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闻诊包括哪些?
中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 、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
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
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
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扩展资料:
闻诊,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
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
-闻诊
望手诊病(以下简称 手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手上的征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手诊在中国叫做“手相医学”,在西方称为“手纹医学”。
1.国内情况
《内经》奠定了 中医学 的理论基础,同样也奠定了望色(包括手部气色)诊病的基础,在后世《难经》、《脉诀》、《针灸甲乙经》、《医门法律》、《望诊遵经》等著作中都有望色的论述。
建国以来, 中医学 受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医诊断学得到了发展。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望手、望面诊得到了一些发展。
2.西方简史
在西方,望手诊病及手相学也是伴随着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但多与迷信相联系,主要用于对人性格的判断。西方的手诊术的发展是近三十年左右的事情。到1977面前后,才逐渐为医学界承认和应用。
1.简单、直观
现代统计学表明,人体有80%左右的健康信息,是可以直接冲视觉中得到的,而手上又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80%以上,因此,通过手的望诊,可以简单、直观地观察人体的大部分健康状况。
2.经济实用
3.超前诊断
观察人体气色形态的变化(包括手的变化)是可以早期诊治疾病的。
4.容易普及
5.具有实践性
6.弥补中西医诊断的不足
7.提高临床疗效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望手诊病是中医学望诊方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种方法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集体运用。这些理论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叫做“唯象理论。当然,这主要指中国传统的气色形态法,但对于西方手纹医学也同样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的气色形态学派,在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几年,为了临床诊断的实际需要,又有所发展,在既能达到中医辨证的同时,又克服了中医定位性差的弱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等内容,可以进一步进行西医诊断。西方手纹医学则完全以西医的理论为指导。
因此,中医与此有关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机辨证,以及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等都是手诊的理论基础。
1.中医的认识
《灵枢本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其矣。”此即从外知内的理论基础。
《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和脉色,可以完全。”由于色脉是内脏,经络的活动,通过阴阳气血的运行而反映于外的征候,阴阳气血是载体,颜色,脉象是内部脏腑的外在征象,所以通过望色,诊脉可以分析,判断内脏病理变化。
2.现代科学的认识
生物全息论: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构成这一生物体的每一细胞,或者说每一个遗传基因主体的排列中,都带有人体生命全部的显性特征。手是一个全息胚,因此,通过手可以观察内脏及全身其他疾病。
手诊的原则
1.要与其他医学诊法结合并重。
2.从整体观点的角度认病辨证,分清主次。
手诊注意事项
1.环境光线;要求环境光线均匀适中,最好是自然光线。
2.环境温度,湿度,适中。
3.对医生的要求:态度和蔼,心宁气定,认真仔细。
4.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
手诊的两个基本要素
1.位“位”是望手诊病时应该观察的手的部位。这是望手诊病的首要问题。
2.相“相”就是指具体望手时所观察的能反映人的健康或疾病的内容。
