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响屐舞与先秦乐舞的来历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西施响屐舞与先秦乐舞的来历是什么?,第1张

那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美女舞师,她的名字叫“西施”,出生于浙江诸暨的苎萝山村。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她天生丽质,是当时最有名的舞师。

越王勾践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忍辱负重,想以身救国。当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受到吴军围攻,他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人质。当勾践释归后卧薪尝胆,图谋复国的计谋。

大夫范蠡针对吴王的弱点,献给了勾践灭吴的9种策略,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了。大夫范蠡便奉命巡行全国,去勘察美女舞师了。

一天,范蠡来到苎萝村,他遇到了郑旦和西施这一对姊妹花,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她们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当时,越王勾践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但西施只具备了两个条件,她还缺乏善歌舞这个最重要的条件。

于是,越王勾践花了3年时间,派人专门教导西施歌舞、步履、礼仪等,终于将西施培养成一个实至名A的舞女。

西施每日发愤苦练,她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姿态极其婀娜迷人。后来西施被训练礼节姿态,她逐渐由一位民间的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舞女,她举手投足之间,均显出慑人的体态美,待人接物,也十分得体。

最后,勾践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这才将她进献给吴王夫差。当时,西施款款而来,在金碧辉煌的圆形舞台上,吴王兴起,为她亲自吹箫伴奏。

后来,四周帘幕微垂,灯挑炉暖,西施开始像细水一般动了起来,轻如薄纱的裙,像丝,像纱,像一种飘然的感觉,从远而近,由近而远。西施轻盈的舞步,四座惊起,周围之人,时而叹息,时而激动不已。夫差见到西施腰如水蛇,面若红粉,纤纤细手,无比动人。

吴王夫差欣赏了西施的歌舞后,十分高兴。夫差在姑苏建造春宵宫,修筑了大池,池中设青龙舟,他每日与西施为水戏,后来他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

西施最擅长跳一种叫“响屐舞”的舞蹈了,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他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动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

后来,勾践成功利用西施牵制住了吴王夫差,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打败了吴国。

其实,春秋时期是政治多元化的时代,也是西周分封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周代诸侯大国此时发展趋于缓慢,而异姓诸侯则势力崛起,形成春秋争霸、争战纷乱的壮阔历史场面。

西周初期分封的“八百诸侯”,到了春秋时期并为170多个大小侯国。一些小国又成为大国的附庸,大国争强称霸,形成了春秋时期5个大国争强的情形,史称“春秋五霸”。

根据孔子所著的《春秋》一书记载:公元前242年以前,诸侯列国间的战争总共有483次,朝聘会盟有450次。这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由此,周王室的权势被大大削弱了,“礼崩乐坏”开始成为了历史大的趋势,王朝没有权威,从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东周时期,不但是政治生活中动荡变化极多的时代,也是经济和文化发展速度加快而非常精彩的时期。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礼制、军制、刑法等,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西周王朝的集中权力被列国瓜分,从春秋至战国时期,在700余年间形成了“诸侯争霸”、“儒道问世”、“合纵连横”、“百家争鸣”、“诸子立说”以及“士阶层崛起”等历史场面。

这些事件影响了东周列国的乐舞艺术,舞蹈也在这等多变而多姿的社会政治、军事和宫廷日常生活里,扮演了多重角色,其中有些为我国舞蹈史留下了色彩斑斓的册页。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解放了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开始出现了庶民阶层。农业、手工业都获得了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社会生活中言论的自由和思想的平等成为时代潮流。这一切,都为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歌舞活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人们除了归纳前人乐舞,还在这一基础上创建了很多融入了礼乐制度的舞蹈,这时就已经开始制订了“采诗”制度,也就是采集民间诗歌、音乐、舞蹈之风等。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诗风”、“乐风”和“舞风”里有民情和民声,人们通过这一时期的乐舞来观察民间隐情,了解民怨和民生。

另一方面,诸侯们的“采诗”也为充实宫廷乐舞开辟了新的来源,因此“采诗”自周代起就成为了一种带有制度性的措施,并为历代朝廷所仿效,才演化成了先秦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文学瑰宝,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世的学者将它奉为经典,因此也被人们称作“诗”和“诗三百”。

