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减少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人口减少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第1张

人口减少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在明朝晚期,发生了一系列导致人口减少的事件,包括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这些事件导致了明朝的经济萎靡、社会动荡,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失。

然而,这些事件只是导致人口减少的外部因素,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制度的腐败和失效。明朝晚期,朝政腐败、官员贪污,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的加剧。此外,还存在着内忧外患、经济萎靡、文化退步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因此,人口减少只是明朝灭亡的表象之一,真正的原因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明朝的灭亡令许多人磋叹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探讨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几乎每个人都想穿越时空做回崇祯,来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明朝亡于党争。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取得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二,明朝亡于厂卫。东厂和锦衣卫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诞生,东厂和锦衣卫并不像影视所描绘的那么夸张,厂卫只是监督不法官吏,与民秋毫无犯,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实在是笑话。

  三,明朝亡于宦官专政。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四,明朝亡于万历三大征。哪个朝代的战争不频繁,天启,崇祯两朝的辽东战事还少吗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那么多的小国家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进行战争,也没见哪个国家因为打仗,说完就完了。万历三大征耗帑银数百万两,而三大征所耗帑银都是万历从内廷拿出来的,难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吗更可笑。

  五,明朝亡于神宗不上朝。神宗不上朝,天下就会亡吗明朝的文官体制已经很完备了,皇帝理不理政,大明朝照样运转,况且万历朝的一切大事都是在神宗主导下进行,神宗并非完全不理政。

  六,明朝亡于北半球气候的小冰河期。长达七十年的气候冰河期导致明末北方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但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非也。我们要知道,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处在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北方灾情也很严重,但都渡过去了,因为政府赈济,当时政府的控制力强。

  七,明朝亡于土地兼并。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后地主从“三”中拿零点五上交农业税,有了十之七,农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于白银输入减少。西方学者提出观点明末国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导致通胀,后由于白银生产无利可图导致白银开采量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的白银输入量减少,而民间白银多窖藏,导致通缩,由于前期通胀已经发生,所以最终结果是物资贵,白银匮乏,导致经济崩溃。这种观点错,为什么错因为白银输入减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下跌,而明末在市场上流通白银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出现物价上涨不是因为前期白银太多,前期白银多导致物价高在白银流通量减少的情况下物价自然会跌落,这个用不着担心,但为什么在白银减少情况下物价反而不跌呢这是由于结构性通胀的原因,也就是由于基础商品——粮食的产量降低,导致粮价上涨,从而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所以根本问题还是粮食问题,而不是白银问题。至于说白银减少政府无银买粮赈济灾民更是笑话,明末粮食减产,就算你银子多难道就能买来粮食吗所以明朝灭亡跟白银输入多少没有关系。

 九,明朝亡于贪官污吏,政治黑暗。这些都是大话,空话,经不住推敲,站不住脚的。

  十,明朝亡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兵入关。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十一,明朝亡于气数。这个最可笑,这个理由完全是学者掩盖无知的表现。任何结果都有他发生的理由,千万不要归结于气数。

  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这些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谈,放炮的海瑞给他们树立了楷模。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于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经过战乱后,百废待兴,所以太祖与民休养生息,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黄仁宇观点),商业税更低,所以明朝财政一直很困难。

  明初的时候为什么打仗,水利,赈灾朝廷都有财力,但到了明末就不行了因为明末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降低,商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而税收仍然是以农业税为主,到了崇祯朝,打仗没钱,赈灾没钱,而江南富商巨贾一掷就是几十万两,上百万两,皇上想增加赋税立刻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明末时期商业发达,商人从海外贸易中赚取巨额资金,由于东林党的阻扰,商业税却无法提高。万历朝实在没办法,于是开征矿税,结果大臣们唆使地方官杀税使,由此可时见一斑。如果皇权强势,财政充裕,那么可以在北方兴修水利,这样到了灾年也可以应对。所以,那帮空谈误国,祸国殃民,自以为是,打击报复,只知逃税的东林党绝对是大明朝的奸臣,而打击东林党的魏忠贤绝对是大明朝的贤臣,对的起自己的名字,魏忠贤死后,东林党重新掌权,商业税罢。我的观点是,皇帝应该减少任用富庶省份的官吏,尤其是有士绅背景的官吏,这样制定的政策才能从全局考虑,才能够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的调配。

