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疔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合谷疔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合谷疔的病因病机 5 合谷疔的症状 6 合谷疔的治疗 61 内治 62 外治 7 关于手足疔疮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合谷疔的穴位 2 古籍中的合谷疔 1 拼音

hé gǔ dīng

2 英文参考

Hegu pustu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gu 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合谷疔(Hegu ding)为病名[1]。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虎口疔[1]。又名合谷疽、丫刺毒、擘蟹毒、拍蟹毒、病蟹叉、手叉发、合谷毒、虎口疽、虎口百丫、虎口、手丫刺、丫叉毒、虎丫毒、丫毒、丫指等[2]。是指生于虎口合谷穴处的疔疮[3]。

4 合谷疔的病因病机

由阳明经湿热凝结,毒聚虎口而发[2]。

5 合谷疔的症状

初起忽发**小泡,或结豆粒样硬块,焮赤肿痛,根深坚韧[2]。

6 合谷疔的治疗 61 内治

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解毒大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4]。

62 外治

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疔疮四周,留头,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疮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黄连软膏,玉露膏等;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4]。

7 关于手足疔疮

手足疔疮(ding of hand and foot deep rooted sore of hand and foot)是指生于手足部位的疔疮[3]。是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疔;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背疔;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疔;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疔。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手足疔疮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泛指多种疮疡·疔疮 4 疮疡的一种·疔疮 41 疔疮的病因病机 42 疔疮的症状 43 疔疮的辨证分型 431 火毒蕴结 432 火毒炽盛 44 疔疮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 442 针灸治疗 4421 体针 4422 挑治法 4423 火针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疔毒的穴位 2 治疗疔毒的方剂 3 治疗疔毒的中成药 4 疔毒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疔毒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疔疮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疔疮 已经自动替换为 疔毒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dīng dú

2 概述

疔毒:1泛指多种疮疡;2疮疡的一种。

3 泛指多种疮疡·疔毒

疔毒为病名[1]。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泛指多种疮疡[1]。古无疔字,丁通疔,泛指外科证情较重之多种疮疡[2]。《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疡医准绳》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籽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服触著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俱有紫疱,此疔疮也。”

历代文献以疔命名者如:满天星疔、红丝疔、烂疔、麻子疔、石疔、雄疔、雌疔、火疔、暗疔、乌茄疔、水疔、蛇眼疔、蛇头疔、水蛇头疔、蛇节疔、蛇背疔、蛇腹疔、断指疔、蛀节疔、泥鳅疔、鳅肚疔、鱼肚疔、鱼尾疔、鱼脐疔、牛疔、猪疔、牛拘疔、马疔、马口疔、羊疔、羊须疔、狗疔、牛皮疔、羊毛疔、托盘疔、穿板疔、手糟疔、松子疔、盐肤疔、浮沤疔、瓜藤疔、杨梅疔、驴马疔、蜈蚣疔、豆腐疔、水洗疔、刀镰疔、葡萄疔、冷疔、脱骨疔、血疔、卷廉疔、忘汲疔、燕窝疔、骊龙疔、腾虎疔、钉脑疔、赤疔、青疔、黑疔、黄疔、白疔、赤面疔、白刃疔、黑靥疔、紫靥疔、黄鼓疔、五疔、十三疔、三十六疔、十指疔、疫疔、人中疔、承浆疔、印堂疔、迎香疔、合谷疔、手丫疔、火焰疔、手背疔、虎口疔、指疔、螺疔、沿爪疔、中节疔、足底疔、穿心疔、颊疔、颧疔、鼻疔、镇口疔、反唇疔、髭疔、虎须疔、眉疔、对疔、正对口疔、偏对口疔、足面疗等一百余个[2]。

4 疮疡的一种·疔毒

疔毒(ding deeprooted sore)为病名[3]。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疮、疵疮[1]。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陈实功《外科正宗·疔毒论》云:“夫疔毒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

