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讲的是商朝和周朝,可以说是周的开国史 历史名著《封神演义》,是一部科学幻想神话故事,成书于明代,作者许仲琳根据评话《武王伐纣》,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几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并以其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
《封神榜》是明代的书,作者许仲琳。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亦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 为明代许仲琳所著,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平话》,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绎》、《昆仑八仙东游记》,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
许仲琳(约1560—约1630),亦作陈仲林,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著有知名小说《封神演义》,因此而得名。
明朝,作者许仲琳(存在争议)。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存在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身份,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最常见的说法是许仲琳,因为明朝一个版本的《封神演义》中出现了许仲琳的署名。
许仲琳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士,号“钟山逸叟”。除许仲琳外,有关其作者还有陆长庚、陆西星、王世贞等说法,至今未有定论。
扩展资料:
《封神演义》内容概括:
商纣王宠爱狐狸精所化的妲己,杀死元配姜皇后,还重用奸臣费仲、尤浑,用炮烙酷刑残害大臣,朝政日非。
纣王怕天下人反对,便将四大诸侯召入朝歌,杀死东伯侯和南伯侯,将西伯侯囚禁在羑里。元始天尊见商朝气数已尽,使命姜子牙下山助周灭商。
文王回国后,姜子牙被封为丞相。文王死后,武王尊姜子牙为亚父,出师伐商。姜子牙率领西岐大军,在哪吒、杨戬、雷震子和许多得道高人的帮助下,先后战败了张桂芳、魔家四将、闻太师、邓九公等人的军队,破去了助纣为虐的截教门人摆下的十绝阵、诛仙阵等多个恶阵。
最后,姜子牙终于率军攻进了朝歌,斩了妲己,纣王则自焚而死。姜子牙完成了兴周灭商大业,登台封神。武王分封列国,开创了周家八百年基业。
——封神演义
1《封神演义》作者的问题,目前大约有三种说法:一为鲁迅等之许仲琳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页170);二为孙楷第、柳存仁等之陆西星说(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页196-197; Liu, Ts'un-Yan (柳存仁), "Buddhist and Taoist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vels, volume 1, the Authorship of the Feng Shen Yan I (佛道教影响中国考)",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1962);三为章培恒等之许仲琳与李云翔之合作说(章培恒,〈《封神演义》前言〉,收录《封神演义.新整理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页1-13;章培恒,〈《封神演义》作者补考〉,《复旦学报(社科版)》,1992-4,页90-98)。本文不讨论作者其人的问题,而仅试图从故事来源的分析,探讨作者的构思而已。在此所云「作者」,为取材《武王伐纣评话》、《列国志传》以及各种民间传说等写成《封神演义》之所谓的「改作者」。
是写的商末周初姜子牙助武王伐商建立周朝,成书于明代,作者许仲琳根据评话《武王伐纣》,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
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
《封神演义》的世界中,世界分成为仙山洞府和三界。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组成的昆仑山“阐教”和海外仙士、方外术士或得道禽兽组成的“截教”。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庭和商的纣王的统治的人间和女娲统治的妖界。
扩展资料《封神演义》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的形貌。
以至杨任剜目后可在手掌内生出神奇的眼睛,雷震子胁下长有可以飞翔的肉翅,哪吒则能化为三头八臂。仙术道法也神奇莫测,如土行孙等的土遁、水遁之法,陆压的躬身杀人之术等。
给读者以较深印象,小说在人物描绘上有一定成就,如妲己的阴险残忍,杨戬的机谋果敢,闻仲的耿直愚忠,申公豹的恶意挑拨等等,都写出了一定的性格。
参考资料:
1、《气血内经略论》(清•冯梦龙)
2、《清代家庭秩序史》(清•刘学森)
3、《清代社会经济史》(清•姚贞钗)
4、《三国编年史》(明•朱棣)
5、《元史》(元•朱棣)
6、《明史》(明•司马光)
7、《明清宗法史》(清•李林甫)
8、《明清财经史》(清•李林甫)
9、《清续史》(清•李鸿章)
10、《清代史料论集》(清•韩南吉)
11、《清代史学文献论》(清•马立新)
12、《清代政治思想史》(清•蔡洪章)
13、《清代礼制史》(清•蔡洪章)
14、《清代思想史》(清•梁溪藩)
15、《清史文集》(清•赵向荣)
16、《清代汉文学史》(清•赵向荣)
17、《清代儒学史》(清•梁实秋)
18、《清代儒学文献论》(清•梁实秋)
19、《清代书法史》(清•章学诚)
20、《清代文学史》(清•张维迎)
21、《清代文学文献论》(清•张维迎)
22、《清代诗赋汇编》(清•吴稚晖)
23、《清代古籍编纂史》(清•吴稚晖)
24、《清代新书编纂史》(清•吴稚晖)
25、《清代文字考》(清•杨慎)
26、《清代印刻史》(清•冯友兰)
27、《清代教育史》(清•郑大宝)
28、《清代绘画史》(清•祝允明)
29、《清代音乐史》(清•林立夫)
30、《清代舞史》(清•陈崇仁)
望采纳
本文2023-08-04 13:03: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