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彩鲤的历史渊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瓯江彩鲤的历史渊源,第1张

说到瓯江彩鲤就要从稻田养鱼开始,瓯江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历史。而贵州的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同样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侗、苗族的稻田养鱼和瓯江流域的稻田养鱼还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说来话长。

江浙一带在历史上属春秋时期的吴越国,吴越两国的语言风俗相同。后来楚灭吴,接着秦灭楚及越,秦又被汉所灭。在这些战乱过程中,秦及西汉曾数次强迫越人大规模北迁至黄淮海一带,同汉人合居,以防止越人的反抗,他们慢慢地和汉族融合了。

留下的越人,分散往东部迁徙,或向西南内地迁徙,或进入山区,脱离了与汉族的来往。 往东逃到沿海岛屿的越人,被称为外越;外越的一部分更继续渡海去了日本,同时把水稻种植也带了过去,从此日本有了水稻。古越人同日本的原住民虾夷人通婚,世代繁衍,成为日本民族。原来的虾夷人遭到不断排挤,迁往今北海道和琉球群岛,成为日本的少数民族。外越人渡海到日本后,个别的古越语还保留在日语里,典型的如日语的“依缓”,即古越语的“稻”词。同样,日语的船、盐、猪肉等词的发音,也都是古越语的残存。

留下来的部分越人,陆续向内地迁移,抵达今西南广西、贵州一带,定居下来,被称为百越的后裔。在吴越原地未迁移的越人,因不愿受汉族统治,纷纷逃到江、浙、皖一带的深山里,被称为山越。山越经过与汉族的不断斗争(从略),最后与汉族完全融合,到了唐宋的文献里已不再见有山越的记载了。

越族与汉族完全融合后,古越语消失了,变成流行至今的吴方言,通行于苏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皖南和闽西北,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著名的古越女子所唱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是古汉语对古越语的翻译,《越人歌》的原音已无法听到。但是现今的壮语含有古越语的成分,所以今天的壮族知识分子能破解《越人歌》的大部分内容。

古越族是个沿海以种植水稻及渔猎为生的民族,所以司马迁形容“江南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所谓“火耕水耨”是形容稻作技术较粗放,“饭稻羹鱼”是对古越人生活方式极好的概括。渔猎需要熟练的驾驶能力,古越人最善于驾驶独木舟,古籍上说越人“是以剪鬟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所谓水神,是一种鱼类~鲛的图腾信仰。古越人捕鱼为生,对鱼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意识。认为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在水稻收获后,举行尝新谷和吃鱼之前,必需举行祭祀的仪式。

回顾了吴越的“饭稻羹鱼”历史,就可以理解,当山越被迫逃进山区后,他们原先“饭稻羹鱼”生活中的河海鱼食,完全断了来源,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能继续了。“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泉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鱼食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实在无法满足需要。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于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最后成为今天著名的“瓯江彩鲤”。瓯江流域的老农常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这个口述历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山越是到三国孙权时才与汉族发生密切的交往。孙权建立吴国之初,国力弱小,要抵挡曹操大军的南下,兵力远远不够,于是设法从山越中征兵,山越又勇敢善战,从而促进了山越和汉族进一步的融合。 这1200年历史还是推迟了。应该说有不少于两千年的历史

山越中另一部分向西南内迁的,把稻田养鱼也带到新居住地,保留着更原始的稻田养鱼文化内含。贵州的侗族,稻田养鱼就非常普遍而隆重,侗族人民的稻田养鱼还保留同祭祀的密切关系,每逢水稻收获,必须用新谷和田鱼祭祀祖先。侗族鼓楼里陈列的龙,龙身是鱼身,龙头是鱼头,不象汉族龙头的大眼睛、长状两支大角、下巴有龙须的形象,还保留着古越族信仰鲛(龙)的形象。

越南的主体民族为京族,又称越族,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总人口约为6500万人,居住范围遍及越南全国所有省市,尤以平原和城镇地区最为集中。据古籍记载,越族人是雒越人的后裔,最早生活在现在的红河三角洲平原顶端的越池地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族人的居住地域也在逐渐扩大。直至公元11世纪,越族人的居住地扩大到最南端的金瓯角地区。京族人使用越语,文字采用拼音拉丁文字。京族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间有许多传统的和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如从剧、嘲剧都是在越南民间深受欢迎的地方剧种。越南各地还有许多地方唱腔,最有名的是北方北宁地区的“官贺调”。京族人擅长歌舞,京族舞蹈既古拙又清丽,别具风韵。京族人生活在越南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民族的舞蹈也有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融合的部分,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京族舞蹈

秦朝为什么要三征百越?

