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有些专家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为什么有人说有些专家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呢?,第1张

三星堆不存在不敢研究的问题,问题是难以研究。

1、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的可能因素。

为了论证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学界把目光盯在了中原文化源头之一的《山海经》上,希望从山海经的字里行间中找到证据。

山海经是中国的一本先秦古籍,其文涉及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行文晦涩难懂,且不同朝代的研究和解读都不一致,所以依赖《山海经》来证明这种文化联系缺少确凿的证据,三星堆的文化脉络还需要未来更多的考古依据来证实。

2、三星堆文化有如天外来客

先秦之前的甲骨文被晚清低级官员王懿荣发现,并破译仅仅花费数月时间,根本原因在于汉字的一脉相承,三星堆文化的破解之难,正是证明了这是一种文化的彻底断裂,才导致无人可以破译。

学界猜测三星堆文化是夏朝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但从出土青铜造型和图腾崇拜上看,三星堆文化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体系的结构框架,并且留下几个无解之题困扰后人。

未解之谜一:三星堆遗址居民属于哪个民族

关于堆里居住的是哪个民族,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多数专家都认同氐羌说,他们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三星堆的主要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古文苑》有:“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中。”史籍记载“蚕丛纵目”,堆里二号坑出土的几件双眼球呈柱状外凸的青铜纵目人像,实力证明记载没错。《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纵目之人”死后多以石棺葬,后人沿习成风,形成了延续千年的石棺葬群。

未解之谜二: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文化在史书典籍中没有任何记载。清代《汉州志》有“三星泮月”之说,那只是对这一带地形环境的描写,被称作“汉州八景”之一,与历史文化没有一点关系。堆里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看着不像中国人倒像个“老外”。

未解之谜三:古都怎么消失的

从三星堆遗址的情况可以看出,宏大的三星堆古城,在商周之际突然废弃,废弃的原因目前主要有水患说、迁移说、亡国说、改朝换代说等。专家倾向于最后一种意见,并从遗物与史料结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指出在“商周之际或西周前期大约有一次杜宇取代鱼凫、强行改变三星堆文化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变革。

“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余秋雨!

说实话,这个问题还挺让我惊讶的,三星堆遗址当然真的啊,古城遗址,青铜文物都是真真的摆在那里的,位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广汉市鸭子河畔,距成都40公里。从成都坐滴滴过去差不多100块就可以,您可以去现场参观。而三星堆遗址更是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如果这都能是假的,只能说考古学界也太厉害了,居然能够制造出一个如此伟大的“文明”。如果这都是假的,那么三星堆遗址就将会是20世纪最大的考古骗局。难以置信,这得多大脑洞?

当然了,“三星堆”确实很神秘,至今还有这许多未解之谜。

比如那些造型各异的青铜器,专家发现它们和我们传统的青铜器有着很大的差异,传统的青铜器一般是为了祈福,祭祀,所以大都庄严,比如咱们所熟知的司母戊鼎,四方羊尊。

但是三星堆遗址中很多青铜器看起来都怪怪的,比如那些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像青铜器,都像是外星人一般,面相十分的诡异。他们都是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原汉族,谁也解释不了他们的来历,于是被认为是外星人。

还有那著名的青铜神树,其完全颠覆了考古界对于古代人的认知,古籍中所记载的“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都能在青铜神树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出土于二号祭祀坑的“青铜纵目面具”,它宽138、高66厘米,其“千里眼顺风耳”式 的夸张造型,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外星人实锤铁证。

总而言之,三星堆遗址以前在华夏大地的考古发现都不一样,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精致、怪异,给人以更为广阔的想象,好比是外星人所建立的文化。

但是个人觉得,这种无法解释就推给外星人的做法,实在不靠谱。我们应该要相信,我们的祖先有这样的创造能力,他们的智慧是我们无法推测到的。

而他们留给我们的这些谜题,不是让我们去胡乱猜测,而是要让我们去研究学习,去寻找真相,寻找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我们要相信有那么一天,三星堆文明的谜题,终将被解开。

当然了,留点神秘性也不错,就像开头余秋雨先生那句话讲的那样:“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说到盗墓笔记的故事,如果你真的看懂了,那么你真的会觉得三叔太厉害了,众所周知的是盗墓笔记有着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探索神秘的地下陵墓的故事,第二个主题是长生不老的故事,而第一个主题完全是围绕在第二个主题来写的,也就是南派三叔想给大家的是一本关于长生不老的作品。