《诗经》中所收入的诗歌总共305篇,时间跨度正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各地的民间歌舞。

《诗经》分风、雅、颂3个部分,而所谓“风”,就是乐调,又叫“国风”,收录的就是各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由于那时的民间歌谣大都是载歌载舞,歌词和舞蹈紧密相连,所以“国风”中的很多歌诗都可以看做是周代民间乐舞的记录,《诗经·王风·君子阳阳》中记载: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这篇诗歌的大意是君子喜气洋洋,左手执着芦笙,右手招我走出住房,这是多么快乐逍遥的啊;君子欢乐陶陶,左手执着羽毛,右手招我同游,这是多么快乐逍遥啊!

芦笙、羽毛,都是当时流行的乐舞道具。这是一首表现爱情欢乐的诗歌,也十分生动地表现了民间舞蹈的美妙。还有,采集于后来河南淮阳一带的《诗经·陈风·宛丘》中也有介绍先秦舞蹈的诗句,诗道: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这首诗歌大意是在宛丘之上,姑娘轻盈地跳起舞,虽然有情却没有希望。宛丘之下,咚咚地敲着鼓,虽然没有冬夏,但姑娘手执鹭羽也很是酣畅。嘣嘣地击打着缶,虽然没有冬夏但挥起鹭羽跳着舞也很欢畅。

这也是一种有乐器伴奏、手执道具的民间歌舞活动。歌中颇有对于爱情难得的慨叹之意,却在无休止的歌舞中寻求到了某种解脱。

后来,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中出土的一个春秋时期的击鼓舞人纹陶片,该陶片是用纤细的纹线刻划了一个细腰长裙、侧身击鼓的女舞者,其舞姿非常富于动感。

还有陶片上画的旁侧小树似乎也暗示了舞蹈与自然的某种联系,场面中那种自然发生的抒情气氛,也多少使人联想到《诗经》的美丽词句。

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虽然对带着靡靡味道的“郑卫之音”很是反感,但他自己却并不反对真正抒发感情的郑国和卫国的歌舞。孔子认为《诗经》是诗歌,也是舞歌,所以古人有“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间歌舞活动相当繁盛,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诗经》恰恰是大圣人孔子所整理的。据说,孔子还能认识春秋时期人们一般不懂得的歌舞名称呢。

有一次,齐侯看见一只脚的鸟落在庭前跳舞,他非常疑惑,就去求教孔子。

孔子说:“那是《商羊舞》。商羊是传说中一种鸟,它只有一只脚,一旦出现,天将下大雨。”

齐侯听了,他赶紧准备防涝,结果在各个诸侯国中唯独齐国躲过了这场灾难。

传说中春秋时期就有孩子们表演的《商羊舞》,大致的情形是两个人牵起手来,互相勾着抬起一只脚,用一只脚在地上跳,嘴中还唱着:“天将大雨,商羊起舞。”

从这种舞蹈的动作上看,大概是一种模仿鸟的舞蹈,或许是从远古时人们的祈雨之舞演变而来的。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无论其内容是记述战事、抒发爱情还是描写宴乐,都多少带有宗教的意味,兼有娱神和娱人的双重作用。

后来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木雕漆绘乐舞鸳鸯盒上,就有一个描绘短矮的人在敲击建鼓的形象,他似乎扮装成了某种动物。另一幅图上,暗红色的漆画上有动物装扮的巫师正在敲击编钟,整个气氛肃穆庄严,而画面线条中透露出质朴和怪诞。

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中还设有《四裔乐》,其乐舞机构中有“旄人”,也就是专门掌管散乐和夷乐的人,这说明了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已经受到人们的注意了。

春秋战国时期乐舞交流是很多的,可以说,各个民族之间的乐舞交流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周代制订的《六大舞》,实际上就已经是华夏各地各个部落之乐舞的一次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所进行的女乐歌舞互相赠送的情况,一时成为了时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国乐舞文化的融合。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叫《旋怀》的舞蹈,这是形容舞者在跳这种舞时,柔软灵动的体态旋转不停,仿佛可以在怀中环绕一般。

