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是几线城市,阜新属于几线城市
阜新是几线城市呢?很多网友对阜新并不是很了解。本文我将为你介绍阜新的城市等级划分。那么阜新到底属于几线城市呢?一起来阅读本文阜新城市划分的相关知识吧。
一、阜新城市常住人口划分标准
阜新常住人口数量为:1862万,属于大城市
城市等级划分一般以城市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小城市:城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市为小城市
中等城市:城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大城市:城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特大城市:城市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城市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市为超大城市。
二、阜新是几线城市
阜新属于三级城市
三、阜新城市简介
阜新,是辽宁省辖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是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为沈阳经济区重要城市之一。内蒙古高原和东北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全区呈现长矩形,中轴斜交于北纬42°10′和东经122°00′的交点上。东西长170千米,南北宽84千米,总面积10445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辖五区二县,2017年总人口1862万人。
阜新历史文化悠久。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是契丹民族的摇篮、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大清沟、乌兰木图山、章古台、那木斯莱等天苍苍、野茫茫的边塞风光,依稀可见清代皇家牧场的昔日辉煌。阜新地热温泉是国内外少见的多微复合型珍稀医疗热矿泉。阜新玛瑙雕刻工艺品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阜新市地区生产总值4217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03亿元,下降46%;第三产业增加值2100亿元,增长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815元,比上年增长09%。
;阜(fù)新。区别字:埠bù。
阜新,是辽宁省辖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是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为沈阳经济区重要城市之一。内蒙古高原和东北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全区呈现长矩形。
东西长170千米,南北宽84千米,总面积10445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辖五区二县,2017年总人口1862万人。
阜新历史文化悠久,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是契丹民族的摇篮、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
扩展资料:
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本义:土山。
常用词语
阿阜:山峰,峰峦。
安阜:安定富足。
孳阜:繁衍。
滋阜:犹繁盛。
重阜:高而重叠的山冈。
钟阜:指神话传说中地处极北、气候苦寒的钟山。
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阜
-阜新
很多人也包括少数蒙古人都认为蒙古人是没有姓氏的其实不然!每个蒙古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有的是以部落名为姓,有的以职业为姓,有以山川河流为姓等等,,,,,,北元时期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蒙古人逐步弱化此间,除漠北哈喇哈蒙古外,其他决大多数的蒙古部落逐渐融入华夏文化在长期交往中,特别是到了清末,蒙古衙门衰败,蒙民转由汉衙门管理在汉衙门的"要求"下,蒙古人将自己的姓氏中的某一个音节转译成一个汉字或已其他方法为自己"造"汉姓
从现代蒙古族史学及有关姓氏研究的结论上看,蒙古族的姓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以部落的名称为姓,如乌姓、奇姓、云姓等。
