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狗,两张口,谁见它,都发愁!猜谜,打一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5收藏

一条狗,两张口,谁见它,都发愁!猜谜,打一字?,第1张

“哭”字。一条狗即犬,两个口就是哭字,都发愁,更是印证了这个谜语是“哭”。

1、简介

五笔86:KKDU 五笔98:KKDU 仓颉:RRIK

四角号码:668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4ED

字形结构

笔顺读写:竖折横竖折横横撇捺捺

常用组词

哭泣 哭诉 哭哭啼啼 痛哭 哭喊 哭叫 哭声哀哭号哭 啼哭哭天抹泪哭笑不得鬼哭狼嚎哭丧 哭闹

基本解释

哭,形声字,从吅,狱省声。

解释: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喊。~泣。~诉。~腔。啼~。长歌当~。

2、详细释义

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吅( 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同本义

(有声有泪)

哭,哀声也。——东汉·许慎《说文》

举例:哭哭嘶嘶(边哭边喊);哭唠叨(方言。边哭边诉说);哭踊(哭泣踊跳。为古代丧礼的一种仪节);哭临(到现场啼哭。古代帝王的丧事,往往集众举哀叫哭临)

哭声震天动地。——张博《五人墓碑记》

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

吊唁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则哭以厌之。

则哭以厌之。——《汉书·王莽传》。注:“哭者所以告哀也。”

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淮南子·览冥训》

(资料来源::哭)

寡妇赋(潘岳) 乐安任子咸有韬世之量,与余少而欢焉!虽兄弟之爱,无以加也。不幸弱冠而终,良友既没,何痛如之!其妻又吾姨也,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孤女藐焉始孩,斯亦生民之至艰,而荼毒之极哀也。昔阮瑀既殁,魏文悼之,并命知旧作寡妇之赋。余遂拟之以叙其孤寡之心焉。其辞曰: 嗟予生之不造兮,哀天难之匪忱。少伶俜而偏孤兮,痛忉怛以摧心。览寒泉之遗叹兮,咏蓼莪之余音。情长戚以永慕兮,思弥远而逾深。 伊女子之有行兮,爰奉嫔于高族。承庆云之光覆兮,荷君子之惠渥。顾葛藟之蔓延兮,托微茎于樛木。惧身轻而施重兮,若履冰而临谷。遵义方之明训兮,宪女史之典戒。奉蒸尝以效顺兮,供洒扫以弥载。 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痗。何遭命之奇薄兮,遘天祸之未悔。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以捐背。静阖门以穷居兮,块茕独而靡依。易锦茵以苫席兮,代罗帱以素帷。命阿保而就列兮,览巾箑以舒悲。口呜咽以失声兮,泪横迸而沾衣。愁烦冤其谁告兮,提孤孩于坐侧。 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 曜灵晔而遄迈兮,四节运而推移。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叶而陨枝。仰神宇之寥寥兮,瞻灵衣之披披。退幽悲于堂隅兮,进独拜于床垂。耳倾想于畴昔兮,目仿佛乎平素。虽冥冥而罔觌兮,犹依依以凭附。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龙□俨其星驾兮,飞旐翩以启路。轮按轨以徐进兮,马悲鸣而跼顾。潜灵邈其不反兮,殷忧结而靡诉。睎形影于几筵兮,驰精爽于丘墓。 自仲秋而在疚兮,逾履霜以践冰。雪霏霏而骤落兮,风浏浏而夙兴。溜泠泠以夜下兮,水溓溓以微凝。意忽怳以迁越兮,神一夕而九升。庶浸远而哀降兮,情恻恻而弥甚。愿假梦以通灵兮,目炯炯而不寝。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气愤薄而乘胸兮,涕交横而流枕。亡魂逝而永远兮,时岁忽其遒尽。容貌儡以顿鶍兮,左右凄其相蝼。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鞠稚子于怀抱兮,羌低徊而不忍。独指景而心誓兮,虽形存而志陨。 重曰:仰皇穹兮叹息,私自怜兮何极!省微身兮孤弱,顾稚子兮未识。如涉川兮无梁,若陵虚兮失翼。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窈冥兮潜翳,心存兮目想。奉虚坐兮肃清,愬空宇兮旷朗。廓孤立兮顾影,块独言兮听响。顾影兮伤摧,听响兮增哀。遥逝兮逾远,缅邈兮长乖。 四节流兮忽代序,岁云暮兮日西颓。霜被庭兮风入室,夜既分兮星汉回。梦良人兮来游,若阊阖兮洞开。怛惊悟兮无闻,超□怳兮恸怀。恸怀兮奈何,言陟兮山阿。墓门兮肃肃,修垄兮峨峨。孤鸟嘤兮悲鸣,长松萋兮振柯。哀郁结兮交集,泪横流兮滂遝;蹈恭姜兮明誓,咏柏舟兮清歌。终归骨兮山足,存凭托兮余华。要吾君兮同穴,之死矢兮靡佗。