不过这部作品是用盗墓的方式给写出来的,而且从盗墓笔记的七星鲁王到怒海潜沙,到秦岭神树,到云顶天宫,到蛇沼鬼城,到谜海归巢,再到阴山古楼,再到邛笼石影和大结局,这里边其实是写了8个故事,这八个故事完全是出于华夏大地八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七星鲁王在山东,怒海潜沙在西沙群岛,秦岭神树在陕西,云顶天宫在吉林长白山,蛇沼鬼城和谜海归巢在新疆的塔木陀,阴山古楼和邛笼石影在广西的巴乃,还有中间的四姑娘山和镜儿宫是在四川,这里边足足中国七个不同的大地域,这八个地域以现在的交通水平基本上在一个月内能逛完,但是如果换成古代的情况,这七个地域足足够一个人走一辈子了,那时没有地图,没有定位,没有导航,走到哪基本上就是靠着一张嘴。

而偏偏南派三叔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边分别写了跟这七个地方风俗完全吻合的七个故事,最后又将这七个故事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丝毫没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就凭这这七个故事大家说完全是三叔编出来的,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能写出跟当地风俗完全吻合的故事,就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三叔可能真的到过这七个地方,并且在这七个地方完全了解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传说,只有全部知道了,才能将他们融会贯通,所以这里边问题就来了。

既然三叔可能真的是总结了所有的当地的传说故事,那么谁敢保证三叔听到的传说,就一定不是真的呢,在民间一些流传的传说很多都可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所以说盗墓笔记中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有几件事真的发生过的。

综合上述,个人认为这只是小说,但是南派三叔融入了一些流传故事写到小说当中了,所以他这部小说是已经将某些在地方流传的故事给写进了文中,至于真实性就无从考究了。

冰镇牛奶真好喝,晚上畅饮一大杯之后,我决定开始动笔接着写三星堆博物馆的第二个展厅——青铜馆。

四件展品分别是:陶制小小人、有人物和纹饰的玉璋、穿燕尾服的青铜大立人、站着轮流上班的公务员神鸟的青铜树(你都还记得吗?)

青铜馆是第二个展馆,里面是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如同一场全羊宴。蒸羊羔、焖羊腩、炖羊骨、烤羊腿,一桌子下来,吃的就是那个羊味,风味的味。

青铜馆共有三层,环形楼梯,其中也设计了一条巧妙的中轴线,后面有图有真相。

我并没有从综合馆里一出来就进青铜馆,而是先找餐厅。

按照以前的习惯,一般都会在便利店里提前买点干粮和香蕉,找个地方胡乱吃完直接去下一站,再或者半天转完就离场。自从去年冬天在南京博物院吃了一次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的大平台、紫金山、咖喱饭、热咖啡,这才意识到一顿丰盛的餐食可以很大程度上美化参观游览过程。就好像给普通照片加了一层美颜。

三星堆博物馆的两个展厅分别坐落在三星堆公园的两个区域,公园里大片绿地上有树有花,有雕塑有休息椅。还有各种炸鸡炸薯条炸香肠,以及青铜面具的冰激凌。但这些都不是我的菜。

我想吃饭,大米饭。

这么笃定的想吃大米饭是因为我提前看了场馆介绍,说是三星堆公园里有一家中餐厅,凭着直觉浑浑噩噩走了很远,终于找到了。地方不小,人也不少。穿门转廊转过前面一家家小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闯进了有大米饭和炒菜的大餐厅。

吃了一盘青椒炒腊肉,四满碗大米饭,回味着腊肉留下富有层次的油脂香味,我这才兴致勃勃的步入——青铜馆。

由于目前的三星堆考古并没有发现任何文字,所以一切都只能靠推测(猜猜猜),推测的依据往往是古籍文典。然而即使是《史记》这样的正经记载,其中也免不了有司马迁的个人主观色彩,依靠《山海经》之类的神话传说推测的三星堆考古发现,答案就显得非常开放(不靠谱)。

还有一些完全无从考据,只能硬猜。例如面具上,眉心有个大方孔、耳垂有小圆洞,是何用意?

