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的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编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是文献学界、图书馆界多年的共同理想。中国历代有编纂史志目录、公私藏书目录的传统,并重视书目编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作用。史志与公藏目录多反映各朝皇家或官府的典籍积累,私家藏书目录则较多反映民间的文献收藏,两者各有局限,互为补充。收罗完备、着录详明、体例精严的总目录,惟有文献典籍大多归于公藏,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开展联合编目的当代,才有可能产生。近代以来,各大图书馆逐步积累的馆藏古籍记录与各学科专家合作编纂的专科目录,是《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大型书目,为《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提供了文献调查与收集、书目汇总与校订的成功范例。
一等奖 (1997~1998年 10种)
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尔雅诂林 湖北教育出版社
校雠广义 齐鲁书社
敦煌变文校注 中华书局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 (集部)北京图书馆
尚书文字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宋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 天津古籍出版社
海国图志 岳麓书社
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 江苏古籍出版社
· 一等奖 (1992~1996年,15种)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 敦煌历史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韩愈全集校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三礼通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耕织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古本小说集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战国楚竹简汇编 齐鲁书社
吐鲁番出土文书 文物出版社
常熟翁氏世藏善本古籍丛书 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字诂林 中华书局
清国史 中华书局
全唐诗补编 中华书局
《类林》研究 宁夏人民出版社
唐人轶事汇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书集成续编 上海书店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等奖 (1997~1998年 21种)
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张之洞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 文物出版社
说文解字今释 岳麓书社
嘉定钱大昕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黄山书社
尹湾汉墓简牍 中华书局
甲骨文农业资料选编与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
简帛药名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宋八大家文钞标注集评 三秦出版社
抱朴子外篇校笺 中华书局
全元曲 河北教育出版社
齐民要术校译 中国农业出版社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校勘记 商务印书馆
韦应物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亭林诗笺释 中华书局
《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 辽海出版社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目 上海书店
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医心方(校注研究本) 华夏出版社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 二等奖 (1992~1996年 17种)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禹贡锥指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屈大均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离骚校诂 中州古籍出版社
二十五史三编 岳麓书社
帛书老子校注 中华书局
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晚明曲家年谱 浙江古籍出版社
校订五音集韵 中华书局
鸳鸯七志斋藏石 三秦出版社
袁枚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法藏敦煌书苑精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巴蜀书社
出三藏记集 中华书局
历史沿革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3月,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为上海地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1978年1月改为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立之初便已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及诗词散文等不同文学门类的作品选读、选辑,加以通俗的解说、详尽的注释。有的更用现代汉语翻译。精选历代名篇,加上说明、注释,以单篇或合订本形式,出版《中华活页文选》。还有古代重要典籍的今译,如《四书》、《五经》、老庄诸子,以及《孙子兵法》等,语译而外,有的还附原文。并出版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出版当代老中青著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学术论著,如陈寅恪、郑振铎、郭绍虞、钱钟书、饶宗颐、吕思勉、岑仲勉、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或编为文集,或作为专题论著。此外,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出版《海外汉学丛书》。1962年起出版了不定期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已成系列的有《文化春秋丛书》、《三百题系列新刊》、《十大系列丛书》、《生活文化丛书》、《文物鉴赏丛书》、《中华文明宝库》等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出版了《中国丛书综录》、《诗韵新编》、《变文字义通释》等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已设立了影印组。历年来影印的有《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古本戏曲丛刊》、《古本小说集成》、《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大型的《四库全书》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下设5个编辑室和1个编辑组。第一编辑室负责文学类;第二编辑室负责除文学以外的哲学、经济、军事、历史、艺术、科技等类以及《中华文史论丛》;第四、第五编辑室分别负责敦煌吐鲁番文献和《续修四库全书》,此外的影印工作由第三编辑室负责;一个编辑组负责临时性或突击性的某些书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由李俊民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自1959年3月至1966年12月,由金兆梓任主任,总编辑一直是由副主任李俊民兼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后先后担任社长、总编辑的有李俊民、戚铭渠、魏同贤、钱伯城、李国章、赵昌平。
组织机构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主要组织机构有:党委办公室、社长、总编办公室、编审室、一编室、二编室、三编室、四编室、五编室、六编室、七编室、美编室、校对科、出版科、发行一科、发行二科、文化经营部、宣传信息科、人事科、财务科、行政科、储运部。
主要业务大型集成性文献丛刊与古籍整理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已出:《俄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17册)、《法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34册)、《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4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2册)、《北大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2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全7册),以及《俄藏黑水城文献》(已出11册),别外还推出《俄藏敦煌艺术品》(已出5册),《英藏黑水城文献》(全4册)等。中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于2002年全部出齐。
大型集成性资料《上海道契》,这是研究上海开埠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的第一手资料,全套30册于2004年出齐。举世瞩目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近百年来所发现,战国商牍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文物史料。作为文学古籍整理的大型骨干工程《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共100种。此丛书是经重新整理的规模最大、最系统的古代文学家别集丛书。
学术著作