手诊是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等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和老百姓观念中的“看手相”、“算命”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疾患时,往往在其他位置有所反应。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古已有之。《灵枢·经脉篇》记载:“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更是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
当人体患有或将患有某些慢性病时,往往在手上的特定部位出现不同特征的纹路、色态。中医手诊法的内容广泛,以下仅简介几种常见病的掌纹、掌色:
高血压患者中指近掌指节处易出现红色暗斑,严重者会出现红色串珠样暗斑。低血压患者中指近掌指节处易出现青色或白色暗斑。
腰肌劳损的人手背部常有青筋(青筋是指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的静脉血管,多与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有关),这提示腰背部有瘀积,常见腰酸背痛,甚至出现肌肉紧张、硬结节。
脑血管系统有病变者,中指、食指呈鼓槌形,指甲苍白或青紫,常见头痛头晕。
患有心脏疾病的人,很多人在大鱼际处(大拇指后,肌肉隆起处)有一条或几条很深的竖纹。若伴有心肌供血不足,则整个大鱼际颜色发青,甚则紫暗。
血糖偏高的患者经常出现大鱼际、小鱼际通红。
女性在经期前后,小鱼际经常出现潮红;经期结束后,红色会隐退;若在非经期出现明显色态改变,往往是内分泌紊乱的标志。
大鱼际有青筋,往往提示腰腿痛和下肢风湿性关节痛。
手诊学近年来颇受重视,它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不能随意夸大其诊病效果。手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望诊、闻诊、问诊、脉诊合参,才能体现它更高的价值。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参照中医的辨证分型,用药才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在大拇指第二指节处(心脑血管病变区),有三角形出现,又常与菱形连在一起。
2左掌智慧线上有岛纹,右掌智慧线上有双菱形(恶性病变符号),提示左右心房心室有严重病变,或许无临床症状,但易引发心脏病而猝死。
3生命线粗大深刻,而突然截平中断,易脑中风(脑溢血)突然死亡。
4中指、食指呈鼓槌形,指甲苍白或青紫,示脑血管系统病变,头痛头晕。
5智慧线多处直曲中断者,提示心脏先天性器质病变,如:瓣膜关闭不全。易歇斯底里,暴躁,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好走极端。
6智慧线假中断者,提示先天遗传性心脏病,有所修复,但未根除;易患神经官能症,平时爱钻牛角尖,忧郁,心事重重。
7智慧线于中指下端出现岛纹,或无名指下方出现大岛纹者,提示心房心室进行性病变,而且有脑神经系统病变;岛纹越大越严重;若有切线在健康线附近穿过智慧线,并与生命线、感情线相交者,提示脑血管系统病变:头痛、眩晕、偏头痛、高血压、脑血栓、脑溢血等,尤以两手都有岛纹,且中指、无名指呈鼓槌者为有意义。单手(左手或右手)有岛纹,提示相反一侧有病变。
8智慧线末端多浅而大的岛纹者,因精神压力过大或用脑过度而发秃。属于心气亏损导致的后天心脑进行性病变,易出现直立性供血不足症状,并半有偏头痛,半侧局部麻木(左右手符号与体位互置)。
9感情线成链状或断续者,心、脑、神经大多不正常,多患有先天性心、脑病和神经衰弱,精神分裂,中指、无名指指端多呈鼓槌形,尤以中指如此意义大。中指主心脏,中枢神经、脑脊髓。如果在中指、无名指之间下方的感情线上,出现黑色等斑点,或无名指下方的太阳线上出现岛、×、+、※纹,有突发性心脏病之危。
10土星丘上出现的横线或竖线上出现×纹,是中风的病象;在食指与中指根合缝下方出现的感情线末端的菱形纹,是高血压、中风符号,多在晚年发生。
手诊,简便,容易,无痛,快速是其优点,可做为疾病粗筛,参考……
从物理诊断讲,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西医看病是“望扪叩听”。可见“望”是很重要的一种诊断疾病的物理方法,但它不是物理诊断方法的全部,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就疾病诊断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增加,生物化学,免疫,X光断层扫描,超声波,红外线,基因……
单就中医的“望”就包括面部,舌头,手等部位;如果只是把看手就说可以100%的能够准确诊断疾病,我是不相信的,我请大家也不要相信!因为我有多年的望诊实践,(多年前,我曾经去过我国生物全息理论的"鼻祖"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的工作室"比武,较量",我用手诊;他的弟子们用他发明的全息疾病诊断仪器,结果是我获得大胜!让他的弟子们赞叹,惊奇!后来,张教授死于自己没有诊断出来的癌症!)因为它不能是100%,充其量是可以是“定性”诊断!而不能做到“定量”诊断。例如,肝脏的部位有信号,只能说明肝脏有“问题”,在就是定性;至于是什么问题?是甲肝,乙肝还是丙肝?这就是定量!看到的其他信号也是一样。这需要,是必须,经过其他学科的辅助诊断才能确诊。手诊可以做到疾病基本定位,参考而已!