  二,明末经济制度的超前发展(黄仁宇,杜车别观点)。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因为气候,河流,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不像欧洲以商业为主,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安全是中国古代的第一要义,没了粮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禁止海外贸易,正是为了限制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导致粮食减产。

  而明末,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活跃,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海外贸易,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粮需要湖广供给,到了明末战乱时候,江南富商们有钱买宅子,买地,却买不来粮食,清兵南下后,南方四镇的二十万精兵因为没有军粮,全部投降清兵,政府无粮,征兵也困难。南方粮食姑且紧张,那么北方遇到了那么大的灾情,可以说天下已无粮赈济,设想,如果江南加大粮食生产,提前数年调运粮食储备于北方各省,到了灾年,开仓赈济,情况是不是要好很多。

  三、再来谈谈张居正的赋税改革。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经济迈了一大步,但正是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经济过渡发展,从而导致明朝的灭亡。在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以前,农民收割完了粮食就可以交税,但赋税改革后就不行了,还要拿市场上去卖,换了钱再交税。而收割粮食和卖粮食的季节都一样,大家都卖粮食,粮商就会趁机压价,等于农民又被盘剥一次,变相的加重了赋税。江南这些地方还好一些,因为这些地方银子多,经济外向型大,还可以种植利润大的经济作物换钱,西北这些缺银,经济内向型的地方就更严重,农民为了换钱受的盘剥更大,所以除了灾荒外,农民起义为什么在西北爆发,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说的,张居正的赋税改革等于是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而不种植粮食,所以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万历,天启,崇祯,魏忠贤,而是张居正,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诡异。

  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于商业的过渡扩张,耗尽了帝国的资源,最终搞垮了这个帝国。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就绘画而言:

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说到明朝那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朝代,当时的明朝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早起的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的,但是,,到了后面,元朝内部出现了战乱,加上很多汉族人民不满蒙古族的统治,纷纷发动起义,朱元璋趁机打败元朝,把元朝打回蒙古,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明朝是封建社会最有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明朝朱棣,为什么说朱棣要活剐三千宫女呢?原因是什么?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争,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明成祖朱棣的儿子

据说明成祖朱棣一共有4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

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1378年,死于1425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于洪熙元年(1425)五月暴死,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

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为文皇后徐氏。洪武十八年生于北平燕王府,二十八年受封高阳郡王。永乐二年封为汉王。永乐十四年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宣宗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宣宗亲征讨伐,高煦出降,后朱高煦及诸子相继被处死。

赵简王——朱高燧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三个儿子,生于1386年,死于1431年,为朱棣与皇后徐氏之子。

皇子——朱高爔

朱高爔是明成祖朱棣最小的儿子,并未有任何加封。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

明人沈玄华在《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中有: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因此,包括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内,都深信朱棣的生母为碽妃李氏。

最普遍的观点是,朱棣的生母其实是个高丽人,李姓,封贡妃。论据是《南京太常寺志》所记:右一位贡妃生成祖文皇帝。史料中关于贡妃的资料很少,据说是因为生朱棣的时候早产,朱元璋认为孩子定非己出,而将其赐死。

朱棣的皇后——徐达的女儿

这位徐王妃,身体里流淌着大将徐达的血液,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就是这位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后来朱棣登基为帝,徐王妃自然就成为母仪天下的徐皇后。朱棣的皇位尚未做稳,急需用人之时,他选出了一个特殊的秘书班子,徐皇后为其分忧,采用夫人策略,在宫中隆重接见七位官员的夫人,这在当时是特例,是了不起的荣誉。

朱棣活剐三千宫女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老爷,都对谋反、谋大逆等词神经过敏,只要听说谁谋反或是谋杀皇帝,不管有无行动,一经发现或仅是怀疑,也照样要无限株连,残酷屠杀之。明成祖朱棣,一生可谓杀人无数,早在起事攻打建文帝,夺位登基时就杀死不少人。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数一数二的暴君,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但为何会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女痛下杀手,一下子就活剐了三千宫女?

