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拔罐是怎么发展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刮痧拔罐是怎么发展的?,第1张

刮痧疗法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疗法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时代,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的一种,薪火相传,沿用不废。宋代王裴《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桃草子”。《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它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外感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夏法”。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如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又如,杨清叟的《仙传外科秘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虞博的《医学正传》、龚廷肾的《寿世保元》、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等均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至清代,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在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例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纱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有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此二书成为能使刮痧跃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从此,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有十多部,其他著作中记载刮痧医术的则更多。

谈到刮痧的疗效,“出痧”是至关重要的。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称为“出痧”。这是一种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需作特殊处理。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斑的现象,这种血凝块不久即能溃散消失。“痧”,用现代显微镜去观察,是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瘀血,这种人为的“创伤”,正是西医学无法理解和无法接纳之处。既然是治病,理所应当为人祛病消痛,为什么还往身上再添新伤?而中医的理论解释是: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痧”正是一种病邪的排泄产物。“出痧”则意味着“给邪以出路”,从而改善气血平衡。

从现代病理生理学的角度看,刮痧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从整体上协调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这种整体平衡观正是中医科学的内涵。“出痧”的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相反,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

刮痧于人体,可以起到促进代谢、排出毒素、舒筋通络、调整阴阳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瓷碗的边缘、小汤勺、铜钱、玻璃或苎麻等不易损伤皮肤的器具,蘸食用油、酒、清水或油脂,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反复刮拭,直到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瘀血斑块的现象,以解除病痛、治疗疾病的民间自然简易治疗方法。它多应用于治疗发生在夏季和秋季的疾病,如中暑、风热感冒、肠胃消化道病症等。

现代的刮痧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遵循经脉的运行和病变特点,用特制的刮痧仪或水牛角刮痧板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润滑剂,在古人刮痧基础上进行更为广泛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由于刮痧疗法具有防治疾病,保健强身,无须服药,简便易行而且见效甚快的特点,深受医患者欢迎。

“拔火罐”也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其起初只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容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的,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普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到了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简。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

同时在吴尚先的著作《理瀹骈文》以及祁宏源的《外科心法要诀》中,对于我国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等,介绍得就更为清楚了。

刮痧拔罐,作为中国医学的瑰宝,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历程。以其简便实用的特点被人们所崇尚,并在未来的人类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身边的人总会因为身体困乏虚弱而去拔火罐,每次拔完火罐之后就通体舒畅。那么我国的拔火罐技术最早起源自哪里?根据历史的记载,我国的拔火罐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但是只是略有提及但不正式。直到后来唐朝的时候,才把拔火罐作为一种正式的疗法记载到中医典籍中,所以拔火罐的技术最早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跟疾病作斗争所总结出来的疗法。

一、拨火罐的操作步骤

拔火罐之前要先做好背部和拔罐的清洁工作,要保证拔罐是干净无物的。然后把酒精棉球点燃了放到拔罐当中,之后将酒精棉球拿出来,快速的把火罐放到背上。然后反复的拔罐再吸罐多次,直到皮肤表面出现潮红为止。拔罐一般不会对人体的皮肤造成影响,只会留下一些痕迹的罐印。拔罐根据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4种手法,分别是闪罐,走罐,刺络拔罐和留罐。

二、拔火罐的原理

拔罐的主要工具,就是罐子跟火。火在罐子里燃烧会产生部分氧气,燃烧所产生的热气会使罐内的气体迅速膨胀,从而使罐内的气压比罐头外面的气压大一点,形成负压状态。所以才能吸附在人体表面,导致人体的局部表皮产生淤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消除水肿,祛除疼痛以及散发风寒等作用。拔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中不断的进行操作实践而得出的一套促进人体健康的治疗手法。所以普通人在家里不要轻易尝试,如果穴道的位置没有找好很容易引发身体损伤。

三、拔火罐的医学意义

拔火罐技术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大进步,它将物理与医学结合从而促进人体血液的流通。除了中国人热衷于拔火罐,西方的运动员也特别喜欢拔火罐。由此可以看出,拔火罐在世界各地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古医学中,拔罐被叫做杯吸,巴比伦的医生日记上就出现了健康神尼努塔或阿达尔手持杯吸术器械的形象。牛角杯、玻璃杯在都曾是杯吸的主要工具,19世纪则出现了注射器与吸杯相结合的新式器具。日本、印度也有拔吸式疗法的记载。