二是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如包姓。
三是以历史上的某种特殊称呼为姓。例如,古代蒙古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等称为“奥鲁”,于是这些家属便取姓“奥鲁”。后代改姓为“奥”。
四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如莫姓。后谐音记作“孟”。
五是直接取汉姓,如姓李、姓白等。兴安地区土著蒙古族均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为孛儿只斤姓氏,即包姓。在现今兴安地区的蒙古人中,以包姓、白姓居多。
兴安盟地区的蒙古人在给婴儿命名时,主要有以下八种情况:
一是以蒙古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如帖木儿、康熙等。
二是以长辈的期望、意愿或象征孩子命运的事物命名,如巴雅尔(大喜)、巴图(坚强)、白音(富有)、呼吉雅(儿子的命运)、杜达古拉(带弟)等。
三是以日月星辰花草鸟兽的名字命名,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其其格(花)、其木格(花蕊)、阿尔斯冷(狮子)、巴尔斯(老虎)、金鸽、美鹿等。
四是以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或出生的月份命名,如那音台(九十)、吉仁台(六十)、正月、三月等。有的直接用汉语称呼,如七十二、五十八等。
五是按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称呼命名,如巴特尔(勇士或骑士)、必勒格(智者)等。
六是以贵重的金属或珠宝命名,如阿拉坦(金)、孟和(银)、塔娜(珍珠)、哈森(玉石)等。
七是取藏名,多是请喇嘛赐予,如尼玛、仁钦、桑布等。
八是取汉名,有的蒙古人在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如金·布和、韩·乌力吉等。蒙古人改汉姓者在兴安地区很普遍,有李、王、张、白等多种姓氏;也有直接起汉名的。
蒙古人的名字与族姓:
蒙古族人只有“族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只有部落、氏族的“族姓”。很少有蒙古人把多音节的“族姓”放在名字前面,渐渐地,有不少蒙古族人遗忘了自己的“族姓”。蒙古史学家认为,自成吉思汗时代,特别是自元朝建立以后,蒙古人以部落名作为姓氏的做法普遍流行起来。从蒙古史学及有关姓氏研究的结论上看,蒙古族的“族姓”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是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元史》首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述中,将其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 “奇渥温”也写作“乞彦”,就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奇姓,由此而来。
二是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现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兴安盟的蒙古族以“包”姓居多,他们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属于“孛儿只斤”氏族,后人求方便,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即“包”姓。“孛儿只斤”氏族是蒙古黄金家族,因此,该氏族的后人在重要场合,会把“孛儿只斤”这一“族姓”自豪地放在名字之前,如“孛儿只斤·乌兰”。
三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蒙古族人喜欢以显要祖先的名字为姓氏。古代元朝丞相脱脱,本是“蔑儿吉骀”氏,但其后代却以他的名字——“脱脱”为姓,如元朝的脱脱尼、明朝的脱脱卜花。
四是以历史上的特殊称呼为姓。出于历史原因,以某种特殊称呼为姓,在蒙古族人中也较常见。 蒙古族人汉族姓氏,随着民族融合和文化相互渗透,蒙古族人开始起藏族名字和汉族名字,还有一些蒙古族人改用汉字单姓,特别是临近汉族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蒙古族人汉姓的另一个由来就是把蒙古族多音节的族姓按语意译为汉姓。如:蒙语“锡拉特”意为黄,译为“黄”姓;“查干”意为白,译为“白”姓;“阿拉坦”意为金,译为“金”姓等。还有的取谐音汉字为姓,如:父名为布仁,则取“布仁”首字“布”为姓;父名为“呼德”,则取“呼德”首字的谐音“胡”为姓等。还有的蒙古族人直接使用汉姓。
蒙古人起名习俗:
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 如帖木儿, 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 巴雅尔(喜悦) 、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 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 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 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 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 塔拉(原野)等;
女子: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 萨仁(月亮) 、 敖敦(星辰) 、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 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 其其格(花儿) 、 娜布其(叶子) 、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 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 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 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海那赫————海、毕
海勒图德————海
张三丰
一代宗师张三丰,原名君宝,出生于阜新。从元、明两代的各种历史记载看,张三丰生于辽东的懿州城。张三丰的祖父自称是道教祖师之一的张陵的后人,于宋末携家眷来到辽东。他的父亲在元太宗时曾经入仕,后来归隐。他的母亲就是在懿州城生活时生下了张三丰。
牛玉儒
(1952-2004)牛玉儒,辽宁阜新人,人民的好公仆,生前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于2004年8月14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2岁。
王占君
残疾人著名作家。创作了《白衣侠女》、《契丹萧太后》、《保安司令》、《隋炀帝》等几十部长篇小说和**电视剧。
狂狷
当代荒诞派文学代表作家,本名唐伟,光明日报网络人文书之《五行山下》、《八卦炉中》作者,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优秀小说选》、《国家历史》,另著有《和氏璧传国玉玺与阜新玛瑙》、《大侠萧峰是阜新人》等文,其质疑李敖的文章《疑窦丛生的大师》在网易论坛创造了1亿7千多万次浏览量。
石金峰
(1948-)辽宁省阜新人。曾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邱岗
(1913-1988),辽宁省阜新县人,解放军《八一》杂志社社长、《解放军报》副总编辑。
庞龙
阜新籍歌手,代表作《两只蝴蝶》《家在东北》《杯水情歌》《吹眼睛》《你是我的玫瑰花》等。
黄晓娟
(1962-)2001年被特招入伍,成为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一名演员,黄晓娟从小能歌善舞,后就职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曾经与赵本山、潘长江等合作小品,多次登上央视春晚。
白清云
(1913-1989)蒙医专家。又名云丹扎木苏。蒙古族。自幼随父学医。后在当地行医。中国第一个蒙医教授。善治妇科、儿科疾病,后以治疗肾病综合症驰名。
玛拉沁夫
(1930-)作家。蒙古族。历任《内蒙古文艺》编辑,内蒙古文化局副局长,《民族文化学》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有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文学剧本《草原上的人们》、《祖国啊,母亲》等。
贺树峰
(1982-)电视剧《乡村爱情》《乡村爱情2》《乡村爱情故事》《乡村爱情交响曲》饰演男一号谢永强。
杨秀丽
(1983-)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级冠军。
草原英雄**妹
龙梅(1952-)和玉荣(1955-)在暴风雪中为公社保护羊群,造成终身残疾。1966年,龙梅、玉荣两姐妹被授予“草原英雄**妹”的光荣称号。
迟小秋
(1965--)当代京剧名家,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乌力格尔是绿色的,涌动的激情可以覆盖无垠的草原,令人神往;
乌力格尔是忧伤的,簌簌而下的热泪能把塞北山丘打湿,令人心碎。
乌力格尔是沉思的,胡儿与潮儿琴拉出的旋律,在琴手或低沉或高亢的诉说里慢慢吐出心底的思绪。
乌力格尔还是热烈的、宽广的,上下五千年纵横迭宕的古老往事变成音符,变成曲词,像一匹不曾褪色的、无穷无尽的华丽锦缎,源远流长,色泽饱满。如此庞大绵长的乌力格尔,每一个故事都在这片浩瀚星空里闪烁着,穿越时间的风吹雨打——
夏日清晨,去往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那木吉乐家时,乡路两 旁的庄稼在疾驰的车行中闪过,阳光下是一片令人欣喜的透眼的绿。