秦始皇曾三征百越,虽然最终成功得到百越之地,但秦军平定百越历时十余年,耗费军资无数,死伤士卒三十余万。那么,秦朝为什么付出如此高昂代价三征百越呢?

三征百越:

百越之地,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国在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居住的地区。在这里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先秦时期的中原人称为越人,因其支系部落众多,又被称为百越。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句话透露出了两个信息,第一,如今的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地域,就是百越的范围。第二,百越分支部落众多,且各后裔族群的祖先不同。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幅员非常辽阔,另外百越分支部落虽然众多,但由于被山川五岭所阻隔,所以远离华夏文明核心所在的中原地区,加之不少古籍记载中百越瘴气和野兽又非常多,常被中原视为蛮荒不毛之地。

可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世对百越地区较大的误解,据文献记载及考证,古越人和中原人最早期的关系就体现在贸易上。那时的越人,用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珍贵的奢侈品,来交换中原人手中的丝帛和手工艺品。

甚至百越诸部族中的于越部族,还曾经北上当过周成王的宾客,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百越地区和中原也已经有过比较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了。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百越和吴越、楚国更是交往频繁,楚国贵族喜爱的茶晶,就出于百越地区。

不少人都认为百越文明的发展,与秦始皇征服后息息相关,可在现代的考古发现中,百越在秦朝建立以前就已经存在璀璨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秦始皇征服百越的两大目的:

《准南子·人间训》中提到,“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由此可知,秦始皇发兵攻打百越地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要拥有当地的犀角、象牙等奢侈品和丰富的自然物产。

但在挥墨君看来,秦始皇攻打百越地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觊觎百越地区的战略地位。

因为百越所处的两广地区根本就没有犀牛和大象,那这些珍贵的犀角和象牙又是从何而来呢?

从现代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从台湾、菲律宾乃至中南半岛等地都发现了百越地区生产的石器和晶石,而广州更是出土了玛瑙和串珠,而这些玛瑙串珠的工艺则来自于古印度等国,可见先秦时期的百越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海上贸易了。

同时在广州发现的秦朝军队造船厂遗址,更证明了百越地区重要的海上贸易地位。因此,秦始皇除了想要占有百越地区的物产资源外,更想要得到百越地区的海上贸易。

作为历史爱好者有话要说,所谓蓝颜知己,可以指女人对男性知己的称呼,也可以指男人对男性知己的称呼。答主就举出一位历史上男性皇帝的“蓝颜祸水”,汉哀帝刘欣的“蓝颜知己“董贤。

先说一下汉朝的男宠之风盛行,当时可以说都成为“时髦“了,汉高祖有男宠籍孺、汉惠帝有男宠闳孺,都和皇帝同睡同起。然而汉朝的男宠一般不担任高官,董贤不仅位列三公,而且汉哀帝都想把皇位传给他了。

《汉书》说董贤为人“美丽自喜“,有一天,汉哀帝看到了董贤,被他的容貌所吸引,就和他交谈,越聊越被董贤吸引,一高兴就升了董贤为黄门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久汉哀帝又升了董贤父亲的官,并且让董贤侍奉在汉哀帝左右,和汉哀帝同起同睡。有一天,汉哀帝比董贤早醒,但是汉哀帝的袖子被董贤压着。汉哀帝不忍心叫醒董贤,就把袖子弄断起床,这就是”断袖之癖“的由来。

如果仅仅这样,董贤还算不了“蓝颜祸水”。汉哀帝即位之初,颇有明君的作为。执政初期,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土地问题,汉哀帝是打算限制权贵兼并土地的行为。然而汉哀帝不仅给董贤封侯,还赏赐大量土地,这就让权贵兼并土地的问题更加恶化。给董贤封侯之后,汉哀帝还不满意,不仅让年仅二十二岁的董贤担任三公,还要把皇位传给董贤。汉哀帝把国家大事形同儿戏,自己也失去了成为明君的志向。结果汉哀帝去世之后,汉朝给他上了“哀”这个恶谥号,董贤也被王莽逼得自杀。汉朝的最高权力被王莽取得,西汉不久灭亡。

答主认为,汉哀帝想把自己拥有的最好的都给董贤,结果董贤却没有能力长久拥有这些,反而害了董贤,也害了汉哀帝。

谢谢!

