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5种异常表现,暗示脏腑出现问题——论中医如何治眼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眼睛的5种异常表现,暗示脏腑出现问题——论中医如何治眼病,第1张

中医讲,眼睛是心的使者。心又藏神,心是神明所待的地方,所以神散则目惑,就是一旦我们的神散了,眼睛看东西必然要老花。

俗语有:花不花,四十八。这就是说人到了48岁的时候,眼睛就有可能会花掉,其实眼睛是否会老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散不散。

一、眼泪汪汪

眼泪汪汪是由于肺气不足和肝的收敛功能不足所致。眼泪汪汪在面相学里称为“含情眼”。比如说《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总是眉目含情,眼泪汪汪的。这类人的肺气不足,而肺主通调水道,肝也主水道,那么肝肺功能虚,输布和肃降的能力就弱,导致水气总是壅在上面,或者水道老收不住,这种人就会总眼泪汪汪。

二、迎风流泪

有的人会有迎风流泪的毛病,他们只要一遇到风就会流泪,这是属于肝经不能收敛所致。

三、眼干

眼睛发干是肝血不足同时阳气虚的象。这种人在平时生活中很容易发脾气,爱发无名火。

四、眼外凸

眼睛外凸也是眼病。我们常会看到眼睛往外凸的人,这种人一般眼压并不高,大多与饮酒过度有关,也是肝经收敛不住的象。这种人脾气大,爱发火,比较争强好胜,有此症状的女性得甲亢的概率较高。

五、眼袋

有的人眼下总有厚厚的眼袋,这其实是一种水肿。眼下这个地方是小肠经所经过的,它跟三焦、小肠、肾都有关。如果这里出现问题,基本都是阳气不足化不开水,水液代谢不掉,这属于寒邪造成的疾病。上眼皮肿是脾湿,下眼皮肿是阳虚。

靠手术方法治疗眼袋当然可以去掉一些,但由于真正的内在的原因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因此要想彻底解决眼袋问题,还是要去治五脏六腑的病。

中医讲:“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人只要一悲哀,心就会颤动,心为君主之官,当君主守不住神时,臣子们就会乱了。目又为心之使,心神一乱,眼睛就会乱,液就往上涌,导致掉眼泪。

泪流不止叫做“夺精”,还会导致“目无所见”,就是人总哭泣的话,慢慢就会哭瞎眼。其缘由就是眼睛就像湖水一样,一定要有泪的滋润,才会清亮动人,泪流失过多,湖水就会干涸。

1、眼部放松针灸法

眼部放松针法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眼部穴位,调节眼部经气,激发经络感传,缓解长期用眼过度所导致的眼部疲劳。眼部放松针灸法可达到补益肝肾,养血明目,疏风散热,消肿止痛等功效。主要选取眼周穴位如睛明、承泣、太阳、四白、攒竹、阳白、丝竹空、风池,以及如合谷、太冲、外关、少商、养老、光明、肝俞、肺俞、太溪、照海等远端穴位。

2、熨眼法

熨眼法就是用劳宫穴来热敷眼睛。先将双手搓热,然后闭眼,空掌捂在眼睛上,多停留一会儿即可。每天一次,一次21遍,可以明目祛风,去目障。如果我们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可采用熨眼法,这对眼睛的修整很有好处。

我们还可以经常做眼保健操,让眼睛变得更灵动。我们观察一下不同年龄的眼睛就会发现,小孩子的眉眼特别灵活,而人的年纪越大,眼睛就越不灵活,甚至经常两眼发直。这是因为人岁数越来越大神就越弱,五脏六腑的功能渐渐衰退,眼睛就丧失了神采,运动也不灵活了。所以眼睛的问题一定要从五脏六腑去治,当然平时也要注意多活动眼睛。

3、后眼按摩法

在我们的后脑勺正对眼睛的地方,有两个椭圆的凹陷,这里就是“后眼”。人为什么会感觉到身后有人跟着呢?正是后眼起了作用,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后脑勺长眼了”。我们没事的时候就应该经常地去按摩后眼这个地方。

如果后眼这里鼓起来了,说明眼压太高了,可以用针刺的方法轻微放血,压力一释放,眼睛就亮起来了,还可以经常按摩。按摩时的重要原则是闭上眼睛。闭眼按摩可以很快使眼睛干涩、眼花等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大家 健康 超能团#@大家 健康

