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刺绣的古籍文献有哪些?如何看待刺绣技法的传承?
考工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专著,上面记载了很多刺绣的方法;刺绣技法的传承也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这对于我国一些服装设计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将这些古代刺绣技法传到世界各地,也能够增强中国的影响力。
1、诗穷:
《诗穷》是宋代诗人黄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诗妖:谭文婉
谭文婉,原名意歌,小字英奴,晚唐名士谭从道的女儿,幼年家道末落,沦为乐妓,幸得养母丁婉卿呵护备至。
3、诗僧:文秀
为唐代诗僧。文秀出生于江南,昭宗时居长安,为文章供奉。与郑谷、齐己为诗友。曾游南五台。文秀的主要成就是《端午》。事迹见卷七四、《唐才子传》卷三。
4、诗绝:王桐乡
原名王佐,(1428-1512)字汝学,号桐乡。少年时代就深受业师唐舟、丘浚的器重。今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透滩村人,因他家乡盛产刺桐,故名王桐乡,是五百年前明代的着名诗人。
他与明代文臣之宗的丘竣、“海青天”的海瑞和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郎张岳崧合称为海南“四绝”(即“四才子”)。
因他以诗闻名,志书称他“博学多识,精思力践,见道精审,故其诗和平温厚,文气光明正大,当比唐宋诸大家。”
其主要着作有《鸡肋集》、《经籍目略》、《琼台外纪》、《庚申录》、《原教篇》、《金川玉屑集》、《珠崖表录》等。
5、诗帝:李煜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6、诗祖:一般指中国古诗的创始人尹吉甫、屈原和荀况。
尹吉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人,是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第一位编撰者,比屈原的《楚辞》整整早600年,而荀况则与屈原并称为“辞赋之祖”。
扩展资料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因此屈原应当是出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公元前342年3月6日诞生于楚国丹阳,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从屈原的作品中看,他作为贵族参与了楚国的巫术活动。考古文献表明,楚国上层贵族信巫成风。 学者称:“将江陵楚墓竹简所载诸神和《楚辞·九歌》祭祀的神灵进行对应比较,可以发现竹简所载的神与《九歌》所描写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进一步为人们了解屈原当年从事巫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旁证材料。”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历史: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
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
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周代,以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
汉代以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 )等地 。唐代,草席生产已很普遍,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河津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
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
宋代,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
至明清两代,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
扩展资料
编织工艺品艺术特点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然而编织工艺品在原料、色彩、编织工艺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简练的艺术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麦秸、柳条、麻等天然的浅黄、浅棕、乳白等色彩和质地,给人们以自然素质的美和淳朴的艺术享受。如山东柳编的筐、篮、篓、花盆套等,既呈现柳条典雅的浅棕色,工艺品批发市场又体现编织工艺简练,风格粗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艺上,通过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法,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虽然麦秸、玉米皮、竹篾、柳条等原料色泽单一。
但由于编织工艺的多样化,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手法,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增添了色彩层次,同时也显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艺。
在装饰方法上,工艺品加工还运用布贴、刺绣、蓝印花布、绒绣等工艺,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编、玉米皮编的提篮上装饰刺绣、布贴、绒绣或彩色草编图案,在雅致中又显示高贵。
山东莱西的玉米皮缠扣提篮是以蓝印花布为面料,在深蓝色的衬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缠扣编织更显洁白,而且玲珑剔透 。在玉米皮编织的壁挂上 ,饰以灯芯绒的布贴图案,手法新颖。
-编织
千古名剑越王所有,为何并不是在越王勾践的墓中?
春秋时期,各国为了进行连年不断的争霸战争,都大量地制造和改进兵器。
据古书《拾遗记》记载,越王勾践曾经让铸剑工匠用白马和白牛祭祀昆吾之神(古人认为昆吾是冶炼之神),采集金属,锻造了八把宝剑,分别命名为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魄、却邪和真刚(秦时明月越王八剑)。他还广泛地搜集、珍藏了许多名剑。
当时有一个极有名的宝剑鉴赏家,名叫薛烛。当他看到勾践珍藏的一把名为“纯钧”的宝剑时,不禁大吃一惊,感慨从来没有见过这稀世之宝。勾践死后,有许多人绞尽脑汁去寻找他所珍藏的宝剑,都毫无结果。那么,越王勾践的宝剑都到哪儿去了呢?
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出土了一把古剑。剑上有八个字的鸟虫书铭文一“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其中,“鸠浅”就是“勾践”的通假字。原来,这把宝剑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剑
虽然宝剑深埋地下2300多年,但至今仍光洁如新,寒气逼人,剑身上找不到一点儿锈蚀的痕迹,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剑”。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代霸主越王勾践的宝剑,怎么会在千里之外的江陵楚墓中出土呢?
楚威王即位于公元前339年,去世于公元前329年。楚灭越当在这个时段。《史记》记载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兴师讨伐齐国。齐威王派人游说越王,竟然使越王改变了主意,放弃攻打齐国,转而攻打楚国。楚威王派兵前来迎战,结果大败越国,杀死越王无疆,占领了当年勾践伐吴时占据的浙江一带,为了报复齐国的离间,又继续: 七上,在徐州大破齐军。越剑出土于楚墓,与2000年前的楚灭越的战争有没有直接关系呢?