什么浩瀚的众多“手诊”书籍,学习班,舆论,媒体……把手诊吹得神乎其神,什么100%,我是持反对态度的。要适可而止,实事求是,因为医学是科学的一部分,不能“假,大,空”,更不能把它搞成迷信的骗人骗财工具!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全息学的发展,手掌诊病逐渐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掌纹掌色诊病,以方便直观,简单易学,受很多医学爱好者的青眯,手掌诊病的准确率在70%—80%,尤其是对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诊断率有很高的价值,与手诊相比较,脉诊既古老又神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学中的灵魂,它的美誉度在老百姓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自古至今,有很多的中医名家,凭借一手诊脉绝活,威震杏林,造福苍生,为百姓称颂
那么,手诊与脉诊哪一个诊病效果好呢手诊能代替脉诊吗手诊与脉诊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华化脉诊法的创始人张树才先生,下面让我们听听他的解释:
1、手诊不能代替诊脉。无论是手纹诊病还是手色诊病,它们虽然有相当的诊断率,但是它对疾病的性质定性不够,即使能通过手掌看出哪个部位有病,但是不能对症下药,这是手诊最大的缺陷!例如:手上心脏区部位颜色异常,有严重的米字纹,便知道哪些人心脏功能不好,但是心脏病有很多分型,如:气滞型,气虚型,血淤型,血虚型,阴虚型,等等,中医讲求对症下药,辨证不对,下药也治不好,但是目前手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的诊病体系,所以,手诊看完病的治疗率很低……
2、手诊看慢性病效果不错,但是对一些临床上的急性病,如:感冒疼痛、呕吐,腹泻、伤湿:等急症,手纹手色还没有来得急形成病已经发作了,所以诊断起来比较困难,这就不如脉诊,只要身体上有了不适马上就会在脉上显示出来,所以一摸脉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3、手诊受环境职业影响较大,体力劳动者,手纹较深,皮肤粗糙,气色也不好辨认,特殊的职业也影响手诊效果,特殊的环境如(冬天)也影响手色的诊断,而脉诊相对来讲比较隐蔽,受条件影响比较小!
4、手诊也必须四诊合参: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只是望、闻、问、切其中的一部分,在诊脉时还须四诊合参,才能把病因病情搞清楚,手诊也应该如此。可是时下流行的手诊学,好象只是符号和病名的相对应,有些形而上学牵强附会。手纹和手色不能机械的相对应病名,这是医学的大忌,中医有“同病异症”和“异病同症”之说,这在临床上很常见,所以临床必须多角度诊断病情,不然,就会误诊误治!害人不浅!
综上所述,手诊学是一们新兴起的诊断医学,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不能随意夸大其诊病治病的效果。与古老的脉诊比起来它毕竟还不完善,它只能作为中医诊断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望诊、闻诊、问诊、脉诊合参,才能体现它更高的价值,而且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参照中医的辨证分型(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这样在治疗是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单独把手诊孤立起来,搞偏面的宣传和夸大,不利于手诊医学的发展!