这么大个头的面具,谁的脸也招架不住。讲解里说有可能是为了将面具悬挂在高高的大树上,大方洞和小圆孔都是固定点。我看面具的确是有弧度,适合绑在圆形大树或者木桩上,可是就靠这么稀少的固定点,要用什么材料固定才牢靠呢?

万一来场暴风骤雨的,把面具从树上吹翻车,那就成了大凶,估计要很多人掉脑袋的。

绕过最大个头的面具走入其中,就会看到一排小个头扁平面具,装饰典雅,表情友好,个人感觉非常女性化,难道说这些都是甄嬛系列嘛?

可惜研究人员给她们起名叫做——小兽面。

接下来看到的就是这个配件特别大的青铜面具,看旁边的文字——青铜戴冠纵目面具,我在国博里曾经见过。

生生在脸上挂这么一个大家伙装饰物,三四千年前古蜀人的审美完全不考虑人性。

凸出的圆柱眼珠子,也很没有人性。

招风耳朵,很可爱,我能接受。

无论中外,特别特别古老的文明中,都有对眼睛的崇拜。有供奉眼睛的神庙,有专门在菩萨手指上画眼睛的风俗。

眼睛,心灵的窗户,一直到今天,都是五官中最通灵的。

绕来绕去走了几圈,一楼的青铜面具就算是看完了,顺着圆形楼梯上二楼,将看到各种青铜头像。

注意,是头像。面具的升级版本!

每次看到“钟鸣鼎食”这四个字,我都会想起我爸,他老人家的名字就藏在这个成语其中。

小时候在企业子弟学校读书,同学的父母都是同事,彼此熟识。每次历史老师或者语文老师一提到“钟鼎文”,全班同学都会看着我偷偷笑,弄得我无比尴尬,“恨不得一头钻到地缝里”就是我当时真实的心态。

现在看到“钟鸣鼎食”这四个字,除了想起我爸,眼前还会浮现出九鼎八簋,外加一组编钟,群臣簇拥君主身边,吃吃喝喝,大国风范,帝王气象。可惜小时候的同学都已经四散分离,否则再有“钟鼎文”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要扳回这个面子。

据我爸讲,当年他的名字是我爷爷请人算出来的。我爷爷是个读书人,却不肯自己亲自出手,反而让他人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起名,有意思。

当然,我爸这个名字果然起的不俗气。

以前看到所有的青铜器都是锅碗瓢盆,唯独在三星堆,看到这么多精美的非主流青铜器,让人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拍案称奇!

二楼的展厅整体比较暗,有意营造出一种神秘感,部分装饰用了猩红色点缀,更给游客很多心理暗示:权利、祭祀、死亡、血液……也许是我想多了。

每一尊青铜头像脖颈处都是尖底,仿佛是插在什么地方。也许青铜器的原材料(铜、锡、铅)太过于昂贵,只有最重要的地方用青铜器铸造,永久保留,其余部分是木质,已经化为灰烬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西安的汉阳陵博物馆里就有很多小泥人没有胳膊,也是同一原理(胳膊为木质)。

说来有点想不明白,面具本来不就是用于掩饰自己的真面目的吗?但是古蜀国的面具和头像都是一个模样,没准铸造时候的陶范也都是一个系列。

一整排仪仗队的对面,是单独展览的四尊戴着黄金面具的青铜头像,黄金面具薄薄的贴在青铜头像的脸上,就好像一张黄金面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根据两个祭祀坑出土的物品,加上各种推敲研判,考古学家们复原出三、四千年前的祭祀场面。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有器物,绝无虚构,皆有实物。

看到这一组巨大的阵列,不管还原度的真实性有多少,我对考古工作者的钦佩已经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了。

前面说到综合馆有一条中轴线,由四件最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组成。

现在看到的青铜馆共有四层,螺旋楼梯中心,有一棵放大数倍的复制青铜神树,它就是青铜馆的中轴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觉睡醒,发现脑袋都快掉到下巴,脖子又酸又疼,周围人声鼎沸。我愣了好几秒钟才反应过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好吧,顺着楼梯坡道,继续上楼。

如果说二楼最后看到的祭祀复原大场面是一个悬念,那么接下来将抽丝剥茧,逐一将祭祀场面里的实物展开详细论述。这就是博物馆布局讲故事高明的地方。

亚马逊商城价格不菲的搪瓷盂,让全国网民欢乐了好几天,尤其是看到商品介绍栏一脸认真的说:这个容器主要用于盛放水果或红酒瓶,彰显东方传统色彩……这些都是调研失误闹出来的笑话。然而上面这个青铜器还真的是盛酒的容器,名字也比盂高级一百万倍,叫做尊。