夷十族,送教坊,手段卑鄙

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也曾提到明成祖如何对付建文帝的旧臣:

景清剥皮,铁铉油炸,他的两个女儿则发付教坊,叫她们做婊子。

据《明史》记载,景清不但被灭族,而且转相攀染,到处牵连,所谓瓜蔓抄,结果整个村庄成了废墟。进入教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送到妓院。教坊是国营的妓院,可不是人待的地方,《教坊录》有这样的记录: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三岁的女儿,奉钦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又奏黄子澄的妻,生一个小厮,如今十岁也。又有史家,有铁铉家个小妮子,奉钦依都由她。

二十条汉子守着,是轮奸的意思,这种惩罚骇人听闻,奸后生了孩子,还得继续受罪。

邓之城《骨董琐记》曾引《南京法司记》上一段文字:

永乐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题卓敬女杨奴、牛景妻刘氏,合无照依谢升妻韩氏例,送淇国公转营奸宿。

所谓转营奸宿,就是送到让淇国公部属各个营地,让士兵们轮奸。

心狠手辣,屠戮宫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揭发吕氏毒死权妃的人也姓吕,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史书称其为贾吕。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夫妻一样的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性行为,仅仅是相互慰悦、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

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

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

朱棣更加恼怒,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遍示内宫,羞辱无辜的宫女之余,亦不啻自我羞辱。《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大肆屠杀宫女之际,适有宫殿被雷电击毁,宫女们暗喜,以为朱棣会因害怕上天惩罚而停止屠杀,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大内以30余宫女生殉朱棣。她们吃完饭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

永乐大帝无改一生嗜杀气度,死了也要祸害别人。

  专家估算了一下,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0多个博物馆中,中国流失的文物大约有167万件。在全球,中国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异域。有的是战争时期掠夺来的,有的是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窃取的,有的是盗墓贼或文物贩子走私出去的。

  中国文物流失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后开始的。1860年10月18日,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国文物史上最大的劫难。圆明园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庋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但是,这座艺术宝库被彻底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和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早募本等都散失殆尽。

  目前,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总数多达23万余件,珍品如山。其中我国古画有数百件之多。被八国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永乐大典》、《女史箴图》、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和“考察队”窃取的敦煌画卷就收藏于此。这里的中国馆是1990年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约2700多万人民币)改建的,改建的目的是便于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展览。大英博物馆一向被认作是在中国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事实上,大英博物馆某些类别的收藏还要优于中国,例如敦煌画卷与经卷(经卷现已随大英图书馆一起搬出)。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除少数为爱好者捐赠外,绝大部分为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大肆掠夺而来。近年许多国家纷纷向英国政府交涉,希望能够取回属于他们的展品。希腊为争取古代巴特农神庙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归还,至今仍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流失到日本的中国文物数量也非常大,且品种丰富。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数量大概在数十万件。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万多件。巴黎卢浮宫国立博物馆分馆——吉美博物馆藏品的一半以上都是中国文物,达3万多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以收藏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万片。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万件。

  面对如此多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和惭愧。

  文物走私猖獗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非法文物交易价格不断攀升,仅次于毒品和军火走私的巨额利润,导致全球性文物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据国家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行业。青海某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被毁古墓1000余座,5000多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珍品被哄抢一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在英国倒卖中国文物的犯罪嫌疑人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这些唯利是图的文物贩子们是中国文物流离失所的源头,也是屡禁不止的文物犯罪的祸首。据海关总署统计,1991~2000年,全国海关缉获走私文物10多万件。1997年5月,天津海关查获一起用集装箱偷运文物案,集装箱内共有文物5000余件。2003年8月,深圳海关对外宣布,该关成功破获一起走私国家珍贵古生物化石的走私团伙,截获国家一级文物等国家限制出口文物共计2165件。这一案件是建国以来海关系统查获的最大一宗古生物走私案件。这批走私化石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品种之全,国内罕见。

