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蹻穴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阳蹻穴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阳蹻脉交会穴·阳蹻穴 5 申脉穴·阳蹻穴 51 标准定位 52 取法 53 穴位解剖 54 特异性 55 功效与作用 56 主治病症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572 灸法 58 配伍 59 文献摘要 510 研究进展 6 跗阳·阳蹻穴 61 标准定位 62 取法 63 穴位解剖 64 特异性 65 功效与作用 66 主治病症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672 灸法 68 配伍 69 文献摘要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蹻穴 1 拼音

yáng qiāo xué

2 英文参考

Shēnmài BL6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蹻穴:1阳蹻脉交会穴;2申脉穴;3跗阳。

4 阳蹻脉交会穴·阳蹻穴

阳蹻穴是指阳蹻脉交会穴[1]。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交会穴申脉、仆参、跗阳、睛明、居髎、风池(此据《难经》补)、地仓、巨髎、承泣、肩髃、巨骨、臑俞等12穴[1]。

阳蹻脉交会穴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申脉、仆参、跗阳(郄)、睛明;足少阳经的居髎、风池;足阳明经的地仓、巨髎、承泣;手阳明经的肩髎、巨骨;手太阳经的臑俞。

5 申脉穴·阳蹻穴

阳蹻穴为经穴别名[2]。指申脉穴[1]。见《针经指南》。《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

《针经指南》载:“申脉通阳蹻”,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位 申脉 汉语拼音 Shenmai 罗马拼音 Shenmai 美国英译名 Streching Vessel 各

号 中国 BL62 日本 62 法

国 莫兰特氏 V62 富耶氏 V62 德国 B62 英国 B62 美国 BI62

申脉为经穴名(Shēnmài BL6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4]。属足太阳膀胱经[3][4]。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3][4]。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3]。

51 标准定位

申脉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5]。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4]。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4]。

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52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申脉穴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正坐或侧卧取之[3]。

53 穴位解剖

申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下支持带、腓骨长、短肌。有外踝动脉网。分布著腓肠神经。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二肌腱穿经支持带的内面时,有一总腱鞘包绕,以减少肌腱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外踝前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网供应。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3]。

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4]。

54 特异性

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55 功效与作用

清热安神,利腰膝。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3]。

56 主治病症

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4]。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3]。

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3]。

直刺03~05寸[4]。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572 灸法

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8 配伍

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胵中燆燆然。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510 研究进展

失眠: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眶下神经痛:针刺申脉、后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双侧痛取双侧,有较好疗效。

小儿泄泻:灸申脉。

6 跗阳·阳蹻穴

阳蹻穴为经穴别名[2]。是指跗阳[2]。《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阳蹻一,谓跗阳穴也。”

穴位 跗阳 汉语拼音 Fuyang 罗马拼音 Fuyang 美国英译名 Foot Yang 各

号 中国 BL59 日本 59 法

国 莫兰特氏 V59 富耶氏 德国 B59 英国 B59 美国 BI59

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 BL59)[6]。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7]。属足太阳膀胱经[7][6]。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6][7][5]。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6]。

61 标准定位

跗阳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阳跷脉郄穴[5]。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正坐或侧卧取之[6]。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3寸处[7]。

62 取法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正坐或侧卧取之[6]。

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

63 穴位解剖

跗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当腓肠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该神经为腓总神经自腘窝内发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外侧,并没途发出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曲张的小隐静脉和皮神经可以反复交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长屈肌[6]。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7]。

64 特异性

跗阳为阳蹻脉的郄穴。

65 功效与作用

跗阳穴有清头风、疏筋络的作用[6]。

舒筋活络,退热散风。

66 主治病症

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骶髋股后外侧痛、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寒湿脚气、外踝红肿、两足生疮、癫痫、下肢不遂等[6]。

现代又多用跗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6]。

跗阳穴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腰腿痛,下肢痿痹等[7]。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672 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8 配伍

跗阳配环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69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

“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运用

汪文丽 1 刘 建武 2陈立国 1王晨光 1张艳红

寤寐是人体最基本的两个状态。 人体卫气昼行于阳, 阳 气盛则寤; 夜伏于阴, 阴 气盛则寐。 阴 阳 失调, 阳 气不得入于阴 分, 阴 不敛阳 则失眠。 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现代生活方式和 饮食结构, 引 起人体脾胃 功能的 紊乱 [ 1 ] 。 在失眠的临床调 查中 , 患 脾胃病者约占13.6%[ 2 ], 68%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 者和50. 2% 的 肠 易 激综合 征 患 者 存在 睡眠 障 碍 [ 3 ] 。胃 肠疾病引 起失眠的这种因果关系, 可概括为“胃 不和则卧不安”。