那木吉乐家在佛寺镇佛寺村一处地势稍高的地界。简朴的家中,两把四胡兀自在地柜上斜立。
那木吉乐的汉名叫韩英福,在我市大大小小的演出晚会上,经常能看到他背着四胡待演。他的视力很差,弱视到只能凭感觉和一线光亮行走。
在采访中,那木吉乐拿起四胡,调好弦,问记者想听哪一段。在记者的要求下,他先来段前奏,接着说起了《唐书五传》里的一段。
拉起四胡的那木吉乐微闭双眼,十分投入。四胡浑厚质朴的音律在房间里萦绕低回。他的嗓音洪亮生动,说与唱在琴声伴奏中,如诗如歌,优美动听。仅仅十多分钟的故事片段,情节波澜起伏,旋律节奏富于变化,那种超强的感染力,有一种特殊的代入感,有让听众神往不已的魅力。
这就是乌力格尔——那一刻,我的记忆被拽回到儿时的家乡,似乎看见了当年背着四胡游走在乡村的民间艺人,他们或在土炕上眯起双眼,拉起胡尔,为一家人说唱;或在院墙
下,给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唱故事。
今天,我们不能不骄傲地说,在辽西这片并不丰饶的土地上,仿佛上天也给予了暗示与弥补,传承着一个最 重要的文化之宝——乌力格尔。它是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蒙古勒津人民的心声。它行板如歌,且行且吟,既是蒙古勒津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从成吉思汗时代走来
——乌力格尔产生探源
从字面意义上说,乌力格尔汉译为“故事”;胡尔译为“琴”,是艺人讲故事时的重要乐器;胡尔沁译为“说书的人”。非遗“乌力格尔”也被称为“胡尔沁说书”,是指在“胡尔”伴奏下说唱故事,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内容,以胡尔沁(艺人)为载体,以吟诵、说唱、拉击、表演为表现手段的蒙古族曲艺形式。
关于胡尔沁说书的起源,《蒙古秘史》中记述了一个传说:一次成吉思汗带几名部下到“克者惕”部落赴宴,其中一人豪饮大醉并失态。回来后,盛怒的成吉思汗要杀掉这名给自己丢面子的部下。这个部下急忙对成吉思汗说:“请让我为您说一段故事,然后您再杀我吧。”于是,他拿起一把“潮尔”,边弹奏边说唱一段降妖的神话故事。在场的人听得出神入境,纷纷喝彩。爱惜人才的成吉思汗遂免去他的死罪,后来经常带他参加各部落交往活动,只是不再让他喝酒,而让他为大家表演说唱,为酒宴助兴。
这说明胡尔沁说书起源于成吉思汗年代。应该说,从那时至元朝末年,是胡尔沁说书的“萌芽产生期”。元朝末年至清朝末年为胡尔沁说书的“形成发展期”。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是“复兴成熟期”。
历史 上,胡尔沁说书艺人的地位很高,不亚于蒙医大夫,在人们心目中是“福星”,被认为是具有驱邪治病、免灾免祸、保人安康、带来幸福的神人。所以,人们往往以最高礼节来请胡尔沁艺人,表示尊重。据那木吉乐介绍,民间请胡尔沁艺人的原因大体有三个:一是纯 娱乐 ;二是庆祝新房落成,为天地神灵助兴,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三是带有精神治疗久医不愈的病人之目的。
在乌力格尔鼎盛年代,阜蒙县曾有300多名表演者。由于这一艺术不仅要求传承者嗓子好,还要会拉一手好琴,并且有超人的记忆力,因为演出时吟诵、歌唱、拉琴、表演,往往长达两三个小时,唱词都得背下来。条件要求高,又挣不到钱,因此,坚持这一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到1979年,全县仅有35 人继承了这门手艺。而现在坚持经常演出的只剩下那木吉乐、杨铁龙、齐铁红等人。“乌力格尔”的确到了濒临失传境地。
口齿与琴弦上的家园
——乌力格尔艺术特色
辽西苍茫的大地造就了胡尔沁浪漫悠远的艺术气息。如同西方中世纪的游吟诗人,胡尔沁 身背胡尔或者潮尔,在内蒙古与辽西地带的草原与戈壁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口说琴奏,自拉自唱,精彩说唱、长篇传奇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胡尔沁说唱乌力格尔时,歌词是勾兑味道的盐;曲调是调动情绪的酒。震撼的歌词,鸣转的曲调,紧紧拧在一起,才能旋起听众内心的风暴。如果叙事不够精彩,即使是配上人间最动听的曲子,也仍然会像无盐的奶茶一样淡然无味。
乌力格尔作为一门综合说唱艺术,所演唱的曲目,不是平铺直叙的简单说讲,而是一种复杂的口头文学创作过程,讲究叙事的精彩,通过说唱伴奏表演来交代故事情节,描摹人物,介绍环境。蒙古勒津艺人在传承中更是创造了具有地方独特风格、别具一格的说书形式,运用赞颂、讽刺、比喻、重复、夸张等多种形式表述曲目内容中,包含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及生活琐事。其特点是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语言大众化,多用蒙古族传统的谚语、成语、有乡土气息的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刻画人物细腻,表达故事既叙事、又抒情,还注重突出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其风格和内容或优美如诗,或悬念迭起,直令听众全然沉浸于故事之中,忘其所在。经验丰富的胡尔沁还能即兴表演,只要给出题目,即可出口成章。