红眼病,即急性结膜炎,是由多种细菌或病毒所引起的结膜急性炎性反应,是夏秋季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眼病。本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常在学校、家庭、托儿所及其它单位造成流行。

本病发病急,多为双侧性,眼部有异物感或烧灼感,或伴有轻度畏光,流泪,分泌物多,晨起时上下睑缘有分泌物粘着。本病结膜充血严重,可伴有球结膜下出血,严重时可发生角膜浸润或溃疡。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本病多为湿热邪毒侵袭,肝火上炎,熏灼目窍所致,当以清热利湿,泻肝解毒为治,在常规治疗时,可配合选用下列中医外治法。

一、中成药外治法

1马应龙八宝眼膏:方由炉甘石、琥珀、麝香、牛黄、珍珠、冰片、硼砂、硇砂等组成。本品为软膏剂。点入眼睑内,每日 2 3 次。可退赤,去翳。

2拨云眼膏:方由锻炉甘石、冰片、龙胆浸膏、制没药、麝香、煅硼砂、芒硝、玄明粉、制乳香、煅明矾等组成。本品为软膏剂。外用,点入眼睑内,或涂于患处,每日2 3次。可明目退翳,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二、药浴疗法

1黄连、黄柏、黄芩、大黄、金银花、蒲公英各10克,水煎取汁熏洗患处,并可配合局部湿热敷,每日3 5次。可清热解毒。

2山栀适量,水煎取汁熏洗患眼,每日3 5次,药渣捣烂外敷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可清热解毒。

三、足浴疗法

1桑叶、菊花、黄柏、苍术、牛膝各适量,水煎取汁,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10 30分钟。可清热解毒。

2桑叶、菊花、黄柏、苍术、牛膝各适量。上药水煎取汁,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10 30分钟。可疏风清热,明目除湿。

四、敷足疗法

1大黄、南星各等量,米醋适量。将上二药共研细末,每取10 30克,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泻火。

2生栀子5克,黄连4克,牛膝3克。上药共研细末,温水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右足心,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天。可清热解毒,引热下行。

五、湿敷疗法

1胖大海2粒,清水洗净后,用少量清水浸泡使其膨胀,而后去核搅成泥状,晚上临睡前敷于眼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晚1次,连续3天。可清热解毒,明目通络。

2蒲公英、桑叶各等量,清水洗净后,水煎取汁,取药液熏洗双眼,每日2 3次,而后将药渣捣烂外敷患眼,每日1次,连续5 7天。可清热解毒,明目消肿。

六、点眼药法

1冰片3份,黄连1份,择净,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用生理盐水冲洗患眼后,

细牙签或缝衣针蘸凉水粘药末少许点入眼中,闭眼片刻,而后转动眼球数次,每日3 5次,连续2 3天。可清热解毒。

210%黄连或黄柏煎液,滴眼,每次1 2毫升,每日2 3次,连续3 5天。可清热解毒。

七、穴敷疗法

1元明粉适量,加蛋清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太阳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 3天。可清热解毒。

2黄连、黄柏、黄药子、苦参、朴硝各等量。将上药择净,共研细末,茶水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太阳穴上,干则再润之,每日2 3次。可清热解毒。

八、纳鼻疗法

1鹅不食草15克,青黛、川芎各30克,共研细开,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粉少许软入鼻孔内,或用湿棉球蘸药粉塞鼻,而后口含温水,以泪出为度,数次即可奏效。可清热解毒。

2黄连6克,择净,研细,用香油调如薄糊状,放瓶中,时时以鼻闻之,日约20 30次。可清热解毒,明目止痛。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病流行季节,不要到公共场所玩耍,也不要走亲串友,更不要到游泳池游泳。家庭中不要共用毛巾、脸盆,也不要用手抓揉眼睛,接触病人或触摸病人的东西后要及时洗手,并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不要搞集体性预防点眼药,也不要使用病人用过的眼药水,患眼也不要包扎,擦眼分泌物时不要用手巾,可用消毒过的清洁卫生纸或餐巾纸。

