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打赌,急求古琴起源的知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与朋友打赌,急求古琴起源的知识。,第1张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琴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诗经》中记述“琴”的诗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等。《乐记》里也记有:“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舜作五弦之琴。”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这些记述除了说明“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琴身较短,仅有67厘米,缚琴弦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①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古琴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制琴名家辈出。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余人。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

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 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

,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 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和古筝的区别,首先在外形上,很简单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筝的通用筝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随意,但是一般情况下各个院校主要运用的古筝和演出团体用的都是21根弦。我小的时候学过的筝13弦也有过,钢丝质。但是一般没有少于这个数的,在近代。进现代的古筝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弦琴的这种特点,古琴因此也叫7弦琴,这是它的特点。还有一个古筝有雁柱,像大雁长的形状,而古琴没有。古筝演奏过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种辅调和支撑(复调与和声)演奏成为可能,而且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而且它琴体比较宽大,表现力更丰富一些。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古琴表现力不丰富,古琴也非常优秀,我们在学习中国音乐过程中,任何人必须了解一点古琴文化,作为保留最完整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它们的这种区别又是显而易见,有共同点,看起来也是横放的,首先这点看起来很像,一般人不了解右手在这拨弄,左手在这来回推拉,但是区别非常大,我们左手按压,他们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来进行音高的这种区别和变化的,而我们古筝不是这样,古筝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古筝当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区别。

先秦既有的乐器,直到清宫乐队仍在使用。这件乐器约100至165厘米长,以25弦为制,每弦以一枚弦柱支撑,弦柱可根据需要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由于瑟的弦以蚕丝为材料制成,其张力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音高的变化,在演奏前和演奏中的间隙有随时调整弦柱的必要,以保证音高的准确性。因此,瑟的弦柱不能用胶固定,否则其音准是难以保证的。瑟以“胶柱”的方式调音、演奏,都是行不通的;而以“胶柱鼓瑟”的方式做事,也往往适得相反。瑟既是古代宫廷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也是士大夫所听之乐中的特色乐器,如士大夫所听的是“竽瑟之乐”(《墨子·三辩》),即以竽和瑟为主要乐器演奏的音乐。瑟多为正式礼节场合应用!古琴它是7根弦!

瑟、筝、琴都是从先秦就广泛使用的“丝”类乐器,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组弹弦乐器。

把古筝与瑟的区顺便也说一下!区别是瑟多为二十三弦、二十五弦;而古代筝的雏形为五弦(战国),以后发展为十二弦(秦、汉)、十三弦(唐、宋),元、明时期发展为十四弦、十五弦,清代才有十六弦等。筝、瑟由于弦数不同,它们的音位排列法亦不相同。历史上瑟较多地用于宫廷雅乐活动;而筝则主要流传于民间,是雅俗共赏的古老民间乐器。

做琴第一环节就是选料。据记载唐代斫琴家雷威在刮大风时就去峨眉听树,刮大风时风吹树枝震动和琴弦有同样的原理。风吹树梢为弦。

一、古琴面板用材

斫琴的面板木料要求“轻、松、脆、滑”。其实杉木就有“轻、松、脆、滑”的特点。

1、杉木

杉:shan平声,又读sha平声。杉木分很多种,古代说的松木,有的其实就是杉木。古人认为松杉同种,也认为松柏同种。杉和松在古人眼里不像现在分的那么清楚,比如古人认为蝙蝠就是鸟,鲸鱼就是鱼。

杉树生长在海拔2500到4000米的高寒带地区。杉树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树种,也是最长寿的的树种之一。杉树分很多种,有水杉、云杉、茫杉、油杉、银杉、红豆杉、铁杉、灰杉、柔叶杉、柳杉、松杉等,在我国就有几十种。

杉树大多是常绿乔木,有的也落叶。到秋天就落叶的是一种水杉。北京日坛公园就有一株很大的水杉。小时候一有时间就去看那棵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那棵树。到现在我有时间回家还是去看看那棵树,并和那棵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还好我住朝外,离日坛公园不太远。

