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地藏三经,但是另外佛说地藏菩萨陀罗尼经.佛说延命地藏菩萨经.佛说地藏菩萨十王经很少听到宣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我们都知道地藏三经,但是另外佛说地藏菩萨陀罗尼经.佛说延命地藏菩萨经.佛说地藏菩萨十王经很少听到宣讲,第1张

来自百度

在地藏菩萨的经典之中,最为主要有"地藏三经"之称、这就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十轮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与此三经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此三经的注疏,以及忏仪、行法类的杂藏和灵感记等等。

由于地藏菩萨大愿宏誓和成为幽冥教主的身份,所以与地藏菩萨紧密联系的还有关于地狱、十王的经典、以及盂兰盆会、目连的经典等。地藏经典不仅收辑于历代藏经中,而且在敦煌遗书中也有不少发现,甚至在民间信仰之宝卷形式中,也有很多流传。限于篇幅,我们仅以《大正藏》为主来检索地藏菩萨经典,并对这些经典情况略作归纳。

以《大正新修大藏经》来说,第13、17、20卷中地藏经最为集中。此外还有图像部中的个别经典。例如第13卷的中失译《大方广十轮经》、玄奘《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实叉难陀《地藏菩萨本愿经》、不空《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第17卷中菩提灯《占察善恶业报经》。第20卷中输婆陀罗《地藏菩萨仪轨》、《埊吿大道心驱策法》、《地藏菩萨陀罗尼》。第85卷中《地藏菩萨十斋日》、《地藏菩萨经》。还有《大正藏图像》第6卷中《金色地藏曼荼罗图》、《六地藏图》、《地藏曼陀罗》种子图、《图像》第7卷中的《预修十王生七经》等等。

在《卍续藏》第35册中有明藕益大师智旭《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疏》 、灵耀《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灵耀《地藏本愿经科注论贯》,还有知性《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第129册有智旭《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智旭《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失名《慈悲地藏忏法》。第149册有常谨《地藏菩萨灵验记》,第150册有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十王因缘经》、《佛说地藏菩萨预修生七经》。

《大正藏》第85卷中的经典则原出自敦煌遗书、如《地藏菩萨十斋日》即选大英博物馆藏S2568号。《佛说地藏菩萨经》即选大英博物馆藏S197号卷子。《大正藏图像》各卷中虽无单独的地藏经典,但是在各种曼荼罗图以及关于曼荼罗的经典中还有不少包括地藏菩萨的图像及仪则轨范等。在此尚不可能有详细讨论。图像卷第7中的《预修十王生七经》是据自高野山宝寿院寺的藏本,《卍续藏》第150册中经典《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和《预修十王生七经》虽未注出处,但这几种写本都与敦煌卷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为,敦煌遗书中此经写本有数十个编号。日本所传即使不是敦煌卷子,出自其他的传本,也可以作对比的勘排对照研究 。

另外民间流传亦很盛的有题为不空译的《佛说延命地藏经》。

在"地藏三经"之中,有两部经都被指为疑伪经典。这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与《占察经》。所谓疑伪经,一般是指中土撰述、依托佛说,而不是从域外传入的经典。疑伪经确是佛教史上较复杂的情况。但即是断定为疑伪经,也不能说明其不重要。如《首楞严经》与《大乘起信论》,都有关于其真伪的争论,但这两部经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有到极重要作用。地藏经典中疑伪经典较多的情况,是地藏信信仰中一个重要的特色。三经之外,《佛说延命地藏经》、《地藏十王经》与《预修生七经》等也属疑伪经。这个情况值得深入研究,至少可以说明地藏菩萨信仰具有较强的中国特点。

《地藏菩萨本愿经》梵文经名为Ksitigarbha-pranidhana-sutra。内容分为十三品。《本愿经》是有关地藏菩萨最重要的经典,经中叙述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本生誓愿。其中也包括了地藏菩萨的诸种本生事迹,经中还强调了诵读本经可获不可思议的利益、消无量罪业之功德。