  因管理不善或监守自盗而造成的文物流失,已成为中国文物走私市场仅次于古墓盗掘的第二大来源。2003年6月18日,在因坐拥避暑山庄而久负盛名的河北承德,共有158件文物被从门禁森严的文物仓库中盗出,其中数件为堪称中国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余为国家二级或三级保护文物。案件所涉文物数量多,品级高,业内人士认为,这很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博界第一大案。2003年10月9日,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管理文物的办公室副主任陈迪宽,因涉嫌贪污文物被当地检察机关逮捕,之后又有两名工作人员被刑事拘留。这个馆5000多件文物不翼而飞,也没有报案,主管部门也未作深究。2003年11月27日晚,央视《焦点访谈》“访谈”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一个经营了近20年的博物馆连一个完整的账目都拿不出来,出现文物大量流失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之前,也报道过故宫字号文物被盗流失的事,流失的原因也是难敌“家贼”。

  长期以来,资金和人手不足是中国文物博物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客流量最大的上海博物馆,每年2000万元的门票收入仍不足以使其自足。有的博物馆则因为新文物的出土,不得不在既无人员补充又无资金注入的情况下,背上看守墓葬的沉重负担。近几年来,全国诸如周口店遗址这样的国宝级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维护、保护资金,都纷纷陷入了困境。文物保护经费的巨大缺口在全国已是一个普遍现象。目前国内许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都多少有些收入,有的单位如秦俑博物馆等的门票收入都过亿元。这些收入大部分上缴当地政府,上缴的部分返还给文物部门很困难,实际上很难做到专款专用。

  海底“沉宝”“守业”难

  2004年3月1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佳士得公司拍卖大厅,有1700余件精美的中国瓷器被同时拍卖。这些产自明朝万历年间的漳州瓷器是越南渔民几年前在南海的一艘中国古沉船上发现的。如此大量的中国海底文物在境外被批量拍卖已经不是头一遭。中国南海的古沉船应该超过2000艘。由于船的装载量大,因此在文物市场上形成了“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10万件以上的瓷器。

  关于海底沉宝的归属问题,根据国家文物局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对于遗存于中国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为了获得中国文物并逃过法律制裁,海上盗宝者们使出了各种招数。比如探宝者在获得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许可证后就可进行海底打捞工作,只须按协议与其共同分享打捞上来的宝物即可。但是有些探宝者利用这些国家的许可证作幌子秘密在中国海域进行打捞。外国盗宝者们将其打捞沉船的经纬度作为最高机密,从不对外公布,使外界无法找到其违法的证据。国际公约中有“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规定,于是他们钻国际法的空子,将从中国海域打捞上来的文物藏匿一段时间,等过了法律规定的确认期限,再将其堂而皇之地送往拍卖行拍卖。

  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目前还无法对南海海域的中国沉船进行保护性打捞。尽管沉船数量很多,但是由于分布在浩瀚的大洋中,水下打捞无异于一场巨额赌博。打捞一艘比较深的沉船动辄需要几千万元。中国曾经组织过一次对一艘日本近代沉船“阿波丸”的大规模打捞工程,结果前期开支预算就高达1�2亿元。

  海底沉船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其装载的文物值钱与否,人文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近年来,中国海底文物严重流失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国有关部门的注意,目前中国正在着手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遏制这一现象。

  文物回归不惜血本

  我国的综合实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开始步入小康,许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陆续回归。这原本是自己的东西,拿回来却花了大量血本。2003年9月,香港信德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鸿斥资700万元,以物业发展项目名义,购入圆明园乾隆御制錾花铜猪首并将其赠送保利艺术博物馆。2003年4月,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书法国宝《淳化阁帖》最善本四卷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据说这还是占了大便宜,此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比利时的博物馆、日本的藏家以及中国的一些拍卖行等都想要这一阁帖,出价均不低于这个数,日本人开的价是1100万美元。这四卷《淳化阁帖》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经在上海出现过,后来就流出国门。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为美籍犹太人安思远以30万美元拍下。

  2002年12月6日,散轶多年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行书《研山铭》被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征集回国。国家文物局依据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指定《研山铭》采取定向拍卖方式,在12月6日拍卖会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依法参加竞买,最终以2999万元购回《研山铭》,并由该中心代接代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放保护。这是国家设立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后收购的第一件珍品。故宫近几年在文物拍卖市场已经展示好几次大手笔了:1800万元收购张先《十咏图》、400多万元收购清石涛《高呼与可图卷》、600余万元收购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2200万元收购《出师颂》。

