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走进《山海经》的奇妙世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读书|走进《山海经》的奇妙世界,第1张

说起《山海经》,我对这本大名鼎鼎的志怪古籍膜拜之心久矣。不过每次翻开,看不了多少就开始打退堂鼓。原因有两个,一是生字实在太多,常常一句话好几个字不认识,读起来太费劲。二是前面大半本是《山经》五卷,记载的多是各个山的位置、特色、物产,实在有一些难啃,每次看不完《山经》我就放弃了。而看到后面才发现,大部分好看的故事和人物都在后面小半本的《海经》里面。

这一次,认认真真地花了一个月,一边看一边查,配上注解和一些延伸故事,终于把这本书完完整整的看完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写读书笔记,了我夙愿。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约31000字。其中《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五卷 (分类有争议,没有考证在此不细述), 其中记载了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以及诸多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

对于扰攘喧嚣的现代社会,《山海经》的世界仿佛一片净土。透过那些诡异文字和绘画,我们依稀可以想象那些或已绝迹的远古生命,了解我们祖先几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神、鸟、兽的无穷奥妙。

比如说“虹”这个字,以前我有过疑问,为什么彩虹的“虹”字,是“虫”字边的呢?在《山海经》里面,我找到了答案。“虹”的古字,字形像是一个双头的动物,古人认为“虹”是一条双首大口吸水的长虫,横跨于山水之上。这便是古人对彩虹这种现象的理解,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呢?

《山海经》中介绍的各种山水、动物、植物、宝物,有很多的生僻字,读起来非常吃力且难以理解。不过读过之后,对于再读先秦时期的其他作品会非常有帮助。举些小例子,“鳣鲔发发,葭菼揭揭”(《诗经·卫风·硕人》)、“溱与洧,方涣涣兮”(《诗经·郑风·溱洧》),以前我总也记不住的奇怪字眼儿,读过《山海经》中介绍的鳣鱼和鲔鱼,溱水与洧水,现在终于能理解了。

这其中有我们都很熟悉的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仓颉造字,大禹治水等等,也有一些不那么熟悉的故事。

比如四方及四季的神祇。东方青帝太昊伏羲,佐神句芒,掌管春天;南方赤帝神农,佐神祝融,掌管夏天;西方白帝少昊,佐神蓐收,掌管秋天;北方黑帝颛顼,佐神玄冥(一说禹疆),掌管冬天。

比如西王母。与通常印象中的王母娘娘不同,《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是对西王母的最初记载,形貌与人很像,但长着豹一样的尾巴和老虎一样的牙齿,而且喜好啸叫,蓬松的头发上戴着玉胜,西王母为半人半兽形象,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集结成形。它既是司灾厉刑罚的天神,又是玉山与昆仑山的山神,三青鸟和三足乌是它的使者。

再如巫山神女。《山海经》中记载的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化为䔄(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姑媱山,其地与巫山相同。这便是巫山神女的原型,她是赤帝之女或谓天帝之女,死后变成了䔄草,它的叶子互相重叠,它的花朵是**的,它的果实像菟丘的果实,吃了它便被人所喜爱。原本就是这棵吃了可以为人所喜爱的䔄草,成为了楚国宋玉《高唐赋》中向楚怀王倾诉爱情的瑶姬,成为了巫山神女这个美艳绝伦的化身:“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比如说,风。我们都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是什么呢?关于“风”,历来有多种解释。最早就是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太子长琴是祝融的儿子,居住在榣山上,喜爱创作乐曲,成为后世音乐的先驱。风者,曲也。上古时期,《大荒西经》中记载的巴蜀地区,就已经将民歌称之为“风”。

再比如,关于玉的文化。《山海经》记载的物产中,有非常多的玉石的种类,如瑾、瑜、瑶玉、碧玉、璇玉、白玉、玄玉、玉荣、㻬琈玉……《西次三经》中记载,峚山产玉膏,“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天地鬼神来服食享用,君子佩戴它来避免灾殃。《山海经》中的玉石,多是用于祭祀神灵,《周礼》中也有“以苍璧礼天”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玉文化由来已久。玉,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影响着历代王朝的仪典制度,也影响着一大批的文学著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山经》中的各种动物、植物,《海经》中的各种人物、邦国,实在让人赞叹称奇。

青丘之山的九尾狐,西王母座下的三青鸟,兴云布雨的神龙,百鸟之王的凤凰;赤水岸边生长着三珠树,外形与普通的柏树相似,叶子都是珍珠,外观华美脱俗,所以后世把豪杰才俊比作三珠树,如对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称美;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山上栖息着一种形如牛的独足兽名夔,是雷泽之神;肥遗是涸水之精,之后古人常常将它的形象画在墓室墙壁或棺椁上,以达到保持墓室干燥、保护墓主的目的;天神英招长着马的身子和人的面孔,身上的斑纹和老虎的类似,还长着鸟才有的翅膀,它巡行四海而传布天帝的旨命,发出的声音如同用辘轳抽水……