杉木属软木且由于材质关系如纤维松散粗壮,木材易吸水潮湿等因素,在北方干燥后非常容易裂。其实在南方也裂,但比北方几率少一些,俗称“十杉九裂”、“,裂一分深一寸”。,意思就是说杉木大多爱裂,裂1公分的宽度向下就裂10公分的深度,换算裂2公分的宽度,就深20公分了呵呵。

2、梧桐

梧桐原产我国,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梧桐因此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唐代孟郊有诗云:“梧桐相扶老,鸳鸯会双死。”梧桐在我国栽培很广,桐树分多种。梧桐又叫青桐,海南梧桐;泡桐又叫白花桐。还有美国梧桐又叫一球悬铃木,法国桐又叫悬铃木。泡桐生长速度特快但容易空心。解决空心的办法就是树苗长大约2米左右是把树经和地皮齐消掉反复2次就可以了。泡桐制琴声音不易掌握:要么空,要么闷。不让它空它就发闷,不让它闷它就发空,而且声音还容易燥要多次试验后才可掌握。

二、古琴底板用材

1、梓木,

梓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及以北的一种树,有些地方叫臭梧桐。梓木抗腐蚀性比较强,古代帝王的漆棺有的就用梓木做的。据说出土编钟的支架框架也还是用梓木做的。梓木也是制作木胎漆器的主要材料,特性不伸缩。

2、楸木

楸树又称楸子,落叶乔木。木纹密度都和梓木差不多,梓木更脆一些楸木韧度更好一些。

3、其他木材

比较适合做底板的有梓木、楸木、核桃木、杉木、榆木、椿木、柏木、白松、雪松等。其中雪松也是做小提琴的主要材料。现在也有用进口木头做底板的,如沙比利、红花梨、草花梨、巴西花梨等。

木材最好干燥木纹顺直无裂缝、无虫蛀、无结疤,如果结疤太多太大会影响按音,松透程度会差些。

木材新老

木材有新老。新木并不是不好,据记载唐代雷威就用新木斫琴。当然新木是把树伐来放上几年干透才可使用。无论新木老木做出来的新琴都会有火气。相对新木火气会大一点,也不是绝对。有老木比新木火气还大,老木这个“老”是有度的,并不是越老越好。

木材的处理

如果是新木最好是自然阴干,木头怕晒怕风怕潮。在阴凉的地方放上几年,经过四季的变化木性会稳定很多。南方木头来到北方要放一段时间,因为南方比较潮湿北方比较干燥,气候的差异木头容易裂。

三、古琴面底板粘合材料及夹具

古琴面板与底板采用胶合的方式,即使用动物胶或化学胶粘接,并需要施加足够的压力以保障粘接牢固,可以使用传统方法如布带加楔子或现代方法如各种工业夹具(如C夹、F夹等)

胶一般是动物胶。胶分三类:工业用、食用、药用。胶有米鱼和黄鱼、牛皮胶、猪皮胶骨胶鹿筋胶等。动物胶用起来比较麻烦,传统工序复杂,初学者在短时间内不易掌握。

古代合琴有单独使用骨胶或鱼鳔胶或与大漆混合成“法漆“使用;今人用白乳胶及乐器专用胶较多。

四、古琴配件材料

古琴配件包括演奏用结构配件如岳山、龈托、雁足、琴轸、琴徽,这些配件结合琴体构成古琴的发声体系;装饰辅助配件如龙龈,轸池板、护轸等,对古琴琴体起到保护和美观作用。

配件有紫檀、花梨、红木、枣木、玉石、象牙、乌木、黑檀等。

雁足、琴珍有的用犀角、牛角、象牙、翡翠、白玉、玛瑙等。

护轸配件一般用普通木料,如与底板材料一致或密度接近等,以便于古琴整体髹饰。

在古代只有小叶檀的,也就是印度紫檀。中国广东广西也有少量紫檀,现在也有大叶紫檀也就是非洲紫檀。大叶紫檀我国是在九几年才开始大量进口的。花梨又分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现在又有巴西花梨、非洲花梨等。

其实配件也是鉴别古琴年代标准之一。唐宋时配件大多用紫檀枣木,明清时大多用乌木红木等。红木也就是酸枝,酸枝又分红酸枝、白酸枝、黑酸枝。白酸枝又叫缅甸黄檀。都属红木酸枝主要产在缅甸、老挝、印度、越南、泰国,古代在我国福建广东云南也曾出产酸枝。