青光眼属中医学之“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Ⅲ乌风内障及黑风内障,以前二者多见。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绿翳青盲的叙述,并认为系“眼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具体记载了青、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明清时期,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心太过者,每有此症。”对症候描述颇为细致,如青风内障:“瞳神内有气急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目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日进。”在治疗上,均强调早治,“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证治准绳七窍门》)。如丧失时机,“若神耗散尽,总为不治之症”(《秘传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药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中于瞳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类似记载。总之,古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已有初步的论述。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

2、大约编著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味,其中眼科用药已达70余种,可用于治疗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证候。而且不少药物至今仍为眼科所常用。

3、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阐述全身性疾病时,涉及到目赤、目黯、目不识人等20佘种眼部病症。但是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参合全身脉症,辨证沦治,为后世治疗眼病结合全身证候辨证论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4、隋代,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该书在目病诸候一卷内,集中收载三十八候,包括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此外,对于突眼、近视以及一些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眼病也有了记载,而且对症状描述和病源探讨都比前人前进了一步。

5、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在七窍病一卷首列目病,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读细书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种因素,以及预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项,还首次记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的治疗方面,记载了神曲丸等81首内服及外用的药方,并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动物肝脏的明目作用。此外,还介绍了熏洗、外敷、钩,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针灸、按摩疗法。所以,该书对后世眼科发展颇具影响。

6、王焘著《外台秘要》,在眼疾一卷中引印度《天竺经论眼》。在眼的解剖方面指出:眼乃轻膜裹水,外膜白睛重数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轻触:眼之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故有所见。在论述病源方面提出:绿翳青旨(相当于青光眼)之类眼病“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独到见解。而且指出,该病初发即须速治,病成则不复可疗。在眼病论治方面,谓治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这是中医古籍有关金针拨内障的最早记载。该书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7、《龙树眼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眼科专书。可惜原书早巳失传,仅有日本人辑录于朝鲜《医方类聚》的辑本。该书大体可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所述病因病机与《诸病源候论》相似,多主风热;各论所述眼病有30节。书中的眼部解剖名词比以前的文献丰富,如眼睑、眼皮等皆属首见;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0余种。治疗方面,不仅重视药物,还记载有多种手术疗法,如首次提出对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对“睑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术治疗,而且对“开内障用针法”的叙述也较前人详细。

8、《刘皓眼论准的歌》是晚唐时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专书,又称《刘皓眼论审的歌》(《宋史》)。全书为诗歌体裁,便于记颂。现存《秘传眼科龙木论》中《龙木总论》之“审的歌”,即来自该书。书中所载的“五轮歌”及将72种眼部病证按内、外障分类的方法,对以后的中医眼科影响深远。

9、宋初编成的《太平圣惠方》100卷中,眼科两卷总结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并有所发展。将所收载的500多首处方按主治证候分类,而且对每类证候的病因病机都作了扼要的阐述。眼科五轮学说在该书首次见到运用,并以“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强调了眼与整体的密切关系。书中除对内治和外治的大量记载外,对金针拨障等手术的介绍也比较详细。

10、此后一百多年,又有《圣济总录》,全书200多卷,有论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写成12卷,包括眼病58门,手术2门,记载眼病用方750多首,内容较为丰富。至于眼科用药,见于宋代著名官方药书《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者,就有180多种,其中还吸收了一些外来药物,如没药、龙脑香等。

11、元代危亦林编《世医得效方》,其中眼科一卷,首先重点阐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其次分别叙述眼科72证的证治,内容简明扼要而实用。

12、由宋元医家辑成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本著名的眼科专书。全书分10卷,卷1—6主要载列眼科“七十二证方论”,每证方论以下附有“审的歌”;卷7为诸家秘要名方;卷8为针灸经;卷9—10为诸方辨论药性。书中主要内容是按内、外障分类记叙72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介绍了古代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镰、洗等手术方法,对后世很有影响。正文10卷之后,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其主要部分是“眼科七十二问”,具体内容与前面“七十二证方论”并不相同。此外,它在“五轮”之后,首次较详细地述及眼科“八廓”,虽然八廓不如五轮学说有影响,但是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3、《银海精微》为宋以后的人托名孙思邈撰成的眼科专书。该书首先叙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和中医眼科辨证的一些基本理论,接着列叙了80余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附有眼病简图。此外,还初步介绍了按五轮检查眼病的顺序和方法。此书辨析证情比较明白,内治的不少方药也比较精简实用,外治还采用了点、洗、剧、烙、夹等法,对金针拨障(开金针)的手术方法描述尤详。