  近年来,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品中有30%左右为海外回流品。看到国人为购回国宝而奔忙不止,并且时有所获,我们在庆幸之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如果按照这些价格,数以千万计的大量流失文物,今后又将如何收回。一件件以巨款赎购根本就不现实。正因为经费短缺问题,不少国宝我们眼睁睁看着让人家买走,我们出不起那么大的价钱。2003年7月12日,康熙御用传世玉玺被海外神秘人士以600万元拍去。华辰公司在征集2003年春拍物品时,从一位海外收藏家手中征集到了这件国宝。这枚玉玺被称为“康熙御笔之宝”,仅印面就有9�5厘米见方,是康熙年号玉玺中尺寸、体积最大的一枚,在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遗失海外。康熙共有120方印章,大部分在这次国难中流失。玉玺这种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收藏价值不同于一般文物,它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学术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从2002年开始,国家财政第一次设立了“国家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一般安排5000万元。只能有所选择,“买回一件算一件”,以“填补文物空白”为要。大部分只能眼睁睁看着被人家买走。乾隆的《大阅图》有三件,第一件在故宫。前些时候第二件拿出来拍卖,故宫曾想以500万元收购,但人家的底价已是800万元,最后拍到了2000多万元。《康熙南巡图》一共12卷,故宫有几卷,卖方的开价高也没有买。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故宫的心理价位是1000万元,当叫到2300万元的时候,都不敢举手了,只好看着国外买家拿下了,后来进了美国的博物馆,估计永远不会再出来了。

  立法保护有待加强

  对非法出境的文物,世界各国少有重金赎回的先例。普遍的做法是依据法律和道义的原则,锲而不舍地竭力追索。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甚至不惜采用强硬的外交手段。2003年6月17日,美国向中国归还了6件走私文物,这是中国通过法律程序追索文物取得的一项成果。2000年3月,我国墓葬文物武士浮雕像出现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中美两国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功阻止拍卖,最终得以按照司法程序将这件文物没收为国家财产,并无偿归还给中国政府。武士浮雕像的胜利追索,开创了中美两国政府共同合作,打击非法出口文化财产,返还被盗文物的先河。追寻文物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靠国际刑警组织,协助各国追回被盗文物。我们现在追寻文物的主要法理依据是《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但有一个问题存在,返还文物至公约生效以后实行,不溯及以往。当然,国际公约也没有肯定以前的非法流失文物的合法性。

  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文物无偿返回祖国,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中国人民的殷切企盼。国宝回归的前提是必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按照国际公约,于情于理,无可辩驳的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财富。若“不惜重金”赎回,确有损于中国人民的颜面和自尊,有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格。但2002年12月9日,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表示反对将艺术品,包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依靠掠夺等非正当手段获取的文物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相抵触。按照规定,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里所说的“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就是不论战争何时发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归还要求。中国政府多次声明,决不放弃追索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

  为了打击文物走私,中国对文物出境实行许可证制度。这是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一种文物出境管理制度,未经我国文物出境鉴定机构审核许可,以任何方式携运文物出境都是非法的,是走私文物出境,都要受到法律追究。我国在禁止非法发掘、禁止文物的非法交易和严厉打击文物走私方面也作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如果能得到严格执行,文化遗产受破坏的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变。针对国际文物走私猖獗的现象,亚欧一些文化官员呼吁制订一部国际公约,打击文物走私,防止文化遗产流失。目前许多国家都有针对文物走私而制订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国际社会需要一部更为详尽可行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以确保人们不会掠夺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同时保证被掠夺的文化遗产能返还给其原属国。

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但不可以忽视的是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问题,可以说明朝就是让这位爷给折腾散的。因为他当政 17 年,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补救,大量的机会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但是他没有做到。崇祯皇帝的整个大明亡国的悲剧,就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

评价崇祯皇帝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一位不耳声色,不近声色,励精图治的年轻君主,是如何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的」。

崇祯皇帝跟大臣关系不好,这个在明代历史上,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孤例。

——————

1644 年 4 月 22 日晚上,紫禁城已经在一片黑暗之中,皇城宫门已经下钥。半夜,一名中年男人开始围着紫禁城跑圈,他披头散发,一边跑,时而还停下来捶胸顿足,呼天抢地。