1“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原型及概念

“胃 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 素问 · 逆调 论》:“帝曰: 人有逆气 不 得卧 而 息 有音者 …… 皆 何脏使然? 愿闻其故。 岐伯曰: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 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 有音也。阳 明 者, 胃 脉也, 胃 者六腑之海, 其气亦下行。 阳 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 《 下经》曰: 胃 不和 则卧不安, 此之谓也”。“胃 不和 则 卧不 安”, 名 曰 “胃 ”, 实 则 包括阳 明经、脾胃 、大小肠。 《 灵枢· 本输》: “大肠属 上, 小肠属下, 足阳 明 胃 脉也。 大肠小肠, 皆属 于胃 , 是足阳明也”。 脾主升清, 胃 主降浊, 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胃 运化腐熟水谷, 为气血生化之源, 为人体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凡食积内 停, 胃 失和降; 脾胃 亏虚,气血乏源; 胃 阴 不 足, 阳 气 失和 等均 可引 起 气 机不利, 阴阳失和, 而卧不安寐。

2古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胃 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自 《 内 经》引 述以 来, 历代针灸医家均很重视此理论在失眠治疗中 的运用 。古代针灸处方中 , 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是使用最多的经脉, 上脘、 隐白 、 下廉、 阴 陵泉、 章门 是运用 最多的穴位 [ 4 - 5 ] 。 《 针灸大成》里记载了 心经实热证引起的失眠, 通过泻脾经的方法来治疗。 “凡针逆而迎夺, 即泻其子也, 如心之热病, 必泻于脾胃 之分”。 因脾经为心经之子经, 根据《难经》“实则泻其子”, 心经的实证, 可泻脾经的太白 穴。 一些医著记载了 失眠的选穴, 这些腧穴便具调理脾胃 之功。 如《针灸资生经》云: “期门 治不得久卧。 隐白 、 天府、 阴 陵泉治不得卧。 太渊、 肺 俞、 上管、 条 口 、 隐 白 疗不 可卧。 气海、阴交、大巨主惊不得卧。 公孙主不嗜卧……商丘治魇梦。 天牖疗夜梦颠倒。”《备急千金要方· 癫病》载: “阴 交、 气海、 大巨, 主惊不得卧”。 另 外 一些古籍, 明确指出胃 经、 脾经、 大小肠经的某些腧穴可用于失眠。 如《针灸聚英》: “大巨…… 主小腹胀满, 烦渴……惊悸不眠。”《针灸甲乙经》: “惊不得眠, 善 ,水气上下, 五脏游气也, 三阴 交主之。 不得卧, 浮郄主之”。 《 针 灸 集 成》: “心 热 不 寐 解 溪 泻 涌 泉 补 立愈”, 记载了 阳明经经穴解溪治疗心热引 起的失眠。

3现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现代医家治疗失眠亦非常重视调胃 安神, 取穴主要集中 在 足太阳 膀 胱经、 足阳 明 胃 经 和 督 脉 [ 5 ] 。刘良生等 [ 6 ] 运用“胃 不和则卧不安”理论, 以 健脾和胃 治本、 宁心安神治标, 选取中 脘、 天枢、 足三里、 脾俞、胃 俞、 安眠、 神庭、 百会穴, 取得良好疗效。 因 脾胃 为后天之本, 其功能健全, 机体的精微物质才能充足, 髓海清窍才得以濡养, 方能神气充足、神机敏捷。依据“根结”理论, 足太阴脾经结于中脘, 中脘为胃 之募穴, 因而中脘具有健运脾气、 调 中 焦升降之功能。

刘立安治疗失眠常取调理脾胃 的穴位, 如 腹部选用天枢、中 脘、下脘, 四肢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内 关 [ 7 ] 。黄石玺 [ 8 ] 沿用 已故名 老针灸专家王乐亭教授经验,取中脘、天枢、气海、内 关、公孙、足三里和中健脾、通畅气机、升清降浊、消补兼施。 患者针后当晚即入睡良好, 经治疗10 次, 睡眠渐安, 食欲渐增, 再针5 次,夜夜眠安。 李行军[ 9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失眠43 例,取中 脘、 足三里、 脾俞、 肝俞、 太冲以 调和脾胃 、 疏肝理气, 配合五脏俞加风池、四神聪等, 加用耳穴贴压,失眠 多 梦 症 状 改 善 效 果 佳, 痊 愈 38 例, 总 有 效 率为100% 。