该社已出《中华学术丛书》、《海外汉学丛书》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中华学术丛书》汇集海内外一流专家的研究论著,《海外汉学丛书》译解日、美、欧洲汉学家经典性的古籍类论著,分别出版了10多种,《晚清民国学术书系》等均为学界重视而屡获嘉奖。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1997年整套推出,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标志着我社传统形态的学术论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将继续推出版郭预衡先生耗时十余年的力作《中国文学史》(全四册),也以缜密精当为基本特色。《中西纹饰比较》、《諡法研究》、《求索真文明》、《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恩辨录》、《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史研究译丛》等论著更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高品位、系列化的普及读物
该社按照"普及读物要出精品"的指导思想,出版了《中华古籍译注丛书》中《周易译注》、《仪礼译注》、《孟子译注》、《论语译注》等;《二十五史新编》更集全国各地二十四位专家,在保留旧史基本构架的基础上,兼取通史之长,删重补缺,并吸纳其他史乘乃至考古资料,以新的视角进行新编、新撰、新评,使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跃然于读者眼前。《二千年前的哲言》从数百万字的系统资料中反复研究筛选出561则语录,既集中体现了先秦哲人的主体精神,又构成切合时代需要的可读可诵的少而精的新体系,被青年学生誉为通向中华文化殿堂的门户, 副总理为此书题词。《新世纪文史哲经典读本》自2002年起陆续出版了40种,着重介绍了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名家与名作,为深入浅出的基本读物。《唐诗三百首》图文本系列10余种,以译文精当,通俗易读,版式新颖,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民俗文化丛书》10种和《文化中国经典旅程》5种,均以适合当代青年的笔调,系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大中型画册与工具书
大中型画册以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并具独占性的项目,与文物收藏、鉴定、欣赏相结合的系列画册为主。如《中国古代军戎服饰》、《追忆--近代上海图史》、《上海360°》、《古玩真赝对比系列》、《十九世纪中国市开风情》《大清帝国城市印象》、《中国大佛》等,以内涵的独占性与编撰的丰富文史价值为读者喜爱。《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中国家具鉴定与欣赏》、《中国书画鉴定与欣赏》、《中国紫砂鉴定与欣赏》和《中华奇石》实用而高雅,兼具工具书性质。 权威性的古代工具书与集成性的今人编纂工具书是该社工具书出版的重点。前者以《说文解字注》、《王引之校改康熙字典》为代表,因版本精良,版面设计清晰,索引细致准确,长销不衰。后者先有《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规模宏大,倾注了一代专业人员的心血,为学人所必备。
社会荣誉 获奖名单1978年来该社共有300多种图书分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金钥匙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等、中国图书奖。其中《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分获第一、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续修四库全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荣誉奖;《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朱子全书》(与安徽教育社共同出版)分获第一、第二、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华奇石》、《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分获第九、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参加书展2008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历史上的大事件书系》参加上海书展。第一辑推出了《历史上的大阴谋》(骆玉明著)、《历史上的大谋杀》(梦寒生著)、《历史上的大预言》(寰视人著)、《历史上的大冤案》(成云雷著)、《历史上的大巫术》(黄晓峰著)等5种。
这套书选取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七十多桩大事件,以严谨翔实的史实材料和生动活泼的小说笔触,揭示这些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其中所总结出的深刻历史规律和教训,又不啻为一面反省现在、展望未来的宝鉴。把这些历史上的大事件串联起来阅读,其思索能达到一个更加深刻的程度。整个书系风格轻松活泼,图文并茂。
评价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图书在海内外学术界、读书界产生良好的影响。1978年来共有300多种图书分获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金钥匙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等。其中《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分获第一、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续修四库全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荣誉奖;《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朱子全书》(与安徽教育社共同出版)分获第一、第二、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华奇石》、《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分获第九、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第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将者名单
博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叁等奖: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李德山(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卢新宁(北京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宏义(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孙智昌(北京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七一(陕西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壹等奖:刘宁(北京大学)
贰等奖:张爽(杭州大学) 顾永新(北京大学)庞剑峰
(南京师范大学)
叁等奖;徐进(北京大学) 徐萍(南京师范大学)
丁斌(南京师范大学)柳明晔(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9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三等奖 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49年生,现南开大学博导 第二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廖名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邵毅平(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胡长青(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晓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三等奖 杨海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张小乐(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 晓(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伍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胡必强(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许铭(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徐昕(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萤(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海峰(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李海燕(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竺嘉政(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 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9年生,现浙江大学博导
二等奖 廖名春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6年生,现清华大学博导
三等奖 邵毅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7年生,现复旦大学博导 第五届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审会及获奖情况
第五届中国古文献学奖金学评审会于1998年5月14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小组成员黄天骥(召集人)、孙钦善、严佐之、李修生、赵伯雄、费振刚、袁世硕、黄永年、龚延明出席会议,裘锡圭(召集人)、范能船、葛兆光、曾枣庄因事请假。会议经过严格评议,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获奖学生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杭州大学
李无未 吉林大学
李敏辞北京大学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
徐光星 杭州大学
张玉春北京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祝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
杨新勋 北京师范大学
沈林 西南师范大学
三等奖 李成甲 陕西师范大学
