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于猫的传说、历史故事、神话
1、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其中写给猫的诗就有十多首,在诗人中堪称佼佼者。这些诗中,有姓名的猫有三只,分别是小於菟(小老虎)、粉鼻、雪儿。
陆游之所以养猫,一开始也是为了收拾老鼠。他喜好藏书,家里就是个书窝,但老鼠一直来捣乱,把他的书咬得一片狼藉,他专门写过一首《鼠败书》,来控诉老鼠的“罪行”。由此,陆游便养了一只小猫,由于小猫擅长抓老鼠,还给它取了一个霸气的名字——小於菟,意思是小老虎。
2、小猫具有灵性,生性喜爱整洁和清净,因此除了捕鼠用,古人还把猫当宠物养。唐代时,养猫的人就多起来,并且开始注重毛色和品种。到了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队伍扩大,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兴致渐高,养猫也盛行起来。
南北宋时,在杭州和开封,还有专门卖猫食和猫窝的市场。这些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中都有记载。南宋时,有着白**长毛的狮猫在达官贵人中尤为受宠。
3、近代文人丰子恺也是爱猫如痴,他一生爱猫、写猫、画猫,与猫有着不解之缘,也留下不少与猫有关的趣话。抗战胜利后,丰子恺居住在杭州。有一回,他养的猫丢了,十分着急,马上刊登寻猫启事,上面写着,对找到猫的人予以酬劳。朋友们见他如此难过,又为他的爱猫之心所感动,不约而同地送来10多只猫,有大有小,有黑有白。
虽说丢了一只猫,得到一群猫是因祸得福的事,可各种麻烦接踵而来。一群猫待在一起,将家里闹翻了天,还要吃要喝,弄得难以招架。丰子恺不得不紧急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讨猫的伙食标准问题。标准定低了,亏待了猫;定高了,猫又与人争食,一度让他头疼不已。
4、沈榜在宛平知县任上编写的《宛署杂记》,其中就记录了嘉靖皇帝和他的爱猫霜眉的故事。这猫很讨皇帝喜欢,旦夕陪伴在他身边,宛如侍从一般。皇帝休息的时候,它也不走,必等主人醒来才肯离开,进食或如厕。明世宗就封他的爱宠为“虬龙”。
一日,虬龙步履蹒跚哭号着上前,不一会便走开。人们很快发现,虬龙静悄悄地死了,而它临死前还惦记着要跟主人诀别。朱厚熜惋惜之余,命人将爱猫葬于万岁山,立碑曰“虬龙墓”。
5、众所周知,齐白石画虾堪称画坛一绝。他的笔下,也经常能找到猫的身影。齐白石喜欢将猫与老鼠画在一起,画面颇有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在众多“画猫”的水墨画中,《油灯猫鼠》是情节感最强也最幽默的一幅。
画面里,老鼠偷油,猫坐在地上守候观望。最有趣的是他的题字:“昨夜床前点灯早,待我解衣来睡倒。寒门只打一钱油,哪能供得鼠子饱。值有猫儿悄悄来,已经油尽灯枯了。”后来,这幅作品以448万元的天价拍卖售出。
中国新闻网--古人有瘾猫奴诗人陆游:一边撸猫,一边喝酒
中国新闻网--养猫的理由又多了一个:猫要有同类于是有了文艺青年
中国新闻网--喵星人与古人:武则天因被诅咒不许宫中养猫
一说到撸猫,很多人都对此非常感兴趣,人们对于猫的喜爱,其实真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在古代也有很多人非常喜爱猫咪,而猫在古代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狸奴。那么在古代,有哪些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也非常喜欢撸猫呢?古人对猫的喜爱是怎么表现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都喜欢猫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人对猫的喜爱
猫是一种有魔力的生物,它们傲娇、喜怒无常、捉摸不定,但是当它们扬起毛茸茸的小脑袋任你抚摸,抬起小脸让你给它的下巴搔痒,暖烘烘的小身体在你脚边摩挲,再坚毅再骄傲的人,心中也要有那么一块为它而融化,所以我们心甘情愿地铲屎喂饭,只为得到猫主子的宠幸。
我国对猫最早的记载出自西周时代的《诗经·大雅·韩奕》,当中内容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其中的猫指的是家猫的祖先,还没有被人类驯化的各种野猫。
针对猫在什么时候被人类驯养,说法不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家猫在中国普及最早不过三国曹操时,最晚不过北魏贾思勰时,大致在十六国的乱世期间。
隋唐时期,温柔可爱又爱干净的猫开始受到女性的欢迎,猫被广泛饲养于宫廷,成为贵妇的宠物,猫的形象也开始在各种仕女图中出现,《唐朝名画录》中有卢弁,善画猫儿的记载。
到了宋代,朝野中以养猫为贵,猫在文人的画作中屡见不鲜。而北宋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位皇帝宋徽宗更是喜爱以猫蝶图为主题作画,猫同耄,蝶同耋,寓意以谐音取耄耋之寿的美好含义。
2、古代哪些名人喜欢猫