清代何其伟《医学妙谛》云: “失眠总由阳不交阴所致…… 若因 里症而失眠者…… 胃 病则阳 跷穴满,审病用方, 法无一定”。 任建宁[ 10 ]总 结 盛 灿 若 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基于“胃 病则阳跷穴满”理论, 选取中脘、水分、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内 庭、仆参、申脉穴, 每日 针刺1 次, 每次留针30 min , 10 次为 一疗程。 治疗3 次后, 患者夜寐明显好转, 治疗4 个疗程后, 诸症消失。 随访半年, 失眠未再复发。

4失眠从胃论治的机制探讨

4.1经脉联系

《灵枢· 经脉》云: “胃 足阳 明 之正 …… 上通于心”“脾足太阴 之脉…… 其支者, 复从胃 别, 上膈, 注心中 …… 是主脾所生病者…… 烦心, 心下急痛……不能卧”“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 脾经、胃 经、小肠经皆与心联系, 脾胃 、胃 肠不和, 累及心神, 引 起失眠。 经言: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因 脾、 胃 、 小肠与心联系, 故调理脾胃 能治疗心神疾病。阳明之脉络于目 , 如《 素问 · 热论》中 提出 : “伤寒一日 , 巨阳 受之。 二日 阳 明 受之, 阳 明 主肉, 其脉夹鼻络于目 , 故身 热目 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 阳 明胃 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 内 眦交会, 与阴 阳 跷脉在目 下及口 角 之旁交会。 阳 明 经病, 可使目 不得瞑而失眠。

4.2脾胃 中枢论

清末名 医张聿清《 医案》曰: “胃 为 中 枢, 升降阴阳, 于此交通, 心火府宅坎中 , 肾水上注离内 , 此坎离之既济也。 水火不济, 不能成寐, 人尽知之。 不知水火不济, 非水火不欲济也, 有阻我水火相 交之道者,中 枢是也”。 脾胃 居 于 中 州, 为 气 机阴 阳 升 降的 枢纽, 脾胃 不和, 心肾阴 阳 相 交的通道阻塞, 阳 不得入于阴而致失眠。 故胃 和是阴 阳 气机升降有序、 元神潜藏、人得安寐的基础。 清代张琦在《 素问 释义》中指出: “卫气昼行于经则寤, 夜行于藏则寐, 而卫气之出 入依乎胃 气, 阳 明 逆则诸阳 皆逆, 不得入于阴 , 故不得卧”。

王洪图等 [ 11 ] 提 出 “五 脏 藏 神, 脾 胃 是 枢 轴” 理论, 认为脾胃 居中央, 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 的“枢轴”, 手、足阳明经是卫气自 阳经入于阴经之枢口 , 二经之气失和, 最易 影响 卫气 的 正 常 运行, 不 入于阴经,则出 现失眠。 因 胃 为 人体阴 阳 升降的枢纽, “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 营卫之源”, 而“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 故诸多经典的失眠学说, 如“阴阳说”“神主说”“气血说”“营卫说”与中 医的“胃 ”都有密切的联系[ 12 ]。因此若胃 气调和、 升降有序, 则气血化生有源,营卫循其常度, 阴 阳 相和, 卧则神安夜眠, 即 “胃 和”则“寐安”也。 反之,“胃 不和”则阴阳气机升降不利,五神内 舍其宅受扰, 致“神不安则不寐”。

4.3第二脑学说

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Michael D. Gershon 为 代表的 一些国 外 学者提出 ,人类 除 颅脑 之 外, 还 有第 二 大 脑, 称 “腹脑” 或 “肠脑”, 它是肠神经系 统, 脱离了 中 枢神经系 统支配的独立活动系 统 [ 13 ] 。 几乎所有中 枢神 经系 统中 的 递质和调质均存在于肠神经系统中 , 诸如5 - 羟色胺( 5 -HT )、脑啡 肽、 内 啡 肽 等 脑 肠 肽, 肠 道 亦 是 其 富 源地。 而5 - HT 、苯二 氮类药物正 是临 床常 用 于 抗焦虑及镇静催眠的处方药物, 可缩短入睡时间, 减少觉醒的发生, 增加总睡眠时间[ 14 ]。

常小荣等 [ 15 ] 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 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 发现电针“足三里”可使胃 电活动增强, 同时胃 活动的 增强与 相关脑肠肽含量增加有同步效应。 高巍等 [ 16 ] 在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肠肽含量的影响时发现, 电针大鼠“足三里”可使外周血和脑垂体中血管活性肠肽( VIP ) 含量明 显增加, VIP 主要产生于胆碱能神经元, 乙酞胆碱有诱发快波睡眠的作用, 它协同 乙酰胆碱参与快波睡眠的调节。