14、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刘完素强调火热为病的学说。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眼目赤肿翳膜皆属于热,主张降心火,滋肾水,用药偏重寒凉。张从正继承刘氏主火之说,并有所发展。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病主张以祛邪为主,善用攻下法。李呆提倡内伤学说。在眼科方面,他认为脾虚影响五脏六腑的精气不能上贯于目,则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理脾胃,养气血才是正理。朱震亨认为相火为元气之贼,阴虚则火动,治病重用滋阴降火之法。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眼病不外虚实二因,眼目昏花属肾水亏虚,眼目肿痛属肝经风热,内治虚者宜滋肾阴,实者当散风热,虚实相兼者则散热滋阴。以上四家学说虽各有所长,但也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原则,后人合理运用,进一步丰富了眼科的理论和实践。

15、跨元、明两代的眼科名医倪维德著《原机启微》一书。其上卷按病因将眼病分为18类,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分析病机,辨证论治;下卷论方剂配伍,后附治疗眼病40余方,并有方义说明。这是阐述理论比较系统的一本眼科专书。

16、清朝年间,中医眼科要以山东博兴眼科名医魏儒正为代表,其著作的《眼科集要》共分四部详细记录叙述中医眼科对于各类疑难眼病的详细辩证技巧及论症法则,内容精简实用,并配以绘图加以说明,内治以脏腑经络调理为主、外治以熏、洗、点、拨为主,是一部综合性的理论解释、实用技术较强的一部眼科专著。

17、清末民初,魏氏中医眼科第二代传人魏纯讷子承父业,17岁便从父学医。由于父亲的身教言传,五、六年时间即掌握了诊治眼病的技能,并能把祖传验方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声誉渐高。

魏纯讷常说:“学贵博而能长,未有不博而能长者也。”他认为,眼虽是局部器官,但和五脏六腑紧密相关。眼科是在内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好内科基础,是学好眼科的根基。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专著,而且精心研读《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医著。因而眼科、内科俱佳。

魏纯讷行医40余载,对中医眼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把宝贵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他将平时收集的200余例疑难病例整理成《眼科临症录》,对病因、病机、辩证论证、治则、方药等都做了详细记录。他为了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父亲毕生的经验融为一体,50余岁时,着手对《眼科集要》重新整理,暂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续未完,在日军扫荡中不幸失落。1949年春,魏纯讷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18、建国初期,魏氏中医眼科第三代传人魏士臣原滨州市博兴县人民医院眼科专家。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50余年,他不但对中医眼科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声誉。任县历届政协常委,1—9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省和地区召开的眼科学术交流会,曾被邀请去滨州医学院中医班进行中医眼科学讲座。一九八五年十月出席省政协召开的各界人士交流大会。1967-1969年利用三年时间将平时积累的经验及秘方编撰而成《中医眼科集腋》一书流传于后。《中医眼科集腋》是一部中医眼科学著作,对于以后的中医眼科学发展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医药防治红眼病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中医又叫“天行赤眼”。此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季,系由感受风邪热毒,侵袭人体眼部引起的。现代医学称为急性结膜炎,认为是由病毒传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其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流行广、传染性强的特点,故医学专家们又称之为夏季的眼科“瘟疫”。临床上,本病以发病急、白睛发赤、眼痛、眼胞发肿、目热怕光、眼粪多而粘结为特征。中医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疗法,以及用民间的熏洗疗法常获良效。

  预防办法:

  一是对病人接触过的器皿要严格消毒;健康人不要使用患者的毛巾、面盆、手绢等。

  二是医者每检查一位红眼病人,或给患者点眼后,要用5%来苏液洗手消毒。

  三是红眼病流行期间,可用板蓝根、野蒌花、夏枯草、黄芩、栀子、金银花、大力子、甘草熬大锅汤,服药预防。

  病轻者,为风热上攻。症状为眼红、痒痛交作、畏光流泪、怕热、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治当疏风散热,佐以解毒。

  药方: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叶、薄荷、杜梗、大力各9克,芦根18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

  病重者,为火毒炽盛。症状为一眼或双眼满目发红,甚至出现小出血点,胞肿明显,眼痛头痛,眼分泌物多而粘结,或流淡血水,眼中灼热,怕光。治宜泻火解毒。

  药方:柴胡、板蓝根、野菊花各15克,黄连、黄芩、陈皮、大力、薄荷、僵蚕、升麻、大黄各9克,元参12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可愈。