《本愿经》虽然经题署名为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 所译,但是从佛籍考之,唐代经目中多所未载。如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内都没有这条记载。而历代以来藏经刊印情况中,宋、元、高丽等诸藏中皆没有收载,只有更晚的明藏中收有此经。因而吕徵先生指说此经为明初始得 。所以唐实叉难陀传译本之说法不够可靠。实际明代高僧祩宏在此经原序已明确说出,《本愿经》时流通本(即为通行本)译人为法灯、法炬。其时代、里籍、民族皆不明了。实叉难陀译此经只是托名。另从隋唐地藏信仰流播情况看,或有可能有唐代始译本,但很早就失传了。

据实际材料来看,《本愿经》至迟在北宋已流行。宋代端拱年间(988-989)常谨所集的《地藏菩萨灵验记》之中,有清泰寺沙门知祐感应记之文,说是五代后晋之高祖天福(936-948)年间,有西印度沙门知祐来住清泰寺,其所持经有梵夹本地藏本愿功德经,还有地藏与十王变相。若此则此经在五代时已入华,而且已经流传 。同时,在常谨为此灵验记所写的序言中,也整段地引用了《本愿经·分身功德品》中的内容。在另一本灵验记、即宋代非浊所作的《三宝感应要略录》之中,第三十二条纪载所叙为地藏菩萨过去世为女身时,救母出无间地狱之事,与《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中地藏菩萨救母故事辞句完全一致,出自《本愿经》无疑。由此可知,《本愿经》在宋代流行已确立无疑。此前的流传或有可能。

又此经之形成,日本学者羽溪了谛认为在于阗形成。而松本文三郎则说此经是依仿净土经之阿弥陀佛本愿经,参约地藏十轮经为骨架,增补而成之疑伪经。

隋唐以后中国地藏菩萨的信仰极为普及,论者多因其浓厚的深入民间信仰色彩,谓其皆出自《本愿经》。确实,在地藏三经之中,以对后世地藏信仰影响最多而论,非《本愿经》莫属。《十轮经》与《占察经》的侧重稍有不同。但从藏经目录与刊刻及实际流传经典中反映情况,可以确知,《本愿经》的流传没有晚至明代,也不能早至唐初。宋代已经流行,传译应在其时稍前。

《本愿经》中载有四种地藏菩萨本生事迹。忉利天宫神通品有两则。其一为过去久远劫前,地藏身为大长者之子。因见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佛具有千福庄严相好,生景仰心。为证此庄严之相,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度脱六道罪苦众生。其二说在过去劫地藏为一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生前不信三宝,堕无间地狱。圣女为救母出地狱,瞻礼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布施塔寺,为母设供修福,并发弘愿,尽未来劫广度罪苦众生。

阎浮众生业感品载两则,其一是过去久远劫时地藏为国王。国内人民多造恶业,遂发愿度尽罪苦众生,否则不愿成佛。其是地藏曾为光目女,其母堕于地狱受苦,光目为救度之,而发愿救拔一切罪苦众生,众生成佛后,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深誓,因随地藏经典与信仰而远播。尤其是地藏本生中有二栋皆是救母,亲历地狱,不避艰险难困,这种事迹也深合中国人孝道思想,因而更促进了地藏信仰的流行传播。印光大师评此经,"诚可谓险道之导师,昏衢之慧炬。贫乏之宝藏,凶岁之稻梁。…一切孝顺儿女,有所师承 "。明代智旭大师更直说到,《本愿经》为我佛中之孝经。

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注疏,有秦溪大师青莲定文、门人岳玄排出《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高泉、灵耀《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论贯》、高泉、灵耀《地藏本愿经科注》。此这三卷刊章疏都刊于《卍续藏》第35册,其实均是清代沙门灵耀所作的本愿经科注。内容分析中有:人法为名,不思议性识为体,不思议行愿为宗,不思议方便为用,无上醍醐为教相等等内容。