5结语

《内经》提出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指出了脾胃不和则导致失眠, 开启 了 从调和脾胃 论治失眠的先例。从古代针灸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可知, 该理论已成为针灸论治失眠的重要法则。 现代的第二脑学说及相关实验研究更作为该理论的基础依据, 阐释了该理论的作用机制。 失眠的证型复杂,在临床中我们应审病求因,谨守病机, 兼顾调和脾胃, 使脾胃 升降有序, 气血生化有源,营卫循其常度,则阴阳和谐而眠安。

(1)韦良玉等[3 ] 认为失眠是因阴精耗损、阴虚阳亢、虚阳浮越所致,采用“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慢性失眠。将120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以“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穴取四神聪、安眠(双)、印堂、涌泉(双),四神聪、安眠(双侧)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150次/分,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涌泉穴只灸不针,采用温和灸,每次治疗30min。常规组予以常规针刺法,穴取神门(双)、内关(双)、安眠(双)、百会。西药组予口服舒乐安定法治疗。针灸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治疗失眠40例,痊愈9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常规组总有效率875%;西药组总有效率75%。

(2)宋琳琳等[4 ] 采用督灸法治疗失眠,指出失眠的病因病机为:营卫不和、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针灸能够泄其有余,平抑夜间相对亢盛的阳气,亦能补其不足,补益日间不足的正气,调整机体阴阳、营卫平衡,使机体功能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方法:临床收集130名失眠患者,均采用督灸法进行治疗。操作方法:令患者裸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规消毒后在治疗部位涂抹生姜汁,撒上督灸粉(肉桂、丁香各1g,麝香05g),而后覆盖桑皮纸,然后再在桑皮纸上铺生姜泥,最后在姜泥上面放置艾柱,然后点燃艾柱,连续灸治3次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然后用湿热毛巾把治疗部位擦干净,取消毒纱布敷于脊背上并固定。灸后若起泡,令其自然吸收。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之物,禁冷水洗浴。疗效标准: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表,选取周平均睡眠时间、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四个指标,分疗程对失眠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价。治疗结果:各疗程间周平均睡眠时间、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百分率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3)杨立锋等[5 ] 将140例失眠患者均采用电针的方法治疗。方法:取穴:主穴:神门、三阴交、百会、安眠、神庭。配穴:头痛眩晕者配太阳、印堂;心烦易怒者配太冲。操作方法:为患者选取安静温暖的卧位环境,穴位皮肤碘伏消毒后,选用15寸一次性无菌毫针,采用无痛进针法,针刺得气后,在双侧三阴交、神门穴上接通电子诊疗仪,选用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留针30min。上法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d。在针刺治疗期间,凡有服用安眠药者,要求患者逐渐递减或少量服用,睡眠正常者停服安眠药。结果:本组140例患者,1疗程结束后治愈37例,占264%;2疗程结束后治愈52例,占371%,总共治愈89例,占634%;好转44例,占314%;无效7例,占5%;总有效率95%。

(4)刘琴等[6 ] 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失眠。将12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3组,每组40例。方法:在治疗各自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照组加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率谷、太冲、三阴交(后4穴均取双侧);观察组A加取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太冲、三阴交(均取双侧);观察组B同时加取前两组穴,穴位处皮肤以75%酒精常规消毒。先取颈部穴位,针刺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治疗6天。治疗1个疗程(14天)。治疗期间嘱患者作息时间规律,辅以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疏通情志,缓解压力,增强康复信心。结果:1个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的有效显效率及PSQI量表评分,观察组A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B疗效显著性优于前两组。结论: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5)王思雅等[7]将48例失眠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方法:主穴:四神聪、百会、神庭、安眠(双侧)、神门(双侧)、内关(双侧)。配穴:肝郁化火者加肝俞、太冲、侠溪;阴虚火旺者加照海、太溪、阴郄;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

胆俞。操作:主穴每次必选,配穴每次选取1-2个。四神聪、百会、神庭平刺05-08寸,安眠刺08-1寸,内关、神门、行间、侠溪、阴郄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15寸,背腧穴均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均行平补平泻法。病人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得气后均留针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h以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结果: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

