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针灸推拿正骨考证难吗?
学针灸推拿正骨考证不难,出师后一般都会通过考试,我表哥在北京仁济骨伤诊疗中心正骨培训的,7天手法课+30天正骨门诊部实习课7800元,是一次付费学会为止。学员90%时间是在门诊部里动手操作,是在正骨门诊部里教。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下颌复位手法至今还用于临床;《理伤续断方》中记载的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和肩、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圣济总录》进一步总结了正骨推拿和用药封裹、膏摩等骨伤的综合治疗方法。 可以去上百度看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推拿 31 推拿手法 311 推法 312 拿法 313 按法 314 摩法 315 揉法 316 擦法 317 搓法 318 摇法 319 捻法 3110 点法 3111 抖法 3112 拍法 32 推拿的分类 4 正骨八法之一·推拿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推拿 1 拼音
tuī ná
2 英文参考massage
3 ·推拿推拿即 ,古称按蹻[1]。又称乔摩、矫摩等。是医生用手或上肢协助病人进行被动运动的一种医疗方法[1]。推拿具有调和气血[1],疏通经络[1],滑利关节,促进新陈代谢[1],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抗病能力[1],促使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1],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症中。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掐、搓、摇、㨰、抖等法[1]。常用于关节炎、神经痛、软组织损伤和其他多种疾病[1]。《灵枢·九针论》:“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 醪药。”
推拿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以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体体表通过经络、穴位与内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内脏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对体表经络、穴位进行推拿 ,也可以通过经络将治疗疾病的“信息”传达给有病的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31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常见手法有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摇法、㨰(扌衮)法、击法、摩法、擦法、扳法、捍法和一指禅推法等。推拿手法不仅限于用手操作,也可以用脚、前臂肘部,或凭借专门的推拿器具进行。还可以辅以特制的药膏如 膏、 乳、冬青油、红花油、麻油、滑石粉、生姜水或其他润滑剂等介质。
推拿的常用手法有下面几种:
311 推法推法是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该手法适用于头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舒筋通络的功能。
312 拿法拿法是以大拇指与其他四指中的任意一指或几指相对,提拿起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一拿一放地交替进行。适用于颈项、肩背和四肢。其功能为开窍醒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
313 按法按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着力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压之,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痉挛、调理关节的功能。
314 摩法摩法是以手掌附着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环形移动抚摩。多用于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具有缓止痛、调和气血、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315 揉法揉法是以手指、鱼际、掌根及手掌,在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适用于头面、胸腹、四肢,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化瘀止痛、调中和胃的功效。
316 擦法擦法是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质,如红花油、葱姜水等。该法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祛风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317 搓法搓法是以两手掌夹住病人的肢体,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动的过程中,作上下的往返移动。该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多用于四肢,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
318 摇法摇法是医者一手抓住患者肢体的远端,另一手扶住被摇的关节(肩关节、腕关节、髋关节),以该关节为支点,作肢体最大范围的环形往复摇动。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多用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以及肩周炎等。
319 捻法捻法是以拇指与食指、中指或食中指相对,捏住患者的手指或脚趾,作搓揉的动作。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多用于半身不遂、颈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
3110 点法以指端、指间关节或肘部按压在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常用于脘腹部、背腰部和四肢。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脏腑、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肚腹疼痛、四肢疼痛等症。
3111 抖法点法是以双手握住病人肢体的远端,用力作快速、连续、小幅度的上下颤动。具有通经络、理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使用。
3112 拍法拍法是以手五指微曲,形成空心虚掌,稍用力在病人的患处作拍打动作。常用于颈肩、腰背、四肢。具有疏理气机、活血通络的功能。
32 推拿的分类以操作者的不同,可分为自我推拿和被动推拿两大类。自我推拿主要用于保健强身,又可分为眼保健 、四肢保健、宽胸法、健胃法、安神法、十二段锦、铁档功等。被动推拿主要用于防治疾病,有小儿推拿、正骨推拿、指压推拿、气功推拿、一指禅推拿、宽喉法等分支。
