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杭州大爷熔铜280吨,给雷峰塔披上彩衣,千年只腐蚀1毫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76岁杭州大爷熔铜280吨,给雷峰塔披上彩衣,千年只腐蚀1毫米,第1张

这首元代诗人尹廷高所写的诗,描绘的正是杭州西湖雷峰塔的美景。 “雷峰夕照”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去杭州定要去西湖,去西湖定要登上雷峰塔,在塔上俯瞰整个西湖美景,吹一吹西湖的暖风,感受一下浓厚的佛教文化,再一同回味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绝对是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

我们如今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宝塔,要归功于一位来自杭州,有着76岁高龄的老大爷,他的名字就是朱炳仁。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不仅让雷峰塔重现往日风采,更由于他的铜雕技术,让雷峰塔有了坚固的外衣,不怕风雨侵蚀。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铜雕艺术世家,他们家几代人都从事着与铜雕相关的工作。从清代开始,他们家就凭借着出色的手艺,拥有了自己的招牌。 他们的铜雕作品工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书法刚劲有力,非常受人们喜爱,在当地小有名气。

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朱炳仁已经是第四代传人。在小时候,他经常可以看到父亲在房间里一丝不苟地做着什么。虽然不太理解,可他非常好奇,就经常凑在父亲跟前看。每当一个精美的作品出现在朱炳仁眼前的时候,他的眼睛睁得很大,激动地边跳边拍自己的小手。 一颗小小的关于铜雕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地埋在了朱炳仁的心里。

朱炳仁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铜雕,就打算把铜雕手艺传给他。刚开始,父亲并没有让朱炳仁学习铜雕,而是从书法开始学起。每天早上父亲早早起床之后,都会把朱炳仁叫起来,让他跟着自己学习书法。有时自己很困,眼睛老是“打架”,不过看到父亲严厉的目光,朱炳仁瞬间就打起了精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书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炳仁以为自己只要几个月就能学会,那样就可以学习他心爱的铜雕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父亲还是觉得自己写得不行,一直让自己学习书法。一次次地把字帖交上去,换来的却是父亲一次次地摇头。

就在朱炳仁想要放弃的时候,父亲把他叫了过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 铜雕是我们家祖祖辈辈钻研出来的手艺,是我们几代人的心血,我们对待他得向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马虎不得啊。 ” 听了父亲的话,朱炳仁明白了许多,一心跟着父亲学习,再无抱怨。

经过几年的努力,朱炳仁终于写出一手好字,可以学习铜雕了。父亲先让朱炳仁做自己的帮工,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入手。朱炳仁这时才发现, 要把一件精美的铜雕做出来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需经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工序,最后在铜板上作画、写字,形成最后的成品。

朱炳仁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经过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朱炳仁终于学会了制作铜雕的手艺。学成之后的朱炳仁没有懈怠,他立志要把铜雕艺术发扬光大。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年间,吴越国王信奉佛教,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积攒福德,命人建造了雷峰塔。 历经天灾人祸,原先的木制佛塔早已被毁,清朝时重修的砖制佛塔也因为人们的盗窃,根基受损,最后坍塌。

雷峰塔是佛教的著名建筑, 历史 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许多人都想修复它,让它重现往日风采。 民国时期的梁思成先生就曾经提出重建雷峰塔的想法,并且认为按照它的原貌修复更为妥当。 由于当时当值国家战乱,国家根本没有心思重修雷峰塔,所以雷峰塔一直没有得到重修和保护。

到了80年代,为了发挥西湖独有的特色,杭州市的各界人士又一次提出要重修雷峰塔,并且组建了雷峰塔重修促进会。但由于各种原因,雷峰塔的重修工作并没有实施。直到1999年7月,政府终于决定重修雷峰塔,并且请来朱炳仁帮忙建造设计。

重修工作开始之后,摆在人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材质来修建雷峰塔。 当时大部分人想的是仿造古代,修建木质的雷峰塔。因为在北宋最初修建时,雷峰塔就是采用木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古代雷峰塔的原貌。

木制的建筑有其自身的缺陷,遇水容易发潮,遇火难以抢救,对于杭州这样一个雨水较多的城市来说,木制的建筑确实难以保存。 大家费尽千辛万苦重修雷峰塔,如果到时候仅仅因为一场雨就损坏了,那就太可惜了。