手诊是指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手诊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著有《亚里士多德手相术》,现在收藏在英国国主图书馆,亚里斯多德认为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他说:“手相并不是无缘无故显现出来的,而是自然的感化力与个性的产物。”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的著作《皮肤纹理学与疾病》详细记述了掌纹与疾病的关系。西方国家主要从手纹变化看疾病,而日本人多从金丘、木丘、火丘、水丘、土丘的变化看疾病。手诊的发展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指纹分析法,并应用于临床和司法系统。
1966年之后,我国一些医院用手纹和足纹特征来识别婴儿,使皮纹学应用于临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中医望诊新研究———舌诊与手诊结合的临床价值及图像数字化处理》中标教育部课题,获得了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负责人杜玉堂教授介绍,一提手诊人们总会联想到手相和封建迷信。其实,手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古籍记载很多,只是后人没能开发,却被江湖术士以及伪科学所利用。作为“三甲”医院的东方医院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成立了手诊门诊,研制了可照相、分析、存储、检索的手诊仪数字化电脑处理系统,并首先开展了对中风、心梗、冠心病、肿瘤、糖尿病、胆结石、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病等十大疾病的手诊研究。课题组认为,手诊较脉诊和舌诊更加客观化,易于掌握,可在几分钟内对整体健康状况和重大疾病作出判断,是中西医全科诊断的捷径。该项研究将明确手诊中有诊断和预测价值的手征,摈弃带有迷信色彩的成分,使手诊科学化并用于临床。常规诊疗模式:手续的繁琐,费用的昂贵,检查带来的痛苦、副作用,诊断的不置可否,检查的"马后炮",治疗的被动、不知所以然……
一.观手诊病直观、实用手部依断比看足部、腹部方便;比看舌、鼻、耳面积大,诊断时直观、方便;比观面部容易被人接受;比诊脉更直观。
二.手部诊断简单易学
三.比较准确:手部诊断因为面积比较大,与内脏对应部位能看得比较清楚,因此比较准确,而舌、眼、鼻面积小,看起来比手部困难一些。舌部吃东西有影响会有干扰、足部走路有干扰,也会有假象。
四.手诊快速、简便又经济,又无任何毒副作用无痛苦、无损伤。有些患者因为诊断的过程太长而耽误了治疗的机会。有些患者检查了很多项目都正常,最后才找到病位,有的可能最后也未查到病位。这会增加患者许多痛苦和许多不必要的开支。而手部诊断比较明显,能先查出患者病位,这样有重点地去检查,能节约大量检查费用,缩短诊断过程,减少患者痛苦。因此手部诊断是值得推广和在医务人员中普及的好方法。
五.手诊有预测意义手诊能预测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和有时现代仪器也查不出来的病变,这样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检查、早期诊断、早预防,早期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残废率。其中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最为明显。即使处于亚健康状态,医学诊断的体征还未出现。还可以全面了解并把握身体状况,不仅可用于诊断,还能分清疾病轻重缓急;帮助发现是否带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六.无须患者先行自述,方便聋哑残疾人、智力不清、婴幼儿或许语言表达有障碍者;判断疾病的良恶性及预后;对患者心理上能起到药物代替不了的理想的调治和鼓励作用,在临床医学中起到超前诊断的向导作用。七.在交际中还能在心理上起到“一分钟接近法”的作用
1、生命线——也称本能线。就是由虎口中央起点,自然走向手腕之处,将大拇指围起之掌纹线叫生命线。标准的生命线,深刻、明晰、无间断分叉,不超过中指中线下垂直线。它代表人的寿命、体质、活力、能力、精力、健康和疾病。不能错误的以它的长短、粗细来论寿命之长短。若有中断、分叉、障碍线,提示大病之信号。
2、智慧线——也称脑线代表大脑、智力、心血管、神经系统以及耳鼻喉方面的状况,与遗传因素有关。是由生命线的起点走向掌心之线走至无名指中垂线处之线,就是智慧线,标准的智慧线光滑,不断裂分叉。
3、感情线——从坤位外侧下方走弧行之线走到中指中垂线处,标准的感情线光滑明晰,代表心脏、呼吸、视神经功能、性关系等。
4、命运线——也叫玉柱线,手掌地丘正中向上生出直行至中指方向之线,称命运线。此线与遗传有关。代表慢性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人的精力盛衰。
5、贯桥线——连接感情线与智慧线之连线叫贯桥线。此线代表易患心脏病。
6、指纹——也叫指肚纹。就是十指肚先天的自然纹路,一般分涡纹、箕纹、弓纹、帐式纹等等。此纹终生不变,公安破案常用。
7、指节纹——就是十指节相接处的几条横纹路。指节纹若光滑一条,代表此人的智力差。
8、干扰线——能干扰主线的横竖斜线,统称干扰线。它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病理纹
9、非健康线——起于坎位上部,走向坤位的纹路叫非健康线,代表众多倾向性疾病。
10、生殖线——感情线起端呈箭壮纹,称生殖线,有生殖线,代表生殖功能旺盛。
12、金星环〈线〉——又名过敏线,食、中二指缝与小指缝之间的弧形连线,叫金星环。
13、肝分线——性线延长超过无名指中垂线之线,叫肝分线,也称酒线。