大家好,我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的博士。我长期关注中国民族史和遗传学的研究。首先把我的观点说清楚:广府人和壮族人相似的主要原因是,广府人作为汉族的一个分支,其实有大量的岭南土著血统,尤其是母系血统。下面开始细说。

广东三个民族外貌的差异我们知道广东有三个民族:广府、客家、潮汕,这三个民族在外貌上有明显的差异。潮汕人在南方人中被称为北方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潮汕人在外貌上和北方人很接近。比如在港娱乐圈,可以说潮汕出身的明星基本都是绝代佳人,姚伟,唐,林嘉欣,陈廷威,黄宗泽,万启文,何美典,刘锡明,郑嘉欣,吴绮莉,吴文欣,黄耀明等等,都是潮汕人,和北方人差不多。在广东,潮汕有美女也是人们的共识。当然潮汕美女基本都是北方长相。

杨千_、郑秀文和蔡少芬都是潮汕本土明星。

中国IT界的****马云和马花藤都是浙江杭州人,而后者是广东人。从地理位置上看,马云的老家浙江比马的老家更靠北,但出生在南方的马在外貌和身高上比马云更像北方人,因为马是潮汕人(汕头市潮南区)。

与马云相比,马花藤在外貌和身高上更接近北方人。

潮汕人马比亚马逊CEO贝佐斯(右)还高,和苹果CEO库克(左)相当。

至于广东的客家人,也有接近北方的长相。梅州和惠州是广东客家的两个根据地。在娱乐圈,广东客家人最著名的代表是张国荣和黎明,两人都是梅州人。政治代表人物有国父叶剑英、泰国前总理英拉、祖籍梅州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上面列举的客家名人,从身高和长相来看,更接近北方人。

娱乐圈客家明星代表:张国荣、黎明

政治代表:叶剑英、英拉、李显龙。

体质人类学根据外貌把中国人分成几个亚型,其中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类型叫黄河流域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直发,中头型,偶有长头型,鼻窄而直,有时鹰钩鼻,中国脸,颧骨低,嘴唇薄,体毛少。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东北等地区,但这种北方典型类型在南方其实有密集分布区,即潮汕、客家地区。

黄河流域、潮汕、客家地区的男女平均外貌及分布面积是南方仅有的该类型集中分布区。

至于广府人的长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长相与东南亚人相似的比例比较高。外省人,尤其是北方人对此感受非常强烈,因为这种外观给人一种强烈的异域感。这也是人们觉得广府人和广西壮族长得很像的主要原因,因为广西壮族也有和东南亚人相似的外貌特征。

东南亚人的典型特征是扁而宽的鼻子,相对扁平的鹅蛋脸和突出的颧骨。有的人眉眼距离短(俗称压眉),下颌突出,嘴唇厚。泰国著名拳手播求就是这样。

泰国拳手播求有着典型的东南亚外貌。

说到广西的壮族,目前最受欢迎的是被网友戏称为“偷格瓦拉”的周丽淇。2015年,周丽淇因盗窃电动车被捕。这时,他正好接受了一家电视台的采访。他说他很喜欢看守所,因为他们都是有才华的人,说话也好听。这段采访视频播出后立刻走红。当然,广西的名人包括

我国两广的主要居民在体质人类学上被划分为珠江流域型,广府的人大多属于这一类型。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的***之一梁启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珠江流域男女平均脸型及分布面积

梁启超的外貌是典型的珠江流域型。

广府人长得像广西壮的历史原因;为什么广府、潮汕、客家人三个族群都是汉族,但广府人的长相明显不同于潮汕、客家人,而类似于广西壮族?其实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广府人多了岭南土著血统,使得他们拥有东南亚式的体质。

我们知道,两广所在的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被中原人视为蛮荒之地,一直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中央政府直到秦朝才开始开发岭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兵50万到岭南,到公元前214年岭南被彻底征服,整个岭南都被纳入秦朝的版图。秦朝参加南征岭南的士兵都留在了当地。此外,朝廷还移民实边,五次将中原百姓迁移到岭南,与当地的越人杂居。秦朝的远征军和五大中原移民是今天广府人形成的最早基地。

秦军的岭南路线图

秦末,国家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岭南地方官赵佗乘机自立,建立南越国。赵佗实行所谓“调和百越”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中原移民与当地越南人的融合,其中一个重点是提倡汉越通婚。那时候,上下两个种族通婚是很普遍的。比如南越第五任国王赵建德的母亲就是越女。