如何才能让雷峰塔可以永久地保存下来呢?朱炳仁想了很多办法,却都无法实施。就在自己一筹莫展的时候,朱炳仁突然看到自己做的铜雕作品,他灵光一现,将雷峰塔做成铜塔不就可以了吗。 铜的状态非常稳定,不易损毁,一千年也只能腐蚀一毫米。如果能够建成,那雷峰塔就可以和白娘子的故事一样一直存留下去。

这样的想法让朱炳仁非常激动,不过毕竟没有用铜制塔的先例,能不能成功还很难说,一起工作的专家也对此表示怀疑。朱炳仁并没有放弃,他亲自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反复进行实验,仅仅前面的方案设计就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朱炳仁证实了铜制塔建造的可行性,并且说服了其他专家。

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实际的重修工作就开始了。 为了让雷峰塔披上绚丽多彩的外衣,他一个人就炼出来二百八十吨的铜和二万多张铜片,顶上的瓦片、斗拱、梁柱、墙体、各种装饰全部用铜制成。 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但对于朱炳仁来说,只要能够完美地修复雷峰塔,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因为铜制塔相比于其它材质的塔有其自身的优势。身披铜制外衣的雷峰塔铜不仅可以减少建筑被氧化的风险,如果遇到火情,外部的铜片也可以为人们争取到抢救的时间,使大火不会损伤塔的内部结构。此外铜片还有防潮的作用,能够有效应对杭州的阴雨天气。

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一座光彩夺目的铜制雷峰塔出现在人们面前,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正是由于朱炳仁在重修雷峰塔中所做的杰出贡献,使朱炳仁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铜建之父”。

朱炳仁学习铜雕艺术,除了勤奋之外,更多的是他的热爱。 可能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也可能是从祖辈流淌的铜雕艺术的血液,让他始终沉浸在铜雕的世界中,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使铜雕艺术逐渐日臻完善,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2006年,朱炳仁参与建造常州天宁宝塔。在完工的最后时刻,天宁宝塔却突发大火,整个建筑几乎毁于一旦。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朱炳仁心里十分悲痛。 他却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流来流去,仿佛有什么指引着它们,去形成不同的形状,有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然之美。

朱炳仁看到这些,心里为之一动。以前人们制作铜雕时,都是运用模具,模具是什么样子,做出来的铜雕就是什么样子。 那如果没有模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回家之后,朱炳仁马上做了相关的实验。经过一点一点的摸索,朱炳仁在传统铜雕艺术的基础上,开创出熔铜艺术。 他开创的熔铜艺术使铜制品打破了模具的束缚,使铜水自然流动直至凝固,让它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美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熔铜和其他的铜雕不一样,朱炳仁常常需要在高温的工作室里工作,而且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从工作室出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长时间的站立让他腰都站不直。 不过只要一看到他的作品,他的嘴角就会泛起点点微笑,这是他用汗水浇注出来的“美丽之花”。

熔铜艺术让自己的铜雕作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每次都能做出形状各异的作品,有时还会有意外之喜。朱炳仁并没有满足于此,以前的铜雕作品只有黄、紫、青三种颜色,即使能做出很多形状,但看起来非常单调。

怎么样才能让它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呢? 朱炳仁为此翻阅了大量古籍,在他看到瓷器中的粉彩和珐琅彩时,很受启发,决定用瓷器中制作粉彩和珐琅彩的方法来制作铜雕。 经过成千上百次的实验研究,朱炳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使铜雕呈现出和瓷器一样五彩斑斓的色彩变化。

在朱炳仁6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跟他说,人的一生能够做出一只手能数得出来的传世作品就已经足够,你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你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

面对老父亲的关心,朱炳仁说: 我做得还不够啊,铜雕只是走进了国家的博物馆,还没有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啊,我想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铜雕艺术的美。

朱炳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已过耳顺之年的他一刻也没有休息,而是奔波于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他在活动中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介绍铜雕艺术,向他们传授制作铜雕的经验。朱炳仁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铜雕艺术。

在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朱炳仁应邀做主题演讲,对铜雕艺术的发展和未来做了展望。他认为,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受到其它材料制品的冲击,再加上铜制品自身的局限性,铜雕艺术在人民大众在生活中已经消失很久了, 这么美的东西需要有人把它传承下去,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喜欢它,让它走进人们的生活。

