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5收藏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第1张

补中益气汤,可以说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方子。适应范围广,主要归根于现在脾胃虚弱的人太多了。脾胃气虚,多表现为饭后食易腹胀,食饱即困,易疲劳,嗜睡,四肢乏力,喜静懒动,大便不成型等。舌体胖大,舌边或有齿痕。现在食物丰富,烹饪方法多样化,为什么脾胃虚弱的人反而多了呢? 一 食物选择多了,容易多饮多食,损伤脾气; 二 饮食偏嗜明显,网络饮食文化的宣传,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辛辣 油炸甜腻的食物,皆易伤及脾胃,经常食用冰冻制品,亦损伤脾阳; 三 饮食不定时,高强度高压力的城市生活,很多人三餐不定时,不吃早餐,爱吃夜宵等不良习惯皆易损伤脾土。 这类人群怎么办呢?脾胃大家李杲告诉你:补中益气汤。 党参 黄芪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白术 甘草 肚子不时作痛者,加白芍,炙甘草。 恶寒冷痛者,加桂心。 恶寒身痛者,加白芍,甘草,黄芩,少量的桂枝。 天冷时腹痛,去芍药,加益智仁,或半夏,生姜。 头痛者,加蔓荆子;头痛剧烈,加川芎;头顶痛者,加蒿本;苦痛者,加细辛;各种头痛者,可以合用此四味药。 肚脐下痛者,加熟地黄;痛不止,加肉桂。 胸中窒闷,加青皮,气促少气者不宜。 身体疼痛者,加去桂五苓散。 周身疼痛,加羌活,防风,蒿本,苍术。 大便不通,加当归。 久病咳嗽者,去党参。秋凉时,加麻黄。 春天温热时,加佛耳草,款冬花。 夏季咳嗽,加五味子,麦冬。 舌苔白滑,为胸中有寒气,不宜。 胃口可而心下痞硬者,加黄连。 胁下痛,或胁下急缩,柴胡加量。 这个方子,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拓展而成。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祛湿。特色用药在于升麻,柴胡的运用。升麻,药如其名,有升举阳气的作用,用量不宜大,以小量发挥其升举的作用。柴胡,量小即可,肝木易乘脾土,以少量的柴胡,引肝经之相乘,可谓四两拨千斤。当归旨在活血,使其补而不腻。陈皮健脾助运,使其补而不滞。通方合用,妙在升举脾气,不滞不腻。脾胃虚弱者,不良老少皆宜,重在加减。体质湿热者,或寒气较重者酌情使用。 #夏季养生正当时##清风计划# @头条养生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归脾汤汤主要成份;

白术(3克)

当归(3克)

白茯苓(3克)

黄芪炒(3克)

远志(3克)

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补中益气汤是有,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生姜,大枣组成

在朝廷台阁任职的李序庵老人,有个门生馈赠中药坎离丸,很高兴地服下了。我说:“用以前方子做的这种药丸主要是黄柏、知母两味药,恐怕不是您所适应的。《内经》有这样的话:壮火驱逐元气,少火滋生元气。现在您的肝胃二个脉像,跳动频繁而柔弱无力,应当滋养其化生源头,不适宜泻火伤损元气啊”,他不相信。服用将近两个月,脾脏之气渐渐亏弱,发热更厉害,小便不利,两拗间肿痛。李公认为是疮毒,我曰:“这是肝肾二经亏损,只是虚火所导致罢了。当滋补为善。”遂早上用补中益气汤,晚上用六味地黄丸,各种病症全部痊愈。我平时见到脾胃素虚,肝肾阴虚而发热的人,需要服用十味固本丸。而黄柏、知母之类药,反而泄掉真阳,会令人生不了孩子,难道不让人可怕吗!