(6)陈宇清等[8] 采用针刺补泻加耳穴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将56例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方法:取穴:以滋阴降火、调和阴阳为则。针刺取穴:百会、神门、内关、太溪、三阴交(均为双侧)。耳穴取穴:交感、内分泌、神门、心、肾。操作:针刺操作:常规消毒穴位局部,各穴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得气后,施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对照组平补平泻,观察组根据穴位特性施以补泻,百会平补平泻,内关、神门用泻法,太溪、三阴交用补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隔天治疗1次。耳穴操作:两组均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治疗,平补平泻。选取酒精消毒后的王不留行籽贴在05cm×05cm医用胶布上,酒精常规消毒耳廓,贴敷于上述耳穴,每穴按揉1min,力度以胀痛但能忍受为度。并嘱患者按压3次/d,平补平泻(重按为泻,轻按为补,中等力度为平补平泻)。与针刺同步隔天更换一次。1个月(15次治疗)后统计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效,观察组标准现效率较对照组稍高。PSQI统计各项指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方面得到更好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陈光辉等[9] 将64名肝胆湿热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针灸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失眠。方法:对照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成:龙胆草5g、黄芩10g、山栀9g、泽泻10g、木通9g、车前子8g、当归9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5g。睡眠多梦、眠浅易醒者可配伍石菖蒲、茯苓10g;手足心热、头晕耳鸣、怒则面赤者加生地黄10g、知母15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取神门穴直刺03-05寸;内关穴直刺05-1寸;三阴交直刺1-15寸;太冲穴直刺05-08寸(泻法)。留针时间为30分钟左右,平均10分钟运针1次。结果: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563%;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

(8)张婷[10] 采用针灸配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将72名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方法:对照组: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党参、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各 10g、木香、炙甘草各6g。随症加减口服,1d1剂,10d为1疗程。治疗组:除口服中药归脾汤外,给予针灸治疗,患者均取卧位进针为主,手法慢柔、轻巧。常用慢速捻转进针法,分层进针,运用补法为多。针刺穴位:四神聪、神门、百会,其中四神聪向百会透刺,百会顺经脉平刺。温针灸心俞穴、脾俞穴、内关、足三里。温针灸一般5炷,以10d为1疗程,隔日1次,留针20min左右。同时与患者心理疏导,积极帮助患者解除烦恼。合理安排生活,以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结果: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ISQI总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9)谷婷婷[11] 主张温针灸背腧穴结合耳穴治疗失眠。将60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方法:治疗组:体针:取背部双侧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

肾俞,另加风池、安眠及太阳。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后分别在肝俞、脾俞、肾俞上施灸。耳穴: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配穴:心脾两虚型:心、脾、胃;阴虚火旺型:肝、肾、内分泌;肝郁化火型:肝、胆、心;痰热内扰型:脾、胃、三焦。对照组:取穴和治疗组相同,只用体针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10)杨海涛[12] 将7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智三针治疗。方法:治疗组针刺神庭、本神(双侧:位于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对照组选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为主穴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降低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11)马广昊 [13] 采用足底五花针治疗失眠,将83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方法:治疗组:采用足底针五花穴结合辩证取穴治疗,足底针五花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一寸;对照组单纯采用辩证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8537%。

(12)杨文佳[14] 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进行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穴位敷贴:药用黄芪、当归、远志、菖蒲等制成贴剂,分别贴于神阙、气海、足三里,6-12h/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针刺疗法:穴位: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进行针刺。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mg,睡前服,连续服用6周。)杨文佳[14] 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进行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穴位敷贴:药用黄芪、当归、远志、菖蒲等制成贴剂,分别贴于神阙、气海、足三里,6-12h/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针刺疗法:穴位: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进行针刺。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mg,睡前服,连续服用6周。结果: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

(13)郭严[15] 采用针灸配合走罐治疗失眠,将76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方法:研究组:主穴:百会、印堂、神庭、三阴交(双)、神门(双)、太溪(双)根据实际病症辩证取穴:肝郁化火加取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取内庭、丰隆、阴陵泉;阴虚火旺加取大陵;心脾两虚型加取心俞、脾俞;心虚胆怯加取心俞、胆俞。进行针灸治疗后将患者置于俯卧位,背部皮肤暴露,并选取合适的润滑剂进行涂抹,将火罐拔在皮肤上,、。手推罐于督脉和膀胱经位置来回滑动,直到患者皮肤现紫红色、充血为止。下次治疗需隔日进行,1疗程10次。对照组只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针灸治疗,不走罐。结果:研究组:治愈22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11%。

(14)求晓恩[16] 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足三里进行治疗。方法:治疗组:主穴:足三里、神门、合谷、太冲、安眠、印堂、神庭,足三里穴针柄处插上1节约2cm左右的艾炷进行温灸,并予患者口服阿普唑仑片。对照组:单纯口服阿普唑仑片。)结果:总有效率937%,对照组640%。

[17](15)彭运仙将37例失眠患者采用针灸配合埋线进行治疗。方法:针刺主穴:印堂

内关、神门、照海、三阴交,严重者配合埋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2%。

(16)彭运仙[18]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调神针法配合耳穴进行治疗。治疗组:主穴:印堂、神庭、百会、四神聪、风府、安眠、本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耳穴:取双侧耳穴敏感点皮质下、心、神门、枕、交感、脾6点。对照组:针刺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67%。

