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痛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腹的位置 5 小腹痛的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腹痛的穴位 2 治疗小腹痛的方剂 3 治疗小腹痛的中成药 4 小腹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小腹痛 1 拼音
xiǎo fù tòng
2 英文参考hypogastric pai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lower abdominal p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小腹痛为病证名,又称少腹痛[1]。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
4 小腹的位置小腹的位置有2种说法:
1小腹指下腹部[2] 。小腹痛又称少腹痛,指下腹部疼痛[1] 。《医林绳墨·腹痛》:“若自脐以下而腹作痛者,名曰小腹痛。”
2小腹指下腹的中部[3]。小腹痛指脐下正中部位疼痛[4] 。少腹指脐下腹部两旁,见《伤寒直格》卷上[5]。少腹痛指脐下偏左或偏右部位疼痛[4] 。《医学从众录·心痛续论》:“小腹两旁谓之少腹”
5 小腹痛的治疗如气滞用四磨汤;血瘀用手拈散;寒郁以二陈汤加干姜、吴萸、苍术、厚朴;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沉寒以理中汤加附子、肉桂、吴萸、茴香;气陷以二陈汤加升麻、柴胡、干姜、当归;若醉饱行房,小腹胀痛,用当归、芍药、川芎、柴胡、青皮、吴萸、甘草之类[1]。
《景岳全书·杂证谟》:“下焦小腹痛者,或寒或热,或食或虫,或血或气逆,皆有之。凡闭结者,利之下之,当各求其类而治之。”
《证治汇补·腹痛章》:“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有沉寒下虚,有积热内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劳损伤,俾中上二焦清纯之气,下陷于至极之地,郁久不舒,痛连阴器,久则元气愈虚,不能归复本位,所以能痛无止耳。然肝主疏泄,不利峻补,总宜调补气血为主。”
6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气郁·六郁 41 气郁的病因病机 42 气郁的症状 43 气郁的治疗 5 湿郁·六郁 51 湿郁的病因病机 52 湿郁的症状 53 湿郁的治疗 6 痰郁·六郁 61 痰郁的病因病机 62 痰郁的症状 63 痰郁的治疗 7 热郁·六郁 71 病因病机 72 症状 8 血郁·六郁 81 血郁的病因病机 82 血郁的症状 83 血郁的治疗 9 食郁·六郁 91 食郁的病因病机 92 食郁的症状 93 食郁的治疗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六郁的方剂 2 治疗六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六郁 4 治疗六郁的穴位 5 六郁相关药物 1 拼音
liù yù
2 英文参考six stagnation diseas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六郁(six stagnation diseases[1])为病证名[2]。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2][1]。出自《丹溪心法·六郁》。
《医学正传·郁证》:“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
4 气郁·六郁气郁(qi stagnation[1])为病证名[3]。六郁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中医药学名词》(2004):气郁是指气郁结而不得疏泄发散的病理变化[4]。
《中医药学名词》(2010):气郁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的郁病[1]。
41 气郁的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3]。
42 气郁的症状《丹溪心法·六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
《证治汇补·郁证章》:“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
43 气郁的治疗治宜行气解郁[3]。《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3]。
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3]。
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3]。
5 湿郁·六郁湿郁(damp stagnation[1])为病证名[5]。是指湿浊内停,郁而不散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一[5]。见《丹溪心法》卷三。
51 湿郁的病因病机因外感湿邪,郁而不散所致[5]。
52 湿郁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雾露风雨坐卧,湿衣湿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卧,阴寒则发,脉沉涩而缓,是湿郁。”
53 湿郁的治疗治宜除湿解郁,用湿郁汤、渗湿汤或升阳除湿汤等[5]。
6 痰郁·六郁痰郁(phlegm stagnation[1])为病证名[6]。是指痰气郁结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一[6]。见《丹溪心法》卷三。
61 痰郁的病因病机因痰气郁结所致的病证[6]。
62 痰郁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
63 痰郁的治疗治宜涤痰解郁[6]。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6]。
7 热郁·六郁火郁(fire stagnation[7][1])为病证名[8]。即火热性的郁证[8]。
《中医药学名词》(2004):火郁是指火邪郁阻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4]。
《中医药学名词》(2010)火郁又称热郁,是指火热内郁所致的郁病[1]。