当舞者跳《旋怀》舞之时,如果地面上铺着四五寸厚的香屑,舞者舞罢之后,竟然可以连个脚印都不留下,可见这种《旋怀》舞真是轻盈之极了。

这里虽然有些传说的夸张成分,但也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汉代的袖舞,在总体风格上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翘袖折腰”。据说,汉高祖所宠幸的戚夫人,每年十月十五日都在宫中歌舞祭神,歌唱《上灵之曲》,吹奏竹笛,击筑而舞。舞时,她和其他女性舞者们“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来》”。《西京杂记》中曾经记载她:“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人塞望归之曲。侍妇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

内蒙古和林格尔乐汉墓乐舞百戏图

唐人元结写过《补乐歌》十首,其中提到纪念伏羲之乐舞名叫《网罟》:

吾人苦兮,水深深;

内蒙古狼山岩画中的群舞场面

网罟设兮,水不深。

吾人苦兮,山幽幽;

网罟设兮,山不幽。

由于有了网罟,水也不深了,山也不再阴森幽冷,人们的劳动生活充满了快乐,人们起舞纪念伏羲,以生动的方式说明了结网在渔猎生活中的价值。

而舜的乐舞《箫韶》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乐舞。《箫韶》简称《韶》,又叫《九韶》《韶箾》《韶虞》《九辨》《九代》,等等。韶有时又写作招,磬。

新疆呼图壁岩刻

据《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原始部落陶唐氏当政之初发生了水患,河道淤塞不通。由于湿气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使得“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所以人们“作为舞以宣导之”,发明了舞蹈来驱散湿气,舒展关节,与灾害和病痛作斗争。这些乐舞被称之为陶唐氏之乐。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的葛天氏部落的乐舞,可能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一部多段体乐舞,由三人手持牛尾作为舞具,边舞边唱。其歌词内容已无从稽考,但从八阕乐曲的题目(载民、玄鸟、逐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来推测,当时的农业、畜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这部乐舞不但反映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状况,也具有巫术功能,成为原始宗教祭祀的手段。

那是在先秦时的周代初期,历史上著名的圣人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很有仁德,在当时享誉九州,百姓们都很信服他。

后来,周武王驾崩了,新继承的周成王还在襁褓中,根本无法管理国家。周公旦担心天下没人管理会出现祸乱,他就登上天子位代替周成王掌政了。

后来,有人在国都散布谣言说:“周公旦将要对周成王不利了,他想自己做天子!”

周公旦知道后,他便召集百官和百姓们,他说:“我之所以不避嫌代理朝政,就是因为我哥哥早逝,我的侄儿年幼,我担心天下会出现战乱,那我将无法回报我的哥哥和父亲了。”

于是他得到了百官和百姓们的信任,人们便不再理会那些流言蜚语,周公旦也继续代替周成王执政,帮助他管理天下。

没多久,周成王得了重病,病情不断加重,很快就奄奄一息了。周公旦知道后非常着急,他就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到黄河中,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

周公旦祈祷河神说:“我的侄儿年幼还不懂事,触犯神命的人是我周公旦啊!请天神降罪于我,千万不要伤及我的小侄儿!”周公旦将祈祷册文封好,他又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为天神娱乐。果然,周成王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后来,周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将政权交还给周成王,从此,他严谨地服侍周成王,为他出谋划策。后来,有人在周成王面前诬告周公旦,周公旦就逃到了楚国去避难。

没过几天,周成王听说了自己年幼时,周公旦创作礼乐舞蹈为天神娱乐,并祈祷自己的重病痊愈的事情,他又见到了周公旦祈祷河神的书册。周成王责问史官说:“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件事呢?”

史官们回答:“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当年周公旦命令我们不要说出去,我们才严守这个秘密的!”

