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射干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射干散简介,第1张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射干散处方射干30克赤芍药30克川升麻60克杏仁4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牛蒡子30克枫香30克葛根60克(锉)麻黄30克(去根、节)甘草60克(炙微赤,锉)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功能主治疏风宣肺,凉血解毒。治风毒上攻,咽喉肿痛,水浆不下。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射干散处方射干天竺黄(研)马牙消(研)各30克犀角屑玄参川升麻白矾白药黄药炙甘草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小弹子大。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治热毒上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胸中烦热。用法用量不拘时,以绵裹1丸,含化咽津。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圣惠》卷七十八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半两,川升麻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2分(汤浸,去白瓤,焙)。主治产后伤寒,经数日后,胸中妨闷,喉咽噎塞,不能饮食。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八十三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紫菀(洗去苗土)半两,桂心半两,半夏半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1分(炙微赤,锉)。主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煎至5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搅令匀,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八十九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1分,川升麻1分,百合1分,木通(锉)1分,桔梗(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马牙消半两。主治小儿脾肺壅热,咽喉肿痛痹。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六十四方名射干散别名射干饮组成射干2两,商陆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以上3味捣罗为末),赤小豆3合,麻子2

详见百科词条:射干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39:52 共352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补中益气汤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其中《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黄芪20g、炙甘草6g、人参10g、当归身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及气虚发热证,本方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现代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详见百科词条:补中益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9 14:07:02 共1950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补中益气汤如下:

炙草就是艾草。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又称作艾叶、艾、艾蓬、甜艾、香艾、冰台、艾蒿、灸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

艾叶主要的医学用法是用于灸疗,因为艾叶是为数不多能通12条经络的药物,人们常说的艾灸,就是点燃艾条,“烟熏火燎”体表穴位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新鲜艾叶中含有较多叶油,具挥发性,燃烧后火力猛烈,不仅会产生有害物质,还会灸伤皮肤,损伤经络,达不到慢火细灸使艾热慢慢渗透到人体经络的作用。

但艾灸用的艾草并不是越陈越好。2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艾叶,有的油脂过多,火力猛烈,有的油脂全无,易出明火,不能持久,均不适合艾灸燃烧温和持久、药效随温熏和热力渗入机体的需要。

扩展资料:

艾草有很多种,有浓烈芬香气味的,南方人端午节用来悬挂于大门以避邪。还有一种气味比较温和,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团子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艾糍。在中国北方,人们会采摘初生的艾蒿叶与面粉掺在一起做食品。

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最喜欢的做法将老艾草晒干留存。

可以将一把干艾草塞进鸡肚子里,加一些姜片,就可以用电压力锅蒸熟。也可以揉下艾叶蒸切好的小鸡块,普通锅蒸熟即可。还可以用小沙袋装好,煲鸡汤,加入桂圆肉、枸杞、党参等。

-艾草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固阴煎的用法用量 5 各家论述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固阴煎 1 拼音

gù yīn jiān

2 处方

人参适量,熟地35钱,山药(炒)2钱,山茱萸1钱半,远志7分(炒),炙甘草12钱,五味14粒,菟丝子(炒香)23钱。

3 功能主治

肝肾两亏,遗精滑泄,带下崩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止,妇人阴挺。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肝肾血虚,胎动不安;产后冲任损伤,恶露不止。阴虚滑脱,以致下坠者。

4 固阴煎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至7分,食远温服。

如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肉23钱,或醋炒文蛤2钱,或乌梅肉2个;阴虚微热,而经血不固者,加川续断2钱;下焦阳气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补骨脂、吴茱萸适量;肝肾血虚,小腹疼痛而血不归经者,加当归23钱;脾虚多湿,或兼呕恶者,加白术12钱;气陷不固者,加炒升麻1钱;兼心虚不眠,或多汗者,加枣仁2钱(炒用)。

5 各家论述

《证因方论集要》:人参、熟地两补气血,山萸涩精固气,山药理脾固肾,远志交通心肾,炙甘草补卫和阴,菟丝强阴益精,五味酸敛肾气,阴虚精脱者,补以固阴也。

6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古籍中的固阴煎 《妇人规》:[上卷经脉类]治崩淋经漏之法

末,每服一、二钱,温汤调下。若脾肾阴气不固者,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固阴煎(见肾虚经乱)五阴煎(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带下(五八)

欲事过度、滑泄不固而带下者,宜秘丸煎、寿脾煎、固阴煎、苓术菟丝丸、《济生》固精丸、锁精丸、金锁思仙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若阳气大虚脱陷者,四维散;若脾肾阴气不固者,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若肝胆气虚,不能藏血者,必多

《妇人规》:[下卷带浊梦遗类]带下

欲事过度,滑泄不固而带下者,宜秘元煎、寿脾煎、固阴煎、苓术菟丝丸、济生固精丸、锁精丸、金锁思仙丹之

《妇人规》:[上卷胎孕类]胎漏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各家论述 5 加味甘麦大枣汤的临床应用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甘麦大枣汤 1 拼音

jiā wèi gān mài dà zǎo tāng

2 处方

炙甘草9g,麦门冬9g,人参3g,小麦30g,大枣5枚,白芍9g。

3 功能主治

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眼睛赤痛,发止不定,发时白晴淡红,疼痛不重,寒热交作,或有头痛,心烦意乱,脉细数无力,舌淡苔白,舌心粉红;止时不药而愈,状若常人,反复发作,一年数次。

4 各家论述

方中人参、小麦、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以助生化之源,使气血充裕,阴平阳秘,寒热无由生;白芍既有养血之功,合甘草又有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能;更兼麦门冬清心润肺,白晴赤痛自然消除。