为了让人们把铜文化带回家,朱炳仁和他的儿子一同创建“朱炳仁铜”品牌,并且不断提高铜制品的实用性,让它能够真正地为民所用。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中国的许多商场都出现了“朱炳仁铜”的身影,吸引很多的消费者购买。

朱炳仁在一次采访中说到: “梵高在我们世人眼中像‘神’一样,同时我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有信心!而且,我们用的是不同的艺术手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炳仁对于铜雕艺术的信心,相信它可以像梵高的艺术品一样被人们接受和推崇。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的年会上,作为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朱炳仁出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朱炳仁历时半年创作的两幅巨幅熔铜彩色壁画被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收藏,并陈列在中心大堂内。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炳仁的铜艺逐渐被世界看到,那一件件精美的铜雕作品背后,蕴含的是朱炳仁的匠人精神。 那是一种不怕困难,不断钻研,追求完美的精神,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次次的锻造中,成就了为世人瞩目的铜雕艺术。

2012年,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92项,位列全国高校第81位、省内高校第3位,优秀青年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立项数达18项,位列全国高校第56位、省内高校第3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单列学科)重点项目和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均实现零的突破。理工医类科研总经费突破亿元大关,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大关,较上年增长4474%。有2项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中,该校转载量37篇,位列高等学校第58名,综合指数(0416645)位列第53名;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分学科分别以3篇转载量和14篇转载量,位列第7名和第12名,综合指数以0633773和0535592分别位列第7名和第11名 。

2013年,该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共17项,在浙江省高校(含浙江大学)位居第二,其中一般项目9项、青年项目8项,创该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历史最高纪录。另获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1项。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同时有23篇SCI论文进入ESI 高被引论文行列 。获得5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重点项目8项,杰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18项,青年项目24项,学术交流项目3项 。 截至2015年9月,该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8个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移动健康管理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手性分子合成组装及应用”创新团队

省重点实验室: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实验室、浙江省城市湿地与区域变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药用植物种质改良与质量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器官发育与再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氟硅化学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其他省部级平台:国家遥感中心湿地遥感研究业务部、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机氟硅材料分中心、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杭州城西中心

省人文社科省级研究基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浙江汉画研究中心(筹)、浙江省科普示范基地(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学理论研究中心)

省高校创新团队:历史学、有机硅化学、中西音乐比较研究

省科技创新团队:精细化学品生产化工过程创新团队、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创新团队、公共卫生监测与突发事件处置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省创新团队: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团队

市厅级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市级)、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市级)、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文化厅)、艺术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省教育厅)、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省文化厅)、浙江省教师教育重点基地(省教育厅) 校名职位姓名任期职位姓名任期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 党委书记 程融钜 1978 7--197812 校长 黄怀仁 1978 7--197812 杭州师范学院 党委书记 程融钜 197812--1984 2 院长 黄怀仁 197812--1984 2 党委书记 姚鸿瑞 1984 2--198612 院长 孙志刚 1984 2--198711 党委书记 李义佐 198612--198710 院长 李义佐 198711--1991 2 党委书记 饶曙光 198710--2000 9 院长 黄书孟 1991 2--199610 党委书记 林正范 2000 9--200211 院长 林正范 199610--2007 7 党委书记 王梓祥 200211--2007 6 ----------------------------------------杭州师范大学 党委书记 崔鹏飞 2007 6--2013 6 校长 林正范 2007 7--200812 ----------------------------------------副校长

(主持工作) 叶高翔 200812--200910 ----------------------------------------校长 叶高翔 200910--2013 6 (上述表格资料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官方网站历任校主要领导) 杭州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陈新华 校长 杜卫 党委副书记 黎青平、张志军 党委委员、副校长 郭清、杨磊、王利琳、何俊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郝敬习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历史发展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建筑特色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建筑的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建筑的集全国之大成特征: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建筑的造型特征: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建筑的宗教特征: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建筑的评价: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位置与规模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内,把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1早期的风景胜地

  北京城的西北郊区自古以来风景优美,水泉清澈,一向是吸引游人的好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为蓟城居民及文人雅士瞩目之所。辽南京时期及金中都时期这里开始建设行宫、寺院等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逐渐发展成蓟城郊区的风景区。元代之后,古代园林中的行宫建筑已荒圯,但池沼散布,田园阡陌的大片宜人的地方,被墨客们冠以"丹陵祢"之雅号。从此这里成为后来达官贵族们的别墅胜地。如明代武清候李伟在今北京大学西门外对面(昆明湖以东)一带建的清华园就是一座典型园林。

