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1——伤寒的症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读《黄帝内经》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1——伤寒的症状,第1张

(原文)

(解读)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黄帝问道:一般所说的热病,都是伤寒一类,有的痊愈了,有的却死亡了,那死了的常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却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理解,希望能听一听。

“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所会合的地方,它的经脉与风府相连,所以能够主诸阳的气。

“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 人伤于寒邪的时候,就要发热,但是,如果单是发热,则即使很厉害,也不会死;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了寒邪而生病,那就一定会死亡了。

“ 帝曰:愿闻其状。 ”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 岐伯说:伤寒的第一天,因是太阳经感受了寒邪,所以头项腰脊都会痛。

“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 第二天,病邪传到了阳明经 , 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也就会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

“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 第三天,病邪传到了少阳经 , 少阳经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因而就会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虽然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脏腑里的,可以通过发汗来治好。

“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 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经 , 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就会感到腹胀满、咽嗌发干。

“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 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经 , 少阴经脉通肾、络肺、系于舌根,所以会感到口热、舌干而渴。

“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经 , 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就会感到烦闷、阴囊抽缩。

“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 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邪,荣卫也不通行,腑脏也不流畅,则那人就要死了。

今天学习了伤寒的症状。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之热论,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解释:

外感引起的热病,都是因为伤于寒,因此所谓的南方无伤寒,并不成立,因为在南方一样会伤于寒。

伤寒一候(六天),足太阳膀胱经先感受到,因此会头顶痛,腰部脊柱强硬。

伤寒二候,寒气足阳明胃经,所以身热目痛而且鼻子干,睡眠不好。

伤寒三候,进入足少阳胆经,因此胸胁痛而且耳聋

三阳受病,都可以用汗解,这就为伤寒杂病论汗解提供了理论依据。

伤寒四候就会进入足太阴脾经,因此腹部涨满而口干。

伤寒五候进入足少阴肾经,因此口干舌燥而口渴

伤寒六候进入足厥阴肝经,因此烦满而睾丸向上缩。

等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全部生病,五脏不通,就死了。当然实际上每个人免疫力各有不同,在每条经络上停留时间各有不同,这个只是代表一种发展趋势。

伤寒治法以六经分篇,然手足各有六经,实则十二经也。手足之经既有十二,而《伤寒论》但分为六经者何也?按《内经》之论十二经也,凡言某经而不明言其为手经、足经者皆系足经,至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某经。盖人之足经长、手经短,足经大、手经小,足经原可以统手经,但言足经而手经亦恒寓其中矣。《伤寒论》之以六经分篇,此遵《内经》定例,寓手经于足经中也。彼解《伤寒论》者,谓其所言之六经皆系足经,是犹未明仲景著伤寒之深意也。

经者,气血流通之处也。人之脏腑与某经相通,即为某经之府,其流通之气血原由府发出,而外感之内侵遂多以府为归宿。今将手足十二经及手足十二经之府详列于下。

手足虽有十二经,其名则分为六经,因手足经之名原相同也。其经有阴有阳,其阳经分太阳、阳明、少阳,其阴经分太阴、少阴、厥阴。其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凡互为表里者,因其阴阳之经并行,其阳行于表,阴行于里也。至于经之分属于府者,足太阳经之府在膀胱,足少阴经之府在肾,足阳明经之府在胃,足太阴经之府在脾,足少阳经之府在胆,足厥阴经之府在肝,此足之三阴、三阳经与府也。

手之太阳经其府在小肠,手之少阴经其府在心,手之阳明经其府在大肠,手之太阴经其府在肺,手之少阳经其府在三焦,手之厥阴经其府在心胞,此手之三阴、三阳经与府也。阳经为阴经之表,而太阳经又为表中之表。其经之大都会在背,而实则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营血卫气皆赖其卫护保合,且具有充分之热力,为营卫御外感之内侵,是以《内经》名之为巨阳。推原其热力之由来,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于心之血脉与肺相循环,而散热于胸中大气(一名宗气)以外通于营卫,此如日丽中天有阳光下济之热也,是以其经名为太阳。相火生于肾中命门,肾原属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热之气,由膀胱连三焦之脂膜以透达于身之外表,此犹地心水火之气(地中心有水火之气)应春令上透地面以生热也,为其热力发于水中,故太阳之经又名太阳寒水之经也。为太阳经之热力生于君、相二火,是以其经不但以膀胱为府,而亦以胸中为府,观《伤寒论》陷胸诸汤、丸及泻心诸汤,皆列于太阳篇中可知也。

至于人病伤寒,其六经相传之次第,详于《内经》素问热论篇,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经络受病入于府者,故可下而已,此《内经》论六经相传之次第也。至《伤寒论》六经之次序,皆以《内经》为法,而未明言其日传一经,至愚生平临证之实验,见有伤寒至旬日,病犹在太阳之府者,至他经相传之日期,亦无一定,盖《内经》言其常,而病情之变化恒有出于常例之外者,至传至某经,即现某经之病状,此又不尽然,推原其所以然之故,且加以生平临证之实验,知传至某经即现某经之病状者,多系因其经先有内伤也。若无内伤则传至某经恒有不即现某经之病时,此在临证者细心体察耳。

至于六经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经发源之府而命名者,有因足经发源之府而命名者。如太阳经名为太阳寒水之经,此原因足太阳之府命名,而手太阳亦名太阳寒水之经者,是以足经而连带其手经也。他如阳明经名为阳明燥金之经,是因手阳明之府命名(手阳明府大肠属金,其互为表里之肺亦属金),而足阳明经亦名阳明燥金之经者,是以手经而连带其足经也。少阳经名为少阳相火之经,此因足少阳之府命名(胆中寄有相火),而手少阳经亦名为少阳相火之经者,是以足经而连带其手经也。太阴经名为太阴湿土之经,此因足太阴之府命名(脾为湿土),而手太阴经亦名太阴湿土之经者,是以足经而连带其手经也。少阴经名为少阴君火之经,此因手少阴之府命名(心为君火),而足少阴经亦名少阴君火之经者,是以手经而连带其足经也。厥阴经名为厥阴风木之经,此因足厥阴之府命名(肝属木而主风),而手厥阴经亦名厥阴风木之经者,是以足经而连带其手经也。此手足十二经可并为六经之义也。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读《黄帝内经》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1——伤寒的症状

(原文) (解读)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