胡尔沁艺人还汲取了戏曲优点,一人能扮演多个角色,一问一答,用一把胡尔既伴奏又能模仿刀枪棍棒,让胡尔加奏出马叫声、锣鼓声,烘托气氛,渲染氛围。他们以吟诵式的语调讲述故事,以民歌化的辞章作词牌,以民间音乐作曲牌,语言朗朗上口。他们还用胡尔拉、击、弹奏各种曲牌,表现人物 情感 、并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及嗓音的高低使书中人物在讲述中“现身”。纵观胡尔沁艺人,每一位都是口齿伶俐,记忆超人,五音准确,琴技高超,一专多能。
说唱中华上下五千年
——乌力格尔作品与器具
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地域特色,伴随着定居此地的蒙古族人民度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过程简单又复杂,首先是艺人坐好,调好琴弦,开始演奏前奏曲,之后便开始说书。首先“启腔”,其次“点纲数目”,然后根据书目内容或“上朝”、“点将”,或“出征”、“交战”等,最后是“得胜歌”。如果一部书说很多天,每天都是用这套程序来重复。
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早期主要用“胡尔”或“潮尔”说唱《江格尔传》《格斯尔传》《成吉思汗传》等英雄史诗。随着民族迁徙, 历史 发展,许多汉族古典长篇小说被译成蒙文,尤其是清朝末年,佛寺地区一位叫恩可特古斯创作的长篇古典章回体小说《唐书五传》(即《哭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羌胡传》)的问世,大大丰富了胡尔沁的说唱书目。现在阜新蒙古族乌力格尔艺人经常说唱的有:《唐书五传》《三国演义》《青史演义》《薛丁山征西》《东汉》《刘秀走国》等传统书目,还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现代书目,共计120多个。
初学说书时,艺人都要以《唐书五传》为书目。民间传言不会说《唐书五传》的胡尔沁不是真正的蒙古勒津胡尔沁。该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节奏明快,语言简洁,人物塑造各异;民俗民风、人生礼仪等糅合得和谐得体,诗文点缀犹如画龙点睛、字字珠玑、璀璨夺目,并带有神话浪漫色彩,加深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全书奏谏典故颇多,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语言丰富,甜润动听,美妙无比;很多哲理格言,有很强大的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市蒙古语广播电台经常请那木吉乐和杨铁龙录制《唐书五传》《寒风传》等曲目,受到蒙古族听众的广泛欢迎。
乌力格尔的演出需要一定的器具,“四胡”是最重要的演奏乐器。其琴筒多为木制,蒙以各种兽皮,有4根弦。弓毛分两股,分别夹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一、三弦为外弦,二、四弦为内弦。两组弦之间音高为纯五度。胡尔沁根据自己的嗓音定弦,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
炕桌是艺人坐在炕上说唱时必备的,上面要放糕点、果品、茶水等。如果坐在房间地中央,还需要一把椅子,坐下来演唱。同时,艺人通常都要着蒙古族服饰表演。
以师带徒代代传承
——乌力格尔四支传承谱系
蒙古勒津乌力格尔的传承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细致分来有4支传承谱系。
第一支谱系:“旦森尼玛——额尔巴拉——色勒贺扎布——康殿文——那木吉乐”,共5代。这一支的旦森尼玛被称为哲盟地区胡尔沁的祖师爷。他二十几岁即学会口述《唐书五传》,说唱间作,并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广泛传授胡尔沁说书,弟子众多,最早使这支艺术队伍壮大起来。现第五代传人那木吉乐成为乌力格尔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演风格偏重于蒙古勒津特色。
第二支谱系:“章查——却恩布勒、张振江——额尔敦博勒格”,共 3 代。这一支相对活跃度略低。
第三支谱系:“道义——扎那——齐宪宝——杨铁龙”,共4代。这一支保持了传统说法,兼有内蒙古说唱特色。其第四代传承人杨铁龙也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活跃在城乡各地舞台上。
第四支谱系:旦森尼玛——帕杰(扎鲁特人)——嘎瓦(乌兰浩特人)——齐铁红(蒙古勒津富荣镇人),共 4 代。这一支祖师仍为旦森尼玛,但第二代、三代为外地徒弟,第四代传承人为阜蒙县人齐铁红,他曾经多年在草原地区行吟,演技高超。