作者:高建忠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而今日,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少,初涉临床的医生使用补中益气汤每每会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为什么?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重新审视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也许有益于临床。辨证:治内伤脾胃始得 量轻效宏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辨脉:右脉大于左脉 数中显缓李东垣临证注重辨脉,对外感、内伤之别首列“辨脉”,并且认为辨脉已足够,“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之所以《内外伤辨惑沦》中又列辨症候,是“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李东垣在“辨脉”中提到“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气口脉急大而涩数”等,尽管这里对脉象的记述似有杂乱之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右脉大于左脉,或脾脉独大于其他部位脉,并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这一点对于使用补中益气汤是很有临床意义的。还有,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从脉象鉴别方证,简单而实用。从李东垣笔下可以看到,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证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症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加减:不解原意易坏事张元素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作为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深受其影响,所有方剂皆为“从权而立”,也就是重在教人立方之法,而不是传授他人所谓效方、验方。补中益气汤方后有一系列加减法及较大篇幅的“四时用药加减法”,示人方不可执,灵活应用。方书多说补中益气汤证应该口中和,不喜饮,也就是说口干、咽干是慎用、不用补中益气汤的。但李东垣在方后的第一个加减竟是“口干嗌干加干葛”。气虚当温补,实火当苦泻,虚火当清补,而李东垣的第二个加减法竟然是补中益气汤加苦寒泻火之黄柏和甘寒清补之生地黄。反思其治法,补中益气汤原方中只有“补其中,升其阳”之品,而缺少“泻其火”之药,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多加减及合方使用,但灵活性远不及李东垣。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读《薛氏医案》和《寿世保元》随处可见。脾胃不足,痰湿易滞,理应加茯苓、半夏;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脾胃之虚”,六味地黄丸治“肾水真阴之弱”,“二方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合用似极为高明。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去认识,则茯苓、半夏沉降有余,六味地黄丸降入下焦,皆不利于“升其阳”。可见,不解东垣本意,随意加减极易“动手便错”。误用极易坏事,于是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这些论述对后学者的临证是极其有用的。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来,这只是低层次的、形式上的认识。实际上,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只是用药时需斟酌升降浮沉。

基本信息

李中梓伯父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父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士,曾任职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评事。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侄延,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号漫庵。师事中梓,着有《补撰药品化议》(一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经历

李氏少年博览群书,青年时曾应科举,后因痛感两亲子被庸医药误致死及自己早岁多病,转而习医。—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最为初学、登堂入室之捷径,这在当时可称是一套最完整的中医教材。因而在吴中医界广为传诵,成为明清间江南一大医家与宗师,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人物成就 著作

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书,1667年汇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书》。《李中梓医案》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立标题,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书中体现出李氏长于脉诊和辨证,处方灵活,案语明晰。初未刊行,后收入李延g《脉诀汇辨》中。

医术教育

知名弟子

李氏门人以吴中医家为大多数,其中以沈朗仲、马元仪、蒋示吉尤卓越。至于马元仪门人又有叶天士、尤在径,一则创立温热论治有功,一则阐发仲景经旨得力,更使吴中医学得以进一步的发展盛行。

治学方式

李氏治学,博采众长而不偏执一家。他十分重视阴阳水火的相互关系。认为阴阳水火是万物之本,而于人身之中即是气血。水火宜交不宜分,水火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巳,推动了万物的生长和发展。在水火阴阳的关系中,阴虽根于阳,阳虽根于阴,然阴阳二者,阳于生命活动尤为重要。既然阳于人体如此重要,因此,气血阴阳俱虚者,补气补阳当在其先,提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的论调。李氏重阳气的思想,与张介宾之说颇为—致。不过,张氏重阳气主张温补肾命,而李氏强调补气补阳药的运用而已。正因为李氏重视先后二天,因此其临床多从脾肾入手,重视先后二天的调理。其治疗内伤杂病,诸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附子理中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均为习用之剂。

李中梓在脏腑辨证方面特别重视脾和肾,他在《医宗必读》中专以“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命题展开讨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医术理论

李中梓认为,治病求本,即要掌握生命之本。而生命之本,不外乎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两个方面。先天之本在肾,“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肾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足。而元气又是诸气之本。无论脏腑之气,经脉之气,均以元气为根。故尔,要保全生命,必须保护先天肾中精气。与此同时,后天脾胃也是十分重要的。他说:“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其基本思想,与李东垣脾胃为元气之本的认识相一致。既人在生长过程中,需时刻依赖水谷之气的不断资养,五脏六腑由于水谷之气的不断资养才得以发挥其功能作用。而水谷之气的化生有赖于脾胃,故脾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