14、土星环〈线〉——手掌离位有一条圆线正好扣住中指根,为土星环线。
15、放纵线——从乾位生出,朝生命线方向发展的规则之横线,也叫副健康线。
16、健康线:就是本能线上部生出一条或两条走向中指或食指下生机勃勃之掌纹。有此纹代表其人以耀其精神,即使身体有病,也能很快康复。
17、寿线纹:也称第二健康线。就是本能线起点向手背方延伸或此线末端延伸变深。代表进入老年体健而长寿之象征。
18、副线:就是主线两侧有长的平行线或主线中断处又有短线承接之线。前者代表身体健康,后者提示即使患病也能康复。
19、白线纹——就是手掌纹墨印在白纸上显示方向。长宽不一的白色条状纹路。此线女性高于男性,左手高于右手,成人高于右手,成人高于儿童,掌某部位有白线纹,代表此对应人体某部有疾病先兆。
20、太阳线——也称第二命运线。由智慧线未端部位起,穿过感情线、伸向无名指方向的竖线,叫太阳线。它与人的气质、呼吸系统、精神状态有关。
21、坤位马蹄纹——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缝掌面指纹越多,提示此人反应越迟缓。一般正常人无名指与小指缝下坤位处均有马蹄式指样纹。
22、异性线——手掌打击缘外沿部位有倒“丫”字纹,叫异性线。
23、悉尼线——智慧线延长至打击缘直线叫悉尼线。若发现悉尼线上有岛,要提示病人高度
重视,无论目前感觉如何!
24、通贯掌线——感情线,智慧线合在一起的掌纹,称通贯掌。它与遗传有关,代表人的体质、智力、寿命及疾病的发展壮况。有质料报道,美国前总统里根是通贯掌,并患肠癌、皮肤癌、老年痴呆症,同样活到78岁高龄。
25、便秘线:就是本能线下部靠掌内处有几条流苏样支线走向月丘处。若有一条较长支线,提示长期顽固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可导致黄褐斑、扁平疣等病。
26、手背指节纹——就是十指手背指节处有接近标准的“目”状纹,代表意义同孔子目及佛眼纹。
27、性线——在坤位外缘感情线上方二分之一处长度不超过小指中垂线为佳。与性功能,泌尿生殖系统有关
28、金月丘指腹样纹——大鱼际,小鱼际有先天的指肚样纹。此二位置有类似纹,代表其人耐力差。
29、手颈线——手腕处之横线,称手颈线
30、佛眼状纹—大拇指第二节手掌虎口处的横指节纹呈几个眼状纹,叫佛眼。意义同孔子目纹
31、孔子目纹——就是大拇指前关节处有眼状指节纹,代表此人聪明,智慧高。
32、水星垂线纹—就是坤位小指、无名指下有几条纵细线。提示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若此线有粗而明显两三条,则代表下肢乏力症。
33、胚芽纹:就是本能线上部靠掌心侧,线上有数条排列向上的露苗小线。临床反应气血两亏、血压偏低、体质差、易患感冒及脑力劳动者多见此纹。建议应注意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34、指节川字纹—指节处有川字样明晰的竖纹。一般进入老年多见。代表健康的象征
呕吐、嗳气与呃逆均属胃气上逆所致,因病邪影响的部位不同,而见呕吐、嗳气与呃逆等不同表现。
(1)呕吐:又可分呕吐、干呕。有声有物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如吐酸水、吐苦水等;干呕是指欲吐而无物有声,或仅呕出少量涎沫。临床统称为呕吐。
由于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不同,故呕吐的声响形态亦有区别,从而可辨病证的寒、热、虚、实。如吐势徐缓,声音微弱者,多属虚寒呕吐;而吐势较急,声音响亮者,多为实热呕吐。虚证呕吐多因脾胃阳虚和胃阴不足所致。实证呕吐多是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多见于食滞胃脘、外邪犯胃、痰饮内阻、肝气犯胃等证。
(2)嗳气:俗称“打饱嗝”,是气从胃中上逆出咽喉时发出的声音。饱食之后,偶有嗳气不属病态。嗳气亦当分虚实。虚证嗳气,其声多低弱无力。多因脾胃虚弱所致。实证嗳气,其声多高亢有力,嗳后腹满得减。多为食滞胃脘,肝气犯胃、寒邪客胃而致。
(3)呃逆:俗称“打咯忒”。是胃气上逆,从咽部冲出,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为胃气上迸,横膈拘挛所致。呃逆临床需分虚、实、寒、热。一般呃声高亢,音响有力的多属实、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的多属虚、属寒。实证往往发病较急,多因寒邪直中脾胃或肝火犯胃所致。虚证多因脾肾阳衰或胃阴不足所致。正常人在刚进食后,或遇风寒,或进食过快均可见呃逆,往往是暂时的,大多能自愈。
(4)叹息:又称“太息”是指病人自觉胸中憋闷而长嘘气,嘘后胸中略舒的一种表现。是因气机不畅所致。以肝郁和气虚多见。
特别在意这个人。
气味是一种由嗅觉感知而得到的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体。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两侧总面积约5cm2。由于它们的位置较高平静呼吸时气流不易到达。因此在嗅一些不太显著的气味时,要用力吸气,使气流上冲,才能到达嗅上皮。嗅上皮含有三种细胞,即主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
主细胞也称呼嗅细胞,呈圆瓶状,细胞顶端有5-6条短的纤毛,细胞的底端有长突,它们组成嗅丝,穿过筛骨直接进入嗅球。嗅细胞的纤毛受到存在于空气中的物质分子刺激时,有神经冲动传向嗅球,进而传向更高级的嗅觉中枢,引起嗅觉。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同一动物对不同有气味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嗅上皮和有关中枢究竟怎样感受并能区分出多种气味,已有初步了解。
有人分析了600种有气味物质和它们的化学结构,提出至少存在7种基本气味;其他众多的气味则可能由这些基本气味的组合所引起。这7种基本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