周成王这才知道了周公的一片义胆忠心,他感动地哭了起来,他哭道:“从此以后,都不会再有这么虔诚的舞蹈和占卜了!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周成王知道自己误会了周公旦,他便马上派人去楚国请周公旦回来。后来,周成王命令百官将周公旦创作的礼乐舞蹈演化成一种礼仪,这才逐渐形成了我国礼乐文化。还有,这种礼乐舞蹈世代流传,对我国后来的舞蹈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其实,商纣王朝的覆灭,源自一个因果的恶性循环。而西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

周人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和活动于大河西部的岐山部族,所以又被称为来自西方的部族。周文化逐渐兴盛,到了周武王剪灭商纣王以后,他就把黄河东西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条件的促进下,形成了古代历史上空前强盛的周王朝了。

《六代舞》据说是周公旦依据周国原来的制度,参照殷礼而制作的一种舞蹈。周公旦通过一系列重大的举措,对上古氏族祭祀乐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理,这样不但树立了周朝权威,也表达了对祖先敬畏之心。

周公旦提倡了制礼作乐,并且将此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做。所谓的“制礼”,也就是制订各种典章制度,几乎涉及了敬奉神灵、政治、经济、军事、刑法、人们的言谈举止等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行为规矩到祭祀祖先,从婚丧嫁娶到日常用语,而“礼”作为一种“规矩”在我国周代是无所不在的。

具体地说,“礼”主要又分五类。第一是“吉礼”,是周王朝祭祀和敬奉邦国鬼神的礼仪;第二是“凶礼”,是周王朝哀伤忧患和丧亡殡葬的礼仪。第三是“宾礼”,是关于朝聘盟会的礼仪;第四是“军礼”,是周王朝关于兴师动众的礼仪;第五是“嘉礼”,就是周王朝用于婚姻宴饮的一种礼仪。

所谓的“作乐”,主要就是指每逢用到礼仪时,就要用“乐舞”来配合这些礼仪的规矩。西周人所说的“乐”,其实就是音乐和舞蹈的统称,特指那些配合着不同的礼仪而采用的不同音乐和舞蹈动作。所以,西周的礼仪是用来区别贵贱和判断是非的。

西周乐舞用来缓和上下,整合人心。周代礼乐制度,是政治和艺术教养的结合,讲求礼乐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便充分起到巩固统治和调和人心的作用。

周公旦制礼作乐在实际上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乐舞的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乐舞《六代舞》。《六代舞》,又称《六乐》、《六舞》或者《六大舞》等,它是周代帝王们用于祭祀的6个乐舞。

根据古籍《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

《六代舞》即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咸池》舜帝的《大韶》、禹帝的《大夏》和商汤的《大濩》与周武王的《大武》。

据说以文德得天下的帝王就必须用“文舞”来祭祀;而以武功得天下者就可以享受“武舞”。因此,前4个舞属“文舞”,而后两个舞则属于“武舞”。

《六代舞》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代舞》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乐舞典范,实际上综合了许多文化成果。

周代人们建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人们在举行大祭时,通常是由大司乐率领贵族子弟跳《六代舞》,还有,在不同场合需要演奏不同的乐舞。每一个乐舞都有明确功能,分别用作祭祀天地、四方山川和祖先的。

根据古籍《周礼》中的记载:

舞《云门》时奏黄钟、歌大吕,用以祀天神;舞《咸池》时奏太簇、歌应钟,用以祭山川;舞《大韶》时奏姑洗、歌南吕以祭四望。

舞《大夏》时奏宾、歌函钟,祭祀山川;舞《大濩》时奏夷则、歌小吕,用以享妣;舞《大武》时奏无射、歌夹钟,用以享先祖。

表演这6个舞蹈的都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乐舞人数更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周礼的等级制本质。其中,《大韶》和《云门大卷》是西周雅乐舞中以黄帝《云门大卷》为开首之乐,用以祭祀天神。

周代人们将《云门大卷》列为“六大舞”之一,足可以见到它的重要程度。黄帝是中原各族共同祖先,文德武功兼备。

虽然传说中黄帝因为阪泉之野的大战而战胜蚩尤得以服天下,但他更是文德昭彰。所以,西汉皇叔刘向在他所主编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