而宋代最著名的一位猫奴非陆游莫属。陆游晚年闲居于山阴鉴湖老家,他养猫是为了家中的粮食不被老鼠糟蹋,更重要的是保护珍藏的古籍不被老鼠啃食。他曾因为得到一只捕鼠技能超群的小猫写了一首题为《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的诗,光看题目就能想象到陆游当时激动的心情。
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书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鱼餮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很多人不知道,陆游著名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还有另外一首写猫的。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狂风暴雨中,一人一猫,火旁依偎取暖,这是陆游诗中难得的温馨。
而到了明朝,养猫之风盛行,嘉靖皇帝更是爱猫如命。他下令宫中大量养猫,以至成百上千,都有名字,甚至还有官阶俸禄。嘉靖皇帝的爱猫是一只名曰霜眉的狮子猫。他二十年不曾上朝,却日日与霜眉玩耍,甚至让霜眉决定让哪位妃子侍寝。霜眉死后,嘉靖皇帝几天不吃不喝,下旨让官员为爱猫写祭文超度,封霜眉为虬龙,黄金打造棺材,葬于万岁山。
清朝最爱猫的一位官老爷就是张之洞了,张之洞家中的猫多达几十只,再加上到家中觅食的流浪猫,简直闹翻了天。这群猫整日在家中随地大小便,张之洞也不生气,反而嘱咐下人: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张之洞因为喜欢猫,连吃饭、走路的姿势像猫,甚至习惯下午两点睡觉,晚上十点办公,然后一工作就是一整夜,真是名副其实的夜猫子。
现当代有很多作家,都是著名的猫奴。冰心养了一只猫叫做咪咪。老舍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家的猫》。季羡林为了养猫,甚至酿成家庭不和。丰子恺不但画猫还写猫,专门出了一本书记录他和猫咪之间的趣事。徐悲鸿也曾画猫送给徐志摩,并题跋调侃志摩多所恋爱,今乃及猫。
3、为什么人们喜欢猫
1、养小猫可以缓解情绪压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或者说是很生气的时候,呢么这样的坏情绪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怎么控制的呢?是大叫一场?还是使劲儿消费来增加愉悦感,不过,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生气情绪不好的时候,小猫会缓解人们的压力。很多人都会觉得小猫是很自私的动物,但这种说法还有他不对的地方,如果说小猫真是自私的话,那么人呢?人和小猫要是比起来的话自然还是人又自私的多,因为人会希望小猫给自己带来快乐,而不是让自己觉得很麻烦。
2、还能体验人和猫之间的亲密感。当它还是幼猫的时候是看不出来什么的,但是当小猫长大以后你就会发现它慢慢变得独立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这就像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一样,当然,这样的亲密关系还是要有人尊重猫的,别以为小猫不需要被尊重,它们只不过不会说话,但是情绪还有,所以,有人就会觉得养宠物不仅是一个休闲,更更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既尊重又很亲密,不仅在保持着联系,对对方的意愿想法也很尊重,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感情了吧。
3、小猫是真的可以让人们开心的。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小猫是真的可以让他们的负情绪变好的,不过仅仅是起到了缓解的作用,但要是有正面激励的话,当然还是伴侣更加有影响。所以,养小猫的话可以让你的坏情绪慢慢变好的哦。
4、小猫还有猫格?大家都知道我们人有人的人格,但是听到猫格这个词语的话是不是有点惊讶呢?其实和人一样,猫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如果说我们自己描述的话,是会和它的主人说的相差不多的。
5、小猫还很依赖人。既然前面说到了小猫可以缓解人的情绪,那么是不是就证明它们和人的关系很亲密呢?对于这个疑问,还是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将小猫和一个陌生人呆在一个家里面,会发现小猫虽然也不会恐惧这个人,但是当它知道面前的这个人并不是它的主人的时候,就会躲在一个角落里面,看着还有点像小孩子,只不过有的小孩还会出现害怕的行为。不过不管怎么说,都证明了小猫和自己的主人在一起的话这种陌生的感觉就会没有,所以小猫也是很依赖人的。
所以说,养猫的人除了觉得小猫很可爱以外,还可以给自己孤独的心理一个慰藉。它很依赖主人,但是又很独立,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也可以惹很多麻烦。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才更加有趣!