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是清代沙门知性所述。但不清楚版本所出 。

《占察善恶业报经》又是另一类型的地藏经。经名又称为《大乘实义经》与《渐刹经》等。此经本身也极具特点。其上下两卷,上卷详细介绍以木轮轮相法来占察人们的宿世因缘善恶之业。下卷则有较强的理论性,申述大乘实义的观法。经前题为隋菩提灯译,但此经历来出处不明,因将其列入疑伪。初唐经录尚列其为伪。直至武周时《大周经目》及《开元录》始列其为真经。此后其经影响愈广。据晚唐新罗僧人珍嵩说,《大乘起信论》亦是据《渐刹经》所造。据现知材料,在当时的著名僧人中,与《渐刹经》唯一有关的就是新罗僧人圆光 。因而,《占察经》很有可能就是由圆光撰出。

圆光是学养很高的摄论宗僧人。廿五岁由新罗来华至金陵。通涅槃、成实之学。曾在苏州虎丘修禅观。隋开皇九年(589)入长安。振兴摄论之学。声高名重。新罗王遥闻其名敕归国。他回国后仍置"占察宝"。在新罗也有很大影响。新罗从王室至平民都很敬重他。他还撰写了经论,讲解大乘经典并创"世俗五戒" 。

《占察经》之占法,是在木片上刻出十善十恶、身、口、意名称及一至八的数字等。并投向净物。以其显现数字来占吉凶善恶。最终竞能占出一百八十九种业报差别。经中显示占法同时还示以忏悔之法。《占察经》的占法数相虽然很多,但仍以一来统一诸多数相。以一实境界来统摄。因而体现出与《大乘起信论》的诸多一致之处。《占察经》的"一实境界"及"一心二相"与《起信论》的"依一心为本,无明念而生诸境界"与"一心二门"都非常相似,总之,《占察经》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以及与新罗僧人和韩国佛教的关系,都值得深入探究。

在《卍续藏》第35册中,还有失名的《慈悲地藏忏法》。这些地藏菩萨忏法,对地藏信仰的深入民间,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地藏三经及注疏的情况简述至此。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天命十年(1625年)

清人绘《盛京宫阙图》

。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城内按八旗划定居住区域。以大政殿所在的城中心为基准,东侧属正红、镶红旗,北侧属正黄、镶黄旗,南侧属正蓝、镶蓝旗,西侧属正白、镶白旗,而各旗的贝勒府邸只能在本旗的地界内盖造。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登上汗王宝座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并未搬到父王的“汗宫”去住,而是着手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新的皇宫。而他的旧府邸,就位于故宫中路大清门至清宁宫这一区域。 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

经过几年的增饰扩建,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称为“大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原来的王府升级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家,成为沈阳故宫的核心区域。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入关之后

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

在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

乾隆帝在位时期,继承康熙皇帝开创的东巡谒陵的礼

乾隆时期修建的文溯阁

制,根据需要对皇宫加以增修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历经两年除对原有宫殿附属建筑重加改修,使之整齐之外,并在原有宫殿两侧增建供皇帝东巡时在宫内驻跸使用的行宫。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在故宫大东门东修建了盛京太庙。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阁用于收藏刚修成不久的《四库全书》,这次增建不仅包括一座藏书楼,还有戏台等十几座建筑,共计一百多间,组成了与大政殿、崇政殿并列的沈阳故宫西路建筑群。至此除了日常修缮和小规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宫的主要营建全部结束。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东巡后,就再也没有来盛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进占东北,盘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宫在俄军的控制下,成为俄军的操练场。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此举行“奉天大决战”,获胜日军进入沈阳,日军随军记者进入皇宫,将一些清宫秘藏的书籍档案拍照带走。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民国三年(1914年),沈阳故宫的11万余件藏品被迁往北平古物陈列所。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重新颁布

沈阳故宫凤凰楼旧照

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一切皇产归国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阳故宫。