这个人是谁?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当天晚上闹腾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仍然坚持了自己 17 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好习惯,准时上朝,和阁臣们见见面。但是见面已经没有用了,因为这个时候,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把北京城包围得严严实实了,跑不掉了。君臣相对,唯有落泪而已。

据野史记载,这一天早朝,崇祯皇帝还做了一个提议,说先生们,我们要不要去奉先殿完事?奉先殿是什么地方?就是宫内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相当于太庙。什么叫完事?就是一起去死。先生们,我们一起去死好不好?结果阁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接茬儿。

看到这一点,你也基本上知道了,大明王朝已经油尽灯枯、树倒猢狲散。4 月 24 日傍晚,崇祯皇帝摆了一桌家宴,把自己的妻儿老小都叫来喝酒、吃菜。吃完之后,掏出宝剑说,事已至此,我们都没有活着的颜面了。

这个时候你再看崇祯皇帝旁边坐着的周皇后,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惠皇后,他们夫妻感情也非常之好。周皇后这个时候就说了一番话,我们先撂下,总而言之,不会是什么「妾身实在做不到,妾身这个正当年华不愿意死」这种话。人家周皇后说完这番话之后,非常从容地一转身,回到后宫就自缢身亡。

留下来的崇祯,派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易容化装送出城,然后面对自己的一双女儿,他掏出宝剑杀掉了一个,砍断了另外一个的手臂,这就是当天晚上发生的事。

再转过天,4 月 25 日,北京城已破,据说崇祯皇帝当天还在皇宫里面奔跑了一圈,等着看是不是有大臣上朝,陪他最后一段,但是没有等来任何一个大臣。绝望的崇祯在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承恩的扶掖之下,颤巍巍走到了故宫后面的煤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在山上的歪脖树下自缢身亡。

这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它永远地定格在中国历史上。1644 年,甲申年这一次事变,我估计如果 100 年后还有电视剧的话,这段故事会被反复编剧、反复重写,反复搬演上荧屏,因为它太悲壮,又太具有戏剧性了,太能调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了。

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我们回到刚才撂下的周皇后的那句话上。周皇后临死前说,夫君,你就是不听我的劝,你别忘了,咱南京还有一个家,咱们应该早早地南迁。说完这番话后,周皇后就自缢身亡。但是这句话引发的问题却是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趣的一个谜题,就是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

对于任何一个生物来说,风险来临,跑是正常反应,也没什么丢脸的。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还有可能,不都是跑吗,西晋不行了,南迁永嘉南渡建东晋;安禄山打来了,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就跑,杨玉环耽误了跑,那杀掉接着跑;后唐唐僖宗都跑过。北宋灭亡了,康王赵构也跑,到南边建南宋,这是正常的。

尤其是宋朝那个宋徽宗,你别以为宋徽宗是老老实实被摁在东京汴梁的,没有,人家在 1125 年的时候,金军南下,第一反应就是跑,把儿子叫来,你来当皇帝吧,钦宗,你来做,我到镇江去进香,到佛祖面前去为国家祈福,就跑了。后来是因为金军退出了,他觉得没事儿了,又怕大权旁落,这才二次回到东京汴梁。金国人杀了一个回马枪,才把老爷子给摁在东京。不是不跑,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个本能。

而且跑的时候,你会发现历朝历代的皇帝腿脚都挺快,南宋赵构是从扬州到南京、到杭州、到温州,最后搜山检海捉赵构,一直跑到海上去了。包括南明朝那个后来的永历帝,不是直接跑进了缅甸吗?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

当然事后来复盘的话,作为历史我们不容假设,但是我们如果假设他跑了,实际上当时对明朝来说还是相对有利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分析三个简单的条件:第一,北方当时是连年大旱、大灾,兵连祸结,北方已经糜烂了。那你跑到南方之后,把一片烂摊子丢给李自成。后来证明李自成实际上没有行政统治能力,他一帮农民军,没有长期的行政习惯和传统;加上北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清朝,后金在那儿盯着他。把所有这些烂摊子和问题扔给李自成,没准儿李自成真的就像后来那样,一会儿就兵败如山倒,那你崇祯皇帝再带着自己的几百年皇权正统杀回去,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第二,就是如果你跑,那么在南方建立南明,跟北方,不管是李自成的政权还是清朝,我们划疆而治。这里存在一个合法性问题,因为你是崇祯,你是皇帝,是天然具有合法性的。无论是东晋的司马睿,还是南宋的赵构,其实在刚刚登基的时候,都面对着巨大的一个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因为徽钦二帝北狩,被金国人抓走,没有正式让位给你赵构。赵构一朝,南宋高宗一朝,始终面对着一个是不是要迎二圣还朝?你这个皇位坐得是不是合法?始终面对这个问题,秦桧的故事、岳飞的故事,都是纠结在这个问题上。