琴徽

琴徽以白色为上,光洁醒目的同时也比较柔和。大多用蚌壳制成,也有用黄金、象牙、白玉、珍珠、贝珠、鲍鱼壳、砗磲、白瓷等。要和漆面平凸起来的是盲人用的,以方便找徽位。琴徽以圆形为正规,不要太大不要太小。太大显得愚笨,太小显得太小气。古代宫琴一般琴徽做的比较大些以显皇家气魄。

琴徽还有做成五角形、六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等,纯属恶搞。

五、古琴漆灰材料

古琴所用漆灰主要起到保护古琴木胎体并影响古琴之音色的作用,传统上有不同种类的漆灰如鹿角漆灰、瓦灰、八宝灰等,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鹿角灰,

鹿角灰就是由梅花鹿和马鹿的角加工成的。鹿的角每年春天长出来,到秋后就会脱落。这也是鹿特有的再生能力,别的动物没有这样再生能力的。小鹿从生下来每年的角分一层岔,看鹿几岁了一般看鹿角几层岔就知道了。鹿角春天长出来是软的,那时叫鹿茸。等到秋天就会骨质化,秋后鹿角脱落了再把鹿角加工成鹿角霜。用小鹿生下来第一次长出来的角做成的鹿角霜称之为血霜又叫胎霜。

二杠角,

什么是二杠角呢?就是在鹿角分第一个岔是就叫二杠角。鹿角霜的加工方法是水煮去胶质,剩下的渣子就是鹿角霜了。

还有用牛,羊,猪骨头做灰胎得,加工方法水煮去油脂,要煮到骨头发酥为止,或煅。煅是一种加工方法,就是用火烧空的砂锅并把骨头放进去等温度达到,把骨头倒出来,向骨头上一洒冷水骨头就开了。

砖瓦灰

砖瓦灰一般用老房砖瓦,老房砖瓦经过几十年或上百年日晒风吹严寒酷暑,火气会小很多,瓦灰声音容易发虚也不耐磨损,容易脱落而且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落不易修补。

石膏灰,用熟石膏和大漆混合做灰胎。

血料灰

血料灰一般,,用猪血,猪血要经过发酵和大漆混合才可能用,传世琴中极少有血料灰的

还有就是鹿角灰里掺铜沫瓷粉螺钿屑、金银屑,不但美观而且更添加了几分金石味丝弦有金石味是很好听的。

此外在漆面底下灰胎上面撒金银、铜,就是把金银铜铂弄碎做漆面时撒上去更显得华贵。

八宝灰鹿角灰里夹杂和田白玉、翡翠、玛瑙、金、银、砗磲、绿松石、珍珠、红珊瑚等比较名贵的宝石。

六、髹饰材料

传统古琴髹饰用漆,主要是大漆;今人也同时使用合成漆类。

漆指大漆,又叫国漆、土漆、生漆、油漆。我国最早三大土特产就是蜂造蜜、蚕吐丝、树割漆。中国用漆的历史很悠久,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氏族用漆器为食器祭器,早在春秋时期用漆业就已经很发达了,此后又经过千百年的发展。

了解漆要先了解漆树。

漆树主要分布在亚温带地区在我国分布很广。漆树多生长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的地方,在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泰国、印度都有分布,但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不如我国。我国的生漆品质驰名世界每年有大量的出口,欧洲是没有漆树的。

俗语说凡漆皆黑但是漆也有相对比较,透明的、黑的、紫的、红色的、棕色的、栗壳色的不同产地的漆颜色气味及质量干燥期是不一样的。漆的质量和产地漆树的品种,漆树的年龄割漆的季节有着紧密的关系。然现在有的给漆树人工喷药加催漆剂来增加产量,但是对质量多少有影响了。

还有阳山漆、阴山漆之分。一般头几刀漆水分比较大,后几刀漆也不好。分头刀漆、中刀漆、尾刀漆。最好是在伏天割的漆当然漆树是割一年漆休息一年的还要换方位割,让漆树的伤口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愈合。连年不断的割漆不但漆的质量不好,而且还会把树给累死。

