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日实施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5收藏

2022年5月1日实施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第1张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国国家标准。

这个《说明》中说得很清楚了,所谓“繁体字”是一种模糊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说法,准确说法是“(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

“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统”与印刷现代汉语文本的“通用规范汉字系统”,是汉字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人称之为“繁体字系统”,这个名称容易引起一定的误解。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所附的“规范字和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确立了简繁字的对应关系。

但只有在字形上与“简化字”对应的“未简化字”才能称为“繁体字”,没有对应“简化字”的汉字都是直接传承而来,不能称作“繁体字”有人主张用“传承字系统”。

这个称谓也会引起质疑:“简化字难道不是传承下来的吗?”现在称作“(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从特殊运用的角度来区分两种系统,业界和大众都比较容易接受。

总结如下:

个人认为,这个《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就相当于业内所说的“正字表”,期待已久,希望不要出现太多违反常识的“正字”。另外,各大输入法(尤其是搜狗输入法)、字体厂商需要同步跟进,将这些规范字形作为首选项,要不然打字很麻烦。

表面上看,这种主张两全其美,既坚持了简体字,又保留了繁体字。仔细想来,殊无必要。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写的都是简体字,书刊报纸也都是简体字,认识繁体字又有何必要呢认识了不使用,如同买了一个工具却闲置,久而久之,只能被忘记或者丢弃。有人说,认识繁体字可以读古书,可以传承文化。其实,读古书读的是古人书中道理,而不是他书写的文字。现代人读不懂古人的书不是因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而是因为不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因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苏培成曾说过:读古书的门槛不在文字,而在语言。语言文字是向前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以为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的思路未免简单了些。相反,如果一个人懂得古代汉语,即使简体字版的古书,理解起来也不会有阻碍。说到底,能不能读懂古书,关键在自己的学问,不能读不懂就归咎于简体字。

 

当然,我们说汉字应用无需强调“识繁”,并不是反对识繁体字,识字,无论繁简,当然是越广博越好。如果从个人文化修养的角度来讲,认识繁体字,甚至认识小篆、大篆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日常语言生活应用中,则无需强调必须认识这些,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汉字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必然追求更方便合理的使用。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演变的一个客观规律。新中国建立之初,成人文盲率占80%以上,汉字繁难,应当改革,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推行简化字成为必然。据统计,《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是每字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数每字为8画。笔画减少后,书写效率明显提高,为当时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说,简体字在国民教育水平提升及社会生活便利方面功莫大焉。现在,在简体字通行、稳定的使用状况下,提出恢复繁体字或者退一步提倡认识繁体字都是没必要的折腾,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负担外,还会影响交流,进而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化等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书法艺术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2、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3、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

4、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5、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

6、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7、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发展中,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

8、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

9、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

10、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

11、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陈亦禧、姜宸英,他们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不少还是宫廷书家。

扩展资料:

中国书法的审美:

1、整体形态美

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结体形态,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

2、点画结构美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中国字的部首组合方式无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

3、墨色组合美

结体墨色组合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其组合的秩序性。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色彩不能再是杂乱无章的,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学原则,要求书者予以遵守。如重点原则、渐变原则、均衡原则,等等。

参考资料:

-书法

厷[gōng]汉字,古肱字。 基本意思臂上也。

厸[lín] 古同“邻”。

厹[róu] 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古同“蹂”。

厺[qù]是一个汉字,古同“去”。

厼[ěr]韩语读音keum,[韩]同“尔”。是韩国汉字、语句的结束词。

厽[lěi]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垒,儡”的二简字,后停用。厽,汉字,垒土块为墙。

厾[dū] 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点(指画家随意点染)。~一个点儿。

叀[zhuān] 叀,zhuān。从幺省;从屮。

上述文字多为古籍文字,改革开放后逐渐被规范化,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上述文字在日常中使用了。

扩展资料:

汉字规范化:

1、汉字简化

汉字自其诞生以来便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过程。汉字书体发展的总体形势是通过减省笔画由繁入简,逐渐简化的,但有时为了使文字更好更明确地表意,也有文字繁化的现象。 