  2圆明园的兴衰

  清王朝定鼎中原,建都北京,沿袭了明代的城池和宫苑,把基本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对西郊的开发。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把江南风景及建筑风格引进北京,在李伟的清华园遗址上建起了畅春园,此园是具有特殊形制的离宫别院,大约竣工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畅春园附近,"赐园"毗郊,其中之一,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给其四子雍NFDBE王的圆明园,但该园比后来的圆明园小得多。此园大约在后来的"镂月开quot;景区,占地约500亩。胤祯登极后,将圆明园扩大,在南部建殿宇,为"外朝",后面的大组建筑群为"内廷"。扩建后占地约3000亩。其中大水面是福海。乾隆皇帝亦曾六下江南,搜集天下名胜,"移天缩地"点缀园中,不遗余力地扩建修整圆明园,此时园中已有"四十景"之名称。从而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乾隆九年后,在圆明园东部和南部又陆续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万春园)两座辅园。三座园林有门相通,成为一体,平面布局成一个倒置的品字。圆明园是三座园林的总称。嘉庆年间对圆明园的修缮工程仍不断进行。此时圆明园的总面积已达5200余亩,人工水面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堆叠的岗阜岛堤300多处,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景点160处。园中殿宇不仅装饰、陈设考究,还是收藏无数古籍珍宝、工艺美术品的综合性艺术大宝库。 可惜如此辉煌壮丽连续营建150年的万园之园,毁于英法联军的魔爪。 1860年9月联军占领了大沽口,沿白河北上占领河西务,震动了京师。咸丰皇帝于9月22日逃往承德,10月5日联军占领海淀,6日傍晚法军进了圆明园,7日英军也进园。先是掠夺抢劫和破坏,17日开始焚烧。联军的罪恶火焰一直烧到19日,三天三夜的火海,将圆明园中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人类文明吞噬殆尽。

  3圆明园的劫后之劫

  英法联军本想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但毕竟三园面积太大,罪恶的魔掌一时遮不过来,于是有一些景点如"廓然大公"、"蓬岛遥台"等幸存了下来。当时幸存,为后人的偷盗又开了方便之门。到同治十二年(1837)慈禧"归政"之后,想修复圆明园,终因该园损失太大和国库空虚而未能全部实现,重修计划只好先集中在圆明、万春两园。即使如此,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建材缺乏而被迫停工。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又西逃,驻守西北郊的八旗兵丁勾结宫监和当地恶霸、地痞,将园内建筑拆卸盗卖、林木砍伐,使园内的建筑荡然。民国初期的军阀、官僚地痞更肆无忌惮,大规模地挖掘地下的建筑残存遗迹,地面上的残存物更不必说,如华表、石狮、石雕、太湖石等早贩卖他处。此现象沿续了几十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有在遗quot;挖宝"者。此现象由于持续时间长,当时形成了专门的一种行业,以遗址为"趸货的宝地"。

  4对圆明园遗址的处理

  建国后,对圆明园遗址相对重视起来,但是如何处理,意见莫衷一是。50年代在这里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工作,又陆续地修建了一些房屋和道路,便于对遗址的管理。一百多年的时间,遗址内已自然地形成了居民点,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不准迁入园内一人一户,但是自然的繁衍亦是一股不容抗拒的力量,到80年代初期,园内已住有3000多农民,有的已经是第四代了,有位学者说:"对圆明园遗址消极保护是不行的,只有对它整修、利用,才是积极的保护、真正的保护"。80年代中期以后,经各方努力,找出了一条保护、建设遗址的新途径,即采取政府、管理处与附近农民合作建园,民办公助、以园养园的方针。于是圆明园遗址出现了新气象。到90年代初,已成为一处颇具规模的"遗址公园"。

  (二)遗址简介

  1圆明园

  (1)"前朝"政治活动区

  在101中学以西,颐和园路之北,是圆明园的大宫门。宫门内是以"正大光明殿"为中心的一组宫殿区,围绕前湖,形成一个中轴线,该轴线包括前湖之后的"九洲清宴",包括东面的一组"勤政NFDBE贤殿"、"保合太和殿"和"吉祥所";西面的"翻书心"、"长春仙馆"和"四宜楼"等。该组建筑中,中轴线两旁布置着内阁六部等中央机关和保卫圆明园的八旗直房等。