疔的名称繁多,证因各异。

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3]。

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颜面部疔毒、手足部疗疮、红丝疔、烂疗、疫疔五种。

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毒相当于颜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41 疔毒的病因病机

多因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风邪火毒,火热毒邪外发肌肤所致[3]。若火毒亢盛,内攻脏腑,则可发为疔毒走黄,是疔毒的危候[3]。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某些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局部性体表感染[3]。而疔毒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3]。

42 疔毒的症状

《外科精义》卷上:“夫疔毒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是也。” 疔毒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而得名[1]。

多发于颜面,其次为四肢躯干[1]。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1]。

43 疔毒的辨证分型 431 火毒蕴结

疔毒·火毒蕴结证(ding with firetoxi amas ent 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6cm以上,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疔毒证候[4]。

432 火毒炽盛

疔毒·火毒炽盛证(ding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疔毒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疔毒证候[4]。

44 疔毒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解毒大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1]。

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疔毒四周,留头,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毒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疮;亦可外敷黄连软膏,玉露膏等;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1]。

442 针灸治疗

注意:疔毒初起时切忌挤压和针挑患部;脓成后须切开排脓,而红肿发硬脓未成熟时则不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3]。如出现疗疮走黄现象,应及时采用综合疗法抢救[3]。

4421 体针

取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等穴为主,并根据患部所属经脉而相应加穴[3]。如生于面部手阳明的,加商阳、曲池;生于面部足少阳的,加阳陵泉、足窍阴;生于食指端的,加曲池、迎香;生于足小趾的,加听会、阳陵泉等。疔毒初起者,可用艾条薰灸患部及相应经脉上的穴位,有止痛消散作用[3]。兼高热者,加曲池、大椎;神昏者加人中、十宣[3]。

4422 挑治法

于背部脊柱(约三至八胸椎)两旁寻找丘疹样突起物乃阳性反应物,用三棱针挑治,每日1次[3]。

4423 火针

适于疔毒已成脓者[3]。用较粗针具置火上烧红,迅速对准疮头刺入[3]。可代替手术排脓[3]。

5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目录 1 拼音 2 疔疮呼脓膏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疔疮呼脓膏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疔疮呼脓膏 1 拼音

dīng chuāng hū nóng gāo

2 疔疮呼脓膏的别名

绿云膏、千捶膏

3 处方

麻油3两(以萆麻子49粒置麻油内,拈楝,去萆麻子),松脂8钱(即葱煮松),樟脑5钱,猪胆汁(大)3个,铜绿1两。

4 功能主治

疔疮,蟮拱头。

5 疔疮呼脓膏的用法用量

将松脂先置铜勺内,放火炉上熔化,乃下麻油、胆汁、铜绿熬匀,捣1000余下,2钱烘烊,倾入各药,用板搅之,愈搅药色愈绿。

6 摘录

《顾氏医径》卷六

古籍中的疔疮呼脓膏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法

凡疔疮初见急宜针刺出血将蟾酥丸或回生锭子从针孔中入上以膏药贴之用水沉膏一疔疮初起痛痒异常速宜用药发汗

《外科精义》:[卷上]论疔疮肿

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者是也。古方论之,凡有十种,华元化载之五色疔,《方》说疔疮有十三种,以至

《医心方》:[卷第十六]治犯疔疮方第二

二、三服。并单饮冷汁一、二盏弥佳。《医门方》疗犯疔肿欲死者方∶捣菊叶取汁服之,冬月取根,神验。《录验

《宋本备急灸法》:[诸发等证]附骨疽

黄帝、岐伯、孙真人治附骨疽亦如治疔疮法灸之。其附骨疽者,无故附骨而成脓,故名之。多发于四肢大节筋间,

《疡医大全》:[卷十二颧脸部]鼻疔门主论

合谷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合谷疔的病因病机 5 合谷疔的症状 6 合谷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