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酿酒和饮酒的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酿酒、饮酒?饮酒习俗与酒文化有哪些关联
“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绝不亚于可以果腹的粮食,大多数人一日三餐几乎都要与酒为伴。
他们的宗旨是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喝酒,众多“酒鬼”都将“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作为信念,以至于从古至今因酒误事者比比皆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民间俗语也有“酒能成事,亦能败事”的说法。“酒”作为一种承载了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载体,如果能够把握适度原则对身心健康都有益处,正所谓“小酌怡情,大酌伤身”。
“酒”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极为浓郁的了文化色彩,以及符合古代人文气质的真挚情感。
可以说“酒”在古人的意识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寄托喜怒哀乐的载体。
古代社会中的“酒”仿佛可以幻化成万事万物,在不同人的口中所表达出来的形态也不一样。在帝王口中“酒”是雄才伟略、豪迈大气;在文人口中“酒”就是不朽的名篇佳作;在英雄口中“酒”却又变成了慷慨激昂的侠义之气。
酿酒、饮酒历史源于四千多年前
1杜康酿酒说
“酒”从问世伊始就融入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文化标志物,它不仅见证了古代先民的伟大智慧,同时也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亲历者。
关于“酒”的发明历史其实还有待后人考证,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都认为,杜康酿酒以及黄帝、尧帝造酒比较可靠。
按照古代社会的普遍说法可以得知,生活在公元前1972-1912年的夏朝国君杜康才是“酿酒始祖”。汉代《史记》、《说文解字》对此均有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这句古籍记载大意为杜康就是夏朝君主姒少康,同时他也被道教尊为先师。据史料记载杜康曾因夏朝政变,被迫逃亡至虞国并任庖正。
所谓“庖正”是古代的厨官,也就是现代人比较熟知的厨师。在此期间因偶然事件发明了传承后世的“酒”。
《说文解字·巾部》曾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段文字进一步证实了杜康酿酒的史实,“秫酒”即用秫酿制而成的酒。同时,这位夏朝君主还发明了簸箕与扫帚等生活用品。
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曾作四言诗《短歌行》,其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诗句
,从这四句诗歌表达的意境来看,“酒”在三国时代变成了可以“解忧”的良药,而“唯有杜康”四字再一次证明了杜康酿酒的真实性。
因为杜康发明了酿酒方法并将奠定了古代“酒”文化的契机,所以后人将杜康称为“酒圣”或“酒神”。至此之后专司制酒的行业就将其奉为祖师爷,而且后世人也多以“杜康”代指“酒”。从此以后饮酒习俗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并且历经四千多年历史在现代社会达到顶峰。
2黄帝造酒说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与禅让制典范尧帝造酒的影响力,虽然无法与“杜康酿酒说”相提并论,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也得到了很多史料支持。《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曾记载了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或醪醴如何?岐伯对曰:必配以稻米或五谷,炊之谷薪。谷米者完,谷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得知“五谷汤液”或“醪醴”,其实就是上古时期的甘浊的酒,当然也可以泛指所有酒类。但是时人却并没有将其当做饮品而是用其治病,“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其实就从侧面证实了“醪醴”是药酒的说法。
“黄帝造酒”源于一次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战,相传黄帝为了统一各部曾与蚩尤在涿鹿发生战争。
但由于炎帝蚩尤擅于使用奇门遁甲之术,在与黄帝作战时施法之后顷刻间弥天大雾滚滚而来。黄帝大军皆被困于迷雾之中伤亡惨重。
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士兵战斗力,黄帝命歧伯搜寻“五谷”并蒸熟,然后再放入陶罐之中静置三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陶罐中的熟米饭,居然因为发酵而变成了入口清冽、甘甜若醴的“酒”,这其实就是“黄帝造酒说”的渊源。
黄帝饮用之后顿觉神清气爽说道:“此物,甘美可口,玉液琼浆,天功造物,神妙之水,即可当药用之,亦可当醪醴饮之”。
大意为“酒”的味道甘甜可口,饮用之后也可以使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感,于是下令犒赏三军众人饮后皆生龙活虎。
3尧帝酿酒说