在中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里看到这样的青铜尊,大家都不以为然,这不就是常见的家伙事嘛。可是在三星堆,这就属于外部引入的稀罕物件了。下面这个尊,并不是直接从中原地区进口的青铜器,而是古蜀国的工匠仔细研究舶来品后,按照古蜀国君王口味改良后的新品种。从青铜器繁杂的花纹类型上可以看出三星堆基因。

背景墙壁上不仅有手绘出来非常繁杂的三星堆花纹,而且还有一个大大的文字,说文解字了一番。

为了进一步向游客强调说明,三星堆的尊,属于文化交流的产物,博物馆专门选取了两尊站在一起的合影拼图,方便我们比较一番。

接下来这一组青铜器,和“尊”有点像,但没有“尊”那么夸张的大嘴巴,名字叫做罍,貌似也跟酒器有关,就当作款式不同的酒壶吧。这个罍字读法同“垒、磊”,这样比较容易记住,读音为二声。

看了上面的改良版三星堆的“尊”与“罍”,我心中不禁马上冒出很多很多问题……

为什么古蜀国没有交流借鉴(山寨)当时商周时期最流行的青铜“鼎”、“簋”,还有其他锅碗瓢盆,礼乐文明之器?

为什么中原人没有知识产权(克隆)一下三星堆文化中那些闻所未闻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等等奇葩创意呢?

呃……好像也没有想到其他更多好问题,就只有两个。

这些古怪精灵的创意设计作品实在令人防不胜防,在三楼展厅里,时不时就冒出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设计。

上面一部分有点像是一条人腿,上面穿着带有纹路设计的紧身裤,下面套了一双鸟爪靴,靴子下却又严丝合缝的踩着一只长嘴巴的鸟。机关相连,很像骨头关节。

看着这件奇葩展品,我一会儿想到国内第一部引入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的来客》,迈克和他的女搭档,手牵手往海洋深处走去,走着走着,就长出一副脚蹼像鱼一样游起来(时间太久远,记得不太真切);一会儿又想起安徒生笔下那条美人鱼,和王子约会时,鱼尾变成人脚,每走一步都像踩在锋利的刀尖上。嘶~!

当然,也许我们都误解了古蜀国的原本意图,就好像难以理解那个时候四川的气候,就好像西双版纳一样。

下面这个青铜器,奇葩中的奇葩,不知道是个啥?

如下图所示,看起来像是一个穿裙子的下半身,叫个青铜人身形器,没毛病;但麻烦的是,裙子上的纹饰却是反的,好像没有这样的先例。

上下颠倒翻过来看吧,纹饰顺眼了,但是,怎么看怎么就像是一个人在耍倒立呢?

接下来就是三星堆博物馆非常有名的青铜“方向盘”,这个梗流行了很久,我一直不是很理解,结果到了展厅里亲眼一看,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起来。确实很像汽车的方向盘耶!

写到这里,三星堆青铜馆的参观就已经到尾声了,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多,返回成都市区的高铁是下午五点,我原先寻思会不会有点太晚,要不要改签早一班返回,现在看来这个时间正合适。

其实走到这里我早已经精疲力尽,无心细看。没想到自以为杠杠的体力也有掉链子的时候。看看眼前拖家带口抱孩子的壮劳力此时也都面露疲惫之色,步履蹒跚,令人同情。

强打精神深呼吸,我决定一站到底!

各种各样的神鸟,在三星堆青铜器里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它们的嘴巴有的又长又弯,形如鹰喙,比例大的惊人;有的嘴巴又尖又细,比较符合真实的秀气的小鸟;还有的嘴就比较厚黑了,如同下面这一只。

背景墙上有三星堆鸟造型集录,花枝招展各种造型一目了然于心。能下功夫从头饰到嘴形,再到翅膀和尾巴,将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到底,实在是服了这些老祖宗。

其中很多造型在前面的参观中已经看到,凤冠霞披的最令人喜爱,后面还有惊喜。

祭祀场面里出现的人物原型现在逐一登场,首先是这个头顶天线发射器的青铜人(下雨天千万不要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记得火星叔叔马丁脑袋上的天线有两根,天线宝宝脑袋上的天线有一根,别夸我看了这么多动画片。