民国十五年(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的遗址上,经奉天省议会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 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它的职能从这时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而且是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此后,沈阳故宫又经历了奉天故宫博物馆、日伪占领时期的“皇产”、辽宁省立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的阶段。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东三省博物馆经两年多筹办正式对公众开放。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改称“奉天故宫博物馆”。 [12]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沈阳故宫部分藏品又随故宫文物南迁,辗转数地,后迁至南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该馆被关闭,故宫归属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宜处”管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地方政府在故宫内设立“辽宁省民众教育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部分文物精品从南京被迁往台湾。如今,原藏于沈阳故宫的文物分散在国内多家博物馆保存。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馆”,确定为清代历史、艺术性质博物馆。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9月11日,“沈阳清前史研究中心”、“清前史研究文化基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成立,这是沈阳故宫首次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清王朝入关前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 

建筑特点

布局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天命十年(1625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 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天聪元年(1627年)至天聪九年(1635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前朝后寝的规划布局,纵向前低后高,即殿低宫高,寝宫区建于正方形高台之上,四周设围墙与更道墙围绕,形成高台“城堡式”寝区。凤凰楼为寝宫区门户,建立在中路轴线上。中路五进院落的布局均有不同的功能。第一进院落即大清门之南,为宫前引导区;第二进院落崇政殿南侧至大清门里,为前朝区;第三进院落凤凰楼下至崇政殿北侧,为朝寝的空间过渡区;第四进院落即台上五宫,为寝宫区;第五进院落,寝宫区北侧高台下,为生活服务区。 

西路:西路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从南至北为扮戏房、戏台、嘉荫堂、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建筑,位于西路中轴线的北部,构成了三进四合院。 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沈阳故宫布局

特点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

大政殿

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初称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十王亭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

十王亭(局部)

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大清门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

大清门

正门,俗称午门。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1632年)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为门)。

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

崇政殿

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做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做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 。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 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

凤凰楼

凤凰楼

凤凰楼坐落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围廊、歇山式建筑。  凤凰楼共三层,其建于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进深面阔均为5间,整个建筑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层楼身为砖墙围护,两侧廊下有扶手明楼梯,南侧明间辟门,下设24级台阶,里通高台寝宫区域。二三层为木围护,二层东侧廊内有楼梯可登至三层。

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清宁宫

清宁宫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

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正对宫门竖立祭天的“索伦竿”,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

关雎宫

关睢宫位于帝后寝宫区域清宁宫之东,是清太宗皇太极最宠

关雎宫内景

爱的宸妃所居住的寝宫,始建于天聪年间,为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 

沈阳故宫依据档案材料,将关睢宫辟为复原陈列展室,里间西炕设有暖阁,为宸妃居住之寝宫,并悬挂“悠车”以及各种陈设品。外间东侧也设有暖阁,为庶妃侍女居住之处,南墙设有神位,临门处设有锅灶,东西两炕放置各种炕桌、坐垫等各种器物,恢复了历史上的使用功能。

永福宫

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为后金天聪初年始建,以清

永福宫

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

永福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一间壁墙分隔成内外两室,中间有门相通,内两间,外三间,沈阳故宫根据有有关资料将永福宫复原成庄妃的寝居场所,主要包括宴饮、迎见宾客、礼佛和宫女寝居等场所,并在室内复原了万字炕及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摇车等物,使陈列场景尽量接近真实,体现皇太极时期的面貌。 

文溯阁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

文溯阁

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主要是为了使整座建筑外观风格相统一。 文溯阁后面,有抄手殿廊连接着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圃、梧桐院等。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

文物遗存

馆藏

沈阳故宫收藏的清宫帝后御用之物,如清入关前使用的满蒙文信牌、印牌,清代皇帝使用的弓箭、刀剑、马鞍,清宁宫萨满祭祀用具,康熙、乾隆时期用于宫廷典礼的乐器以及清历朝帝后玉宝、玉册等等。而从质量和数量上衡量,沈阳故宫又以明清书画、清宫御用陈设工艺品和清代织绣服饰等最为著名,如清代书画,从清初的 “四王吴恽”、“四僧”、“金陵诸家”到清中期的扬州画派、宫廷绘画,再到清后期的海派等,各位大家的作品均有涉猎收藏。而沈阳故宫院藏的宫廷御用品,更是种类齐全,精品众多。 