  (2)供奉清帝影像的安佑宫

  在圆明园的西北角有一组特殊的宫殿区,规模宏大,肃穆端庄。这就是供奉清朝历代帝后影像的安佑宫。该组宫殿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二年后竣工。大殿九楹,左右配殿五楹,宫门五楹,前后有华表两对(现一对在北京大学,一对在北京图书馆),牌坊三座,极为壮观。

  (3)万方安和

  这是一组建筑形式奇特的建筑,在后湖西侧杏花春馆的西北方,平面布局呈""字形,共有三十三间,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要求。这种形式是属于适合建在南方园林"户外室"的类型。目前""字形殿基仍清晰可见。

  (4)舍卫城

  这又是一组特殊建筑,在福海西北方。城内有买卖街,宫监、宫女妆扮店员,商人进行交易,类似颐和园中的苏州街。城内有殿宇、游廊三百二十六间。舍卫城、方壶胜境、安佑宫是园内规模最大的三组建筑群。

  (5)方壶胜境

  在福海之北的海湾里,有用汉白玉建成"山"字形三层的石座伸向水里,上面建有哕鸾殿、琼华楼、珠宫等。在现存的园林里,很少有与此景相比的景色。

  (6)福海

  福海是全园中心,园中最大的水面,海中有三个小岛,中心岛上建"蓬岛瑶台"七间和畅襟楼、随安室等建筑。东南岛上有"瀛海三山"之亭,向西北渡桥到北岛。此建置亦属"一池三山"之格局。

  2长春园

  从福海向东,过圆明园的明春门即到长春园。园内主要建筑有淳化轩,左右有廊各十二间,每间嵌石碑六块,收集书帖几十卷,诸家墨迹九十九人。园中最著名建筑就是西楼远瀛观。该园以中西合壁式建筑见长,风景美丽,建筑雄伟,独具一格。其他景观有狮子林、纳景堂、清闷阁,占峰亭、清淑斋、延景楼等。建于湖中的"海岳开襟"为一座二层圆台建筑,上面建有"得金阁",遥望好似海市蜃楼。

  3万春园

  在福海东南,前称绮春园。大宫门在该园的东南角,门前有东西朝房。门内主殿是迎辉殿。这座园林是太后、嫔妃们的居住之地,慈禧时重修了该园,改名万春园。园内有"含光楼"、"四宜书屋"等三十景。"露水神台"虽不属三十景之内,但其铜人承露的铸造极有特色。万春园比不上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又不同于长春园的雄伟挺透,但它有着自己的流畅自如的特殊风格。

  (三)遗址公园

  为了达到整修、利用的方针,政府和当地农民共同努力,在多方面的配合下,首先完成了园内居民的搬迁工作,然后决定以开发中心区福海为着手点,让它首先造福于民。1984年数十万人参加了挖掘福海的义务劳动,同时将挖出的土方堆砌成小山。没能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民,自动捐款、支持福海复苏。福海在众人努力下,按原计划修复了"蓬岛瑶台"。湖中清水透澈,水面冒出尖尖的荷舟,200多条游艇泛于800亩湖面上。福海终于在涸竭了125年后,于1985年7月1日开始接待游人了。 继福海的开发之后,还修缮了万春园宫门及其附属建筑,新辟了圆明园展览馆,数座桥梁和万花阵等旅游景区。在新复苏的遗址公园内近年来常举办大型游览活动。如1991年夏季举办了全国文化艺术节,各少数民族来园展示各自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大量游人。 圆明、长春、万春三园路线图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圆明园遗址本身就是列强侵华的铁证,凡游园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愤慨。60多年前李大钊凭吊圆明园时,曾愤然作诗,痛斥毁园的贼寇。现在虽然在园中大面积绿化,万春园中建园林别墅,但有意识地保留西洋楼遗址、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等遗迹,清理遗址,整理石雕,保留着劫后惨状,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现在这里经常是党团员过组织生活,青年学生、工人接受教育的处所。

​76岁杭州大爷熔铜280吨,给雷峰塔披上彩衣,千年只腐蚀1毫米

这首元代诗人尹廷高所写的诗,描绘的正是杭州西湖雷峰塔的美景。 “雷峰夕照”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