(17)陈晓军[19]将105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B组(35例)及C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不寐四穴”为主进行治疗。方法:A组:针刺主穴:申脉、照海、大椎、关元。B组:针刺主穴:申脉、照海、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C组:口服艾司唑仑片。结果:A组:总有效率886%,B组857%,C组:743%。

(18)刘芳[20]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失眠症。将10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方法:观察组:以子午流注法辩证取穴为主,根据管氏《子午流注环周图》推算开穴时日,定时取穴。对照组:采用单纯辩证取穴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0%。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报道很多,针灸对失眠的治疗,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其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等有点,被称为“绿色疗法”,说明失眠的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从目前临床统计资料来看,无论是宁心安神法还是调脑安神法、耳穴、灸法等治疗失眠症,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现阶段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方法众多、缺乏优化的治疗方案等,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国家中医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

[1]刘静失眠的治疗方法探讨[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8):6900

[2] Liu Shi-yi What is Insomnia[ J ] ASRS Newsletter,1998,3:6-7

[3] 韦良玉、徐艳青、赵利华,等“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西药,20146,37(3):40-41

[4] 宋琳琳督灸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J]陕西中医,2013,33(12),1655-1656

[5]杨立锋、何晓华、肖银香电针治疗失眠症140例[J] 陕西中医,2014,35(10),1407-1408

[6]刘琴、刘锦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2,4,34-35

[7] 王思雅、王健针灸治疗失眠4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80-81

[8]陈宇清、邵瑛 针刺补泻加耳穴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J]广东医学,2013,34(6),966-967

[9]陈光辉、冯雪瑾针灸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失眠3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1),102-103

[10]张婷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3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1),26-27

[11]谷婷婷、钟伟泉温针灸背俞穴结合耳穴疗法治疗失眠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3,8(11),1342-1343

[12]杨海涛、黄凡、邝伟川智三针治疗原发性失眠35例[N]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3),74-75

[13]马广昊、魏婷、陈婷婷足底针五花穴为主治疗失眠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12-14

[14]杨文佳、于心同、谢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3),20-21

[15]郭严针灸配合走罐治疗失眠临床观[J]光明中医,2013,28(6),1208-1209

[16]求晓恩温针灸足三里为主治疗失眠3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61-562

[17]彭运仙针灸配合埋线治疗失眠[J]中医中药,2013,7(6),37

[18]王寒、孟贤慧、邹伟调神针法配合耳穴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7),26-27

[19]陈晓军、方针、陈利芳等针刺“不寐四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64-865

[20]刘芳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失眠症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42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地机的别名 5 特异性 6 出处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地机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地机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对内分泌的影响 182 治疗失眠 183 治疗痛经 184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地机 1 拼音

dì jī

2 英文参考

Dìjī SP8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ìj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地机 汉语拼音 Diji 罗马拼音 Tichi 美国英译名 Terrestrial Machine 各

号 中国 SP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RP8 富耶氏 德国 MP8 英国 Sp8 美国 Sp8

地机为经穴名(Dìjī SP8)[1]。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地箕[2]。别名脾舍、太阴郄、地箕。属足太阴脾经[2][1]。地机是足太阴之郄穴[2][1]。地即土地,此指下肢,机即机要,穴在下肢,局部肌肉较为丰富,是小腿动作的机要部位,故名地机[1]。临床多用于治疗急证、血证,尤其对于妇科痛经治疗效果较好。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 缺乏症, 炎,乳腺炎,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疝气,痔疾,胃痉挛,腹胀,痢疾,细菌性痢疾,腰痛,下肢痿痹等。

4 地机的别名

脾舍(《针灸甲乙经》),太阴郄(《备急千金要方》),地箕(《针灸入门》)。

5 特异性

足太阴脾经的郄穴。

6 出处

《针灸甲乙经》:地机,一名脾舍,足太阴郄,别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

7 穴名解

地即土地,此指下肢,机即机要,穴在下肢,局部肌肉较为丰富,是小腿动作的机要部位,故名地机[1]。

地,指脾土,下部与下肢。《素问五运行大论》:“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机,指机关,机要,又疾病亦喻为机。因本穴主治妇人月事失常,精血不足,生殖不能,针此穴可使气血充盛,而生机畅旺,犹如大地复苏,化生万物,为脾土之枢机,为治疗腹部与下肢病枢要之处,因名“地机”。[3]

8 所属部位

小腿[4]

9 地机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5]。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踝下缘下3寸,胫骨后缘处[2]。