安漆的加工,又分毛生漆。毛生漆经过滤成纯生漆,在加工经太阳晒至熟漆、精致漆、推光漆、罩光漆、改性漆、快干漆、广漆、亮光漆。

目前我国各地方漆树品种大约有四五十种有大漆木和小漆木之分,大漆木寿命比较长漆的产量要比小漆木大些也比较耐寒耐旱,下面介绍一些主要品种:

介绍在我国主要产漆的地方,

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广东、台湾、海南、四川、甘肃、山东、安徽、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浙江、广西都有分布。

其中山西、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的产量比较大,下面介绍我知道产漆的地方:

陕西安康:安康漆很出名,称之为金漆。漆割出来的颜色,比较发黄金色。

四川还有北川平武巫山、青川,当然青川经过地震毁灭了大量漆树。

湖北毛坝

贵州毕节,毕节漆很出名黑度大硬度高干燥快,还有光泽好,还有金沙大方凤岗安顺。

目前我国各地方漆树品种大约有四五十种,有大漆木和小漆木之分,大漆木寿命比较长,漆的产量要比小漆木大些也比较耐寒耐旱,下面介绍一些主要品种:

大红袍漆树为小漆木原产陕西,红皮高八尺漆树为小漆木原产陕西。阳高漆大树又叫毛坝大木是大漆木原产湖北;阳高小漆树又叫毛坝小木,火罐子漆树为小漆木原产陕西;贵州红漆树是小漆木;天水大叶漆树为大漆木甘肃;云南镇雄大漆木树;白皮小漆木树原产广西,冲天小漆木树原产湖北。

稀释

生漆的稀料有樟脑油,次之松节油,生漆也溶于酒精煤油、汽油等。它们都是带有挥发性的溶剂。但是酒精、煤油对漆的破坏性比较大会改变漆性一般不提倡用,,煤油对漆的光泽比较好,非常亮,贼亮贼。,但是这个亮是暂时的一般过,2到6个月以后亮度就会消失,,漆面没有光泽非常难看。

桐油

桐油是一种天然干性植物油。又分广油和明油、生桐油熟桐油。生桐油干的比较慢,人们常说的油漆,漆是指大漆,油是指桐油。桐油也是天然的涂料,可以和大漆混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七、结构用材料

麻布(又称夏布,葛布等),是中国特产的天然织物。使用历史悠久,自然环保且坚固耐用,裱糊于古琴经过靠木漆髹饰后的胎体之上,可有效地保护木胎防止开裂并对于古琴琴弦振动有传递和吸收作用……

八、矿物颜料与有机染料

染料一般染料都是矿物质染料也有生物染料染料,有石绿、朱砂、银朱、氧化铁、黑炭、黑墨、油烟黑等;有的朱砂遇见大漆会变色发黑,由于含铁量大而与大漆产生化学反应,要经过加工处理才可使用。

九、琴弦

琴弦有丝弦、钢弦尼龙弦、纳米弦、铜包丝等。其实新的琴弦无论丝弦还是钢弦都有火气。刚上的新弦火气比较大,弹一段时间火气会小很多。有些人认为只有琴身才有火气,那是不对的。现在有的钢弦含铁量比较大,所以金属味就比较浓,弦还容易断。

(一)浙派

派 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三)广陵派

派 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 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七)诸城派

派 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九)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就找到这些,你看看吧

  2008年年底,68岁的琴家成公亮被邀请到浙江省博物馆弹琴。在他40多年的演奏生涯中,这是最不同寻常的一次经历。录音棚里,展现在他面前的琴造型古朴,通体浑厚,琴面漆灰剥落,断纹历历。琴上安的弦,由香港琴弦专家黄树志依古法所制,专为这次演奏准备。

在场的还有著名琴家丁承运和姚公白。面对即将被奏响的这张琴,没有哪位琴人能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它是浙江省博物的镇馆之宝,名叫“彩凤鸣岐”,制于大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民国古琴界就有着超凡地位,是几代琴界高人苦苦追寻的绝品。

