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我国传统文化产物,历史上最早可以追踪在哪个时代?
针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治病方法,它是专属于中医方面的,据史料记载,针灸是来自于三皇五帝时期,那时的伏羲研发了针灸,用途就是治病。而《黄帝内经》是对针灸这项优秀技术记录的最为全面的一本书了。直到现今,很多人还喜欢用针灸去治疗一些类似于头疼、胃痛、消化不良等等疾病,这也证明了针灸在我国地位是非常高的。
一、针灸源自上古时代,历史悠久针灸这项医学技术,如果深究的话,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但是在史料记载中,是伏羲发明了针灸。中国古代没有西医,全部都是中医治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方子抓药,再加上一些针灸号脉,所以古时的人根本不知道像我们现在生活中的这么多不同门类的病症。那时如果感冒或是胃痛,这些小病,都是用针灸治好的,针灸技术和人身体的穴位经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针灸这项技术是中国独有的,后来才被引进了韩国日本等等国家。
二、针灸被编撰进书籍,很多中医都喜欢针灸疗法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中医是博大精深的,其实针灸是中医中最出色的一个疗法,因为人的身体有很多经脉和穴位,只要进行针灸上的刺激,将其疏通开来,人身体上的一些疼痛是可以大大减少的。比如头疼的人,中医常常会用针刺激你的风池穴和百会穴,而你胃疼,中医会刺激你的足三里等等,韩国人一到消化不良,就会用一根针刺激人手上的虎口部位。
可见,中医上的针灸是非常厉害的一门技术,它的治愈能力也是极强的。中医上讲,通则不痛,就是指用针灸疗法打开刺激人的穴位,将经络疏通开,就会缓解疼痛感。
针灸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哪一年如下:
在2006年的时候成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0年的时候申请成功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灸是由伏羲发明的。传针灸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他在尝试过百种药草之后,发明出来针灸来辅助治病。根据古代文献中所记载以及历史文物来看,针念灶灸疗法的起源是在石器时代就有了。
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也是三黄中的其中一个,他是我国最早有文字陵山记载的创世神,是我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王,也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人们相传伏羲是人身蛇尾,和女娲是一样的外形,他在观察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之后,创造出了占卜八卦,又创造了文字结束了早期的结绳记事,他还教会了人们如何捕猎,发明了瑟这个乐器,在他称王111年的时候去世。
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他尝百药而制九针。然而,这只是传说,更多的人认为针灸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理论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
针灸的优势。
1、其特点是简便廉验,首先是安全性,其作用比较安全,相对于药物,针灸治疗没有毒副作用,安全性可以保证,在使用针灸治疗的时候,不需要再多考虑其毒副作用这一方面。
2、其疗程短,见效快,这对于患者李猛来说可以有明确诊断,明确治疗,这点可以放心。
3、在治疗时,其适应症比较广泛,临床上包括内外,妇儿,口腔科,五官科等疾病,都可以使用针灸方法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分不哪高桥同的治疗方法。针灸包括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在医生正确指导下,使用这些方法来治疗,疗效明确、可靠。
针灸的历史悠久。
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
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
在这个时代,先民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所以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
从远古到1万年前为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到7~8千年前为中石器时代,7~8千年前到4千年前为新石器时代。
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古书里保存着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资料,都指这个时代。
如皇甫谧《帝王世纪》里记载:太嗥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罗泌《路史》则说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
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歧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则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
(抄于针灸学)
导读: 的起源,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的手段,那么你知道的起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的起源。
针灸,它是一种“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的。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针灸的起源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籛”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代表作名录”。
、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各种特制针具,施行一定的刺激方法作用于经络穴位,灸法主要是用艾绒等物薰灼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
上古时,人们以草熏体表,以砭石或荆棘、骨针等刺激人体,是最早的针灸术。《淮南·务修训》记载有“庖牺(伏羲)制九针”。“所谓九针,为镌、网、鍉、锋、铍、圆利、毫、长、大针”,除用于外科、按摩外,也有用于针灸者。针灸针主要内容是通晓经络,选取穴位,控制深度与针灸时间等。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先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书中记载有齿脉、耳脉、肩脉等,可知扁鹊用针灸等法治虢太子尸蹷时,医家已善用针灸术。书中还专门记述了用灸法治疗各种疼痛,各部位痉挛、烦心、恶寒等多样病症。战国时代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多方面记述了针灸的适应症,并论述了各种脏腑疾病的针灸疗法。目前所知最早的金针实物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金针。
医籍中的《灵枢经》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东汉末皇甫谧编著了一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它是以古代的《针经》(后世认为即《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部书汇集整理而成的。全书总共12卷,128篇,是皇甫谧对针灸古书“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的辛勤劳动的结晶。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全身649个经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针刺分寸、艾灸壮数,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是一部系统地总结前人用针灸治病的临床经验的著作。唐代孙思邈、王焘绘制的彩色针灸挂图有重要学术价值。宋元太医设有针灸科。天圣间(1023—1032年)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周身651个穴位,并设计监制两具铜人以测试考生。元末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成为日本针灸取穴的依据。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汇收古籍、家传,为针灸学的重要文献。
针灸术简易、方便、应用范围广,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显著的、迅速的疗效,没有或很少有副作用。
针灸术不仅对我国医疗事业有很大影响,而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宋元以后,随着海路航运事业的发展,针灸术也被介绍到欧洲一些国家去造福人类。
1958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古代针灸术的基础上。用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施行外科手术获得成功,这引起国内外医务界的极大兴趣。针刺麻醉是以针刺穴位,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局部麻醉方法。它不用麻醉药,病人神态清醒,能主动配合,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尤其适用于不宜进行药物麻醉的病人。针刺麻醉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没有痛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针灸是我国传统文化产物,历史上最早可以追踪在哪个时代?
本文2023-10-07 11:08: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