71 病因病机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而化热[9]。
72 症状主症有头痛、口干苦、情绪急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等[9]。
8 血郁·六郁血郁(blood stagnation[1])为病证名[10]。是指暴怒、挫闪、劳役过度,导致血气郁结所致的郁病[1]。为六郁之一[10]。
81 血郁的病因病机此病证因暴怒、挫闪、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10]。
82 血郁的症状《丹溪心法》卷三:“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盛怒叫呼,挫闪,饥饱劳役,致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是血郁。”
83 血郁的治疗治宜和血解郁[10]。用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10]。
9 食郁·六郁食郁(food stagnation[1])为病证名[11]。是指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一[11]。见《丹溪心法》卷三。
91 食郁的病因病机因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11]。
92 食郁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酸嗳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是食郁。”
93 食郁的治疗治宜消食解郁[11]。用食郁汤,或二陈汤合保和丸等[11]。
10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名·不得卧 5 症状名·不得卧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不得卧的穴位 2 治疗不得卧的方剂 3 治疗不得卧的中成药 4 不得卧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不得卧 1 拼音
bú dé wò
2 英文参考imcapability of supina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不得卧:1病名;2症状名。
4 病名·不得卧不得卧为病名,指不寐[1]。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详见不寐条。
5 症状名·不得卧
不得卧为症状名,指不能平卧之症[1]。《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参见喘:喘为病证名,指呼吸急促[2]。《说文解字》:“喘,疾息也。”疾,指快速;息,指一呼一吸[2]。疾息,即表示呼吸次数比正常人快速急迫[2]。《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以五脏病证皆可致喘[2]。《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迫而为喘也。”《丹溪心法·喘》:“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医碥·喘哮》:“喘谓呼吸迫促,劳动之人多有之,如奔走则气喘是也。其在病机,则气之上奔也。古人又以短气名之,谓呼吸之气短促也。然有实喘虚喘之分,所当详辨。实者有邪,邪气实也;虚者无邪,正气虚也。实喘之状,张口抬肩,摇身撷肚,胸胀气粗,声高息涌,惟呼出之为快也;虚喘之状,气少而不续,慌张短怯,声低息微,皇皇然若气之欲断,似喘不抬肩,似 而无痛,呼吸虽急而无痰声是也。”《医宗必读·喘》:“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阴虚而火来乘金者,壮水为亟,六味地黄丸;风寒者解其邪,三拗汤、华盖散;湿气者利其水,渗湿汤;暑邪者涤其烦,白虎汤、香薷汤;肺热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栀苓;痰壅者消之,二陈汤;气郁者疏之,四七汤;饮停者吐之,吐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火实者清之,白虎汤加瓜萎仁、枳壳、黄芩神效;肺痈而喘,保金化毒,薏苡仁、甘草节、桔梗、贝母、防风、金银花、橘红、门冬;肺胀而喘,利水散邪……肾虚火不归经,导龙人海,八味丸主之;肾虚水邪泛滥,逐水下流,《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
6目录 1 拼音 2 《博爱心鉴》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观聚方要补》卷一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种痘新书》卷十二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玉案》卷五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外科正宗》卷四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易简方便》卷四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片玉痘疹》卷三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医学集成》卷三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104 摘录 11 《博爱心鉴》卷上 111 保元汤的别名 112 处方 113 功能主治 114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115 注意 116 各家论述 117 摘录 12 《会约》卷十二 121 处方 122 功能主治 1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124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保元汤 1 拼音
bǎo yuán tāng
2 《博爱心鉴》 21 处方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22 功能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
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