雷琴已成

大唐开元二年,名将薛讷率大军六万出檀州攻伐契丹,大败而回。但是唐王朝对北方突厥和西方吐蕃的征战却获得了胜利。武则天当政时铭功记德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被下令销毁,工匠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这座一百五十尺高、周围一百七十尺(唐尺一尺在今293至313厘米之间)的铜铁纪念碑熔成了铁水。

辉煌的开元盛世正在开启。

而在遥远的西南蜀地,一个叫雷威的工匠拂去了琴身上的木屑,一张新琴即将完成。自隋以来,因为贵族的喜好,蜀地制琴名家辈出,雷家即是其中之一,所制之琴被称为“雷琴”或者“雷公琴”。而到了唐代,在先秦就已经广泛使用的琴基本确定了尺寸和形制。雷威是此时最著名的制琴师,传说每当大风雪降临,他就酣饮浊酒,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跑到峨眉山的深林里,听树木的声音。如果其声连绵悠扬,就选作斫琴之材。

这是一张落霞式的古琴,按照现代的度量,它通长1248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琴身两侧边沿云纹起伏,犹如天边连绵的落霞。待油漆干透,丝线安好,雷威一挥手,琴音似钟磬金石。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完美的作品之一,于是在琴腹的龙池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

这张琴被命名为“彩凤鸣岐”,语出《国语》第一卷,说的是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根据中国古代的传说,凤身上有五彩的花纹,“丹喙赤头,头上有冠,鸣则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则见”。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琴的寄托。

琴传说为神农氏做制,东汉《白虎通》有言,琴的作用是“以禁制*邪,正人心也”。 在雷威之后,同为唐人的刘籍在《琴议篇》中写道:“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始乎伏羲,成于文武,形象天地,气包阴阳,神思幽深,声韵清越,雅而能畅,乐而不*,扶正国风,翼赞王化。善听者,知吉凶休咎,国家存亡。善鼓者,变动阴阳,聚散鬼神。是以古人左琴右书,无故则不撤。琴之为义大矣哉!”

此后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心目中最崇高的乐器。到宋代,对古琴的珍爱则成了皇宫禁苑的喜好。宋徽宗在位时,宣和殿内有“百琴堂”,收藏历代古琴名琴。雷威的琴在当时已是文人争睹的珍宝。词人苏轼在《杂书琴事》中说:雷公琴“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无论王朝更迭,一代代文人始终将琴视为手边不可缺失之物,进则以教化人心,退则以消忧自娱。许多古琴毁于战乱或灾祸,但总有一些,因为偶然的幸运流传下来。

毓朗的偶遇和唏嘘

转眼已是民国九年仲春,爱新觉罗毓朗,前清的镇国将军来到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这里有座岳云别业,是他的友人、同为前清重臣的张百熙公祭之处。

张百熙对京师大学堂有开创之功,毓朗则是清廷最后一代军机大臣,两人都无力逆转旧王朝一溃千里的颓势。曾经共事的“朝廷”已成历史,此刻悼怀亡友的毓朗,心境正如周遭的景致:衰草枯树,一派萧瑟。

但在走进岳云别业大门的一刻,毓朗的心却忽然被拨动了一下——他听到了一阵疏落的琴声,正是古琴名曲《平沙落雁》。

毓朗是爱琴之人。他的爷爷、定敏亲王载铨是道光皇帝的宠臣,家中“行有恒堂”收藏的古玩丰富而珍贵,著称当世,又尤以古琴收藏最为有名。但是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定王府的收藏劫掠一空,其中就包括上百张珍贵的古琴——雷威所制那张“彩凤鸣岐”也在被劫珍宝中。

此刻岳云别业的琴音似曾相识,勾起了毓朗的遐思。他循声望去,鼓琴者竟也是一位旧同事:杨宗稷。

杨宗稷,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在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时,曾聘杨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1904年选为学部主事。不过杨宗稷生性不喜官场应酬,沉迷琴艺,拜名师,藏古琴,以琴艺琴学四海知名。又觉政治腐败,无可挽救,于是在宦海飘零十余年后,辞官回家,专心研究古琴。

