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狮子,为什么会有河东狮吼这个典故
古籍中记载,狮子就是中国的狻猊(Suān ní,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但这也只是晋朝人郭璞的见解,至于先秦时期的人们在发明狻猊这个名词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动物,就不得而知了。狮子的形象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渐在中国成形的。从古代的壁画和绘画中来看,狮子的形象与本体存在很大偏差,比如雄狮子的鬣是直的,而国人总喜欢把它画成卷曲的,这大概是受到了佛祖头部造型的启发。其实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对狮子的了解,都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直至清朝,真正的狮子才来到中国,但那时也不是人人可见,作为祥瑞之兽,它只能进贡给皇室。
成语:河东狮吼
拼音:hé dōng shī hǒu
意思解释: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故事典故:宋·洪迈 《容斋随笔》记载说,有个叫陈慥的人,自称龙丘先生,喜欢谈佛,亦好宾客,喜蓄声妓。但是,他的妻子柳氏生性凶妒,陈慥很怕她,大诗人苏轼 ( 东坡) 曾写有一首诗戏谑他: “龙丘居士亦可怜,说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陈慥信佛,所以称他为 “居士”。“师 ( 狮) 子吼”,佛家以喻威严。而 “河东”,乃柳姓郡望。所以,其妻柳氏怒吼谓之 “河东狮吼”。此已成为成语,既喻悍妇,亦讥惧内。
中国古代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存在,而且石狮子的本来面貌也不是狮子,而是一种叫做狻猊的神兽。这种神兽是龙之九子之一,长得非常的威武霸气,一般用在建筑物或者是或者一些祭祀用的香炉上。那个时候的石狮子跟现在的石狮子长得不一样。
但从唐朝开始,在鼎盛时期万邦来朝,后来就有西域的国家贡献了狮子这种动物,当时的皇帝看了之后就觉得新奇,与古书上描述的神兽狻猊简直一模一样。而且在以前,狮子也不是叫狮子这种名字。只是说在以前有些人出书,描述的这个神兽叫”师子“,而西域国家贡献的这种动物因为在中国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中国并没有没有名字,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把这种动物按照书上的名字叫做“师子”。
后来加上了反犬旁,取名“狮子”。所以在唐宋以后,石狮子的外貌就根据西域进贡的狮子经过了一定的修改,但是跟失职还是有一定区别,以前的石狮子有可能你就看不出来是狮子,只是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修改到现在,石狮子也越来越像狮子了,到现在你就也能一眼就看出来,那是狮子的外形,当然还是有一定不一样,真正的狮子并没有这么胖,而且嘴里面也不会含着一个东西,这只是为了突出他的特别寓意。
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古代早期的一些石狮子雕塑,而现在的石狮子完全长得像两回事。还有一些壁画中的形象,描绘得非常抽象,除非是历史专业的同学,我想能够一眼认出来的同学还是很少。
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狮子的。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
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
扩展资料狮子形象始于汉朝,狮子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而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狮子是大型猫科动物,科学家根据其进化轨迹得出结论,该物种起源于约12万年前。英国《BMC进化生物学》杂志刊登的这项最新成果由英国、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他们从分布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古代狮子标本中取样,包括已经灭绝的北非巴巴里狮、伊朗狮等。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现有的亚洲狮、非洲狮进行比对,得出了现代狮子的进化路线图。
结果显示,狮子起源于约124万年前的非洲东部和南部,大约21万年前,狮子才开始走出非洲,最远抵达亚洲的印度等地。从分支来看,现代狮子主要分为非洲东部、南部的一支和非洲中部、西部及印度的一支。后者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这意味着狮子面临着基因多样性减损一半的风险。
在过去几十年来,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狮子数量大幅减少,这项新研究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说明,应该对这一支狮子加强保护,以维持整个狮子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开普狮和巴巴里狮是灭绝的两个亚种,开普狮灭绝于19世纪,没有留下任何可靠记录。巴巴里狮灭绝于上世纪前期,但动物园里还有一部分笼养的巴巴里狮,它们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1922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
亚洲狮曾经在亚洲地区广泛分布,但因人类的猎杀和环境的破坏,使亚洲狮几乎走向了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子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猎杀殆尽,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
那里的狮子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狮子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分布于除了热带雨林地区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亚和中东地区。冰川期间一个亚种还在中欧和北美洲生存过,但冰川期后它们就消失了。按当时学者的报道,到古希腊时期在巴尔干半岛还有狮子生存。
一般认为欧洲的狮在公元1世纪由于人类的活动灭绝。现在除了印度的吉尔以外亚洲其它地方的狮子均已经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狮子,狮子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产。