既然脾肾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故李氏在诊断、治疗诸方面,十分重视先后二天亏损的调治。认为脉法需强调胃、神、根。胃气与肾气之盛衰,确是人体生命之根本。故诊脉需重视脉中胃气与肾气之盛衰,确是诊法中最关键之处。至于治疗,李中梓则接受李东垣、赵献可、薛已诸家之说,从脾肾先后二天入手。故其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说:“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火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六味、八味二方,本为赵献可善用补肾命水火之剂,而枳术丸、补中益气汤又是李东垣补脾胃之神剂。薛氏宗二家之说,先后天并重,李氏对此十分赞尝,故说“每见立斋治症,多用前方,不知者妄议其偏,惟明于求本之说,而后可以窥立斋之微耳。”因此,其治病宗薛氏之法,取方于六味、八味、枳术、补中益气诸方之间,效果显著。

李中梓治病脾肾并重,可谓在虚损病证的治疗中,求得其本,集前人诸家理论与经验之大成者。其学一传沈朗仲,二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均为明清时期较有影响的大医家,与李氏之学的影响不无关系。

人物评价

李中梓在医疗上注重脾肾治理。江苏金坛有一名医王宇泰,年已八十,患脾泄,根据一般医理,泄病宜补,岂知愈补病势愈重。他便求教于中梓,中梓问明病源后对他说:“你体肥多痰,愈补愈滞,病当然不会好了,应反其常规,用迅利药物涤之。”王听后称赞说:“当世之医,唯你我两人,你开方子,我服药,有何疑哉!”中梓于是用巴豆霜给老医生服用,果然泄下许多痰涎,病也好了。

他注重实践,决不墨守成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各种疑难杂症很有研究,时人称之为神医。有个叫鲁藩的人,得了一种怪病,在盛暑的大热天,虽将门窗紧闭,床上悬挂帐帷,身上又盖上三条貂皮被,还不断地喊冷。李中梓观察病情后,诊断为“伏热病”。古人用“冷水灌顶法”治疗,中梓略为变通一下,改服石膏三斛汤。他开了三帖药,第一帖吃了,病人去掉貂皮被;第二帖吃了,病人去掉帐帷;第三帖吃了,病人叫打开门窗,只见他大汗淋漓,热气腾腾,毛病全好了。还有个姓鞠的人,也得了一种怪病,发病时,伴有高热,在胡言乱语中,竟能说出室外所发生的事情,屡试屡验,经李中梓观察后,诊断为“离魂”病。施药后,高热消退,呓语中止,恢复了清醒状态,以后病症消失。

补中益气汤。这是最常用的药方了。组成:黄芪、党参、炙甘草、炒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黄芪、党参、炙甘草,这三味药在一起,叫保元汤,是补气的。甘草托着嘛,肯定补的是中焦上焦之气。炒白术、是健脾的。如果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没有食欲,就用炒白术。如果说,脾湿太重,可以考虑用生白术。生白术利水渗湿的功能比较强。炒白术,很香,可以帮助脾气去消化食物。

当归呢,是补血的,这里起到一个润燥的作用,别让这个药方太干了,太干燥了,也会不舒服。同时呢,也是气血双补的意思。柴胡升麻,起到一个升提的作用。用陈皮呢,起到一个收敛作用,别因为补气太过,气血都冲上去了,或者说都通过毛孔散出去了,那就得不偿失了。陈皮本身,是降气化痰的,属于皮类嘛,气机是肃降的。那么在这个方子里,可以理解为护住表皮,不让气机外散的意思。那么这个方子呢,是升中有补。升提嘛,就是把气升提上去,把小腹里的气升提上去。升提上去干嘛呢?去补胸腔之气。升上去的目的,是补胸腔之气。

那么这个方子,什么时候用呢?胸腔气不足的时候。比如说太阳寒水司天,阳明燥金司天。总之,是天地之间的气机偏于收敛、偏于肃降、偏于收藏的时候,是最合适的。因为这个时候,大气从上往下压,压力太大。如果胸腔气不足了,很容易就瘪掉了,那么就容易长病。这个时候一补气,相当于给气球充气嘛。本来胸腔已经快被压扁了,赶紧充充气,气压高了,就又鼓起来了嘛。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里对应于什么样的脉象呢?是左关下偏大的情况。左关下,就是小腹嘛。左关下偏大,就说明左侧小腹气机郁积。气都堵那里了。而寸脉呢?沉弱。胸腔气严重不足,所以血也打不上去。胸腔气血不足,左寸就是一个沉弱的脉象,心脏没劲。那么这样就是一个上虚下实的状态。下面太多了,压力太大。上面的太少了,反而不够用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帮助身体,升提一下。把下边多余的气升提到胸腔去。这样下边不多,上边不缺了,就平衡了。那么疏肝,就是这么一个原理。