  乐安的任子咸有经世之才 和我是总角之交 即使亲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无法相比。不幸他二十岁就死了 好朋友辞世 什么样的哀痛能比得上呢!他媳妇又是我的姨母 少时父母双亡 刚嫁人而她的丈夫又去世了。孤儿从小就很少 这也是民生最艰难的 荼毒最深重的了。从前阮瑀死了 魏文帝为其哀悼,并且命令其故旧作寡妇赋。我于是草拟了这个来述说寡妇的心情。寡妇赋如下:

  哀叹我生不逢时啊 老天不垂青。少小孤单父母双亡啊 痛彻心肝。观看寒泉之诗只有叹息啊 吟咏蓼莪之诗父母不能赡养。时常感伤永远思慕啊 思念悠长越来越深。

  这个女子有德行啊 能嫁到你们家族。承受公婆的眷顾啊 担荷夫君你的恩爱。看葡萄蔓延啊 托微躯于樛木 怕身子轻却压坏了你啊 如履薄冰 遵守礼仪的明训啊 以女史为典戒。捧上珍馐美食表达孝顺啊 勤俭持家了很多年

  这些诗人的长叹啊 都是肺腑之言已忧思成病。为什么遭到这样的薄命啊 遭遇天灾又不悔。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啊 好人你却弃我而去。关门独居啊 孤独而萎靡 用毡子代替了锦茵啊 用素罗代替了罗帱 左右之人站成一排啊 拿着绢扇大放悲声。痛苦失声啊 泪落湿襟 愁烦委屈跟谁说啊 提起孩子坐在旁边

  时到黄昏啊太阳西下 鸟雀归巢啊鸡鸭回窝 回到空屋子自己哀怜自己啊 摸着被褥而叹息 思绪纷乱啊 心情凄恻

  太阳忽忽而过啊 四季运转推移 天霜飞降啊 树木落叶折枝 仰望宇宙苍苍啊 有看到你生前的衣物历历在目 在屋角悲伤啊 独自拜于床边,忽然想起从前啊 就好像平常一样 即使你我殊途无法相见啊 还是依依难舍 哀痛存亡殊途啊 就要迁移灵柩等待安葬 丧车星夜而行啊 灵幡翩翩开路 车轮徐徐前行啊 马匹悲鸣而踌躇 从此一去不回啊 忧伤无所述说 眺望你的身影在灵案啊 魂魄驰于丘墓

  从仲秋开始卧病在床啊 过了深秋又到冬 大雪纷飞飘落啊 风萧萧而志气索然 夜露如雨啊露水凝霜 思绪不定啊心神难宁 一会远啊一会近神情越来越凄清 但愿能梦到你啊 却瞪眼难眠 夜漫漫又悠长啊寒气凄凄冷冷 意气满怀啊涕泪交流 亡灵永远消逝啊 时光一年又一年 容颜憔悴啊所有相怜 感念三良为秦国捐躯啊甘愿为你殉情 捧着孩子在怀中啊 又踌躇不忍心 只好对影发誓啊 身形虽在精神却已消陨

  又说:

  对天长叹啊私自怜惜 明白自己身微孤弱啊 看孩子还幼小 好像过河没有桥啊 又如凌空没有翅膀 仰头看你的遗像啊你却已命落九泉 遥不可见啊昼思夜想 空坐凄清啊孤影独立 自言自语啊空屋回响顾影神伤 渐去渐远啊从此永别

  四季交替啊 日月如流 风霜时来啊日夜分明 梦到你回来啊好像门洞大开 醒来一无所有啊 高兴后悲痛难耐 悲伤怎么办啊 走到山前 坟墓萧肃啊山势陡峭 孤鸟悲鸣啊松枝摇落 痛不可抑啊涕泪滂沱 如恭妻誓不再嫁啊 咏柏舟之歌永不变心。终究会与你相会于黄泉啊 凭借这个苦度余生 发誓与你同穴啊 誓言至死不渝

苏东坡被降职外放到岭南。元符年底(宋哲宗赵煦的第三个年号,指1100年)才向北回京城。小船途中暂时停留在新淦,当时这里刚刚开始用石头作基础造桥。听到苏东坡到了,年长的年小的有二三千人,聚集站在小船的旁边,请他为桥命名。苏东坡要离船,拜见县令,众人充塞簇拥着不让他出来,于是他就在小船中书写“惠政桥”三字给众人,乡里人这才退走。