杨宗稷在岳云别业抚奏的,是一张他几年前重金买下的雷公琴。当第一次看清琴上“大唐开元二年”的文字时,这位已经名动京城的琴家怅然唏嘘,仿佛一千多年瞬间急速流逝:“开元二年题名在,千二百载刹那空。”经过杨宗稷的调试,他发现此琴音色非同寻常,“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因此尤为珍爱。1914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民间称为“荷花生日”的这一天,杨宗稷为这张琴写了一首七言长诗,刻在琴背。他在诗中赞美说,雷公琴当推唐琴第一,仿佛是古代神女制成。

一曲抚毕,毓朗上前叙旧,同杨宗稷谈起20多年前家中流散名琴的往事。当他提到“彩凤鸣岐”四个字,杨宗稷一惊,急忙抱来刚收拾好的琴囊,褪下一截,赫然就是那张“彩凤鸣岐”!

三十年流落

在毓朗眼中,时隔二十年,“彩凤鸣岐”依然“徽轸如故”,只是漆面稍有褪色。琴背栗壳色漆的斑驳之处,用朱漆修补。弦路两侧隐约可见密集的小流水断纹。在三、四、五徽部位,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琴背琴名附近冰裂断纹,其余遍布小流水断纹。这是古琴表面因长年风化和弹奏震动所形成的痕迹,有如鬼斧神工。

他感慨万端,作诗道:“我持此琴三叹息,人失依旧为人得。曾存定府先人言,始信成亏两无惑。”并叮嘱杨宗稷好好保存:“天下纷纷多伟人,莫教大力负之去。”

有感于时运造化之难料,杨宗稷在“彩凤鸣岐”的琴背刻下了这一段故事。

其时正是中国的动荡年月。当年,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在京津地区大战,四川和广东也是战火纷飞。几年后,又是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杨宗稷守着他的古琴收藏,在北京的九嶷琴社教授学生,开创了“九嶷派”。同时,他把大半精力用来撰写《琴学丛书》,共计40万字,集古今琴书之大成。

1932年,杨宗稷去世。在学生的介绍之下,他的一批藏琴被售与浙江镇海人、曾任浙江和上海等地财政厅长的徐桴,其中就包括杨宗稷最珍爱的“彩凤鸣岐”。此后,又经过了抗战的硝烟,这批古琴幸而依然无恙。

1949年,身为第一届国大代表的徐桴去了台湾,收藏的21张古琴留在家乡,被后人捐到当地文化馆。1953年,镇海文化馆将包括“彩凤鸣岐”在内的14张古琴移交给浙江省博物馆。“彩凤鸣岐”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凤凰再一次鸣响

“彩凤鸣岐”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也因为在一千多年里,它一直被人抚摩弹奏。

在浙江博物馆,“彩凤鸣岐”沉默了半个世纪。一直到2008年,博物馆邀请海内名家录制古琴唱片,再一次奏响了这张历经一千三百年岁月的古琴。

香港的琴弦专家黄树志被邀请来为“彩凤鸣岐”配琴弦。黄树志按照古法,用真丝制造出“太古琴弦”,享誉古琴界。依照宋明以来的规格,他制作的琴弦分三种,标准的“太古”,较细的“中清”与加粗的“加重”。

黄树志先为“彩凤鸣岐”配上了“中清”,但是抚琴时就发现,琴音单薄,远不能达到杨宗稷所记载的“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他分析这应该是“彩凤鸣岐”的琴身所用材料比较轻薄所致,于是改上“太古”,一奏之下,顿觉声音清亮温润,悠悠不绝。

与“彩凤鸣岐”一起奏响的,是浙江博物馆藏另一张唐代古琴“来凰”,也是杨宗稷的旧藏。“彩凤鸣岐”之声阴柔圆润,“来凰”琴音古朴苍劲。

成公亮用“彩凤鸣岐”演奏了《洞庭秋思》、《阳关三叠》和《沉思的旋律》,另一位古琴名家姚公白弹《古风操》、《颐真》与《乌夜啼》。丁承运弹了一曲《平沙落雁》——正是80多年前,毓朗在岳云别业重遇“彩凤鸣岐”时听到杨宗稷弹奏的那首曲子。这是一首源于明代的古曲,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霄飘渺,鸿雁飞鸣于天际。这天朗气清的宇宙,都在隐逸高士的胸怀之中。

与朋友打赌,急求古琴起源的知识。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