  现介绍几种治红眼病的验方,供患者选用:

  1赤芍、白头翁各30克,柴胡、谷精草各20克,麻黄6克,番泻叶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风热表征(恶寒发热、咳嗽、脉浮数、舌苔薄黄)加蔓荆子、木贼各10克,热毒甚者加夏枯草20克、秦皮10克;有出血点或血性分泌物加蒲黄、槐花各10克。

  2白菊花、霜桑叶、蒲公英各20克,浮萍15克,每日煎服或洗之,两剂即可治愈。

  3黄连、黄柏、菊花各9克,银花、蒲公英12克,连翘、赤芍各10克,玄参、千里光各12克,蔓荆子、甘草各9克。水煎日服3次。

  4绿豆200克,生黑豆100克,薏苡仁100克,赤小豆150克,甘草6克,同煮粥,随时食用。治疗期间应禁酒、戒烟,不饮浓茶、咖啡,禁食辛辣“上火”之品。

  中西双管治红眼

  :患了红眼病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应该立即治疗,而且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点眼药水1周左右,以改善充血状态,防止复发。

  治疗可冲洗眼睛,在患者分泌物较多时,可以用适当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结膜囊,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也可对患眼点眼药水或涂眼药膏。如为细菌性感染,可根据相应的菌种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其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必要时还可以应用干扰素等药物治疗。

  对红眼病也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称红眼病为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认为是外感风热邪毒所治,所以要驱风散邪,清热解毒,常用泻肺饮和银翘解毒丸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治疗期间千万不要遮盖患眼,而应该放开患眼,因为遮盖患眼后,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同时增加眼局部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或病毒繁殖,反而加重病情。

  预防和治疗红眼病

  红眼病传播主要是通过“患眼→水→健眼”或“患眼→手→健眼”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主。凡是被红眼病人的眼泪、眼屎污染过的物品,如脸盆、毛巾、玩具等,都可以传染红眼病。

  所以预防红眼病的关键是管住自己的手和使用的水,当周围有红眼病病人出现时更应注意。管住“手”,即勤洗手,常剪指甲;不用脏手擦眼睛;如手需接触眼睛,应先用肥皂将手洗净;不搞集体性预防性点眼药水,更不能使用病人用过的眼药水。管住“用水”,即不让被污染的水有接触眼睛的机会,如洗手洗脸不用共用毛巾和脸盆,在一段时间内不去游泳池游泳。家中宿舍如有红眼病人,脸盆和毛巾都应严格分开,并经常煮沸消毒。

  红眼病的治疗主要是局部用药,如用抗生素类的氯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眼药水和抗病毒类的无环鸟苷、病毒唑等眼药水。眼药水滴眼要勤,每隔半小时一次,待症状基本消失再适当减少每日滴眼次数,但要坚持数日方可停药,晚上涂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膏。一旦患病,应立即就医。

  希望早日康复!

眼底病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和涉及玻璃体的病变, 在中医属「内障」的范畴。由于在应用眼底镜以前,眼底病变无法查见,所以不像眼部外观病变如眼胞红肿、角膜病……有详细的辨证。

现在各种眼底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眼底病变能清楚地由影像检查出来,面对这些临床资料,要运用中医理论来审视、分析这些病变产生的病因,而后确定治疗方药,是中西医眼科十分重要的结合。

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主要决定于正邪双方的相争。在眼底病中正邪是指:

正气 :机体对病邪的防御、抵抗和康复能力及眼组织的屏障和修复功能。

邪气 :眼病的病理产物,如气滞、痰湿、寒凝、瘀血、郁火等……。

眼底病的病位部位血管、神经、络脉十分丰富,形成网路循环,它将气、血、津液输布、输送给眼组织,又将代谢产物排出。

眼底络脉以「 通」 为常,若有郁滞、邪毒留结则发病。眼底病尽管病位「 深」 ,但其病变可以由眼底镜观测到,形态色泽如同皮肤外观的疮疡、斑疹,可以进行病机分析,参合其他四诊结果做证候诊断,并可直观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这种可视性对病证结合的意义很大。(推荐阅读: 视力10不代表眼睛没问题!眼底出血为糖尿病患的隐形杀手 )