1苏轼母亲亲自把书教授给他。引申为亲自教他读书。以,介词,译为用,把

2苏轼对母亲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这节选自苏辙为他的兄长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曾祖父苏杲,(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曾祖母宋氏,追封为昌国太夫人。祖父苏序,死后获朝廷赠为太子太傅,祖母史氏,追封为嘉国太夫人。父亲苏洵,死后赠为太子太师,母亲程氏,追封为成国太夫人。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阅读古今成败的事例,很快就能概括他的梗概。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朝廷。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1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各类用法和意思各举一个例子

1、介词。

因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3、介词。

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介词。把,拿(彭端淑《为学》中“以告富者”)5、介词。

凭借、按照(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太医以王命聚之”)6、介词。在……的时候(姚鼐《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7、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姚鼐《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8、通“已”,已经(司马迁《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9、动词。

认为(柳宗元《黔之驴》中“以为且噬己也”)。

3 文言文中,“以”作介词时,有哪几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4 在文言文中如何区分介词以与连词以

1译成中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由于本人文言一般,而且也毕业有段时间了,只能凭记忆回想,如果有误,请原谅以及指正~

5 文言文中“以”的几种用法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6 介词是怎么结构或者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一)介词的特征1 介词都有宾语,宾语由名词活其他成分(形容词、动词、主谓结构)充任“介?宾”一般是不可分的短语虽然有些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但不等于无宾语2 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这是介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3 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前或后在前时,介词的宾语有时可承上省略;在后时,不能省略(二)介词的功能1 从语义上看,介词的功能在于引出与动作(或状态)相关的时间、处所、人物、工具、方式、条件等,使句义的表达更为具体、准确、生动2 从语法上看,介宾短语的增添是句子结构扩展的重要手段介宾短语可以:① 作状语,形成“介宾?D(代词)”句式——位于主谓或复句之前② 作补语,形成“动?介宾”句式——位于动词之后③ 作定语,这种用例极少一种是介宾与中心语之间不用之连接,如“及时雨”“由窦尚书”“沿江一带”;另一种是用之连接,如“方今之务”“自此之后”等④ 有少数介宾短语可用左定语,修饰名词活其短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城小谷,为管仲也”(左?庄32年)(三)介词的分类,按照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1 引进与动作相关的时间2 引进与动作相关的对象3 引进与动作相关的处所4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条件、依据等5 引进动作行为原因或目的6 引进训告或言谈的内容7 引进动作行为处置的对象(四)几个重要介词1以——原本是动词:“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即是又表认为,也是动词:“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即是用法:第一种,表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例如:①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③君亦德绥诸侯,谁敢不服?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第二种,引进原因,例如:①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②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③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要注意“以”字介宾词组位置的变化:第一,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放在动词(及其宾语)后面例如: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③南方犹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⑤ 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在《左传》中有如下对比用例:①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昭公元年)②公寝,将以戈击之,乃走(昭公25年)在《孟子》中有如下对比用例:①“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梁惠王上)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同上)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①吾道一以贯之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③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就构成“是以”,等于说“因此”,例如: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以”的宾语如果在上文已经出现过,则可以省略,例如:①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②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③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无以”等于说“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以等于说“有什么可以拿来……”,例如:①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②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③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于(於、乎、诸)介词“于”有三种基本用法第一种,引进处所,根据动词的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译为“在”、“到”、“从”等,例如:①郑武公娶於申②子路宿於石门③王坐於堂上④妇人哭於墓⑥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⑦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⑧ 虎兕出於柙如果是人,则由处所转而成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于”等,例如:①问於桀溺②当仁不让於师或表示在某方面:①於事而慎於言②夫子固拙於用大矣第二种,引进比较的对象,例如:①苛政猛於虎②冰……寒於水③季氏富于周公④子贡贤於仲尼⑤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⑥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有时不是比较程度,而是指出异同,例如:⑦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与此不同⑧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与……有何不同?“於”字大致等于“于”,但是上古“于”“於”不同音,“於”原本是乌鸦的“乌”字,后来借用作“于”所以在古籍中是先有“于”,后来才多写作“於”有的古书中大致有别,但区分并不十分明显,也不很严格现在简化为“于”,两字大致无别“乎”在上古与“于”同音(“诸”既是“之于”的合音,又是“之乎”的合音,可证),因此有时也相当于“于”,例如: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在舞雩台吹风②千乗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③以吾。