王鸿雁 南开大学
黄安靖 华东师范大学
魏鸿 北京师范大学
王小红 四川联合大学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李二民 北京大学
乐怡 上海师范大学
金素芳 杭州大学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薄 茹 北京大学
刘 汾 上海师范大学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
马月华 北京大学
黄 芳 杭州大学
杨 波 南京师范大学
叶纪勇 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 杭州大学,1964年生,现浙江工业大学博导
李无未吉林大学,196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李敏辞北京大学,1957年生,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1970年生,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导
徐光星 杭州大学,1967年生,现浙江中医学院博导
张玉春 北京大学,1952年生,现暨南大学博导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举行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于2000年5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经与会专家组成员公正、认真的评审,共评选出博士生6名,硕士生9名,本科生13名,共28名获奖同学。具体名单如下: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陈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冯胜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王德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业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谷 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甘 露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李二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胡新华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李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美慧 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潘艺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杨 阳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罗 绛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本科生:
一等奖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二等奖 夏凌霞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 勇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三等奖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吴冰妮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周美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杏林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孙 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丁晓珉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丁 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薄 茹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陈 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2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二等奖 王承略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6年生,现山东大学博导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三等奖 冯胜君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7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王德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5年生,现浙江大学教授
陈业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67年生,现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第七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90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性古文献学奖学金,奖励对象为古委会系统25家教学科研单位二年级以上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七届评选活动2002年4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评奖委员会议由裘锡圭、黄天骥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评奖委员有方一新、朱易安、黄永年、董洪利、裘锡圭教授,古委会主任安平秋教授、古委会秘书长杨忠教授、副秘书长曹亦冰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此届评选活动,共有十九家教学科研单位推荐了20名博士生,44名博士生,40名本科生。经过评奖委员会正认真的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28名获奖同学,名单如下:
博士生
一等奖:董珊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空缺)
三等奖: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文晖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张福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峻岫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朱大星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周焕卿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勤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王仕举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 燕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叶 菲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汤鸣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小琴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陈舟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杨英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孙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程大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辛晓娟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程佳羽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曾 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赵 庸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冯凌蓉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醒薇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雅婷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博士生
一等奖 董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现北京大学副教授
二等奖 (空缺)
三等奖 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4年生,现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3年生,现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王文晖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1957年生,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
2000级 李玲玲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4年4月 2001级 刘旭锦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4年4月2001级 焦磊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博士生
二等奖 王华宝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凤凰出版社编审。
许全胜 华东师范大学,现上海图书馆工作。
三等奖 陈文源暨南大学,1964年生,现暨南大学硕导。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2006年,部分)
浙江大学:
2003级 邱进春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