他们发现,大多数具有同样气味的物质,具有共同的分子结构有特殊结合能力的受体蛋白(理论上至少有7种),这种结合可通过G-蛋白而引起第二信使类物质的产生,最后导致膜上某种离子通道开放,引起Na+、K+等离子的跨膜移动,在嗅细胞的胞体膜上产生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后者在轴突膜上引起不同频率的动作电位发放,传入中枢。
绪 论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
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对于临床上的各种具体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诊断,是为病名。因而病名是各种具体疾病的代名词。如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圆翳内障等,都是病名。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还不可能对疾病的病种进行辨别,难以作出病名诊断。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对疾病怎样进行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作初步介绍。
(三)辨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在中医学的历以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证为症状者,亦有称病为证者。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但严格地说,证候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诊断学主要是介绍历的各种辨证分类方法,以及由各种辨证方法综合而形成的辨证统一体系,辨证思维的技巧,常见证型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四)病案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病案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作如实地记录。
病案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瑞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候。所以《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又如早在《素问。五脏别论》便有“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之说,《难经。一难》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因而有人说,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义。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
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都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而作出判别的。诊断疾病时,一定要注意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并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疾病的病情变化极其错综复杂,医生要在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判断,他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整体观念、相互联系,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和谐协调,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否则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神活动的改变等等,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整体审察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要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动状况,不仅应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 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只有广泛而详细的占有临床资料,才能为正确判断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要求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检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时、地、人、病的特殊性,还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上加以考虑。
中医闻诊包括哪些?
本文2023-10-07 14:03: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