中国有关拔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且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手术方式。直到唐代的《外台秘要方》才正式把拔罐当做一种疗法来记述。而中医典籍中也并没有将拔罐纳入传统的医疗体系中。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扩展资料:

火罐疗法是利用燃烧时消耗罐中部分氧气,并借火焰的热力使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除罐内部分空气,使罐内气压低于外面大气压(统称负压),借以将罐吸着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

火罐法其吸拔力的大小与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内燃火的温度和方式、扣罐的时机与速度及空气在扣罐时再进入罐内的多少等因素有关。如罐具深而且大,在火力旺时扣罐,罐内热度高、扣罐动作快,下扣时空气再进入罐内少,则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则小,可根据临床治疗需要灵活掌握。

参考资料:

-拔火罐

-火罐疗法

  埃及的《埃伯斯伯比书》记载,古埃及人在公元前 3000 年已经开始拔罐。

古罗马的资料表明,在公元前9世纪,古罗马就会拔罐来缓解身体不适。

中国最早关于拔罐的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我国公元前600年左右用拔罐来治病。

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拔罐是舶来品。那么远的时代不可能有文明之间的相互传播。是谁传给谁,暂无可考。一般认为是我国的拔罐是传统医学自创的。而且在传播和弘扬拔罐疗法方面,中医出的力最大,影响力自然也最大。所以,现在国际上都认为,现在我们使用的拔罐疗法,是源于中医的疗法。

在西方古医学中,拔罐被叫做杯吸,巴比伦的医生日记上就出现了健康神尼努塔或阿内达尔手持杯吸术器械容的形象。牛角杯、玻璃杯在都曾是杯吸的主要工具,19世纪则出现了注射器与吸杯相结合的新式器具。日本、印度也有拔吸式疗法的记载

中国有关拔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且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手术方式。直到唐代的《外台秘要方》才正式把拔罐当做一种疗法来记述。而中医典籍中也并没有将拔罐纳入传统的医疗体系中。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问题一:拔火罐的原理?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梗,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拔火罐也讲辩证

刁老师等专家特别谈到了拔火罐的一些禁忌,如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而对于某些人群,则属于拔火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头部、心脏处要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否则将适得其反。

作为传统的中医外治法,拔火罐同样要讲辩证。比如治疗头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疗,这时就要分清症候,在前额及太阳穴拔火罐,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头痛较剧者,可选太阳、阳白、中冲等穴;高血压性头痛可选双太阳、印堂;如果胀痛以前额为剧者加双攒竹;疼痛以头顶为甚者加百会;颈项活动不便者加双风池;眩晕、眼花、耳鸣等症状突出者加双头维穴。这时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操作的了,需要医生指导下,按照中医>>

问题二:拔罐子的原理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脏腑等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经即径,如通达各处的路径;络即网,如错综连缀的网丝。经是纵行的干线,络是横出的旁枝,它们互相贯穿在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从而或深或浅地把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等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协调运作完成各项复杂地内在功能。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背景下,古人将其比为流经中国的十二条大河。经脉的命名和分布在经脉的范围内,计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类。十二经在六脏(含心包络)六腑的统摄下,各自建立一经。由于经脉与脏腑有直接的联属关系,同时阴经与阳经之间又有一定配偶,在整个体系中占据主要位置,故又称“正经”。 这十二条正经,六条是分布在上肢和躯干的,即手六经,还有六条是分布在下肢和躯干的,为足六经。阳经和一部分阴经都上达于头部。又由于人的肢体都有内、外侧两边,而分布在内侧的属阴,分布在外侧的属阳。 于是把手六经中三条分布在上肢内侧一边的叫手三阴经,另三条分布在上肢外侧叫手三阳经;同样,在下肢内侧的三条叫足三阴经,外侧的三条叫足三阳经。 由于古人把易学中阴阳概念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复杂情况,常常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把阴分为少阴(阴气初生)、太阴(阴气大盛)、厥阴(太少两阴交尽);把阳分为少阳(阳气初生)、太阳(阳气木盛)、阳明(阳气盛极)。 手足各六经根据不同的情况把阴阳的三个阶段适当分属,于是就有了十二种不同的名称。又由于十二经与十二脏腑是有直接联属的,再在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上把所联属的脏腑名称加上去,就成为如右所列的十二经脉名称了;十二经还有阴阳、表里配偶的关系,在生理和病理上,能互相亲联和影响。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名称是:督脉、任脉、带脉、阳跷、阴跷、阳维。这八条脉的特点上:一、即不与脏腑直接联属,也没有阴阳配偶,所以叫奇经。二、八脉当中,只有督、任两脉有其自己的腧穴,其余六脉的腧穴都是寄附在正经上。三、八脉的命名,是根据其作用和分布的部位而定的。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生理方面:气血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但必须靠经络来运转,周流不息达到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目的。十二经脉在以各个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将人体的脏腑和在外组织、四肢、百骸等都联系起来,以进行整体的循环,发挥其固有的作用。一般而言,“营”、“卫”的功能活动是与经脉分不开的。卫气散布在经脉之外、属阳;营气运行在经脉之内,属阴。 此外还有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阴 、等六脉和经别,以及若干络脉,都是错综贯穿在老一辈四经之间,共同完成功能活动。 病理方面:经络的功能正常,能够抵御外邪、保卫身体;一旦其功能失常,外邪就能通过经络的传递,由表入里、由上传下,使人致病,并反映到体表。 治疗方面:自古迄今无论用药内治,还是用针灸外治及传统养,在处方选穴上,没有不把经络作为根据的。以用药内治而言,立方选药,都须明确病属何经,然后才依药物的归经法则而选药。在养生方面“内气”则按经脉自运如:心理养生之小周天即按任督脉路线走行的。 1、负压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抽气拔罐,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 ,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 作用,使热寒得以交换。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