可是崇祯没有这个问题,无论你跑哪里你就是正根的皇帝。后来南明出现什么福王系、唐王系,包括左良玉的叛乱等等,都是在争夺这个合法性,导致南明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力量来抗清,这就是后来的问题。崇祯皇帝不南迁,也直接导致后来南明的覆亡。

更重要的一条,是明朝有一个天然的优越之处,就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当时迁都到北京,南京是留下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统的。北方有一个尚书,南方就有一个,明朝始终是双首都制。崇祯皇帝如果南迁到南京,他是有一套现成的,马上就可以启动的行政班子可以接受管理。这比当时南宋的高宗赵构面对的情形要好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他没有做,没有跑。为什么?

那让我们回溯到历史。有时候中国人读历史,老喜欢讲一句话,叫说时迟那时快。而实际情况是什么?是说时快,那时迟。

大家说明朝,有一句话叫「传庭死,明朝亡」。传庭是谁?孙传庭。孙传庭在潼关战死,跟李自成冲入敌阵战死了。1643 年的冬天,李自成大军正式挥兵东进,1643 年的 12 月 30 日,距离崇祯皇帝死的 4 月 25 日将近 5 个月,完全来得及跑,为什么不跑?

其实在 1644 年的 2 月,大概是 2 月 20 日,其中有一个大臣,这个人姓李,叫李明睿,他就提出了整套的方案,说老爷子,不行了,咱跑吧。崇祯皇帝他不知道吗?他也知道,说是该跑,但是他跟李明睿讲了一句话,说这个事要保密,事不可泄,泄我则杀你之头。随后李明睿就根据主子的意思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比如让皇帝掏私房钱,即内帑,募一些兵,来保护自己南逃。

崇祯皇帝刚开始听着这个方案,觉得有道理,但要自己掏钱,发内帑?就犹豫了。崇祯皇帝认为这钱要出得户部出。李明睿说,那要户部出,这事儿就变成国家财政的事,就必须提交到朝堂上,让阁臣们来共同商讨了。

于是第二天,1644 年的 2 月 21 日,这件事就提到了阁臣会议上。马上就有人提出来反对,不行,你不能走,君死社稷,谓之大义。你会说,这个朝臣也是浑蛋,你这个时候挡着这个事干吗?你要务实,要实事求是。但是如果你站在当时士大夫的心态上,你是可以理解这个建议的。

因为第一,确实没到最后一刻,最后一支力量还没有押上去。这支力量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的吴三桂,关宁铁骑,还在那个地方,山海关那儿挡着后金。应该把他调回来,如果这支部队再沦陷了,才到了最后一刻。就是说还有指望。

第二,要知道北京城在崇祯年间,已经是一面破鼓万人捶,已经被围城过五回了。当然围城的都是后金的队伍,少数民族,往往是抢点东西就跑了。北京城戒严这件事对于崇祯君臣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回有那么严重吗?

第三个原因就更重要,要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面有一个东西,就是历史和祖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历史性的。我们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当时上上下下脑子里都知道一件事,这件事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每个人的脑子里。

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那会儿。英宗因为北狩在土木堡的时候,让北元给抓了,这边扶了一个景泰帝,刚开始是监国,后来当了皇帝。怎么办?北京城又被蒙古人给围了。这个时候就有大臣出来说南迁,这个人是徐有贞。徐有贞说了跟刚才周皇后一样的话,我们南方还有一个家,一整套班子,我们去那儿吧。

这个时候朝臣蹦出来一个人说我反对,这个人是于谦,很多人读过他写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说不能走。不能走怎么办?于谦说我来,我来。于谦真的挺厉害,就主持了北京城的保卫战,然后就成功了,北元的队伍退走了。