特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文字越来越多地被民间人士使用。民间不断出现一些简笔字,这些字笔画的减省是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由于与当时官方的规范汉字形体不同而被视为俗体、破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李海霞的《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潘重规编著的《敦煌俗字谱》、《敦煌变文论辑》,黄征的《敦煌俗字典》,张涌泉的《敦煌俗字研究》《汉语俗字研究》和刘复、 李家瑞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列举了大量历史上曾被使用的简笔字,或称俗字。  

太平天国运动给唐宋以来民间通行的简笔字(俗字)以正统地位,在太平天国玉玺、官方文件和印发的书籍中采用简体字。据不完全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新中国所采用。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新文化运动和民国时期未能完成的汉字简化工作,于1956年1月31日通过《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给简体字以法定地位

。一九七七年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由于在试用过程中产生了文字混乱现象以及人们的反对,于是到了1986年,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

2、异体字整理

异体字是相对于正体字而言的,是指与规范的汉字形体不同但音义相同的字,即汉字的俗体、古体、或体之类。 

异体字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汉字书体的演变以及民间书写过程中产生的字形形体变异,它们有别于官方规范的汉字形体。

大部分汉字都有异体字形,有的甚至有多种异体写法,这些异体字占了汉字总数相当部分数量。例如:“㷖”与“照”、“秊、䄭、年”、“峯”与“峰”、“氷” 与“冰”分别以“照”、“年”、“峰”、“冰”为正体字。

出于统一文字字形,规范汉字形态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12月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并于次年2月起实施,该表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

但在后来颁行的《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又恢复了不少曾被淘汰的异体字。

3、错讹字

错讹字是指传抄、书写过程中字形发生了讹变的字,即错别字,有别于正体字。从广义上讲,因避讳而故意写错的缺笔字也属于此类。

-汉字

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多元码)输入 exa 即见𠒋字。参见如下截图:

这是个国际标准万国码超大字符集汉字,不是GBK字符集汉字。且可迅速查出其不是通用规范汉字。网上搜索知:

𠒋〖凶〗的异体字。《康熙字典》《唐韵》《集韵》《正韵》:许容切《韵会》:虚容切,𠀤音胷。《说文》:扰恐也。从人在凶下。《左传·僖二十八年》:曹人凶惧。《玉篇》:惧声也。又《增韵》:凶,通作凶。《唐诗》:除凶报千古。又《集韵》:或作汹汹。又《唐韵》《正韵》:许拱切《集韵》《韵会》:诩拱切,𠀤胷上声。义同。

〖友情提醒〗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受国家发明专利保护,未委托任何网站提供下载。现已发现某些网站提供假冒“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的软件下载,并没有多元输入法的任一先进功能,且纯属侵权和欺骗行为,提请网友注意,以免受骗上当!

常用于写刻古籍正文的字体:一种是手写体,即软体;一种是匠体,即硬体。

宋人写字,多学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等,故宋刻本的字体,多含有这些书法家字体的笔意。

宋代的浙本多用欧体,宋代建本多用颜体,而宋代的蜀本却在颜体之中糅进了柳体的笔意。元人刻书“多用赵松雪字体”,后世多称作“元体字”。赵松雪即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

明正德之前,袭承元风,字体多用赵体。但“自正德,嘉靖以降……字体亦一变而为方体字,僵硬呆滞。万历以后,字体又一变而为横轻直重……天启、崇祯,字体又一变而为狭长的横轻直重字样。”

上字的正确写法:竖、横、横。

上,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为shàng或shǎ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六书属指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用一长横作基准(界限)。

在上部用一短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基准线之上。其本义为高处、上面;引申为等级或品质在上的,次序或时间在前面的,以及由低处向高处升登或从此处向彼处前进的意思。

文字源流:

上,指事字。甲骨文的“上”字,长横(或曲线)表示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之上,作为指事符号,表示位置在上的意思。金文略同甲骨文。

春秋文字作“二”,或在上添加一竖笔作“上”,为隶书所本。战国文字形体较为复杂,大多数仍沿用春秋文字作上;或下添一短横画,乃无意义之饰笔;或作“丄”。

省去上部之短横画。小篆形体较多,有的把短竖立起来与长横垂直,也有在短横的左面加竖曲线。隶书或在竖画右边加短横,或把曲线拉直。楷书笔画化。

上字的本义是高处、上面。引申指等级或品质在上的;又指次序或时间在前面;还可以用作动词,有由低处向高处升登的意思;也有从此处向彼处前进的意思。

古籍解释:

1、又《广韵》:君也。太上极尊之称。蔡邕《独断》: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号。

2、又上日。《书·舜典》:正月上日。注:孔氏曰:上日,朔日也。叶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类。

3、又姓。汉上雄,明上观,上志。

4、又上官,复姓。

5、又《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𡘋商上声。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云上于天。《礼·曲礼》:拾级聚足,连步以上。

古琴上的谱字也叫减字谱,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

(1)古琴右手指法符号

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四个指头分别向两个方向弹入弹出,产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种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成。

尸(擘):用大指甲背弹入,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食中名三指平直,中节粘连,末节参差。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乇(托):大指倒竖,虎口张开,先肉后甲,向外托出。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弹后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指缝稍开,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弹入,先肉(触弦)后甲(拨弦)。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每抹入必将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之力。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缝稍开,高低参差,禁指如前。

(挑):用食指甲背弹出。食指屈其中末二节,大指微弯,以甲尖抵住食指箕斗,向外挑出。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大指帮贴用力。中名二指微弯,余势与抹同,禁指如前。

勹(勾):用中指弹入,先肉后甲。中指屈其根节,坚直其中末二节,大指侧伏于中指下。每勾入必使中指末节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并可搁在下一根弦上。其运动在中指坚劲之力。食名二指平伸,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剔):用中指甲背弹出。中指屈其中根末节,与大指作圈形,以大指甲尖抵住箕斗。其运动如挑法。食名二指微弯,高于中指,禁指如前。

丁(打):用名指弹入,先肉后甲。名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其运动在根节屈伸之力打入,食中二指粘连伸直,高于名指。大指则张开虎口,直其中末两节,作八字形。禁指如前。

(摘):用名指甲背弹出。名指屈其中根末节,.与剔相似,唯不用大指抵住。其运动在于名指根末二节之力。食中二指粘连微弯带俯,大指微屈其中末二节,虎口稍开。禁指如前。

(2)古琴左手指法符号

古琴左手按弦,也同样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仍禁而不用。左手指法极为丰富,根据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可分为五类:左手主要指法,表示用哪个手指和用什么手法按弦,有大、食、中、名、跪、散、泛等。

此外还有上下进退等走音指法;有罨、虚罨、捐起、带起、放合等打弦带弦发音指法;更有吟、猱、绰、注等装饰指法;还有左右手复合指法。现分述如下:

大(大指):大指末节微屈,侧伏于食指下,虎口半开,用侧面按在弦上。大指按弦有两个部位,一是半甲半肉处,一是骨节处,当两弦连弹时,两部位就要兼用。按弦时食中二指粘连微弯,名指微弯带俯,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亻(食指):食指自然的平按在弦上,用箕斗处按。食指按弦多用于弹泛音的时候。此外有时与大指同用,大指用半甲肉处按内弦,食指用箕斗左侧按外弦。

中(中指):屈其根节,伸直其中末节,用箕斗处偏左按于弦上,食名二指平伸,大指侧侍,禁指如前。

夕(名指):屈其中节,务必凸出末节,于箕斗处左侧按之,大食中禁四指如前。中指绝不可压在名指上帮助用力。

⻊(跪指):名指屈其中节,跪其末节,用指背跪按弦上。按法有两种,或用甲背,或用骨节处,都要用左侧按。跪指多用于中上准音。

艹(散音):单用右手弹空弦,左手不按,可用中指虚点在十徽上。

(泛音):右手弹弦,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得音极清。其法有二:一则左指离弦极近,弹时弦跃,触指自成泛音,喻为“粉蝶浮花”。一则弹时左指轻点,一点即起,亦成泛音,喻为“蜻蜓点水”。弹泛音时,右手要靠近岳山,得音才清亮。对零散的泛音,谱字上才用泛音符号。

(泛起):琴曲开头和结尾处,常用泛音,有时在散音或按音曲调的中间,也常插入一两旬或一段泛音。此时用"JA’’符号表示此后的谱字,都应弹成泛音。

(泛止):用在一段或一两句泛音终止的地方。

上:按弹得声后,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岳山走上一位得声,右手并不再弹。连上两次者为二上。