去年疫情结束,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我们正忙的紧锣密鼓时,惊见网络:小学生戴着宋朝时期官帽上学的照片,号称为了疫情防控保持距离。这个噱头真厉害。

下面看到跪坐的青铜小人五官和其他不一样,我总觉得是奴隶。他们穿的不够体面,头上戴的帽子充满桀骜不驯的戾气。

下面就是祭坛的实物了。专家说现场收集到的全是零星碎片,无法靠考古实力恢复原状,只能尝试研究性的恢复。这个祭坛可以理解为共分三层,最下面是阴间(两只神情淡定的神兽),中间一层是人间(四个托天的武士),最上面一层是天界,漂亮的凤冠霞帔神鸟托着神箱,里面装着一群有身份的人以上不对的说法纯属个人猜想,没有考据。

蛇,在西方人眼中是不祥之物,因为在伊甸园里引诱亚当夏娃,违反了上帝与人类的第一个契约,被判了重罪,终身只能靠肚皮在地上滑行。然而在中国,蛇属于双重人格的动物。一方面被叫做小龙,上了十二生肖榜;另一方面,还是能吓死人的真家伙。

叶公好龙,用在蛇身上也行。

不认识这个动物就看背景墙。起初我也没有认出来,猛一看,好像是只羊。

好啦好啦,终于写完啦。累死人了!

最后是一组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开挖时的历史照片。

最后,是三星堆留给观众一组开放性的问题。

看完展览,在公园里转了一圈,赶紧出门找车去高铁站。

运气很好,博物馆门口就停着一辆公交车,有空调,有座位,只要戴口罩,刷卡2元即可上车。

坐在高铁上,安心之后,又开始考虑茶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晚上吃啥呀?

我想起回酒店路上有一个大排档,人声鼎沸的一号虾馆。咽咽口水,心里有了主意:就去那里!

说三星堆文化与殷商同期,也是科学测算出来的。当然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三星堆文化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众所周知,商朝就是以出土青铜器和甲骨文名扬天下,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虽然中国古籍中提到过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但因为没有任何文物出土所以一直存在争议。

更加科学的推测这几天也出来了,考古专家们在四号坑取了数十份碳14的标本样品,交由有关部门进行碳14的测定,测定发现是距今公元前1199年到公元前1017年之间。

也就是说,四号坑是距今3037年—3219年之间。具体换算也很简单,就是2021加上1199或者1017再减去1年(公元没有0年),前后的误差有182年。

这182年可是很精彩了,正处在商朝(武乙)子翟和周朝的周穆王时期。如果没有更久远的碳14标本样品,那么三星堆文化存在的时间就是在商周交替时期。

武乙统治下的商朝已经逐渐衰弱,传统的天神观也受到冲击而且周边很多部落也逐渐强大起来,比如东夷和旨方,武乙在位期间和他们打的起劲。

周穆王则更富于传奇色彩,在位期间,曾征犬戎  、伐徐戎,此外,史料中还有关于穆王西游见西王母的记载。

这182年中,无论是商朝还是周朝都无暇顾及远在四川的三星堆居民。但三星堆居民却已经发展出不输于商、周的文明。他们善于学习,不仅在和商、周的接触中学会了冶炼和锻造青铜更是通过远古丝绸之路和西亚有了接触,学会了炼制和锻造黄金的技术。这才有了震惊后世的青铜神树、青铜鼎、黄金面具、黄金权杖等出土文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相信三星堆文化的神秘性也会渐渐退去。说他们是外星人的,是对人类文明的不自信。一有什么暂时无法理解的东西出现,就把锅甩给外星人,故意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这也是网络文学兴起的副作用。

当然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不错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像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事件一样,有人充分发挥想象力,扯出双鱼玉佩,外星人、平行空间甚至地底文明,写成小说是真的好看,我也很喜欢看,但千万别当真哦。

朋友们,你们对三星堆文化还有什么看法?它既然已经发展出高级文明,为什么又会突然消失呢?是被中原文明吞并了,还是为了避战乱,远走他乡,踏上远古丝绸之路?毕竟在原址上发展出了不同的文明,这点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和挖掘。

为什么有人说有些专家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呢?

三星堆不存在不敢研究的问题,问题是难以研究。1、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的可能因素。为了论证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学界把目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