羽民国人背生翅膀,毛民国人浑身长毛,氐人国人人面鱼身,厌火国的人口中会吐火;贯胸国人自前胸到后背有一个贯穿的大洞,清人所画的贯胸国富人出行,用一根木棍穿胸而过,两人抬之;奇肱国人一臂三目,眼睛有阴有阳,阳眼用于白天,阴眼用于夜间;聂耳国人耳朵大到可以用一只耳朵做褥子垫在身下,一只耳朵当被子盖在身上,出门非常方便,甚至不用住店……

这些故事起始于《山海经》,经后人进一步演绎,变得越来越丰富。让人在佩服赞叹古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甚至不由得怀疑,或许,它们(他们)真的曾经存在过?

走进《山海经》,感受那光怪陆离的神奇生灵,那古老而质朴的原始崇拜,那与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那添加了神话色彩的部族战争。

《山海经》,如同中国文化一场遥远而神秘的旧梦。

最后,附上我手动整理的《山海经》主要山名(不是全部)。很多好名字,爱写小说的朋友需要“从前有座山”的时候选一个,比随便编的要好得多。

米何部分读书笔记分享:

读书|展转不能寐 披衣起彷徨——你所不熟悉的曹丕

读书|《三体》:宇宙也许不是一个童话

读书|从博尔赫斯《环形废墟》看小说的写作

《山海经》的内容是假的。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扩展资料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也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

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

《山海经》记载的事迹,可能是真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缺失的世界!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非常多的传说,这些传说大都记载了古代人类的文明与智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希望通过这些传说给后人以警示。在我国的历史典故中,有一本书就非常的神秘。它的名字叫做《山海经》,这本古籍令后世的很多学者为之折服。

我们都知道《山海经》是一部上古奇书,也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非常多的神话故事,奇兽珍禽,奇珍异宝以及地理人文等。它详细记录了远古时期的世界地貌以及当时的故事。

《山海经》的出现对人类来讲是十分有历史价值的。而其中的资料更是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比如其中的医学药学知识,地理地貌等。这本极为晦涩难懂的书籍,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为何其中记载的大多数地理与及动植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的原型呢?难道他《山海经》中记载的东西,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缺失的那一部分吗?

《山海经》中记载的很多地方,在经过后世的科学家研究后发现与该地的地理坐标十分吻合。一位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在读《山海经》后,他就是表示书中记载的跟自己已经走过的地方十分相似。而记载的山脉走向,也几乎与如今的这些山脉完全吻合。因此在科学家认为,在古时候就曾有人到达过自己所处的大陆,并且把所经历的地方绘制成了地图,最后放收录在了《山海经》里面,但这还需要一些证据才可以证明。

《山海经》中记载的古代动物,也与现在的很多动物十分吻合,如山海经中就曾出现一种生物与人类十分相似,而随着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山海经》中记载的这种生物就是如今的黑猩猩,而且会说话的那些飞禽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鹦鹉。

可谓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远古时期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十分片面,他们把难以理解的东西,编撰成了神话。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传,流传到了至今。正如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万事万物存在即是合理的,或许现在我们并没有办法解释,《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些事物从何而来,然而只要我们不断的地进行探索,总有一天我们可以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你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山海经》的意义在于从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从生产中获得的地理知识,也要应用于社会、国家的经济建设。

《山海经》中包含着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动植物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我国古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史料,被称为“探祖寻源的奇书”。

 据史籍记载,黄帝时期,在北方大荒中,有一座大山,拔地而起,高与天齐。山上居住着夸父族,他们个个身材高大,力气超强。

不久,大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龟裂,江湖干涸,一片荒凉。夸父族全体出动找水抗旱,但江湖干涸,无水可找。于是,勇敢的夸父首领发誓要把太阳摘下来。

太阳见夸父真发火,也有点心慌,加快速度向西落去。夸父首领拔腿就追。太阳一面加快滑行,一面向夸父射出热力,想阻止他前进。但是,执著的夸父尽管汗如雨注,却不肯停步。

夸父瞬息间已追了万里,追至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太阳眼看无处可逃,就将所有的热量一齐向夸父射去。

夸父一阵头晕目眩,眼前金星乱迸,口干舌焦,双手不觉软垂。

“不能倒下去!”夸父一面鼓励自己,一面俯身去饮黄河的水,想喝点水后再捉太阳。哪知他喝干了黄河,连支流渭水也喝干,还是感到口渴难忍。

倔强的夸父决心去喝大泽的水,再去和太阳较量。大泽又叫“瀚海”,是鸟雀们孳生幼儿和更换羽毛的地方。夸父刚走到大泽边,还没俯下身来,一阵头晕,“轰”的一声,像座大山似的倾倒了。

