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本的学者借助宋刻本校勘明清古籍
宋刻本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古籍中的瑰宝,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
宋版的版式设计堪称精致。文字的分布极为讲究,板框的高广与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设计要求的字体大小及每行字数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页七八行,每行约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页十三四行,每行约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传最多的是每半叶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
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浙本多用秀丽俊俏的欧体字;蜀本多用雄伟补拙的颜体字;建本字体介于颜、柳之间,横轻竖重。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
宋代,政府对校勘十分重视,甚至由皇帝亲自过问,聘请专家把关。为了保证刻书质量,官方还采取若干措施。如规定刻板前需要进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复勘官复校,再送主判管阁官三校,这样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对版样还要再校对。此外,还要在卷末刊载经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责任 。
中国古代的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有校勘、辑佚、辨伪、注释、评点、序跋、目录等方式,而以校勘、注释为核心。若以文献载体、制作方式而论,则可以划分为简帛时代、纸写本时代、印本(含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时代。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 校法四例 ,将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丰富了校勘学的内容。
宋刻本的学者借助宋刻本校勘明清古籍
宋刻本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古籍中的瑰宝,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
点击下载
本文2023-10-07 13:56: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586.html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