24 备注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
25 摘录
《博爱心鉴》
3 《观聚方要补》卷一 31 处方桂枝6克 白术 人参各3克 黄誊25克 当归25克 生附子2克
32 功能主治主中风虚脱,卒然昏迷,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肾气易动而燥者,加芍药、地黄。
3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34 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一
4 《种痘新书》卷十二 41 处方炙耆3钱,人参1钱5分,炙草7分,川芎1钱,肉桂1钱,白术1钱。
42 功能主治痘顶陷皮薄而软者。
4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气不行,加木香。
44 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
5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51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黄芩、阿胶、杜仲。
52 功能主治妇女出痘脓期。
5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4 摘录《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6 《玉案》卷五 61 处方石斛1钱,巴戟天1钱,人参1钱,白茯苓1钱,黄柏7分,柴胡7分,甘草7分,地骨皮7分,黄连1钱2分,荆芥6分,知母6分,升麻6分。
62 功能主治赤白带下,久久不愈,气血亏损。
6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加大枣2枚,水煎,空心服。
64 摘录《玉案》卷五
7 《外科正宗》卷四 71 处方人参1钱,黄耆1钱,白术1钱,甘草3分。
72 功能主治助脾健胃。主痘痈出脓之后,脾胃虚弱,脓清不敛者。气血虚弱,痘痈留经络中,发无定处肿不红。
7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金鉴》有当归一钱。
74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8 《易简方便》卷四 81 处方肉桂2钱,生耆4钱,生甘草1钱。
82 功能主治阴疽。
8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84 摘录《易简方便》卷四
9 《片玉痘疹》卷三 91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牛蒡子、木香、防风、白芷、青皮、官桂、当归、生地、麦冬、桔梗、连翘。
92 功能主治补气。主血虚气实,血至而气不至,痘起发四周红活有水色,中心顶陷不起者。
9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上以大枣、莲肉、糯米为引,水煎,空心服。
94 摘录《片玉痘疹》卷三
10 《医学集成》卷三 101 处方苍术、黄柏、当归、独活、灵仙、加皮、防己、牛膝、姜、酒。
102 功能主治内因湿热,致成湿脚气,肿而又红。
10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
热盛,加芩、连。
104 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11 《博爱心鉴》卷上 111 保元汤的别名参耆汤、参耆饮、保元丹
112 处方人参1钱,黄耆3钱,甘草1钱,肉桂5分至7分。
113 功能主治补气温阳,滋养益气,扶弱补虚。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光)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气血不足,婴儿怯弱,痘毒内陷,面色苍白,气陷久泻,肢体无力,肺脾虚弱,恶寒自汗。
114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参耆汤(《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参耆饮(《简明医彀》卷六)、保元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115 注意血热毒壅之火证禁用;禁忌生冷。
116 各家论述1《博爱心鉴》: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耆,助阳须凭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命之巅危。
2《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参、耆非桂引道,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
117 摘录《博爱心鉴》卷上
12 《会约》卷十二 121 处方熟地35钱,枣皮2钱,山药1钱半,菟丝子(炒香,捣碎)23钱,五味3分,益智仁(酒炒)1钱,附子1钱半,肉桂12钱。
122 功能主治补阴固涩。主肾虚无火而下焦滑遗者。
123 保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净肉)2钱,或加乌梅2个;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吴茱萸之属。
124 摘录《会约》卷十二
古籍中的保元汤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小儿门]附∶小儿病机草∶暑月,六一散、清暑益气汤,体薄清贵者,只用保元汤,随证加减。内伤乳食,气壅遏者,二陈汤加山楂、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保元汤方。多京枣三枚。)归脾汤治心脾郁结。经癸不调。保元汤加白术、茯苓、酸枣仁、远志肉、当归身、桂圆肉、
《寿世保元》:[卷八痘疮]起胀治法保元汤人参(去芦二钱)嫩黄(三钱)甘草(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温服。一当起胀而不起。用穿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亦切不可用寒掠之药,恐伤脾胃,为害不小,须以保元汤,或六物煎之类为主,因证加减,以培养之。一、痘
《古今医鉴》:[卷之十四痘疹]出痘三朝方药例小腹痛简介
本文2023-10-07 14:26: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