事实证明,最后一刻坚守还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锦绣江山。这个时候策划南迁的徐有贞反而成了一种奸臣,至少是失败的言论。徐有贞后来被证明真的就是个奸臣。因为后来明英宗被放回来之后,在南苑当他的太上皇,然后徐有贞就策划了夺门之变,让明英宗复位,把景泰帝这一支就给干掉了。虽然明朝的君臣表面上不说徐有贞是奸臣,因为毕竟英宗是他们的祖先;但是徐有贞的奸臣形象,和他做这样一次错误的政策建议连在了一起。

一百多年后,讨论这件事情的崇祯君臣都瞬间想起了这件事情,不能跑,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虽然是务实,务实派有时候就是投降派,这个时候谁反对跑,反而是忠臣,是再世的于谦。

这个时候我们再想想,如果崇祯皇帝坚持,说就得走,不行吗?

崇祯皇帝这件事即使心里千肯万肯,但是你得有人反复恳切陈词,以头碰地,头碰得要出血了,最后我实在没办法,这帮大臣又要拖着我去干这种丢人的事,对不起列祖列宗,这才好南下。没人这么干,就把皇帝晾这儿了,他走得了吗?他走不了。

话说这一天过去没多久,因为前方的败报不断地传来,又有人开始提,说皇上您不走也就算了,要不这样吧,咱们把太子给送走吧。太子到南方,到南京。您这儿实在不行了,太子还在,因为他有正当合法性,他能够再建朝廷,我们还能留得青山在。崇祯皇帝其实这时候心里就不高兴了,什么意思?让我儿子去,我在这儿等死?他心里虽不高兴,但是他理智上又知道,这确实是一个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又在朝堂上提出来了。

这时候又蹦出来一个人,叫光时亨,这个大臣说不行,不能走。为什么不能走?不能效唐朝的宁武之故事。唐朝就是这样,唐玄宗跑了,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不是宁武又称帝吗?后来唐玄宗就当了太上皇,晚年凄凄惨惨,天天想着杨玉环,说怎么能这样,我们的国家是以孝治天下,怎么能让太子这样做,如果他当了皇上,他就背上不孝的骂名,这个事不行。

崇祯这个气,本来这事他本身就不愿意,骂这个提议的大臣。然后他又明知道这是一个解决方案,又有光时亨出来阻止,他又恨这个光时亨。最后据说,那一天他在朝堂上把桌子都给踢了,不欢而散,这件事就又搁下了。

李自成一路往东打,当然他不是顺着潼关,从河南这条路打到北京;他是从北边,是从大同那边,从昌平这一代打进北京的。最后一个派出去抵挡的大臣叫李建泰,李建泰在兵败的时候,当时就写了一封遗书,也算战报吧,写了一封遗书给崇祯皇帝,意思就是说我死了,你就走吧,真的不要再待了。但是即使是这样最后一次机会,朝堂上也因为各种各样的讨论没有下文。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没有人提议?我们再看宋徽宗,宋徽宗当年去镇江进香的时候,身边带的人多了,蔡京的儿子蔡攸,还有那个童贯,都陪着他跑。哪一朝,你总得出几个奸臣吧,哪怕跑的人不是什么好人,奸臣总是有的吧。这时候只要出来一个人喊一嗓子,给皇上一个台阶下,皇上这个台阶就下了。

为什么没有这个人出来?这又成了一个悬案。而且这个悬案引起我们更大的疑虑是,崇祯皇帝到最后几天,嘴里面基本上就讲一句话——「文臣误我」。本文刚开篇的时候讲,4 月 23 日早朝的时候,崇祯建议跟先生们去奉先殿完事,据说当天早朝,他拿手指蘸着茶水在龙书案上写了几个字,文臣个个可杀。而且他在煤山上吊的时候,也留了一句话,说大臣误我,致失天下。他在临死那几天留下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

好奇怪,一个亡国之君通常在临死的那一刻,他恨的应该是对手,就是弄垮他这个国家的对手,他应该恨李自成,恨皇太极才对。他恨自己手下这帮人,而手下这帮人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蹦出来给他台阶下。那问题就来了,崇祯和他的臣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人口减少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

人口减少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在明朝晚期,发生了一系列导致人口减少的事件,包括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这些事件导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