眼和全身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医理论里「有诸内者,形诸外」。眼底病可涉及心、肺、脾、肝、肾各个系统,病因复杂,眼科临床应实施双重诊断,即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

(来源:shutterstock)

「病」以病理改变为基础,是具有一定发展的演变规律,「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人体的综合表现。所以引起眼底病的因素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分析。如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眼病变、肾脏病引起的眼病变,必然会伴有全身的异常症状,整体因素起主导作用,要辨析虚实寒热, 脏腑盛衰对眼底病发病的影响。

常见的眼底病,如视网膜病变和黄斑部退化。眼底影像上的病理损害,如产生出血、水肿、渗出、微血管瘤和新生血管等改变,其中以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较为常见,且对视力的危害较大。

黄斑是视网膜的一部分,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位置,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份,布满视觉感光细胞,主要负责中心视力和分辨颜色的功能。

患有视网膜黄斑病变的病人会出现黄斑水肿和渗出或出血、组织萎缩变性的症状,中心视力会变得模糊,影像会变形、变大或变小,甚至影响分辨颜色的能力,严重者因而致盲。从中医学角度来说,黄斑与脾、心、肝和肾有密切关系,视网膜则与心、肝和肾有密切关系。

黄斑部退化可能症状有:视力模糊、黑影、变色、扭曲。主要可能是视网膜色素细胞层的退化,以及代谢废物囤积。(推荐阅读: 用眼过度致黄斑部病变 4招自救 )

临床上分成干性黄斑部退化与湿性黄斑部退化,其中干性占所有患者9成左右,主要为视网膜色素细胞层退化及萎缩,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方式,只能保养眼睛;湿性(渗出性老年性黄斑部退化)则可能是黄斑部血液供应不足产生新生血管,并发出血、水肿……等。若没有及时治疗,最严重可能导致失明。

一般来说,高度近视(度数大于500度)、抽菸、老年、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等)的朋友们都是视力疾病高危险群。

从眼睛影响的局部眼底表现,可分成4类:

(来源:shutterstock)

血液循环障碍: 如果视网膜颜色变得苍白,可能表示黄斑部缺血,中医治疗就需要增加眼底血液循环,让血液送到视网膜。 产生新生血管: 长期缺血时,组织会分泌血管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所以从中医治疗除了缺血之外,还得要考虑是不是有火热。 视网膜出血: 凉血止血是第一要务,避免出血持续影响视力。常用中药如生地黄、生蒲黄、牡丹皮等。 磷脂质代谢物囤积: 中医属于「症瘕积聚」「水湿痰饮」。运用健脾化湿加上适当的补肝肾血可以辅助受伤的组织重新生长并加速修复。

通过现代化眼底镜等检查技术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古代眼科难以发现的眼底变化情况, 包括眼底出血特征、血管状况、是否有水肿或渗出及新生血管增生等, 这些检查资讯为我们进行眼内的气、血、津、液、精、脉络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提高了眼科临床辨证分期论治的准确性,如:

眼底出血为鲜红色状: 则为发病早期,治宜凉血止血。 眼底出血为暗红色: 则为瘀血期,宜活血化瘀。 眼底血脉萎缩或出现无血流灌注 :则为病变后期,宜益气养血,化痰通络。 眼底渗出较多: 多表现出黄斑水肿,此乃血病致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治疗上应血水同治,宜活血化瘀兼利水消肿。 眼底出现新生血管: 此并发症多直接影响遮蔽视力,是「久病入络」之变证, 则应在祛瘀通络的基础上注意补虚,增加益气养血药。

中医采用「全身及眼底辨证法」,综合分析病人眼底的病变特征与整体状况进行辨证治疗。中医的角度、眼底循环修复的前提都是身体自己的气血精气充足,从内在脏腑经过脉道、血脉、经络……等通道送到眼睛,使其养分充足,局部循环恢复祛除代谢物、瘀血、沉积物,来提高眼底修复能力。

(本文作者为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传统医学科主治医师林琬翎)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眼睛的5种异常表现,暗示脏腑出现问题——论中医如何治眼病

中医讲,眼睛是心的使者。心又藏神,心是神明所待的地方,所以神散则目惑,就是一旦我们的神散了,眼睛看东西必然要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