7 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8 语文上介词与连词区别,区分方法以上我要语文上的区分,古文用真的

1"和、跟、同、与",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而且属兼类词,所以很难区别。

例如: [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连词) [2]弟弟跟妹妹借书。

(介词) 区别的方法有三点 (1)"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换位置而语义基本不变,而介词前后成分则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全变了。例如, [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妹妹跟弟弟都走了。 [2]弟弟跟妹妹借书。

≠妹妹跟弟弟借书。 (2)如果谓语部分有"都"、"全"、"一起"等词语,则前面的"和、跟、同、与"必是连词,例如"弟弟跟妹妹都借书",其中"跟"即为连词。

(3)如果是介词,它前面可以加上某些副词状语,而连词之前则不行。例如: [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弟弟老跟妹妹都走了。 [2]弟弟跟妹妹借书。

→弟弟老跟妹妹借书。 [注意]: "和、跟、同、与"有的分工:"和"常作连词,"同"常作介词,"跟"口语中使用,"与"书面语中使用。

例如: [1]我国同美国和日本等国情不同。 [2]你别跟我来这一套。

[3]酒与文学(文章标题) 介词与连词的区别:和、跟、与、同 (1)连词所连前后项平等并列关系,共作同一成分,位置互换而意义不变,介词则否; (2)介词前可出现修饰语(状语),连词则否; (3)介词之前成分可省略,连词则否; (4)连词所连后项之后可有“都、也、全”等,介词则否大多数情况下,连词与介词是很好区别的,关键是要把握住二者的语法特征:连词起连接作用,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词性肯定是相同的,如“跑和跳”“你或者我”;介词是介绍作用,在句子成分中,在动词谓语之前,则充当状语,之后则充当补语。 现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1、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

2、我很高兴和妈妈到超高买东西。 第1句中的“和”应该是“连词”。

“和”字前后连接的是“我”和“妈妈”,都是名词性词语。 第2句中的“和”字则应该是介词。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和”字前面多了“很高兴”这个状语。

人物生平 师于荀子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佐于赢政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被杀灭族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主要成就 政治

废分封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文化

统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经济

统一度量衡

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统一货币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社会

修驰道车同轨

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人物评价 总评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历代评价

司马迁:“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曹丕:“昔伊戾费忌,以无宠而作谗;江充焚丰,以负罪而造蛊。高斯之诈也贪权,躬宠之罔也欲贵,皆近取乎骨肉之间,以成其凶逆。”

司马贞:“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苏轼:“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李贽:“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归有光:“李斯用秦,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

王夫之:“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而贾谊以诸侯王之大为汉痛哭,亦何以异于孤秦。”

姚鼐:“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丁耀亢:“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及东门黄犬,仍思顾兔,驰心犹未死也。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或曰:扶苏何罪?夫扶苏不死,则二世不被弑,秦能亡乎?”

王士G:“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谓放勋狂而帝,文王狂而王,泰伯狂而伯,皆狂也。舜也、禹也、汤、武也、太公、周、召,皆狂也。汉高帝,狂之神;文帝,狂之圣也。此等谬论,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何哉?若以李斯、桑弘羊、吕不韦、李园、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以扬雄、胡广、谯周、冯道为吏隐外臣,亦大谬。”

曾国藩:“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孟夫子一派主张后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先法后王。”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个人作品 文学作品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李斯作品除上述散文外,还有碑铭。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书法作品 李斯书法李斯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令后人追捧。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被称为书法笔祖。

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争议 妒杀韩非

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嬴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姚贾的陷害,使秦王将韩非下狱拷打。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政,无奈秦王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李斯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曾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使得部分珍贵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史书记载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墓地和故居

李斯墓在蔡国故城的西南部,位于李斯楼东南角,是一个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阶,墓前树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

李斯的故居有两处:一是故城东门里东西大道路北,在今上蔡一中一带,面积约5000平方米。二是上蔡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李斯楼。李斯出身平民,虽然当上了楚国管仓库的小吏,得空时仍在自己院中种些蔬菜。参加劳动。其故居处尚有一口李斯浇菜的水井,后人尊称为“李斯井”。

李斯楼,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亲朋的掩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四周松柏掩映,花木丛生,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据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此涧沟中饮马,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

后世纪念

李斯被斩于咸阳后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

一条狗,两张口,谁见它,都发愁!猜谜,打一字?

“哭”字。一条狗即犬,两个口就是哭字,都发愁,更是印证了这个谜语是“哭”。1、简介五笔86:KKDU 五笔98:KKDU 仓颉:RRIK四角号码:66804...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