尧帝是中国上过时期的“五帝之一”,关于尧帝最著名的传说就是“禅让制”。作为 “禅让制”第一人他对古代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料对其记载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可以说尧帝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帝王。
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年仅二十岁就正式即位为帝并建立古唐朝。在“征讨四夷,统一中原”之后,在民间发现了大禹并派其治水。
尧帝在未第七十年时曾遍访天下贤士得到大舜,在经过一段考察之后将帝位禅让于舜。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的“禅让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尧帝是一位胸怀宽广、心系天下之人。他在位期间曾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很多巨大贡献。
相传尧帝是由龙所化所以对灵气特别敏感,于是在滴水潭灵气的感召之下带领族民在此定居。
由于此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于是尧帝就号召族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至此尧帝统治期间百姓皆能安居乐业。
为了感谢上苍对尧帝一族的厚爱,同时也为了祈祷农业发展更加顺利。尧帝派人精选优质粮食投入滴水潭中浸泡,并经过发酵去除杂质淬取出祈福之水。这其实就是上古时期尧帝造就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尧帝将祈福之水命名为“华尧”。
至此之后古人酿酒、饮酒就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并且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流传几千年的“酒文化”。
从中国古代“酒”的发展历史来看,应该从杜康酿酒开始古人就已经开始饮酒,这样算起来中国“酒文化”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并且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现代社会达到了巅峰。虽然今人饮酒已经缺少了很多豪气与文化底蕴,但是对“酒”以及酒文化的青睐却一点也没有减弱。
古代“酒文化”之“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杜康作为中国古代酿酒、饮酒第一人,被后世人尊称为“酒圣”或“酒神”。
这其实是从酒的发源历史角度对杜康的极高赞誉,但如果从饮酒方面来讲其实后世也出现了很多,以“酒神”、“酒仙”、“酒圣”,以及“酒鬼”命名的历史名人。
“诗圣”杜甫曾创作过一首《饮中八仙歌》,他在这首诗歌中用诙谐幽默,以及极具文学色彩的诗文描绘了,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八位“酒仙”。通过精妙绝伦的语言特色刻画出了,每一位“酒仙”不同的酒中人生。
1《饮中八仙歌》中的古代酒文化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酒醉之后骑在马上摇摇晃晃,仿佛是乘坐一艘江中小舟一样左右摇摆。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唐玄宗侄子汝阳王李琎平时经常与酒为伴,又一次居然在痛饮之后才去朝见天子。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左丞相李适之因李林甫排挤而罢相,于是他每天都不惜花费万钱举办大型宴会,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宗之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举杯饮酒时经常常仰望天空,这种姿态就给人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虽然是一个出家人每天在佛前斋戒吃素,但是一饮起酒来就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仙”李白每饮酒一斗就可以做一百首诗,他经常因为喝醉酒儿睡在长安的酒家之中。天子召唤他上船作诗但他却因醉酒而自称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大书法家张旭只需喝三杯酒就能写出绝世书法作品。他为人不拘小节经常在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焦遂五斗五酒下肚之后才会精神振奋,他经常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并语惊四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酒中忧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仙”李白又被世人称为“酒仙”,他在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酒后惆怅与失意,不仅给人一种非常浓郁的失落之感,而且还有一种“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酒”在李白的诗歌中幻化成了一种诗与酒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
在这次疫情当中,家家户户都会必备酒精和消毒液进行消毒。我们都知道酒精可以杀死病毒,这时就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推荐适量的饮酒呢?饮酒是把酒喝进肚子里面,而消毒是在体外进行消毒。饮酒可能达不到消毒的效果。下面让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吧!