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把手杖奋力向太阳抛去,闭上了眼睛。随即,他的身躯立即化作夸父山。

第二天早晨,太阳神气活现地从东方再次升起,一看到夸父,也不由暗暗钦佩夸父的勇气。说也奇怪,经太阳光一照,夸父的手杖竟化成一片桃林,满树挂着硕大的果实。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非常幸福。

记载这个故事的史籍就是《山海经》,名为“夸父追日”。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的勇气。同时,这个故事也包含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

在现代人看来,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而是到了地球的另一边。

但对远古时期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

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得到尽头,则是太阳落下的禺谷这个地方。

其实,《山海经》中的很多记载,与其说它是一部神话故事集,不如说它记录着可以考实的地理知识。

《山海经》相传为唐虞时期大禹、伯益所作,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此书从形式至内容都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尽管杂有神话但比例不大,无疑是一部早期地理书。

《山海经》记载的山川比早些时候的《禹贡》更为丰富。它以神话的形式描述了我国有记载历史上最早的山川形胜的系统分类。比如其中的《五藏山经》以山为纲,分东、西、南、北、中5个山系,分叙时包含有很多地理知识。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省及苏皖北境。总共46座山,途径9430千米。

《南山经》东起浙江省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省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大大小小总共40座,8290千米。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总共77座山,8756千米。

《北山经》中记述的群山,位于今宁夏、新疆、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及蒙古国境内,其中近1/4的山的具体位置可以确定。绵延11665千米

《中山经》主要描写晋南、陕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区的地理环境。总计天下名山共有2685座,分布在大地之东西南北中各方,一共32043千米。

每一山经的叙述大致都有一定的规律,山名、里程、植物、动物、水系、水生动物、矿产等项是基本的。大量的古代山名、河名对今天历史地理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五藏山经》全文以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在叙述每列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联,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显然已具备了山脉的初步概念。

《山海经》中的《海内经》和《海外经》,记载了沿海及四海的范围。《海内经》主要记海中和沿海边远地区;《海外经》记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域。

《海内经》和《海外经》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概念。在古人心目中,它们共同构成大陆,大陆的四周被海水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是荒远之地,就构成了世界。

《山海经》还记载和描述了一些自然地理现象。例如关于华山的险峻,《山海经》记录为:“太华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如此果断地抓着华山最重要的特征,形象地反映出华山的地理面貌,堪称我国最早的山岳地理书。

《山海经》在叙述河流时,必言其发源与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

比如关于河流季节变化,对教水记述:

 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是永冬干而夏流,实唯干河。

 教水是一条注入黄河、冬干夏流的季节河。这些记载都是对自然界科学观察的结果,有一定的地理意义。

《山海经》记载众多的原始地理知识,比如南方的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节性变化,不同气候带的地理景观与动植物分布的特点。

《山海经》中已有四极的观念。四极又称为“四隅”、“四陬”,在古人心目中,世界是有极限的,可以测量的。这证明它保有较原始的地理认识。

《山海经》记载了大约多种植物的名称,并进行了一些植物形态的描述,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和今天的植物对照出来。如:木本植物中的松、柏、桑、漆、榕、竹、樗、桢等;草本植物中的菅、杜衡、门冬、少辛等;果树中的桃、梨、李、杏、梅等。

另外,《山海经》还对植物中的根、茎、枝、叶、花、果等形态描述。这反映了当时植物学的知识已相当丰富。有一些植物还记录了药用功效。如萆荔食之可以医心痛;椶枬食之医疥;A棠食之医聋等。

这样的药用植物记载,在植物地理及中药史上有一定意义。

《山海经》中还出现了动物名称,分别记录了不同种动物。这部分内容,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些名称,今天看来是稀奇古怪的,动物的形态描述也难于令人置信。而且往往见到这些动物时,记录说会天下有大灾等。

但是,若剔去那些荒诞的部分,就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它们不外乎是猿猴类、偶蹄类、狐犬类、虎豹类、鼠类、飞禽类等动物。出现较多的有麋、虎、豹、牛、鹿、羚羊、犀、兕、象、马等。

现在犀在我国已绝迹了。大象当时分布在中山、南山和西山区域,说明当时气候较今天暖湿。被现代人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北山经》里出现过两次。

《东山经》提到犰狳,是否与南美洲的犰狳相似,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此外记载的动物还包括鱼类、蛇类、腹足类、两栖类等。这些动物及其分布区的记载,实际上也是珍贵的科学资料。

《山海经》中有大量的矿物记载。玉出现多次。非金属有垩、雄黄、文石、赭等10多种。金属有金、铁、银、赤金、赤铜、锡、赤锡等数十种。

在物质资源分布的篇幅中,对于矿产的记载尤其详细,提及矿物产地300余处,有用矿物达七八十种,并把它们分成金、玉、石、土4类。这些都是珍贵的矿产地理资料。

《山海经》还注意到矿物的共生现象,并据其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构造、敲击声、医药性等识别矿物的方法,及详细记述动植物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因此,《山海经》在矿物学分类上有突出贡献。