南越王赵佗积极推行汉越融合政策。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灭南越国,随后继续大量中原人向岭南地区迁徙。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朝在岭南实行“依其旧俗而治”,也就是说,延续了南越“调和百越”的政策,在此背景下,汉越两个民族进一步融合。

此后,每次中原发生战乱,都会有大量流民涌入岭南。大规模的有三个,一个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一个是宋金战争时期,第三个是元朝灭南宋时期。自唐代以来,梅观驿道已成为中原通往岭南和移民的主要通道

们沿梅关驿道南下,翻越梅岭后到达进入岭南的第一站珠玑巷,通常他们会在此地居住数年或数十年,逐渐适应了岭南的气候之后再逐步迁徙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历朝历代有数十万人从珠玑巷迁出,他们的后裔更是达到了三四千万之众。这些新移民与之前来到岭南的老移民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广府人。

位于广东与江西两省交界处的珠玑巷被大部分广府人奉为祖居地

梳理了历史后可以发现广府人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开始,历经唐、宋的大规模移民潮,最终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由于自南越国以来的民族融合政策,南迁汉人与岭南土著混血普遍,导致广府人携带不少越人基因。

而潮汕人和客家人进入广东的历史则比广府人要晚得多。潮汕人入粤的时间开始于魏晋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另外两个移民高潮期为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他们离开中原后先向东南迁徙到达福建,然后进入广东。

客家人的迁徙之路大致始于唐朝,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导致大量中原人南迁,他们的迁徙路线是先到达江西的三江平原,然后再逐步迁徙到广东。

众所周知,潮汕人和客家人固守着保守排外的习俗,作为移民的他们并不喜欢跟当地土著通婚,于是这两个族群保留了较多源自中原的北方血统。

基因学研究结果证实广府人的百越基因早在2004年的时候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就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展示了他们对中国汉族遗传基因方面的研究成果。DNA检测结果显示南北汉族在父系遗传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在母系遗传方面则差异明显,南方汉族在母系血统上受到当地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

2004年各大媒体都对复旦大学的这篇重要论文进行了报道

根据基因检测机构23魔方提供的数据,广府人的父系基因比较纯粹,以O2a类型为主,此类型也是北方汉族的主要基因类型。2010年复旦大学教授李辉与其他几位学者共同发表了关于广东三大族群母系遗传的学术文章,文章指出广府人的母系血统与南方原住民极为接近。

遗传学的相关研究结果揭示出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广府人与岭南土著的融合方式是以汉人男性娶越人女性为主,岭南土著女性为现代广府人提供了最大的遗传贡献。

另外一方面,李辉教授的文章指出潮汕人的母系血统则更加接近北方汉族。因此,正是母系遗传基因的不同导致广府人与潮汕人外貌差异明显。就身上携带的北方血统而言,潮汕人最多,其次是客家人,最末位是广府人。

李辉教授文章中关于潮汕人母系血统特点的论述

当然,潮汕人和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也并非完全没有跟当地土著通婚。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潮汕人携带有闽越基因,说明他们在福建时与当地土著发生了部分融合。而客家人则携带有畲族基因,那是他们迁徙到江西时与土著融合的结果。

虽然父系血统一致,但是母系血统的不同也完全可以导致两个族群在外貌上产生明显差异。举个例子,在西伯利亚靠近北极的地区生活着一个叫做雅库特人的土著民族,在他们的父系基因中黄种人的N类型占到了70%左右的比例,当然他们也是典型的的黄种人模样。另外一个拥有高比例父系N型基因的民族是芬兰人,在芬兰人中N类型基因超过60%,但是芬兰人却是金发碧眼的欧洲外貌。雅库特人和芬兰人都携带有高比例的黄种父系N型基因,但是两个民族的人种居然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年古代芬兰人在从亚洲往北欧的迁徙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印欧人女性,这导致整个民族在外貌上逐渐白种化。

虽然雅库特人(左)与芬兰人(右)都拥有高比例黄种N系基因,但是母系血统不同使这两个民族的外貌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广府人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中原汉人与岭南土著逐步融合而产生的族群。虽然保留了比较纯正的北方汉族父系血统,但是由于母系遗传基因以古代越人为主,所以导致其外貌与北方汉族差异较大,而与壮族等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类似。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天可汗文化。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更多历史文化类资讯。

瓯江彩鲤的历史渊源

说到瓯江彩鲤就要从稻田养鱼开始,瓯江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历史。而贵州的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同样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