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牙痛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牙痛简介,第1张

牙痛为病证名,又称齿痛,即牙齿疼痛。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多与风火、胃火、虚火循经上扰或垢秽蚀齿有关。现代医学认为多因龋齿、牙髓炎、牙周膜炎、冠周炎、牙本质过敏等病变而引起。临床上,牙痛甚而龈肿,兼有寒热者,多为风火牙痛;牙痛剧而口臭、口渴、便秘者,属胃热牙痛;牙痛隐隐,时作时止,牙齿松动者,多属虚火牙痛。

牙痛是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症状之一,遇冷、热、酸、甜等 时发作或加重,属中医“牙宣”、“骨槽风”范畴。现代医学中的龋齿、牙髓炎、根尖炎、牙周炎和牙本质过敏等多有本症状出现,任何年龄和季节均可发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气所养,而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脉湿髓气不足,风冷伤之,故疼痛也。”

针刺治疗牙痛效果良好,应与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平时注意口腔卫生。

详见百科词条:牙痛 [ 最后修订于2018/4/12 15:02:36 共174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内损为病名。出《肘后方》卷四。即内伤。因外伤引致肢体深部组织或脏腑损伤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或名内伤。该书称:“此为人卒被重物压迮,或从高处坠下,致吐下血,此伤五内故也。”《外台秘要》引《广济方》“疗从高坠下,内损瘀血”,“近效疗堕马内损”之论。究其病因,不外高处坠下、重物压迮、外力挤撞等类,或伴表伤并不严重,而内损则十分明显,或由于内因所成者。内损多发于胸腹内脏,一般有伤气、伤血、伤脏腑之区别。若伤处肿痛不明显,痛无定处则为伤气;若伤处疼痛显著,皮色发红或青紫,甚则血溢妄行,出现发热、寒战、呕吐、便血、尿血、咳血等症者为伤血;若胸胁或腹中疼痛剧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症者为伤脏腑。若伤头部,损及脑髓,则症见头晕目眩,额部有冷汗,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甚至口眼斜。治宜辨伤之部位轻重,以其所伤,或手法外治、或服药内治。若伤气者,宜服复元通气散;伤血重者,或损及内脏,则以活血化瘀为佳,可服桃仁承气汤。

详见百科词条:内损 [ 最后修订于2015/11/4 16:42:29 共4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在中医学方面,隋唐时期出现的重要中医典籍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干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唐代公私修撰的一系列本草著作。另外,还完成了几部整理、注解《黄帝内经》的典籍,如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释义》。所有这些著作,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元时期中医学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这个时期的医药学典籍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的特点。方书方面有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私修的有《苏沈良方》《史载之方》等一百余种。疾病诊断方面,有崔嘉彦的《脉诀》、朱震亨的《脉诀指掌病式图》等。妇科方面,有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等。儿科方面,有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诊方论》等。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针灸方面,有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许希的《神应针经要诀》。研究伤寒病的,有庞安时的《伤寒病总论》、朱肱的《伤寒百问》等等。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不仅内部的分科更为细密,同时也出现了代表不同理论特色的医学学派,金元时期的四大家便各有多种著作,阐述各家的医学理论。如“寒凉派”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问病式》等,“攻下派”的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等,“温补振”的李呆著有《脾胃论》等。“养阴派”的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他们的著述都从不同的侧面为丰富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謇吃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謇吃 1 拼音

jiǎn chī

2 注解

謇吃 病证名。系指口吃难于语言的病证。謇,难也。《广雅》注:“口吃难于言也。”本病的病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认为:“人之五脏六府,禀四时五行之气,阴阳相扶,刚柔相生,……若阴阳之气不和,府藏之气不足,而生謇吃……养生方云愤满伤神,神气通于舌,心损则謇吃。”参见重言与口吃条。

治疗謇吃的方剂 肾沥汤

升(切),生姜8两。主治:肾寒虚为厉风所伤,语言謇吃不转,偏枯,胻脚偏跛蹇,缓弱不能动,口言音混浊

更多治疗謇吃的方剂

古籍中的謇吃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十一、謇吃候

滞,吐纳应机。若阴阳之气不和,腑脏之气不足,而生謇吃。此则禀性有阙,非针药所疗治也。若腑脏虚损,经络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肾脏脉论第一

伏,阴气外升,升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伤,语音謇吃,不转偏枯,脚偏跛蹇。若在左则左肾伤,右则右肾伤

《普济方》:[卷九十一诸风门]肾中风(附论)

。去滓。不肾沥汤(出千金方)肾虚为厉风所伤。语音謇吃不转。偏枯脚跛謇。缓弱不能动。口。羊肾(一具)黄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卷下·续编唇口病诸候]謇吃候

《养生方》云∶愤满伤神,神通于舌,损心则謇吃。《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普济方》:[卷二十九肾脏门]总论

黄仁、神水、瞳神、胞生痰核、漏睛、暴风客热、金疳、胬肉攀睛、椒疮、火疳、聚星障、凝脂翳、肝虚雀目、云雾移睛、视瞻昏渺、中血堂、耳郭痰包、耳郭流痰、旋耳疮、耳疖、耳疮、耵耳、风聋、脓耳、耳疳、鼻窒、鼻槁、鼻鼽、鼻渊、喉痹、乳蛾、喉痈、梅核气、急喉风、急喉喑、喉菌、牙痈、《诸病源候论》、劳瘵、传尸、《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痰湿壅遏、痞满、纳差、《兰室密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濡泻、洞泻、消渴、溏糜、飧泻、鹜溏、《难经》、钠呆、《济生方》、《沈氏尊生书》

-----------------好多生僻字,不想打了,你看着给吧,500个,太多了!!!!-----------

古籍中的牙痛简介

牙痛为病证名,又称齿痛,即牙齿疼痛。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多与风火、胃火、虚火循经上扰或垢秽蚀齿有关。现代医学认为多因龋齿、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