首先我们要明白酒精和饮用酒的区别,这是两个概念。消毒酒精浓度在75%左右,而我们的饮用酒的酒精浓度一般在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所以喝酒并不能达到消毒的效果。虽然说细菌会在体内,但是酒精他是直接通过食道进入胃里面,在这个期间,酒精的浓度会被稀释。那么浓度就会降低,也不能杀死病毒。而酒精一般也是在体外使用,不能进入我们的体内。如果酒精浓度过高,喝进我们的体内,也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喝酒和用酒精消毒是两个概念。
再者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酒。有的人对酒精过敏,一喝酒可能就会导致皮肤过敏。如果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这些人饮酒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我们也不能喝酒精,饮用酒和酒精都区别很大。酒精能够杀死体外的病菌,但是病毒是在体内寄生,喝酒并不能将他们杀死。
在疫情期间,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人喝纯酒精,导致自己中毒,进医院洗胃。酒精也是一种危险物品,我们要正确的使用,它能够消毒,也能让我们中毒。酒精是不能喝的,他只能在体外消毒,而且也要注意消毒酒精的浓度。普通的饮用酒是没有消毒的效果,进入体内也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是不推荐适当饮酒的原因。那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喝酒是一种文化,酒的味道很多人不喜欢,觉得辛辣。下面介绍一下酒:
1、成分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
2、古籍
《唐韵》子酉切,愀上声。《说文》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释名》酒,酉也,酿之米麴,酉泽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彊相踧持飮之也。
《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注》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无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前汉·食货志》酒,百药之长。《东方朔传》销忧者莫若酒。《江纯·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之帝女,一曰杜康。
3、别称
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
-酒
中国酒的起源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而且,我们可以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中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中国制酒历史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传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增加“酒”的历史典故。酒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酒之最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已发现的最早的蒸馏器: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最早的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韩非子》“宋人酤酒,悬帜甚高”。
我国最早的机械化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第一个全机械化黄酒厂: 无锡黄酒厂。
目前国产价格最贵的酒:茅台酒。
目前产量最大的饮料酒:啤酒。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汉代刘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发酵产物的人:晋代的江统《酒诰》。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酿酒全过程的图像: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庖厨图>> 画像石。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见《礼记·月令》。
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黄酒酿造专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
最早记载加热杀菌技术:北宋《北山酒经》。
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宋代张能臣的《酒名记》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诰》。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悬帜甚高”,帜:酒旗。
一 酒的化学知识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这些成份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饮料酒中都含有酒精,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为46
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
C6H12O6 → 2CH3CH2OH + 2CO2
二 酒在人体内的吸收
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
人体本身也能合成少量的酒精,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0003%的酒精。 血液中酒精浓度的致死剂量是07%。
三 酒的度数
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通常是以20 ℃时的体积比表示的,如 50 度的酒,表示在100 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 毫升(20 ℃)
表示酒精含量也可以用重量比,重量比和体积比可以互相换算