昔者黄帝治天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百宫正而无私,……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传说中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缙云氏,一般认为这是把我国北方许多氏族的称谓融合于一身的结果。

相传黄帝曾经为了同蚩尤作战而训练熊、罴、貅、虎、貔、等6种野兽。据专家考证,这些野兽为部落图腾。黄帝统一了各部落,才得到了广泛推崇。后人尊其为始祖神,也与他“统一”大业有关。

周代将《云门大卷》作为“制礼作乐”的祭祀天神的舞蹈,这说明了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在周代已经不仅是民间传说里的统一之王,而且已经上升为神的代表,这是有比较深刻含义的。

还有,《大章舞》作为周代的祭祀性乐舞,《大章》祭祀的对象是“地祇”,也就是地神。

《大章》原本是唐尧时代记功性乐舞,根据传说它的内容原本是为祭祀上帝,并由尧的臣子质所创作,后来的秦国吕不韦在他所主编的《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记载: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周代的《六代舞》也有把这一乐舞称之为《大咸》的。根据古籍《周礼·春官宗伯下·大司乐》中的记载,祭祀唐尧的乐舞《咸池》,原本祭祀的对象是黄帝。

到了唐尧时代,如果有所“增修”,那也就是在基本保持原名的

基础上改叫做《大咸》。如果“乐体”没有什么变化,就把原名改掉,叫做《大章》。据此可以看出,周代将《大章》列入《六代舞》,大约是更多地

保留了唐尧时代乐舞的面貌。还有,《大韶舞》是传说中祭奠帝舜的乐舞。舜是古代的贤明君主,古籍《尚书·舜典》记载他曾经巡行四方,咨询四岳,善选贤人。因此,周代以此舞祭祀“四望”,也就是四方,还有的说是指名山大川,或者是日月星海的。

传说舜命夔以乐舞教育贵族子弟,因此这既是帝舜文德,又被后人提炼为中庸之德,大约《大韶》乐舞也具有“中庸”为美的特点。

对此,史籍中多有记载。如古籍《尚书·尧典》记载《韶》时用“八音克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便是说人们用器乐音律之间的配合,来达到人神沟通、协调的作用。

南宋学者罗泌在《路史·后纪》中记载:

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

《大韶》经过了周代确立,又经历了历代传衍,最终它成为了“文舞”代表作。除去享受了皇家王朝尊敬之外,还受到民间喜爱。

湖南湘潭的韶山,就流传着古时舜帝曾在此演奏过《韶》乐,以致吸引了凤凰飞翔,麒麟欢舞,韶山这个地名由此得来也与它有一定的渊源。

广东韶关附近有一块巨石,名为“韶石”,传说这就是当年舜帝曾经巡游此地。舜帝曾经在这里演出过《韶》乐。

如果联想到《大韶》举行往往是“拊石击石,致舞百兽”的情形,似乎这《大韶》之乐与石制的乐器有关,也许石头也是乐舞表演时的神圣“道具”吧?

《大韶》不仅有隆重祭祀意义,在长期发展中也逐渐丰满,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相对有机统一,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

据后来的春秋时期著名学者左丘明所著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

吴国公子季札曾经游历卫、郑、徐等国。到达鲁国时,自然要求观赏周代乐舞。他对《韶》是极力推崇: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叹为观止。

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经在欣赏《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称赞这支乐舞是尽善尽美的,可见人们对它评价之高。还有,《大夏》原本是人们歌颂夏禹的乐舞,后来周代人们把《大夏》用来祭祀九州山川,大概是因为禹是古代以治理洪水而传颂后世的。古籍《尚书·大禹谟》中记载:

禹克勤于邦,克伦于家,敬承尧舜,外布文德。

歌颂大禹的乐舞原名《夏龠》,到了周代主要用《大夏》之名,反映了周人尊重自然之神力的态度,更从制订乐舞的角度反映了周人善于从江山一统的宏阔规模中寻找王朝基业的精神追求。《大夏》乐舞的被确立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反映。

西施响屐舞与先秦乐舞的来历是什么?

那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美女舞师,她的名字叫“西施”,出生于浙江诸暨的苎萝山村。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她天生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