5 加味甘麦大枣汤的临床应用

白晴赤痛如崇赵某某,女,35岁。1971年3月12日初诊。二目赤痛3月余,时发时止,越发越频,虽痛不重,但心中烦乱,时寒时热,其状如祟。患者消瘦面黄,疲倦少神,白睛淡赤,脉细无力。服加味甘麦大枣汤5剂,发少痛轻,继服15剂而愈。

6 摘录

《张皆春眼科证治》

古籍中的加味甘麦大枣汤 《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

黄。心脾郁,怔忡崩漏,归脾汤。肝胆郁,血燥结核,加味逍遥散。若嘈杂吞酸,逍遥佐金汤。脾胃郁,气噎哕呃

《医学三字经》:[卷之四]妇人科方

产后痉症,十中只可救一,除此方外,无一善方。甘麦大枣汤甘草(三钱)小麦(二两六钱)大枣(十枚)水三

《医宗金鉴》:[卷四杂证门]杂证门汇方

八八玉烛散……五六○甘麦大枣汤……六二四四君子汤……五五七四物汤……五五九加味归脾汤……六八五加味

《程杏轩医案》:[《程杏轩医案》辑录]鲍禹京翁夫人厥证治法节略

加入。内经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语。金匮出甘麦大枣汤,只用甘草小麦枣肉三味。盖小麦春生,肝之谷也

《妇科心法要诀》:[卷三胎前诸证门]胎前门汇方

《兰室秘藏》卷下:人参益气汤处方黄耆4克生甘草人参各15克白芍药9克柴胡75克炙甘草升麻各6克五味子140个制法上药嚼咀,分作四服。功能主治治热伤元气,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摘录《兰室秘藏》卷下《卫生宝鉴》卷二十四组成黄耆5分,人参3分,黄柏(去皮)3分,升麻3分,柴胡3分,白芍药3分,当归2分,白术2分,炙甘草2分,陈皮3分,生甘草2分。功效补气,益水,清热。主治过汗亡阳变证。虚而瘛搐。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为1服。水2盏半,先浸两时辰,煎至1盏,去滓热服,早食后、午饭前各1服。临床应用伤湿过汗:中山王知府次子薛里,因戏水,衣服尽湿,其母责之。至晚,觉精神昏愦,怠情嗜卧。次日,病头痛身热,腿脚沉重。一女医用和解散发之,闭户塞牖,覆以重衾,以致苦热不胜禁,遂发狂言,欲去其衾。明日,寻衣撮空,又以承气汤下之,下后语言渐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时项强,手足瘛疭,搐急而挛,目左视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动,饮食减少,形体羸瘦。命予治之。具说前由。予详之,盖伤湿而失于过汗也。今盛暑之时,大发其汗,汗多则亡阳,百脉行涩,故三焦之气,不能上荣心肺,心火旺而肺气焦。夺汗无血,今发汗过多,气血俱衰,筋无所养,其病为痉。脾热则肌肉蠕动。气欲竭,热留于脾,故四肢不用。此伤湿过汗而成坏证明矣。当治时之热,益水之原救其逆,补上升生发之气。以人参益气汤治之,投之3日后,语声渐出,少能行步,四肢柔和,食饮渐进,至秋而愈。各家论述《内经》曰:热*所胜,治以甘寒,以酸收之。人参、黄耆之甘温,补其不足之气而缓其急搐,故以为君;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生甘草甘微寒,黄柏苦辛寒以救肾水而生津液,故以为臣;当归辛温和血脉,橘皮苦辛,白术苦甘,炙甘草甘温,益脾胃,进饮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之酸微寒,以收耗散之气而补肺金,故以为佐;升麻、柴

详见百科词条:人参益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 共8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别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处方干姜45克甘草(炙)60克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茵陈180克功能主治治黄疸阴证。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用法用量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摘录《卫生宝鉴·补遗》《伤寒微旨论》卷下方名茵陈四逆汤别名加味姜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茵陈姜附汤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主治阴黄。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2升,去滓放温,作4服。制备方法上为末。各家论述《医方考》:此阴证发黄也。阴寒盛于下,则戴阳于上,故上体见阳证, 见阴证;阴盛于下,故见阴脉之沉迟,兼阴证之四逆;阳戴于上,故见阳证之发黄,上体之自汗也。茵陈,治黄之要药,故无分寒热而用之;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之要品也,故有阴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发于上焦阳盛之区,而下部阴寒之分反不及也。附注加味姜附汤(《寿世保远》卷三)、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

详见百科词条:茵陈四逆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4:08 共5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处方人参3克,蜜炙白术3克,茯苓3克,蜜炙黄芪3克,熟地黄3克,当归3克,陈皮3克,白芍6克,肉桂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3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补气益血,养营调经。主脏腑虚损。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竹林女科证始》卷一《观聚方》卷六引《示儿仙方》方名养营汤组成人参、茯苓、甘草、当归、芍药、酸枣、附子、柏子仁、紫石英、川芎、黄耆、官桂、木香、远志各等分。功效滋补营卫,收敛心气。主治汗过多,不语。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成,取雄鸡冠滴血,旋入竹沥及童便,同妙香散服。《不知医必要》卷四方名养营汤组成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枸杞1钱5分,山药(炒)2钱,熟地3钱,当归3钱,炙草1钱,生姜2片。功效养营血。主治因血崩、小产去血过多,心无所养而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如有热,去生姜,加酒炒白芍2钱。《竹林女科》卷一方名养营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蜜炙)1钱,茯苓1钱,黄耆(蜜炙)1钱,熟地黄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白芍2钱,肉桂5分,炙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2枚。主治妇人3233岁经证,赋禀衰弱,或素有失血之证,或生育过多,血海干枯,或房室纵肆过伤阴血,或子多乳众,伤其血液,以致经团失血过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详见百科词条:养营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4:49:41 共53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