西方国家常用proof表示酒精含量,规定200 proof 为酒精含量为100% 的酒 如100 proof 的酒则是含酒精50%
四 啤酒的度数
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啤酒生产原料, 也就是麦芽汁的浓度,以12度的啤酒为例,是麦芽汁发酵前浸出物的浓度为12%(重量比)麦芽汁中的浸出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以麦芽糖为主
啤酒的酒精是由麦芽糖转化而来的,由此可知,酒精度低于12度如常见的浅色啤酒,酒精含量为33-38%;浓色啤酒酒精含量为4-5%
五 干酒和甜酒
葡萄酒和黄酒,常常分为干型酒和甜型酒,在酿酒业中,用"干"(dry) 表示酒中含糖量低,糖份大部分都转化成了酒精还有一种"半干酒",所含的糖份比"干" 酒较高些甜,说明酒中含糖份高,酒中的糖份没有全部转化成酒精还有半甜酒,浓甜酒
喝酒不醉的小窍门
1、不要空腹饮酒,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质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饮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来保护胃部,以防止酒精渗透胃壁。这是饮酒不醉的主要诀窍。因为这样可使乙醇在体内吸收时间延长。
2、不要和碳酸饮料如可乐、汽水等一起喝,这类饮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体吸收酒精。
3、至于在饮酒之后,能够尽量的饮用热汤,尤其是用姜丝炖的鱼汤,特别具有解酒效果。
4、由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较大,喝酒的时候应该多吃绿叶蔬菜,其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还可以吃一些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5 酒醉后最好不要喝浓茶可以喝点淡茶。茶叶中的茶多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加剧头疼。如果有人身不由己喝得太多,可以事后吃一些水果,或者喝一些果汁,因为水果和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以中和酒精。很多人酒后往往不吃饭,这样危害更大,应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来一碗面条就非常好。
6、宜慢不宜快。饮酒后五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7、食饮结合。饮酒时,吃什么东西最不易醉?以吃猪肝最好。这不仅是因为其营养丰富,而且因为猪肝可提高机体对乙醇的解毒能力,常饮酒的人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的丢失,而猪肝又是维生素B最丰富的食物,故吃煮猪肝或炒猪肝是很理想的伴酒菜。
8、甜点加水果。饮酒后立即吃些甜点心和水果可以保持不醉状态。俗话说“酒后吃甜柿子,酒味会消失”,这话不错。甜柿子之类的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以使乙醇氧化,使乙醇加快分解代谢掉,甜点心也有大体相仿的效果。
9、预防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可饮加砂糖或蜂蜜的牛奶,既可促进乙醇分解,又能保护胃黏膜。由于脱水会使盐分丢失,可适量饮些淡盐水或补液盐。
解酒方法大全
1、蜂蜜解酒。将蜂蜜用水稀释,徐徐服下。蜂蜜水浓度要高一些。
2、食醋解酒。用食醋烧一碗酸汤,服下。食醋一小杯(20毫升左右),徐徐服下。食醋与白糖浸渍过的萝卜丝(一大碗),吃下。食醋浸渍过的松花蛋两个,吃服。食醋能解酒,主要是由于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机酸,会在人体的肠胃内相遇而起醋化反应,降低乙醇浓度,从而减轻酒精的毒性。
3、豆腐解酒。饮酒时宜多以豆腐类菜肴作下酒菜。困为豆腐中的半胱胺酸是一种主要的氨基酸,能解己醛毒,食后能使之迅速排出。
4、生蛋清、鲜牛奶、霜柿饼解酒。将三者煎汤服,可解酒。
5、糖茶水解酒。糖茶水可冲淡血液中酒精浓度,并加速排泄。
6、芹菜解酒。芹菜挤汁服下,可取醉后头痛、脑胀、颜面潮红。
7、绿豆解酒。绿豆适量,用温开水洗净,捣烂,开水冲服或煮汤服。
8、食盐解酒。饮酒过量,胸膜难受。可在开水里面加少许食盐,喝下去立刻就能解酒。
9、柑橘皮解酒。将柑橘皮焙干、研末,加食盐15克,煮汤服。
10、白萝卜解酒。白萝卜一公斤,捣成泥取汁,分一次服。也可在白萝卜汁中加红糖适量饮服。也可食生萝卜。
11、鲜橙解酒。鲜橙(鲜橘亦可)三五个,榨汁饮服,或食服。
12、生梨解酒。吃梨或挤梨汁饮服。
注意:对于酩酊大醉者,如果用了上述方法仍不能使其解酒醒转,可用干净鸡毛一支轻轻摩擦其喉咙或用手捏其喉咙,使其呕吐残留在胃中的酒液,可使醉状缓解。若仍无效果,则应就医诊治。
注意事项
1.饮量适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古今关于饮酒害利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日:“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
2.饮酒时间: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3.饮酒温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4.辨证选酒:根据中医理论,饮酒养生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养生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5.坚持饮用: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饮酒养生亦然。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貌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貌只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
6空腹不宜饮酒:空腹饮酒容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多种病变。人体会很容易出现低血糖,进而头晕、出冷汗、心悸,严重者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
古代酿酒和饮酒的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本文2023-10-07 13:46: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