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和汉字的由来
一、商周早期,从记事符号到汉字起源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要学习汉字书法必先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构造。中国汉字的起源可以推至五千年前,以形象符号为代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间已有结构完备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都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完美,文字已具有“用笔、结构和章法”三个书法艺术必备的重要因素,书法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启蒙。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大多是书写或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目前,发现的甲骨文的内容只要是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这些文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示遒劲而又立体感,变现出
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写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甲骨文已具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汉字结构法则,已包含了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周时代人们的书写技巧和艺术素养。
甲骨文单片
(二)金文
金文是指在青铜器上包括武器、饰物上刻画书写并铸造的铭文。金文除了具有某种说明、记事的作用外,更具有装饰性,更讲究形式美,接近了艺术形态、特别是周后期的金文,字形更加规整,结体更加严谨,布局也更加匀称,如周厉王时期的大克鼎、小克鼎和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上面都有著名的金文。
金文单片
(三)石鼓文
石鼓是古代用于打猎记功德什物,高约1米直径约70厘米。至今发现的石鼓共有10件,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称为“石鼓文”,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大约出现在周平王时期,产生于当时的秦国。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相对于甲骨文和金文,石鼓文从书体上有较大的发展,更能体现书写的效果。它的结体趋向方正,布局疏朗大气,风格朴实雅逸,对后世的书法艺术,特别是篆书和篆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后人把石鼓文等字体称为“大篆”。
石鼓文单片
二、秦朝统一文字,书法明朗起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地方性。区域性的字体繁多,有的一个字就有一百多种写法。秦始皇统一国家后统一了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书体称为秦篆,又叫小篆。小篆结体成纵势,端严稳重,笔画简洁,线条均称,转折时运笔圆中有方,起笔时圆笔略粗,有逆笔回锋的笔意,收笔时如露结垂珠,笔画安排以简就繁,左右对称,相互协调,上下呼应,疏密有致,是一种非常严谨,规整而富有姿态的书体。
峄山碑局部
三、进入汉代,隶书大盛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时期,特别是东汉时代,隶书进入了形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的字体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成为章草,另外,行书、楷书也已萌芽。汉代时,不仅汉字的笔画结构基本定型,而且书写法度规则也基本形成。
四、三国、魏晋,完成书体演变
东汉后期,篆、隶、草、楷、行五体虽然已经出现,但其中的今草、楷书、行书还没有成熟,处于过渡阶段、三国、西晋时代的书体继承了东汉以来的书体变化,隶意开始弱化,今草、行书、楷书的独立性开始增强并日趋成熟。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楷、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他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五、唐代盛世,书法大繁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在书法理论特别是楷书、草书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真、草、隶、篆全面发展,是大提升、大繁荣时代,使中国书法艺术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唐代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尚法”著称,重视笔画的规则、结构的完美和法度的严谨,使书法走上了高度规则化道路。
颜真卿的《祭至稿》
六、宋代以后,汉字书法的传承发展
继魏晋唐之后,宋代书法艺术,再次呈现出繁荣之势,形成了中国汉字书法的又一个艺术高峰。论书者普遍认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书法追求以诗词文章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表达,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各种心灵感受倾注于书法作品之中,写出闲情逸致、率性真情。被后世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可谓开创了书法史上一代新风。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书法碑帖,很多都是宋代时期保存流传下来的。宋代以后,汉字书法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书法家和优秀书法作品、例如:元代的赵孟頫,为中国汉字书法的“楷书四大家”之一;明代有祝允明、文徽明、董其昌等书法名家;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还有王铎、傅山、邓石如等,也都流传下来很多书法艺术作品。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从书体演变脉络上,我们可作一下基本归纳:
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是中国汉字的初始,也是中国书法的初始。经过汉字文化的长期发展实践,汉字书法主要形成了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一)篆书秦朝统一文字以前的字体,统称为大篆。秦朝统一文字后的书体为小篆。大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也叫籀zhou文,流传下来的主要有金文《大克鼎》《小克鼎》《毛公鼎》《散氏盘》等和石鼓文。小篆是从大篆演变而来,主要《泰山刻石》《峄山碑》《琅琊台刻石》等。
(二)隶书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西汉初期,在公文上开始使用隶书,同时隶书也广泛用于各种碑刻,主要的碑刻有《礼器碑》《史晨碑》《西狭颂》《张迁碑》《曹全碑》等百余种。
(三)楷书楷书也叫真书(魏碑字体也属于楷书)。楷书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东汉末年,成熟于晋唐时代。主要强调书体规范,法度严整。主要作品是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欧阳询的《九成宫》,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赵孟頫的《胆巴碑》等。
(四)行书行书也是从篆、隶中演变而来,起于后汉,成熟于晋。这种书体用起来更简易,更流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行书。主要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柳公权的《蒙诏帖》,苏轼的《洞庭春色赋》《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米芾的《蜀素帖》,赵孟頫的《万寿曲》《尺牍诗翰册十三帖》,董其昌的《东方塑答客难卷》等。
(五)草书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最早出现秦汉之间,其体势仍有隶书的法式。今草是后汉时期人们从章草中演变而成的,突出特点是笔锋索带,体势连绵,笔意奔放。今草分两种风格,一是以张芝,张旭、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二是以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孙过庭为代表的小草(行书)。草书只要有史游的《急就章》,张芝的《秋凉平善帖》《终年帖》,索靖的《载妖帖》,张旭的《草书古诗四首》,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授衣帖》《江州贴》,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圣母帖》《大草千字文》,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吴友帖》,祝允明的《赤壁赋》等。
章字的写法是
1、点
2、横
3、点
4、撇
5、横
6、竖
7、横折
8、横
9、横
10、横
11、竖
“章”字最早见于商代金文。整体象形,可能是“璋”的初文。另外商代甲骨文和玉石朱书文字有从“章”的字。均是无名组卜辞(殷墟第三期)。构形可以隶定作“八章廾”。从廾、八,章声。大概也就是“赣(贡)”。殷墟第四期刘家庄出土的有同字形的字。双手捧章(璋),章也是声符。就和双手捧牙是与(与),双手捧十(针)是灷(送,并且灷所从的“火”其实也是“十”增加“八”后讹变而成),双手捧龙是龏(供)等价了。《说文》说从音、十是基于已经讹变的小篆分析,不可从。
陶文或陶纹、陶符。
为古中国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或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朱书文字等。陶文历史在夏朝之前,为公元前2,500年,距今4,500年,比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公元前1,300年,距今3,300年)早约1,200年。
相对于甲骨文,陶器的制作可以说对于古人来讲,获得原材料的方式就要简单得多,现今已公布的二里头文化陶文己不少于64种。除了二里头遗址外,周边具有地方邑落中心地位的遗址也有一定数量的二里头文化陶文发现,如位于二里头遗址南邻的高崖等遗址。
陶文的背后
二里头文化的陶文多见象形,亦见会意,存在文辞。陶文被规定为特定的人群(如贵族、具有特殊地位的神职人员和手工工匠等)专门使用,用于记录生产、生活、祭祀活动等。
而更原始的陶文则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认这些文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但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目前由于发现数量尚不够多、暂时无法破译、比较零散等原因,致使陶文的研究陷入僵局。
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后来,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各种字体纷纷诞生,将中国文化的繁荣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汉字作为华夏民族普遍使用的文字,这一事实显然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指汉字起源的研究。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应该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书法和汉字的由来
本文2023-10-07 16:28: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