下:按弹得声后,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龙龈走下一位得声,右手并不再弹。连下两次者为二下。

(进复):于按弹得声后,由本位上走一位得声叫进,又回归本位叫复,连原弹一共三声,一实两虚。进复两次的叫双进复。

(退复):于按弹得声后,由本位走下一位得声叫退,仍上归本位叫复。退复两次的,叫双退复。

(分开):先于按位弹得一声,然后走上一位得一声,再回归本位又弹一声。两实一虚,总共三声。前后分弹两次,中间走上一次,故叫分开。

(摺起):大指按上位得声后,名指接按下位,同时大指将弦播起发声。摺的弹法是用大指甲的边缘将弦向上向内一拨,名指仍然按实。

(爪起),大指按弹后,甲尖将弦爪起,得一散音,叫做爪起。

(带起):名指按弹后,指尖将弦带起,得一散音,叫做带起。

(放合):名指按弹后,将弦放出得一散音,同时急按次弦右弹,与放出之音相合如一声。

(同声):也叫带合,弹法是名指按弹之后,把弦带起,同时右手指弹另一弦的散音如同一声。

(应合):于按弹后,左指或上或下,走手有声,以应右手弹别弦之声,叫应合。

拙(推出):中指按弹后,指头推弦向外,得一散音,较带起为重,专用于一弦。

(罨):名指按弹之后,大指在上一音位上击弦有声叫罨。勿须击响琴面。

(虚罨):不按不弹,用大指或名指在需要的弦和音位上一罨得声叫虚罨。(虚点)同。

(虚按):弹时得声之后,乘声未歇,用指浮按弦上,以遏余响。

(吟):指头于按弹得声之后,随肘臂的振动而左右动荡,往来分余,约四五转,如吟哦一样,取音贵圆活,用力在肘臂。

犭(猱):指头于按位得声之后,随手腕左右摆动。如物之有伸缩力,随伸随缩,连而不断。动荡幅度较大,约过二三分,来回两三转,取音贵苍劲,运指纯用腕力。

卜(绰):上滑音。由位下少许,斜势按上到位,乘此弹出得声叫绰。

氵(注):下滑音。由位上少许,斜势按下至位,乘此弹出得声叫注。

立(撞):按位已弹得声,用指急撞上少许,速回归原位再得一声。一般是把一声划为两声,也有少数如急进复。

(唤):多数琴谱都认为,乘右弹时绰上二分,逗其音下过本位二分,速上本位,凡音两折,如鸠鸣唤雨之声。有如回音。唯《琴学入门》则解释为“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如反撞急进复之意。”又似逆回音。

豆(逗):于急绰略至过位之际,速迎其弹声以出本位之音叫逗。运指与撞相似,只是撞用于弹后,与正音分离为二;而逗用于甫弹时,与正音合而为一。

史(使):右手弹弦,左手用逗叫逗;右手不弹,左手在走手音中用逗叫使。于按弹得声后,指上一位或二位,再作吟猱,并撞(即使也),复下本位。

(掏撮三声):左手名指按弦,大指先罨后摺,再用右手一撮,左手再罨摺两次,最后右手一撮,共得八声。

(摺拔刺三声):与上例相同,唯此次不用撮而用拨刺。

(3)古琴附注符号

有些减字符号,与左右手指法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说明曲调的轻重疾徐、反复、休止等,或对琴谱的组织结构以及演奏技法作些说明注解,这些减字符号叫做附注符号。这些符号,一般都有现成的音乐术语、音乐符号与之相对应,在改进记谱中,都可被取代。

扩展资料:

古琴记谱

据统计,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遗产使古琴成为当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都要归切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减字谱记谱法。唐代以前,古琴的乐谱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极其繁复。

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记录,一首曲子记下来往往比一篇文章还要长。鉴于这个原因,晚唐一个名叫曹柔的人发明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每字各取简洁的一部分,再将这几个部分拼为一个“字”。

减字谱实际上就是指法谱。因此,唐代之后的大量琴曲都流传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则失传了。目前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减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

《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2022年5月1日实施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国国家标准。这个《说明》中说得很清楚了,所谓“繁体字”是一种模糊的、不规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