4 正骨八法之一·推拿1、双桥罗氏正骨手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双桥老太太”罗有明,近代受其亲传的有罗淑兰、王成玉等。罗氏正骨的思想为:正骨、正筋、正肌。其手法以稳、准、快为主要特色。罗氏正骨手法摸触诊法判断病情方式就有22种。
(摸、单拇指触诊法、八字触诊法、三拇指定位触诊法、中指无名指触诊法、立指检查法、全指掌触诊法、指掌背部触诊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扳压触诊法、拇指食指二指检查法、痛点处压法、摸畸形、触摸中断法、触有棱骨法、触尖突法、三点定位检查法、触摸骨擦音法、异常活动定位法)
2、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是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冯天有教授借鉴民间罗有明中医正骨手法,结合现代医学和生物力学原理创立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获得全国科技大奖赛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治疗原理是抓住了病损部位微细解剖位置变化的情况,按照“骨错缝”、“筋出槽”的原理。根据各种病损病因,病理的不同特点和较确切的解剖学定位,以轻巧的脊椎(定位)旋转复位手法,有的放矢地使病变软组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和形态施以手法;
同时还可以缓解肌肉痉挛,调节神经反射,加强血液及淋巴循环,增进组织新陈代谢,因而能消肿止痛,促进损伤组织的迅速和修复,从而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
3、宫廷正骨手法
起源于1644年的清代上驷院绰班处的宫廷正骨术,是以清代蒙古医生治疗跌打损伤、关节脱臼为基础,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诊疗体系。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式的传承人为刘刚。
宫廷正骨的基本手法部分将纷繁复杂的推拿手法归纳为推、拿、按、摩;点、打、揉、搓;滚、摇、捋、抖;伸、震、拨、转;戳、扳、归、散等20种。
主要特点为:轻、柔、透、巧、手法动作轻,力量柔和,讲求用巧劲儿手法,力度能直达病处,动作轻柔舒缓,刚柔相济轻松舒服地治愈疾病。
4、京西正骨手法
京西正骨名家李万禄,是现在海淀区山后北安河西埠头人。民国时称宛平五区。门城地区是宛平六区。李万禄生于庚子年,从小拜一道士学习武当功夫。
上个世纪20年代,又到张家口拜武术名家黄国标门下。黄先生开一药房,专治跌打损伤,接骨正骨。其接骨丹,接骨膏,生肌散药效奇特。其推拿接骨法更是手到病除。李万禄得到乃师真传。
正骨历史
据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早在先秦时代,正骨奇术就已经出现了。在2000年的历史中,这项朴素的技术在民间代代相传,随着民间医师大量实践,针对不同部位、不同骨伤的手法开始渐渐成熟起来。
医生通过伸拔、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通过这些手法,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来治疗患者患部疼痛,错位,突出等颈椎病、腰椎病问题。
无论是骨折、关节脱位或软组织损伤,在诊疗整复时,都要掌握稳、准、轻、和两轻一重、三定点的手法。
-双桥正骨
北京石景山八大处中西医结合医药-京城骨科四大流派齐聚八大处
何坤,中医执业医师,出生于广东中医骨伤世家,著名中医正骨专家、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医堂专家。擅长于人体脊柱相关疾病和中风偏瘫后遗症康复。毕业于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部,精通于人体解剖和生物力学!从事中医正骨20多年,香港骨伤学会委员,中华推拿学会、中国脊椎相关疾病学会委员,创立有“脊椎病因学说”。曾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举办中医正骨推拿培训班30多期,为全球培训了数千多名中医正骨推拿师。
隋唐时期,推拿疗法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在医学分科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根据《唐六典》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有按摩博士20人,按摩师120人,按摩生100人。
隋代大业年间(605—617),太医博士巢元方撰写了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该书的特点是各病证之后均不列方药,而是附以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其中包括大量的按摩法(主要是自我按摩法),这些按摩法结合肢体导引,既可对症施治,又能养生防病。
唐代改太医署为太医院,对按摩科人员进行了调整,设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增设按摩工16人,还有按摩生15人。当时的按摩博士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按摩科培养的对象不仅要承担临床治疗任务,还要负责宫廷保健,指导皇室成员的导引养生活动。当时的正骨科也隶属于按摩科,所以在按摩手法中也包括了一部分骨折整复手法。唐代中期蔺道人撰写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最早的骨伤科专著,现存的《理伤续断方》是其残卷,书中提出的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即“揣摸”、“拔伸”、“撙捺”、“捺正”,对后世正骨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我国医学史上曾被誉为“亚圣”、“药王”,按照新唐书和旧唐书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推算,他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682年,终年140岁。在他撰写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除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内容外,对当时的推拿疗法也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总结,分别对内科、儿科、妇科、骨伤科疾病的推拿疗法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
《千金要方》说:“治小儿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摩膏方:甘草、防风各一两,白术二十铢,雷丸二两半,桔梗二十铢。右咀,以不中水猪油一斤煎为膏,以煎药,微火上煎之,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过,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关于内科疾病的手法治疗,《千金要方》介绍了“治肠随肛出转广不可入方:生栝蒌根取粉,以猪脂为膏,温涂,随手仰按,自得缩入”;“蛔心痛”,“以手按而坚持之,勿令得移”。对于妇产科疾病,《千金要方》说:“治妇人阴下脱若脱肛方:羊脂煎讫,适冷暖以涂上。以铁精敷脂上,多少令调。以火炙布暖,以熨肛上,渐推纳之。末磁石,酒服方寸匕,日三”;“治逆生方:
以盐涂儿足底,又可急搔之,并以盐摩产妇腹上即愈”。《千金要方》还介绍了急性腰扭伤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手法治疗经验:“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徐牵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止便瘥”;“治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即急出,恐误啮伤人指”。
《外台秘要》为唐代医家王焘于公元752年撰写,书中介绍了很多手法治疗的内容,如心绞痛的手法治疗:“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疗心痛,痛及已死方:高其枕,拄其膝,欲令腹皮蹙柔,令其脐上三寸胃管有倾,其人患短气,欲令人举手者,小举手问痛差,缓者止”。
手法医学在唐代已经传入海外。日本文武天皇大宝二年(702)颁布的“大宝令”中规定的按摩科编制与我国唐代的编制完全相同。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当时的政府对中医和推拿仍有政策的限制,所以推拿只能继续在民间进行发展,当时的推拿临床以私人开业行医为主。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陆续传入,西方手法医学也开始传入我国。
1928年,丁福保编译的《西洋按摩术》首次向中国展示了西方手法医学。
1934年,杨华亭编撰的《华氏按摩术》是一部将近代东西洋医学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推拿古法相会通的推拿专著。
1935年,谢剑新编著的《按脊术专刊》全面介绍了西方按脊疗法。
此外还有紫霞居士编译的《西洋按摩术》,陈景歧编译的《(最新)按摩术讲义》,陈奎生、金兆均翻译的《实用按摩术与改正体操》,薛受益、徐英达合译的《推拿法引言》等。
这些西方手法医学著作,对中西医推拿医学的交流有积极意义。其中的脊柱手法对我国传统导引类手法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推拿流派的形成是近代推拿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推拿有技能要求高,难以用文字表达的特点。推拿的技法和学术是靠人传授和继承发展的,而一般的师徒相传或父子单传难以提高推拿的学术水平,而且往往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推拿学术的萎缩或发展的中断。于是,地区性的、较大规模的推拿流派便应运而生。
构成推拿流派至少应具备以下要素:有明确的学术思想,有独特的主治手法,有一定的适应病证,有较大的流传范围,还应该有代表性的著作。但由于推拿的历史局限性,很多流派还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当时形成的主要推拿学术流派如下:
1一指禅推拿由江苏扬州丁凤山(1842—1915)得自清代河南的李鉴臣真传,并结合中医理论,以一指禅推拿行医于扬州、上海、杭州一线,并广收门徒。知名的弟子有王松山(1873—1962)、钱福卿(1882—1967)、丁树山(1886—1931)、沈希圣(1892—1975)、钱砚堂(1881—1933)、丁鹏山(1895—1953)、丁宝山(1900—1978)、黄海山、翁瑞午、周昆山、“吴大嘴”以及王传焘、张子良等十余人。另外,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的《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亦属这一流派。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全部手法据《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称,有按、摩、推、拿、搓、抄、掖、捻、缠、揉十法。
一指禅推拿的适应证比较广泛,尤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如头痛、眩晕、失眠、劳倦内伤等)、胃肠疾病(如胃脘痛、胃下垂、久泄、便秘等)以及面瘫、月经不调、痛经、慢性鼻炎和颈椎病、漏肩风、关节疼痛等病证。如今天重新得到重视的戒毒问题,一指禅推拿流派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一指禅推拿说明书余墨》说:“鸦片为世界巨患,我国人受害最多。一经沾染成癖,任用何法,终难戒绝。损人身体,甚于病魔。汉如研究有年,洞察其隐。盖凡烟类,皆能使人气血及神经顿呈快状,鸦片尤甚。染癖者戒时,气血必骤然停滞,精神亦随之委顿,神经遂受莫大之影响。惟推拿术,有流通气血之能,活泼神经之力,并细察人身虚实,系何脏何腑受烟成癣,即直接其脏腑之穴道,施用手术。俾烟毒由大小便中随排泄而出,其癖自断。不但身体无伤,并能因兹强健,洵新发明戒烟之善法也”。
除了《黄氏医话》和《一指禅推拿说明书》外,有关一指禅推拿的代表作还有《一指定禅》。
2法推拿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丁季峰于20世纪40年代针对当时推拿门诊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多,而原有的手法刺激量不够或效率不高的矛盾,在原有的一指禅推拿流派法的基础上变法图新,把手背尺侧作为接触面,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掖法相区别,故取名法。后来又将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法推拿流派。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法推拿流派创始于上海,影响遍及全国,逐渐成为中国推拿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1941),马于20世纪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1969)得其衣钵。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为辅。其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妇科疾病。
4脏腑推按清同治年间,河北雄县王文(约1840—1930),中年患咯血之症,多方医治罔效。幸遇一游方道人,以手法为其治愈顽疾,并以《推按精义》一书相授。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推拿为人治病,名闻河北塘沽一带。1910年后收王雅儒为单传弟子。王雅儒从师十余年,后据王文所授及自己的经验,口授《脏腑图点穴法》一书。该派以推按、点穴为主要手法,以腹部操作为主,重视脾胃,注重调理阑门穴,贯通上下气机。
5腹诊推拿河北武邑人骆俊昌(1881—1965),早年随父习摄生之道及推拿治病法,后受教于当地名医李常,并遍访东北、京津推拿名流。骆氏继承了几近失传的古代腹诊法,结合独特的手法,创立了腹诊推拿流派,在重庆和西南地区颇有影响。诊法上重视腹诊,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摇、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吐、下八法。
另外,各地均有以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主的推拿法流传,可称为“正骨推拿法”。“捏筋拍打法”、“点穴推拿法”等特色推拿法也开始形成。
学针灸推拿正骨考证难吗?
本文2023-10-07 14:56: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