2002级 周玉瑶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2级 盛林忠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来敏毓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李月嬿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 史丽君
硕士生 二等奖 李吉光
博士生
二等奖:于淑健 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
三等奖 程水龙 华东师范大学,1968年生,现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雪玲获得博士生三等奖,硕士研究生李志杰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王雪玲陕西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陕西师范大学硕导
南京大学:丁延峰,1963年10月生,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二等奖 第十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南京师范大学:周录祥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复旦大学:叶晔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华中师范大学:肖海燕 博士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樊波获硕士奖学金一等奖;
2006级博士研究生陈玺获博士生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刘炳瑞硕士组二等奖
上海师范大学:2004级方姗本科生中唯一的最高奖一等奖
虞俊洁、王燕红、季文婷、季怡菁获得本科生三等奖
刘丽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文龙、硕士生聂溦萌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袁敏 硕士生: 二等奖:王振华 三等奖:施贤明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刘万华(导师曹旭)获博士生三等奖,李丽静(导师徐时仪)获硕士生二等奖,朱韵洁、顾毓敏获本科生二等奖,骆芸婷、黄丹艺、赵珏、邵琪恩获本科生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一项(苏芃),硕士生一项以及本科生五项。本科生获奖名单中,张沛林和张学谦同学获本科生二等奖,高中正、臧永杰、宋雨婷同学获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涂耀威二等奖、硕士生陈冬冬二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清虎二等奖
山东大学:硕士生宁莉莉三等奖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王燕飞三等奖 博士生
一等奖
张文 北京大学
二等奖
鄢国盛 南开大学
汤志波 复旦大学
王华权 上海师范大学
李春桃 吉林大学
秦桦林 浙江大学
三等奖
马昕 北京大学
仇利萍 四川大学
施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
赵庶洋 南京大学
和继全 西南大学
陈锦春 山东大学
杨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陈冬冬 华中师范大学
郭万青 南京师范大学
王宣标 中山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潘牧天 上海师范大学
二等奖
潘妍艳 北京大学
于洪涛 吉林大学
罗志 陕西师范大学
赵永磊 南开大学
李振聚 山东大学
潘超 浙江大学
张崇依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罗琴 北京师范大学
周敏 南京大学
赵成杰 东北师范大学
汪舒旋 四川大学
赵庆淼 南开大学
蔡燕梅 复旦大学
郭洪义 西南大学
瞿林江 南京师范大学
尉侯凯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
郭桂坤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吴 柱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二等奖
都轶伦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王传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开升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白军鹏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孙晓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黄沚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杜春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李轶伦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何 灿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贾灿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 卉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广宽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燕飞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克冬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赵铁锌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侯印国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虞思徵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韦胤宗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关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林振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晓娟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马 琛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沈 畅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张 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赵 凯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杨大卫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刘 洋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郭超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晓永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丁雅诵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 坤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周丹杰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王诗雨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董方奇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二等奖
庞若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侯 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向晓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胡晨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张峥毅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刘 佳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高虹飞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凌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翟迈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佳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雨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思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高 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石冰洁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任建行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胡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戚圆圆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林青荻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古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的知识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今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籍,如皇史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方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古今善本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善本书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西汉到清末,中国总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期间,总计出版了181755部各类书籍,合2367146卷。这些典籍历经各种磨难,留传至今约有不足8万部。又由于历代的翻刻和改刻,又产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只有在内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皆佳的善本才极具收藏价值。所以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善本,才是藏书选择的关键。