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李约瑟说:“《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总之,《山海经》记录了许多朴素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动植物、矿物种类及其分布等知识,在地理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因为《山海经》不是神话书,它是一部先秦古籍,记录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各种事件,也是一本地理书。它主要讲述古代地理、产品、神话、巫术、宗教等故事。它还包括古代医学、中国历史、民俗、民族等。同时,也记录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它内容丰富,信息完整,充满了古代传说和故事。这也是一本精彩的书,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古老的秘密。然而,研究表明,随着各种化石的发现和生活环境的发掘,专家们发现了许多古代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与《山海经》中记载的非常相似。

至于尚未被发现的奇怪动物,可能是我们对地球了解不够,所以我们没有发现更多的科学痕迹。无论《山海经》世界是否真实,它都是人们渴望的美好世界。如果经过挖掘,世界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的文化就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个世界,也许我们的前辈,很久以前就认识和理解他了。

人们经常认为他们没有亲眼看到的东西是错误的。但是想象一下,几百年前,如果你告诉这些人有像电视一样的东西,你可以通过电视的小屏幕传送地球另一端发生的事情。不久前,马云说我们可以不用钱包就能完成付款,出去的时候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疯狂的。因此,从来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毫不奇怪地说《山海经》动物和事物是真实的。只是,作为现在生活的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世界和动物。过去,东西方之间没有交流。在古代西方材料中,也有一种半人半马的生物。也许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只是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消失了。

山海经是我国伟大的先秦历史的奇书,它跨越了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它的内容涉及之广,历史、地理、动植物、神话……对于这个世界研究民族历史都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也涉及了很多学科,风水学、天文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曾被袁珂称为   “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  。它的核心内容是上古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诸多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看看《山海经》。

《山海经》的性质

关于它的性质,各个说法不同。第一个说法是廖平认为是《诗经》的传注。鲁迅则认为它是一本巫书。说法众多。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更严谨地来说,它是一本反映上古历史的珍贵书籍,保留着许多神话传说,富有神话色彩。它也保存着东亚由原始蒙昧向早期文明,游牧到早耕的演变。这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书籍被很多人所研究,文化沉积之深厚,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它为什么如此有魅力,是因为我们对远古神话的未知,而它则记录了我们的未知。

《山海经》的梗概

它大致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四大篇,共十八卷。它的编排顺序总体是由南,向西,次北,后东。它对古文字解译、图腾象征的叙述,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神话的意义。《山经》的每一个“山”都是部落聚集地,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高山。各个时期他们的文明,商业演化都在其中。

有人说,不读山海经,不知先秦史地。伟大的著作总是被人所质疑,被后代所忽视。我想,离开了历史,又怎样去虚构神话,将各种神话融入其中。《山海经》是我们的宝藏,值得我们的子孙后代去研究。

首先是《山海经》的世界神秘而浩瀚,却又无法真正看到。奇人异兽,山河湖海,有形的形象总是无常的。在当今互联网虚拟时空下的世界,现实与虚幻并存。《山海经》展示了古代文化,记载了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远古文明和文化状态,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而在三星堆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象牙,并且先蜀文明以巴蛇作为自己的图腾神灵。这未免让人浮想联翩。

然后觉得很多人认为它是神兽。但在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地理探索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古化石,推测了当时的生存环境,与很多《山海经》相似。记录不谋而合,所以很多专家都认为《山海经》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距离太远,很多佐证都丢失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个时代。根据古籍记载,巴蛇居于洞庭湖一带,而先民则是在亲眼见到这种巨蛇后,将其描述成了黑蛇,青首的神秘怪蛇。

其次是精卫填海。往北两百里是法九山,山上长着许多西葫芦树。山中有一只鸟,形如乌鸦,头有花纹,白喙,红爪,名精卫,鸣叫声如其名。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娲。少女曾经去东海玩耍,不慎掉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化身精卫,常在西山上捧着树枝和石块,试图填满东海。

再者是瑞鸟凤凰。往东五百里是丹雪山,这里有很多金玉。淡水发源于丹雪山,向南流入南海。有一种鸟,其形如鸡,羽毛斑驳,花纹如文字。它的名字叫凤凰。胸前的花纹酷似“礼”字,胸前的花纹酷似“仁”字。这种鸟吃得自如,歌舞自如,一出现,天下便安宁祥和。

读书|走进《山海经》的奇妙世界

说起《山海经》,我对这本大名鼎鼎的志怪古籍膜拜之心久矣。不过每次翻开,看不了多少就开始打退堂鼓。原因有两个,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