-狮子
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石狮子在文化上的含义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狮子是吉祥的动物,可以驱除邪恶。而在《北京形势大略》一书中则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
石狮子作为一种建筑的装饰,大多用于宫殿、庙观、衙署(古代的政府机关)以及高级官员、贵族和富商的住宅门口。而在现代,一般石狮子则多放在一些商店的门口。
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但是更多的时候,“石狮”是专门指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狮子。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些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已成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但是中国古代没有野生的狮子,那么这些石狮子雕刻艺术起源于何地、何时?又如何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的艺术的一部分的呢?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出现的,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到唐代时,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中国的雕刻艺术大师将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高,而且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姿态多样,神情丰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灵活现。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比较有名的狮子包括天安门前的狮子,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外的狮子,北京大学门前的狮子,沧州铁狮和卢沟桥望柱上的四百多只狮子,俗话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各有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右侧石狮子的腹部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误伤;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除了石狮子,狮子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家熟知的狮子舞,即“舞狮”最迟在唐代已风靡各地,至今不衰。
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常用来守门。狮子又是兽中之王,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利,必为雄狮。蹄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是雌狮。如果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鸟中之王,花中之王,就称“三王之狮”。还有南狮北狮之分,北狮威严雄壮,南狮活泼有趣。
没有。
中国确实是没有狮子的,狮子原本是产自非洲的东部和南部,一直到两万多年之前,狮子才从非洲走出来了,来到了亚洲。但是,它们最远也就到了亚洲的印度等国家,根本没有来到过中国。
狮子之所以能够和中国有这样特殊的缘分,大体是在汉朝有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之后,在中亚各个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之后,中国人才开始逐步的了解。
据史料记载,对于狮子的外观的描写,大概是像虎,**的,有胡须,尾巴的绒毛非常的大。这些话虽然比较短,但是却把狮子外貌的特点描写得很清楚,也记载了,在汉朝的时候,狮子就已经进入了中国。
在东汉的时候,佛教开始从印度渐渐进入了中国,而且很快就变得非常本土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据说释迦牟尼刚出生的时候,就露出了不一样的地方。
他一只手指着天,一只手指着地,像狮子一样怒吼着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之后佛家就将所有圣人说的话,能够感天动地的话都成为狮子吼,这就更加增加了狮子在中国的庄严感。
尤其是还有传言说,文殊菩萨显灵到五台山的时候,他骑的就是只狮子。所以,从那个时候,中国的帝王就都开始喜欢狮子了,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就是,醉倒在陵墓中出现的雕刻就是狮子。
在很早期的时候,只有帝王的领悟中才有石狮子,可以增加君王的威严,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现在社会,虽然已经不再迷信了,但是狮子能够镇宅的说法,已经变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有。
在张华的《博物志》中,有一则关于魏武帝曹操在征伐乌桓鲜卑途中遭遇狮子袭击的记载,而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是,古代中国没有野生狮子的存在。自东汉以来,西域国家曾将狮子作为珍禽异兽进贡到中原王朝来,但那也只是作为宫廷的禁苑动物而存在。
作为热带草原上的肉食动物,居然在魏武帝时代出现在华北平原,这是非常令人称奇的事情。张华之所以将这次魏武帝遭遇的猛兽袭击定为“狮子袭击”,可能跟当时关于狮子的认知有关,就是说,来自西域的狮子文化是这则记载产生的主要背景之一。
扩展资料
狮子象征
狮子象征着皇权或王权的意蕴,成为以萨珊文化为代表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东传中国所带来的重要知识之一。狮子作为帝王的代表,作为征服者的形象,自汉代之后,即由美索不达米亚传到了中国的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一代。
最典型的考古例证是出土于丝绸之路北朝时期的“狮象莲花纹锦”局部,最近幅边的骨架中为一狮子图案,作回首跪地抬腿状,狮子头尾部间织有“王”字,是将王权与狮子图像结合在一起的典型织锦。只是因为狮子不是中原的本土动物,使之无法跟本土造出的皇权象征物“龙”相抗衡。
中国网-历史悖论:史载狮子袭击曹操 但古中国无野生狮子
中国古代没有狮子,为什么会有河东狮吼这个典故
本文2023-10-07 17:27: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