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反酸还口苦?这种胃病并不特殊,千年前的古籍就有治疗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胃胀、反酸还口苦?这种胃病并不特殊,千年前的古籍就有治疗方法,第1张

前几天看到后台有朋友私信问口苦的问题,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的一位患者,他过来看诊的时候也提出,说自己虽然是慢性胃炎,但最明显的症状是 口苦

这位患者很有意思,他在看诊之前还特意问过很多同是慢性胃炎的病友,结果都说没有这种口苦的症状,这让他有点犯嘀咕了,怀疑是诊断出了问题,他这不是慢性胃炎。

其实这位患者确实是有慢性胃炎,但不是咱们常说的萎缩性胃炎,而是胆汁反流性胃炎,这种胃炎也会有胃胀、反酸以及胃部灼痛这类胃炎常见症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口苦严重。

有研究者统计过,大概有五分之一的慢性胃炎患者属于胆汁反流性胃炎。这种胃炎简单来说,就是胃动力差,胆汁反流入胃,之后破坏胃黏膜导致胃炎症状。

中医经典《内经》中对该病有这样的记载:“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呕苦,故曰呕胆。”可见千年前的医家已经得出了与现代医学相同的结论。

就中医角度来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为胆病犯胃、胆汁上逆,其致病根源还在肝胆气郁,疏泄功能受损,又横逆而使脾胃受损,胆汁不能随胃气正常下降,反而上逆致病。

一般临床应对这种胃炎,治疗原则主要是疏肝利胆、泄热和胃。当然,患者日常情绪和饮食调理也必不可少,这两样都对肝胆功能影响颇深。

说到饮食,与胆囊有关的疾病大多都和饮食有关,比如胆囊息肉。临床中遇到的胆囊息肉患者,其中有一类就是长期没有规律、不节制地饮食,这种不良习惯会造成脾胃功能损伤。

而脾胃本身就有运化体内水液的能力,这个功能受损之后,水湿不能及时运化,在体内停滞,时间一长就容易化热,以致湿热内阻,进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肝主血,其功能受损会使血行不畅而产生血瘀。湿、热、痰、瘀这些病理产物在肝胆聚集,会产生各种肝胆疾病,其中就包括胆囊息肉。

应对湿热蕴结形成的胆囊息肉,可以大柴胡汤作为基础方,这道古方的药力主入胆经,能够疏肝利胆,解决肝胆湿热这个根本问题。

我一般会在大柴胡汤原方的基础上,再加入浙贝、夏枯草以及白僵蚕这些能够化痰散结的药材,以消减胆囊息肉的体积,这样息肉本体和形成息肉的根源都得以化解,可使其消去后不再复发。

肝胆是表里相通的脏腑,肝经的浊气毒素排泄到胆经,以缓解其自身压力,胆经若是承受大量毒素,就很容易瘀滞堵塞,所以胆经要经常加以疏通,那么足少阳胆经的准确位置是哪里呢

足少阳胆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少阳胆经开始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上行到额角,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嵴外踝前,止于第4外侧端足窍阴,足背分支处足大趾交肝经。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图

起始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至头角(颌厌穴),再向下到达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至额部达眉上(阳白穴),然后向后折至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下行达肩部(肩井穴),于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进入缺盆。

足少阳胆经分支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于耳前,过听宫穴至外眼角后方。

外眼角的支脉:从外眼角分出,向下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在眼下会合,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由此向下进入体腔,通过膈肌,联络于肝,属于胆,沿胁肋部,向下绕 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与前脉会合于此。

缺盆部的支脉:从锁骨上窝向腋下,沿侧胸部,经过胁肋,向下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关节外侧,向下行于腓骨前缘,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于外踝之前,沿足背到达足第4趾外侧端。

足背的支脉:从足背上分出,进入足大趾端,回转过来通过趾甲,出于大趾背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腧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率谷,天冲,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共44穴,左右合88穴。

肝胆是表里相通的脏腑,肝经的浊气毒素排泄到胆经,以缓解其自身压力,胆经若是承受大量毒素,就很容易瘀滞堵塞,所以胆经要经常加以疏通,那么足少阳胆经的准确位置是哪里呢

足少阳胆经功能主治

主治肝胆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循行路线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头痛,目眩,烦躁易怒,胁肋部疼痛,口苦,失眠,神经衰弱,面色晦暗,皮肤干燥,下肢外侧疼痛等。

1 足少阳胆经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当脏器功能不佳时,刺激相关经络,可以强化经络既能,因此解决胆功能不佳的最好方法,就是刺激胆经。经常敲敲胆经,可以刺激胆汁的分泌,补充身体的血气能量;还可以让头脑保持清醒;敲胆经还可以使胆经活动加速,将大腿外侧堆积在胆经上的垃圾排出;患有脂肪肝和胆结石,胆囊炎的患者,加上刺激丘墟,通过刺法可以有效改善身体健康。

2 胆经的走向

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头面穴,在眼外眦05寸),上下行走散布于侧面部耳前后及前额,后项,分别与三焦经,小肠经,督脉,胃经,心包经交会,深入横膈,联络肝,统属胆腑。再沿胁肋走出少腹两侧,环绕阴毛入股关节。另一支从缺盆下行,沿腋部至侧胸过季肋与肝经,膀胱经交会,下行处臀部,大腿外侧,膝外侧,小腿外侧至外踝前丘墟穴后经足4与5跖骨间的足临泣穴等止于第4趾端的足窍阴穴,别一支横出足大趾的从毛处大敦穴与肝经会合,属胆络肝,通带脉,阳维脉。

3 敲打足少阳胆经的好处

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的侧面,经常点按胆经上的穴位,敲打敲打胆经,可以疏肝利胆,化瘀排毒,特别是下肢的外侧部,手握空拳进行敲击,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利胆排毒,特别适宜于有肝胆疾病的患者,对下肢麻木,腿脚不利等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4 足少阳胆经主治疾病

本经穴位主要用于缓解头颞部,眼,耳,神志疾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虚证:头昏,视力下降,皮肤灰暗,体力差(休息不好压力大)等。实证:偏头痛,胸口胀,口苦,易失眠,食欲不振,血压异常等。

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手少阳三焦经我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图出自《中国针灸大辞典》)图33(出自《中医大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三焦经 [ 最后修订于2015/7/27 17:54:56 共5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胃胀、反酸还口苦?这种胃病并不特殊,千年前的古籍就有治疗方法

前几天看到后台有朋友私信问口苦的问题,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的一位患者,他过来看诊的时候也提出,说自己虽然是慢性胃炎,但最明显的症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