问题三:拔罐的主要原理是什么啊? 1、中医上拔火罐的原理: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2、西医上拔火罐的原理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 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 ,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3、如何拔 不推荐大家随便那杯子竹筒什么的,买一套真空管来吧,最多50元,绝对对身体好。虽然有些说法里面真空拔法不如用火,但是毕竟方便易行,推荐大家还是用真空管 4、拔火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颜色的意义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 有时拔后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风症。 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5、拔火罐的时间 一般在5-10分钟左右,似乎不是越久越好,不建议时间太长 拔火罐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编辑本段]拔罐方法 1留罐法 2 走罐法 3 闪罐法 4 刺血拔罐法 5 留针拔罐法

问题四:拔罐的效果与原理是什么? 拔罐疗法的治疗原理

1、机械 作用。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 ,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 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3。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两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 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效果还是不错的

问题五:拔火罐的物理原理就是为什么吸在皮上 拔火罐的原理是通过物理的 和负压,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 功效为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原理:

气体的热胀冷缩,加热罐内气体使其彭胀,压皮肤后冷缩使内部气体压强变小

大气压强或者身体内部压强大于罐内气体压强使其吸住皮肤

问题六:拔火罐的原理是什么?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火罐疗法又称“角法”,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 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

问题七:拔罐的机理是什么 有的学者发现,拔罐所产生的局部吸力,可造成所吸拔部分的浅层组织发生被动性充血,有助于改善机体组织间的营养状况,调整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同时,拔罐的局部 还可通过外周神经系统反射到大脑皮层,使其兴奋性增强,从而有助于病症的康复。另有针灸工作者认为,拔罐疗法有自溶血治疗作用。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皮内出血,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进入体循环,调整全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最近,通过对实验动物模型(大白兔)臀部以药罐拔治试验发现,加负压组的动物131碘的吸收率明显地高于未加负压组。表明,药物一方面可借负压使毛孔、汗腺等开放,药液的渗透可循穴位、经络而弥散,另一方可通过负压所致的局部瘀血,加强引邪出的作用。从而达到新的生理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贮药罐的作用原理。总之,拔罐疗法无论在工具改革、临床治疗乃至机理研究在现代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也毋庸讳言,与刺法、灸法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穴位 法相比,拔罐疗法的研究,特别是较高层次研究,仍是薄弱的一环。希望海内外针灸工作者能够对此引起更大的重视,使这一独特的疗法放射更为璀灿的光彩。拔罐的操作方法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 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拔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扩展资料

中国有关拔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且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手术方式。直到唐代的《外台秘要方》才正式把拔罐当做一种疗法来记述。而中医典籍中也并没有将拔罐纳入传统的医疗体系中。

在西方古医学中,拔罐被叫做杯吸,巴比伦的医生日记上就出现了健康神尼努塔或阿达尔手持杯吸术器械的形象。牛角杯、玻璃杯在都曾是杯吸的主要工具,19世纪则出现了注射器与吸杯相结合的新式器具。日本、印度也有拔吸式疗法的记载。

-拔火罐

刮痧拔罐是怎么发展的?

刮痧疗法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疗法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时代,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的一种,薪火相传,沿用不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