部落分出来的,其名叫仆沙仆少,又简称仡沙仡料。故赐汉字“廖”。

苗族第二次迁徙中,廖氏由山西岚城县桥头堡动身,因勇猛善战,史封排到第三位,后来多发展与湘西凤凰县腊尔山一带及贵州等地。

石姓——相传他们的祖先是放逐崇山的欢兜,以此名称叫仡欢,也有读“仡瓜”,后来分为欢那、欢勾两支,即西家、欢票两支。或把帕得捋两支。按“西”的谐音,赐汉字姓石,引申成施、时、席、易等,今保靖县水田马尾一带姓石仍称西家,花垣县雅桥、排料一带称果欢或各瓜。

苗族第二次大迁徙途中,石相刻苦勤奋,英勇善战,史封功勋排列第四位,但来湘西的路线分散,时间也不统一,有说是逐放欢兜与崇山而来,也说是自江西迁来。

麻姓——原来叫仡佧,也作代佧、代轲(仡轲)。相传曾在湖北麻城建立过部族国,故赐汉字姓梁和麻。今湘西梁、麻不通婚,其源同属于一姓。后来分作佧戎、佧借、佧不、佧妹四支。苗族第二次大迁徙途中,麻姓顾大局,明大体,贡献很大,史封功勋排列第五位。来到湘西以后,一直在艰苦贫瘠的高山上生活,与刘、石、梁、田、杨、向、张、符、洪、廖、欧等姓务农为生,苗族古老话称:‘麻家麻大度。九个背篓背草鞋,九个背篓背柴刀,晚上九个大门进,白天九个大门出’。这是描写他们人多,艰苦勤劳,热情友爱,团结协作,有开天辟地的精神与生活过程。

按其理,其他姓氏中,至今仍然保留苗姓的也很多,不妨再举一例:

田姓——原来苗姓仡徕,或叫得徕,也读得腊,又分成徕仁、徕务两种。按其意译,赐以汉字姓“田”。

据民间相传,得徕姓人数较少,但有人触痛了封建统治者,行将受到杀头的处罚,于是早晨鸡鸣就起床跑了,而且在跑的过程中,只要一听到狗吠就藏了。一次,他们见有人追来,看到前面田里有当地的人在插秧,于是就祈求同情和保护,快速混入插秧的行列,追来的人查问姓,其巧妙回答说:“姓秧”。而后田姓有人改称姓“秧”,引申成杨、阳、羊姓,并嘱后人不食鸡和狗,因为鸡鸣狗吠救了他们。

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古今名人及堂号与字派,因年代已久,不能完全给予统计。“乾嘉运动”以后,因起义军失败,清庭以善后为名,在政治上执行“以夷治夷,以苗治苗”,的策略,设一些苗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并选举一些苗族人担任。经济上,他们没收了苗民起义人员的财产和田土,佃给无地的人耕种,写为军屯,以民养兵,以兵治苗,在五厅县(永、凤、乾、保、古)再加麻阳、泸溪县,共占良田十五万二千多亩。虽多次减租,但仍有租额七万多担。军事上,他们又复修明朝边墙,五里一碉、十里一营,从铜仁的亭子关至保靖喜鹊营。在七厅县内,设官、汛、屯、卡、碉楼、关卡一千一百多座,驻营兵一万多名,屯军七千多名,苗兵五千多名,练勇一千多名,以苗师为都官,以苗技制苗,且有功者,赐名“武状元”。

文化上,他们除加强改土归流时代设置的书院以外,在五厅县内,主设苗义学120所,专收苗童,屯义学院50所,兼收苗生。乡试设田字号,专收苗族秀才、举人。这一项,对苗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是具有一定的益处的。然而封建统治阶级又耍了不少的诡计,他们以“民籍、新籍”的区别,只准苗族的考生(新籍)考到秀才、举人这一级,而其中不少名额,却被非苗考生冒名顶替。但即使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湘西苗族吴、龙、廖、石、麻等的苗族人还是涌现出了不少的名人。

五里: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3脉学名词。

详见百科词条:五里 [ 最后修订于2017/2/13 12:03:04 共69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五里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湘西赶尸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赶尸,是巫文化的一部分,又称移灵,发源于古辰州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湘西苗疆的巫师们自称祝由,祝,是指与神沟通的咒语,由,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