综述:大概在4000多年以前。
猫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中国了。1990年山东临淄的一处遗址中,在新石器时代的灰坑内也发现一块动物的下颌骨,并附带第一前臼齿,生物学家鉴定认为也属于家猫的遗骨,其牙齿端部不甚锋利,已有较高的驯化程度。
考古研究所学者指出中国家猫的饲养始于四千多年前,其理由除了龙山文化出土的猫骨与齿遗骸等实物外,他还分析了驯养猫的文化环境,指出家猫的驯养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猫的特征:
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全世界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一般的猫:头圆、颜面部短,前肢五指,后肢四趾,趾端具锐利而弯曲的爪,爪能伸缩。夜行性。
以上内容参考 -猫
《遇见你的猫》。在电视剧封神榜里面,猫妖是殷叶子扮演的,殷叶子扮演的猫妖,是赫兰**养的猫,因为误食了千年冰蝉成了精,她占了赫兰的身体为赫兰报仇,因此猫咪吃冰蝉后变成人是《遇见你的猫》。《遇见你的猫》由小游导演。
猫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
张翼杭
上海市瑞派良良宠物医院
免费咨询
中国最早记载家猫的文献出现在西汉。而在此之前不论是各类文字记载或壁画、图腾等图像中均无猫的踪影。学界一度有这样的猜测:家猫是在西汉或稍前,通过与外国的贸易往来而进入中国的,一般认为是由波斯商人带入。
2009年,《科学人》杂志曾经报道过,通过将近一千组DNA样本的对比分析,确定现今家猫的祖先源出同系,都是中东野猫。人类驯化猫的历史,较多的证据和资料记载大概是4500年前,由古埃及开始大量驯养野猫的。那中国的家猫又从何而来?然而近期有台湾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胡耀武说,早在5300年前,现今中国陕西省泉护村的居民就会利用猫来控制鼠害,证据是在泉护村一直发现的两只猫的8块骨头。
研究人员使用放射性碳测年,将这些骨头的年代追溯到了大约5300年前的一个200年的时间段内,这比此前所认为的家猫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早了3000多年。研究人员报告说,这些骨头的尺寸相当于现代欧洲家猫的骨头尺寸,但是小于欧洲野猫的骨头。同时,对骨胶原蛋白的同位素分析表明,泉护村的先民、猪、老鼠和猫大量食用以粟为基础的食物;两只猫中,其中一只猫比其它猫吃的肉更少,吃的以粟为基础的食物更多,这提示这只猫可能吃了人类的残羹剩饭或者被人类喂养。学界对猫的驯化历程,普遍有种假设,认为人类居住地的食物,吸引了老鼠来偷食,猫又被老鼠吸引而来,人发现猫能抓老鼠、控制鼠患之后,就开始设法让猫留下来,最后完成驯化,猫也渐渐成为人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员。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距今仅有四千多年时间,若说人类养猫史达到5300年,这个还真的需要再考证一下。
1、江户时代的日本,在世田谷有一座很荒凉的寺院叫做弘德寺,寺院的法师非常爱猫,即使每天自己三餐不继,他也必先把可以吃的东西喂给他的猫儿。