一说地机在“阴陵泉下五寸,与巨虚相对。”(《循经考穴编》)[2]。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 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1]。正坐或仰卧取穴[1]。

地机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地机穴的位置

地机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地机穴的位置(肌肉)

地机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阴陵泉穴直下4横指(一夫法),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阴陵泉(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直下量4横指即是地机穴[7]。

11 穴位解剖

地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分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神经分布同三阴交(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参看漏谷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1]。

皮肤→皮下组织→比目鱼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分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地机穴的功效与作用

地机有健脾渗湿,调经止带的作用。

地机有健脾、理血、行水等作用[1]。

地机穴为足太阴脾经郄穴,可治脾失健运所引起的腹胀、腹痛、泄泻、痢疾、水肿等症[6]。

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地机穴功善调血,故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6]。

足太阴经循行下肢,脾主四肢肌肉,故地机穴可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症[6]。

足太阴经筋聚于阴器,循腹里,著于脊,故地机可用于阳痿、遗精的治疗[6]。

13 主治病症

地机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 缺乏症, 炎,乳腺炎,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疝气,痔疾,胃痉挛,腹胀,痢疾,细菌性痢疾,腰痛,下肢痿痹等。

地机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遗精、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8]。

地机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小便不利、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痔疾等[1]。

现代又多用地机治疗胃痉挛,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富出血、 缺乏症等[1]。

地机主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2]。

地机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急证、血证,尤其对于妇科痛经治疗效果较好[6]。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痢疾,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6]。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 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遗精, 缺乏;

其它: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

地机穴出现压痛提示有胰腺疾患,与胰俞、中脘、水分互参可诊断急性胰腺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1][2][8][6],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至小腿部;可灸[6]。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部。

142 灸法

可灸[1]。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 配伍

地机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百症赋》:兼血海,治妇人经事之改常。

地机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

地机配中极、三阴交,治痛经[6]。

地机配梁丘、中脘,治急性腹痛[6]。

地机配肾俞、关元、太溪,治遗精、腰痛[6]。

16 特效

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7]。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溏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丈夫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

《针灸大成》: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百症赋》: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百症赋》:兼血海,治妇人经事之改常。

18 研究进展 181 对内分泌的影响

实验证明,家兔、大鼠的“肾俞”、“地机”用针刺诱导30 min后,其肾上腺髓质中儿茶酚胺囊泡的内容物减少,显示释放现象;肾上腺皮质中脂质体中的内含物减少,表明皮质激素释放[6]。

有人观察针刺对胰岛素分泌情况,结果表明针刺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亢进[6]。

182 治疗失眠

据报道,取双侧地机,快速进针,捻转或震颤催气,待得气后用徐疾补泻补法,徐进并压针,直至针处出现热感,以热感向涌泉走窜并向周围扩散疗效好。压针最长可达15 min,留针20~30 min,10次为一疗程,疗效满意。[6]

183 治疗痛经

取地机,直刺15寸,强 ,行针5 min,得气后,患者自觉有麻胀感直入小腹,疗效较好[6]。

184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门 41 神门的别名 42 出处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45 所属部位 46 神门穴的定位 47 取法 48 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主治病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4152 治疗惊悸 4153 治疗嗜眠症 4154 治疗高血压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4158 增强肺功能 5 耳穴名·神门 51 神门穴的定位 52 主治病症 53 方法 6 经穴别名·神门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71 定位 72 主治病症 73 刺灸法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 9 神门指心脉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门 1 拼音

shén mén

2 英文参考

Shénmén HT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T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门:1.经穴名;2耳穴名;3经穴别名;4经外奇穴名;5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6心脉。

4 经穴名·神门

穴位 神门 汉语拼音 Shenmen 罗马拼音 Shenmen 美国英译名 God's Door 各

号 中国 HT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C7 富耶氏 C7 德国 H7 英国 H7 美国 He7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1]。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2]。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1]。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1][3]。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41 神门的别名

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

43 特异性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44 穴名解

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45 所属部位

腕[4]

46 神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3][5]。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神门位于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凹陷中[2]。

神门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神门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肌腱)[2]

神门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神门穴的位置(肌肉)

神门穴的位置(骨骼)

47 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6]。

快速取穴:微握掌,另手四指握住手腕,屈拇指,指甲尖所到凹陷处即是神门穴[7]。

48 穴位解剖

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1]。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5]。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5]。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2]。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神门有宁心、安神、通络作用[1]。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6]。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6]。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8]

410 主治病症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5]。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1]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2]。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6]。

神门穴为治精神病和心脏病的要穴。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五官科系统疾病: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