内经中讲到,下盛则气胀。就是说,关下脉大,就会有腹胀的表现。为什么腹胀,气都堵在小腹里了,气太多了,肯定腹胀啊。那么前两天,刚看到一篇文章。说升麻根本没有升提作用。作者举了他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呢,刚开始方子里,用大量升麻,结果无效。后来减到5克,有效果了。后来干脆去掉升麻,效果更好了。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升麻不能升提中气。

那么他的医案中,也有脉象。脉象是什么呢?脉沉细。沉细,说明没有郁积啊。下焦本身没有多余的气,还升提什么。没有东西,提也提不上来啊。那么这种情况其实是忌用升麻的。不拔肾根就不错了,越升提肾气越虚啊,小腹里的气越不够用的啊。所以,这个例子恰恰是说明了关下沉细的时候,不可以用升麻。但不能说明,升麻没有升提作用。我们用起来,只要关下偏大,用升麻都很好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气机。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可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用于脾胃病的治疗,我们也用得很多,但在打开我们的思路,把它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

李克绍在《伤寒解惑论》里有这么一则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

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

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这个患者有中焦的症状,但是,这个患者找医生看病的主诉是:失眠,并且很重,老先生诊断为湿热,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反过来我们想一想,也就是半夏泻心汤是可以治疗中焦湿热的。

《黄帝内经》里说,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半夏10克、秫米15克。)我们总是用半夏秫米汤来应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在这里,李克绍老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

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是通过补虚运中、辛开苦降、恢复脾升胃降来实现的。以此理推导,凡是由脾升胃降失常,即中焦气机升降失职的所有病证,只要存在中虚与寒热互结,都可以使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

人体如何才健康了,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健康了,当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出现障碍,人就会生病了。而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就在脾升胃降上。补中益气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理中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四君子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半夏泻心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

对于诸多慢性病,疑难病,只要存在心下不畅,上可及胸、咽,下可及腹,可以是痞,可以是硬,可以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总是觉得不畅快,可轻可重,舌苔见腻,可从治疗脾胃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为开手方,对于久治不效的病证,常有拔云见日之效。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去验证,当我们用得多了,会觉得这张方子越来越好用。

我们前面谈到很多小青龙汤的临床临证用药和剂量,我们再来看看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关于过敏性鼻炎,现在临床上发病率越来越高,治疗的难度也很大,特别的不好治,我们在书上,杂志上看到的报道的特别多,有很多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办法,但是,真正疗效确切的,疗效好的,比例不算高。所以,这也是我们把这个过敏性鼻炎专门拿出来讲的原因。

我们能看到很多报道,从最早的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到小柴胡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到柴胡桂枝各半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到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再到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再到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甚至于有一部分人用甘草干姜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等,很多很多。但是,真正治好的有多少呢?

有很多过敏性鼻炎是季节性的,有很多是全年性的。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来说,也许医生用药正好巧合到他这个季节快过去了,这个病就好了,我们经常会觉得是用上这个药,使这个病就好了。实际上,是不一定。

包括我们使用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过敏性鼻炎,使用肾气丸治疗过敏性鼻炎,使用四逆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说法很多很多。总的来说,总结下来就是说对过敏性鼻炎治疗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过敏性鼻炎好治了,那就意味着哮喘就好治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在临床上哮喘仍然属于难治病,反过来说,过敏性鼻炎也仍然属于难治病。俗话说内科怕治哮,外科怕治癣。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医案:

李某,女,44岁。9月1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因发作性喷嚏、流清涕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近几年呈全年性发作,于每年8月至10月加重。近2周来发作性鼻痒、喷嚏、流大量清水涕,鼻塞、咽干,时有咽痒、咳嗽,晚上气喘、痰鸣。纳食尚可,大便正常。1月前因“宫外孕”行手术治疗,术后精神欠佳。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缓。

这个患者实际上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全年发作,季节性加重。当我们碰到这一类的病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证属寒饮停肺,治以温肺散寒化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生麻黄5g、桂枝6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6g、生白芍10g、 射干10g、吴茱萸3g、生甘草3g。7剂,水冲服,每日1剂,2次分服。