但是有一天,终于山穷水尽,连他的猫都没有东西可以吃了,法师痛心地抚摸猫儿,向它说道:“我真的别无他法了,你有办法吗?”才说完,猫儿便跑了出去。
第二天,德川幕府的大臣井伊直考路经寺院,刚好遇着雷雨,他走到一旁躲避,这时候,他竟然看到一只猫咪在寺院门口不断向他招手,他好奇地走过去,忽然砰一声,先前他避雨的地方被雷电击中,树倒地裂。
见此情景,井伊大臣认为就是寺院的猫救了他,从此便对寺院给予照顾,法师和他的猫终于可以过着温饱生活。井伊直考死后,法师还以他的法号把弘德寺改名为豪德寺。
2、金华猫,养了三年后,每到中宵的时候,就蹲踞在屋顶上,张嘴对着月亮,吸取月亮的精华,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妖怪,总出来魅惑人,遇到妇女就变美人,遇到男人就变美女,每次到人家家中,先是溺在水中,人饮水的时候,也不见其形影,最终让人生病。
据说要破解金华猫的妖异,那么凡遇上猫怪来,人就要在夜里披上青黑色的衣服,慢慢看清楚,如果有毛,就暗地里约猎人来,牵上几条狗,到家里来捕猫,烤它的肉喂给病人吃,病人就会自己痊愈了。
如果男人病了而捕到的是雄猫,女人病了捕到的是雌猫,就治不好了,据说府庠张光文有个女儿,十八岁,被猫怪侵食,头发掉光,后来是捕了雄猫治她,病才好了。
3、猫鬼,亦称猫蛊,是巫蛊之中动物蛊的一种,诅咒人死亡的妖术。猫鬼最早记载于《北史·独孤陀传》,隋王室亲戚中有一位叫“独孤陀”的人,他生性喜好邪门道术,他的外祖母高氏养过猫鬼,猫鬼就进了陀的家。
适逢献皇后和杨素的妻子郑氏都得了病,召了大夫来看她们,大夫们都说:“这是猫鬼疾。”皇上因为独孤陀是皇后异母的弟弟,独孤陀的妻子是杨素异母的妹妹,关系很近,就怀疑是独孤陀干的,下令去查他。
结果独孤陀的婢女徐阿尼说,养猫鬼要用“子”日夜祭祀它,“子”,就是老鼠。猫鬼每次杀人,死了人的那一家的财物,就会暗暗转移到畜养猫鬼的那一家中。
而独孤陀曾在家里要酒喝,他的妻子说:“没有钱买酒。”妻子于是就跟阿尼说:“可以让猫鬼到越公(杨素)家去,让我有足够的钱。”阿尼便诅咒杨素。几天后,猫鬼就到杨素家去了。
后来皇上刚从并州回来,独孤陀在园中对阿尼说:“可以让猫鬼去皇后那里,让它多赐我财物。”阿尼又诅咒皇后,猫鬼就进了宫中。
杨远(大概就是查案的官员)让阿尼呼唤回猫鬼,阿尼于是就在夜里放置香粥一盆,用汤匙扣粥盆呼道:“猫你快回来,不要住在宫中。”久了之后,阿尼面色又黄又黑,好象被牵曳的人,说是猫鬼已经回来了,后来皇上赐死了独孤陀夫妻二人。
4、黑猫是有灵性的,魔法师就是靠黑猫来提高自己的灵性 十七世纪初期,民间则相信女巫饲养的猫能言人语并预测未来,是供女巫使唤的妖精,一椿英格兰女巫案件的"女巫"嫌犯供称,她的母亲(也被指控为女巫)拿被害者的手套在妖精猫的背上摩擦,再施以其它手续,造成被害者死亡。
民间传说黑猫恶魔作弄人类时所采用的化身,人见人厌。当时,猫身受各种罪名的指控,包括怂恿人们为非作歹。人们追捕并杀害猫,有时杀猫还经过正式行刑。如果猫的饲主被判施行巫术而处死,当猫主受刑,猫也可能一同处死。
5、魔法传说中,猫是施咒用的祭品, 猫毛和猫骨曾是魔咒和护身符的材料之一,现今仍流传猫毛能增加咒语法力。
一五九零年至一五九一年,约翰 费安及他的 " 女巫团 " 被控意图在詹姆士国王及安妮皇后航往丹麦途上淹死他们 。约翰等人先施洗一只猫 ,将它与人类碎尸合绑 , 投入海中掀起暴风雨,迫使皇家船舰不得不驶回苏格兰。
中国关于猫的传说、历史故事、神话
本文2023-10-07 15:55: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