朱弁在《曲消旧闻》中写道:“宋次道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人认为精加校雠的书籍就是善本。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基本延续宋之善本标准。清末张之洞从读书角度谈出自己的善本观:“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道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善本三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当时的旧刻、旧抄指的是明嘉靖前的刻本及明蓝格抄本。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专家编撰《全国善本书总目》,制定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标准归纳为“三性九条”。虽然有些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对藏书者来说,这种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录全文如下: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是善本。具体是:1、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2、明刻本和明抄本;3、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件,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的)。
清版古书收藏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以收藏善本古籍为宗旨,善本的概念因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取舍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仍是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但同时善本古籍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因此追求善本古籍的收藏不但要求有较高的鉴别水平,还需要相当的经济条件。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通行本这一称谓的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了善本一词以后就相应而生了。不同的时代对通行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通行本,今日已成为了善本。近代的藏书界将清代乾隆朝以后刊刻的一些书籍,包括清末的局本,统称“通行本”,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通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实际上清代中期以后有很多藏书家,将私藏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又称覆刻本或者影刻本。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十分重要,且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不少风貌,只是生产年代较晚,流传广泛,历来是“通行本”中引人注目的内容。其中如黄丕烈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翁方纲翻刻本《淳熙隶韵》、阮元影刻《古烈女传》、嘉业堂刻本《史记》等,一直为藏书家所珍爱。清代的翻刻本,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二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目前有些拍卖行中经常推出此类拍本,似当引起重视。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其中西方宗教作品通过传教士途径得以输入。在上海土内湾一带(即今日的徐家汇),开始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最初是用于印刷宗教宣传品,后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紫光阁英雄谱》等。石印技术是采用近代的油水分离法原理形成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不仅印刷周期短、生产效率快,而且有的由于采用照相制版,印刷成品也很逼真,且价格低廉,深受当时学人推崇,很快得以风行。清末刊行的石印书籍,大部分采用手工纸,单面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本很少。这类书中如《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印制精美,艺术价值并不低。值得一说的还有清末曾用石印技术印刷过一批开本较小的微型书籍,如《四书备旨》、《五经》等,大不盈寸,可握于掌中,十分有趣。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但其中有些使用了很白很细的宣纸印刷。制作精良,有些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加之此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而不用,估计此类书籍今后升值空间乐观,一般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从此入手。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非常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上乘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套色丰富,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常注有“本衙藏版”的特别说明,此表示其地位的特殊。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关于清代晚期的“局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乃由清朝地方官吏,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些“书局”,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局、四川的锦江书局、上海的同文书局等等,这类书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由于书局的情况复杂,对“局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局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局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政府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最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际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局,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局出版的《格致汇编》最有影响。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除了通行本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书坊、刻字店、学校、寺庙甚至私人还刻印了大量的学生识字、讲评经义、唱本小曲和一些阴阳数术及劝善公德之类的书籍。有人将此统称为“俗本”,此类书籍内容俗败,刊刻粗糙,收藏价值不大,目前在各地旧货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俗本”,往往已经无数淘选,几成书渣。对于这种“俗本”,初涉收藏的可选来作为“样品”,但随着藏书经验的丰富,对“俗本”的认知也会逐渐改变。
其主要任务和职能:
第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包括制定重点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的规划、审批直接资助项目、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指导和协调包括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各单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组织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队伍,推进有关研究机构的建设。
第二,负责国家指拨的“高等院校古籍人才培养及整理研究专项基金”的分配和使用,并检查、监督接受该基金的机构或个人的经费使用情况。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由中国古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委员数十人。其组成人员均由教育部委任,现已为第四届。
秘书处是高校古委会的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古委会日常工作,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均由教育部委任。秘书处下设办公室、古籍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编辑部。办公地点在北京大学,人员由北京大学教师兼任。
委员会下设两个业务工作组,即科研项目专家评议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组。
古委会直接联系的教学科研单位共26家。由古委会每年提供固定的研究(教学)经费、图书资料费和设备更新费,并可向古委会直接申请科研项目立项和项目经费。此外,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及有关大学还有古委会间接联系的研究机构62家。
本文2023-08-04 13:04: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