江陵楚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大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早、中、晚 3期。春秋时代的墓比战国时代的少,春秋早、中期的更少,且以小型墓居多,随葬品以实用陶器为主,组合主要为鬲、钵、豆、罐。春秋晚期主要为鬲、钵、长颈壶。长颈壶很有特色,为其他地点所少见。战国以后随葬品以陶明器为主,种类和数量均较丰富, 战国早期已较多地用鼎、 □、壶或鼎、敦、壶一类的仿铜陶礼器陪葬。战国中期以后,小墓多使用一套陶礼器,等级稍高者在两套以上。江陵楚墓中不仅有高级贵族墓,也有一般贵族墓,还有所谓士和平民墓葬,数量多,类别齐全,为其他地区所少见。 已发掘的墓中共出土文物7000余件。主要有青铜礼器和兵器、陶器、漆木器、丝绸、竹器、玉器和竹简等。青铜礼器多出自中等以上的贵族墓,主要有鼎、□、敦、尊、盏、壶、缶、盥缶、盘、□、勺等。青铜兵器数量多,品种全,制作相当精致,常见的有剑、戈、矛、戟、镞等,以剑为最多,凡成年男性几乎都用剑随葬,贵族墓中随葬铜剑尤多,如天星观1号墓随葬铜剑达32件。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出自望山1号墓,剑长557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十一道极细小的同心圆圈,剑格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剑身饰菱形暗纹,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出土时寒光闪闪,仍很锋利(见彩图越王勾践剑)。马山5号墓出土的吴王夫差□也有菱形暗纹,器身有八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用□”。其他如“楚王孙渔之戈”,“□之宝戈”,“鄂君用宝”戈、“越王州句自作用剑”等,也都很珍贵。多数墓中随葬陶器, 常见的陶器有两类, 一类为日常生活用具,如鬲、钵、罐、豆、长颈壶等;另一类为仿铜陶礼器,如鼎、敦、□、壶、□壶、盘、□、豆、□等。漆木器出土数量多,品种全,有豆、耳杯、盒、樽、奁、梳、篦、俎、案、几等生活用具;有鼓、瑟、笙等乐器;有木俑、镇墓兽、虎座飞鸟等丧葬用具;有木鹿、雕花座屏等工艺品及其他装饰品等。其中虎座鸟架鼓、镇墓兽、虎座飞鸟等为楚地所特有。望山 1号墓所出的彩绘木雕小座屏,通高15厘米,长518厘米,其上雕镂出蛙、鹿、鹰、蛇等51个动物,是一件难度很高的艺术珍品(见彩图木雕小座屏)、虎座鸟架鼓(复制品))。 丝织品常有发现,且往往保存完好。马山1号墓出土丝制品有裹尸的衣著15件,丝衾(被子)4床。包括绣、锦、罗、纱、绢、绦等多种品种,质地精良,保存完好。衣被上用朱红、绛红、茄紫、深赭、浅绿、茶褐、金黄、棕黄等色彩的丝线绣出或织出对称的蟠龙、凤鸟、神兽、舞人等与几何纹相间的各种图案,色彩柔和,显示出楚国纺织业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见彩图龙凤纹绣绢衾(局部)、龙、凤、虎纹绣绢罗禅衣(局部)、绣衣上的凤纹)。有5座楚墓共出土竹简约700枚,其内容一般为遣策、“祷辞”或“卜筮记录”之类。九店56号墓所出竹简则近于云梦秦简中的《日书》,主要为选择吉凶日之类的记载。
越王勾践剑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
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扩展资料
其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学者郭沫若赞同考古现场专家方壮猷的意见,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是楚国派到越国的”越奸“,最后被封为越王。而古文字专家唐兰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后者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
古代越国的语言是古越语,越王的名字用汉字写出来只是音译。
在古越语,鸠浅和勾践发音相同,所以是通假字,可以替换。
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译为:越国国王勾践,亲自督造(制作)并自己使用的剑。
参考资料:
“越王勾践剑”1965年冬季出土文物于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此处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燕国,因此疑惑就造成了,勾践深爱的宝刀为什么会产生在千山万水的燕国墓穴?剑上面有二行鸟篆符文:“越王勾践鸠浅自乍(作)用剑”八字,一般觉得这里鸠浅便是勾践,这就证实此剑便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闻名中外的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发觉。剑总长556cm,剑体长472cm,剑格宽5厘米。剑首向外卷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圆形。剑的正脸用深蓝色的硫璃,反面用绿松嵌入成靓丽的纹路,剑身满饰灰黑色的碎锦式纹路。在剑身近格处有二行八个字的鸟篆符文:“越王鸿浅(勾践)自乍(作)用检(剑)。”
勾践宝刀在湖北江陵燕国皇室墓群中挖出的缘故,通常有二种迥然不同的建议:一种是陪嫁说:勾践曾把闺女嫁给了楚昭王为姬,因而,这柄宝刀很可能做为出嫁时的嫁妆礼物到了燕国,之后,楚文王又把它赐予了某一个臣属皇室,因此变成这名燕国皇室或之后人的陪葬品。另一种是补给品说:燕国发兵越国时楚军出勾践子孙后代越王勾践手里查获了此剑,带到了燕国,最后变成陪葬品。
《史记》载:“王无强(勾践子孙后代)时,越兴师北伐战争齐,西伐楚,与我国争强。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战争齐,齐威王让人说越王勾践。”越王无疆被齐人劝服,“因此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进兵而伐之,惨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省,北破齐于徐州市。而越为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地区水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国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勾践,以奉越后。龙极图,闽君,皆之后也。”因此,越王勾践剑是做为补给品注入燕国地区的。
关于中国刺绣的古籍文献有哪些?如何看待刺绣技法的传承?
本文2023-10-07 15:15: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