其它: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2~05寸[5]。

一般直刺03~05寸[1][2][6];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6]。

注意:神门穴在腕关节处,禁探捣[6]。

4112 灸法

可灸[5]。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2 配伍

神门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绞痛[1]。

神门穴配少商、涌泉、心俞治呆痴[1]。

神门配内关、三阴交治神经衰弱、失眠[1]。

神门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神门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6]。

神门配少商、涌泉、心俞,治痴呆[6]。

神门配鱼际、太冲、大敦、关元,治遗尿[6]。

神门配后溪、鸠尾,治五痫[6]。

413 特效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神门穴,每次1~3分钟,可调理心烦、失眠、糖尿病、高血压等症[7]。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针灸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针灸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心门专治心痴呆。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4152 治疗惊悸

据报道针刺神门穴,以精神 所致的惊悸有较好疗效。

4153 治疗嗜眠症

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4154 治疗高血压

针刺动物“神门”,对实验性垂体性高血压,有迅速降压作用[1]。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6][8]。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6]。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性病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明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6]。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性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6]。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1]。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节细胞内。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重 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轻 ,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对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6]

针刺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效应也有差异,重 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 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8]。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1]。

4158 增强肺功能

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8]

5 耳穴名·神门

神门(shénmén TF4 shenmen)为耳穴名[1][3]。

51 神门穴的定位

耳穴·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3]。

耳穴·神门位于三角窝内[1]。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1]。

52 主治病症

耳穴·神门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等[1]。

53 方法

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1]。

6 经穴别名·神门

神门为经穴别名[1]。出《经穴纂要》。即中都[1]。

中都为经穴名(Zhōngdū LR6)[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10]。属足厥阴肝经[9]。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9]。中即中间,都指聚会,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9]。中都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9]。正坐或仰卧取穴[9]。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9]。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10]。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9]。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等[9]。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9]。一般沿皮刺03~05寸[9]。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神门为经外奇穴名[1]。出《针灸真髓》。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肠出血。

71 定位

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1]。

72 主治病症

主治肠出血[1]。

7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2]。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11]。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1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

9 神门指心脉

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为首的项目组,长期致力于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的科研和临床研究,所创立的镇静安神针法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即已应用于临床。该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组穴处方、施术操作和疗效评价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界定、筛选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特色技术和方法。

三部五体,理论创新

项目组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和发掘整理历代针灸古籍的基础上,结合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理论创新。祖国医学将头和四肢统称为五体,而调养精、气、神的三穴分别位于人体的上、中、下三部,镇静安神针法将三部与五体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针灸治疗失眠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失眠主要病机是「阳不入阴」,失眠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阳气不能归于体内,神浮游于外,因此辗转难眠。镇静安神针法围绕阴阳理论,结合人体的三部五体,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四神聪在头应天主气,具有调理元神元阳之功;心为君主之官,神明藏焉,神门为心经原穴,在中应人主神,可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会,在足应地主精,育阴潜阳,诸穴相配,可调理阴阳、镇静安神。此外,该法将经穴与奇穴相结合,即以十二正经腧穴三阴交、神门与经外奇穴四神聪配伍应用,组方配伍严谨,理论依据充分,从而确保了临床疗效。

技法精准,择时顺势

项目组在近20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将头针与体针的操作技术相结合,同时根据人体阴阳消长规律提出了「择时治疗」的针刺治疗方案。

该法操作注重针刺的深度、角度、方向、频率和力度。主穴四神聪应用头针操作技术,采取平刺进针,讲求稳、准、轻、快,行针手法以小幅度、快频率捻转为主,捻转频率为150~200次/分钟,要求获得沉、重的得气感觉,以达抑阳重镇之效;配穴神门、三阴交则采用体针操作,以平补平泻为主,采用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手法,得气为度,以达育阴潜阳、镇静安神之功。

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讲求「择时顺势」,结合子午流注理论和人体阴阳消长学说,创新性地提出在申时(15时~17时)行针为宜。此时人体正值阴气渐涨、阳气渐消之时,在这个时辰针刺可「抑阳扶阴」,使得神守其舍,阳静神安以入睡。

该法已被列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精编教材《针灸治疗学》中,作为特色技术加以推广。

失眠中医针灸如何治疗

 失眠中医针灸如何治疗,失眠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每天我们身体在睡梦中得以改善,同时排毒,要是失眠的话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下面详细说说失眠中医针灸如何治疗。

失眠中医针灸如何治疗1

 中医在临床上用针刺相应的脏腑经络之原穴、背俞穴治疗不寐症。治疗时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安眠穴为基础方。胃不和则不眠者加胃俞、脾俞、足三里;肝火上扰者加肝俞、太冲;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太溪;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除肝火上扰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