这个方剂加了吴茱萸和射干,把半夏拿掉了。

9月7日二诊:药后鼻痒、喷嚏、流清涕减轻,晚上痰喘渐平,周身舒服许多,鼻塞明显。舌、脉同前。证属阳虚饮停。治以温阳化饮,祛风通窍为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生麻黄5g、细辛3g、制附子6g、干姜3g、五味子6g、僵蚕10g、蝉蜕6g、葶苈子10g、辛夷6g、炙甘草3g。10剂,水冲服,每剂分2次服,每日服3次。

这个方剂等于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了干姜、细辛、五味子,加了祛风止痒的僵蚕,蝉蜕,通窍的辛夷,祛饮的葶苈子。

9月14日三诊:诸症已愈,偶有咽痒,精神好转,尚有疲乏感。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缓。健脾益气佐以温化寒饮善后。四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

党参10g、,生白术10g、茯苓10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6g、葶苈子10g、炙甘草3g。14剂,水冲服,每日1剂,2次分服。

这里需要我们讨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都能治疗寒饮,都能治疗过敏性鼻炎。如果从病的角度来说,我们什么时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什么时候用小青龙汤?或者说什么时候用四君子汤合理中汤?

从理论上来说,有点不好区分。小青龙汤治疗的是太阳病,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的太阳少阴合病,好象是鉴别起来不难,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鉴别,至少在过敏性鼻炎上很难鉴别。

不发作的时候,好好的,发作的时候很痛苦,而舌象脉象可以完全表现正常。在很多病人身上鉴别是有一定的难度。何况,临床加减中,小青龙汤常可加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常可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

小青龙汤加上附子,就是麻黄附了细辛汤,那么,我们临床上什么时候应该用小青龙汤为主加减,什么时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加减,并且在临床上经常会觉得这两张方子好象都有效。

临证体会,当二方证表现不典型而选方出现困难时,通常单纯过敏性鼻炎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伴有咳、喘、哮时选用小青龙汤加减,疗效较好。

如果患者有精神不好,但欲寐,可能会想到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患者没有精神不好,可能就会首先想到小青龙汤。

在临床上会慢慢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对于缓解患者的喷嚏,清涕,鼻塞,相对效果会好一些,而小青龙汤缓解患者的咽痒,咳嗽,哮喘相对要好一些。

临证体会,当二方证表现不典型而选方出现困难时,通常单纯过敏性鼻炎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伴有咳、喘、哮时选用小青龙汤加减,疗效较好。所以,临床上一定要加减,如果加减不合适,有可能会有稀痰变成黄痰,由稀鼻涕变成黄鼻涕,由鼻塞不厉害变成鼻塞厉害,由不发烧变成发烧。这一点应该注意。

我们有时候去思考,由稀鼻涕转为黄鼻涕,是不是病症在好转,是不是病症由阴转阳,有时候通过临床发现,也不一定。由稀鼻涕变成黄鼻涕,那是在过敏性鼻炎的时候合并了鼻窦炎,从西医的角度来说,从一个病变成了两个病,由稀痰变成黄痰,从西医的角度来说,由呼吸道过敏或者气管、支气管过敏性的炎症转而合并成了细菌性炎症,也是由一个病变成了两个病,是否觉得有点不合适。我们在用这样的方子的时候,尽可能避免由于我们用药而合并成了第二个病。

本案中前两诊舌象、脉象无多大差别。首诊选用小青龙汤缓解咳喘效佳,次诊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缓解鼻塞效佳,也就是说麻黄附子细辛汤对上呼吸道的过敏性炎症效果好一些,而小青龙汤对下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效果好一些。加用射干取其利咽,加用僵蚕、蝉衣取其祛风止痒,加用葶苈子取其泻饮,我们在伤寒里面学过葶苈大枣泻肺汤,从伤寒注家来说,似乎这个葶苈子泻饮力量很大,但是,实际在临床上用起来它泻饮的效果确实不错,泻饮的力量不是特别大,不象书上说的有那么峻,加用辛夷取其通窍。二诊方中实际含有四逆汤方意。

诸症缓解后,治从脾胃收功。又从四君子汤,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为调理这一类患者。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可以说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方子。适应范围广,主要归根于现在脾胃虚弱的人太多了。脾胃气虚,多表现为饭后食易腹胀,食饱即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