如瓷器,沈阳故宫所藏多为清代康、雍、乾盛世的官窑制品,青花、釉里红、五彩、三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单色釉、仿古瓷、仿生瓷等;雕刻类中,清宫所用玉雕、牙雕、水晶雕等多为质料优良的大器件,其他如竹雕、木雕、角雕等制品;还有漆器和珐琅器,沈阳故宫所藏以著名的雕漆(剔红)和掐丝珐琅制品为主,兼及其他类别。 

清代织绣服饰工艺成就,则充分体现在皇帝后妃的御用服饰品上。沈阳故宫所藏之清代服饰多出自苏(州)、宁(南京)、杭(州)为宫廷服务的专门机构,织工、绣技。 

古籍

乾隆四十八年(1783),第二部完成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送藏盛京文溯阁。虽历经战火,辗转存藏,仍保藏完整。

彩画

大政殿内檐彩画。因结构复杂使之色彩比较丰富,特别是藻井及天花是殿内彩画之珍品,尤其是“五井”天花实属少见的地方手法。殿内藻井采用清初格局,但经历代修缮,现为乾隆时期的艺术风格。雕刻精细的“降龙”,从其龙体弯曲的组想、龙头神态飘逸的发须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特有的动感。降龙前爪抓着火焰宝珠,火焰从宝珠中穿过,而龙张口作吞纳状,增加了威严之感。特别是殿内采用两种天花图案装饰,这也是国内其他古建筑群所少见的。一种是装饰在“藻井”周围的天花,圆箍用俯莲,四个岔角为沥粉贴金的卷草,每个岔角内各有一颗红色宝珠。圆光内为红地中有满贴金的吉祥文字,是篆书的福、禄、寿、喜、万等字样,这种吉祥文字图案流行于清康熙年间。另一种是金柱的外环由穿插枋分为等分的八间。每间都由“五井”天花组成,绘有双龙双凤,中间为梵文一组天花,其中梵文天花尤为别致。在外环的八间“五井”天花圆光中各有一不同之字是用兰査体书写的梵文,表示四面八方的“种字”,按佛教的解释此八字分别表示其代表的那一方一切事物的最初起源。这种梵文天花增加了殿内的宗教色彩,与清初喇嘛教的影响有着直街关系。 

凤凰楼三层内檐的三宝珠吉祥草彩画。凤凰楼三层内檐“三宝珠吉祥草”彩画装饰极具历史价值,可以说是清前期建筑文化“痕迹”。该彩画是“后金”关外出现的一个独具风格的品种,其构图简练,梁、檩上面不设“锦枋线”(各部分分割的主要框线),只是在木构件中心部位绘三颗宝珠,另在两端“箍头”内侧各绘一颗半宝珠,以此作为图案的统一主题。宝珠周围用蓝绿色绘成卷草团花纹饰,并以朱红色做衬地(底色),彩画图案中的宝珠为沥粉贴金,整个色调极其炽烈纯朴。从这类彩画的构图和色彩,可以看出浓厚的满、蒙、藏民族建筑装饰风范。

意义价值

建筑价值

盛京皇宫建筑布局是天命、天聪至崇德及乾隆三个时期积累式布局,虽总体上看比较协调,但难免存留各时期特征。东路明显地体现了后金八旗制度,同时也体现了满族固有的民族特色和蒙、藏其他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开创性布局。中路充分表现了满族及其先世长期的居住习俗,同时吸收了汉文化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从盛京皇宫东路布局看,大政殿居中控制整个空间,两侧排列的十王亭呈“八”字微微向外敞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布局及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仅此一例。其内部不再分割,空间开阔,气势恢宏,与欧洲有些大型建筑区域的空间处理方式颇有相似之处。

文物价值

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保护措施

2000年,沈阳故宫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1日,作为明清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次会议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3年5月,沈阳故宫的“岁修”从开始,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主要对沈阳故宫古建筑的木构架、墙体等方面进行修缮。 

2017年,崇政殿内檐彩画的保护和外檐彩画进行了修复,是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一期)的重要内容。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一期),整个方案涉及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大政殿等5座建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