乌力格尔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到的艺术,没有数年的学习积累很难学成。那木吉乐告诉记者,他14岁起以口授形式学习,40年来学了20多个故事,论字数有上千万字,这些都要在脑子里记下,不是容易的事。至今,他正式收徒有10人,但至今能说上6个小时以上的也只有一两人。
杨铁龙现在也收了徒弟,但据他介绍,徒弟们不练上七、八年是不能出徒的。
目前,行吟草原多年的齐铁红也返乡致力于乌力格尔的传承,目前收了几个徒弟。据了解,他传授技艺要求极高并严厉,传承效果也很突出。
自从2006 年,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发祥地的阜蒙县就加大了保护力度,安排相应资金,对民族文化项目进行保护发掘。经国家扶持,我市两位乌力格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月都有了月薪。从2012年起有了工资收入的那木吉乐说:“现在出外演出我都是义务的,还在家里进行乌力格尔公益性培训。”
为充分调动乌力格尔艺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胡尔沁演唱水平,继承传统书目,创作现代书目,使乌力格尔这一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曲艺艺术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多年来,阜蒙县也举办了多次乌力格尔培训班。据阜蒙县非遗中心主任白银亮介绍:“目前已进行11 届,现已有 16名学员,基本都能说上几段。为了鼓励传承,还对现有从事说书活动和新学艺的乌力格尔艺人,实行等级奖励办法;评定出3个等级,发给等级证书及奖金。并计划3年评一次,进行奖励。
记者手记
艺术,绝不是平民百姓的“奢侈品”和职业艺术家的“象牙塔”。真正的艺术,由人民创造,被人民享受。乌力格尔是蒙古勒津人民日常生活中如同奶茶、羊肉、草原和风一样的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元素。在蒙古勒津,艺术和生活绝不可分。
具有独特文学风格和地域风味的乌力格尔,伴随着蒙古勒津人民度过了漫长岁月,一直以来,鼓舞和激励了人民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人们无法割舍的心灵家园。
你可以说,蒙古贞之美在蒙古民众的安代舞姿中,在蒙古民众的热情好客中。我说,它更在底蕴深沉的乌力格尔里。因为它是人间神曲,从金戈铁马中走来,且行且吟,是奉给天下的如歌行板和心灵之礼,更为辽西这片略显神 秘的土地披上了华丽多情的锦衫……
摘要:阜新蒙古剧是在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在解放初,阜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剧的雏型。1947—1949年,获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间艺人编写和排演了《慰问军属》的短歌剧。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调配用到了剧中,加上对白、对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来接一下阜新蒙古剧的形成与发展吧!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阜新蒙古剧成为中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20年前,中国戏曲志编委会认定阜新蒙古剧是中国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将其写进了中国戏曲志。蒙古剧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新发展。
一历史条件
阜新蒙古剧是在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与草原长调民歌相区别)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在解放初,阜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剧的雏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乡,是蒙古剧的发源地。1947—1949年,获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间艺人编写和排演了《慰问军属》的短歌剧。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调配用到了剧中,加上对白、对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台。此后全县有许多蒙古族村纷纷组织民间蒙古剧队改编蒙古民歌排演蒙古剧。到1949年,全县农村的业余剧队发展到了4个。其中,佛寺乡秧歌队于1949年春节编演了《新明月》,从送郎参军演到夫妻思念对话及对唱,内容非常感人,这成为了蒙古剧的胚胎。
蒙古贞自古就有“歌的海洋”之美称,传说“三人同行二人是“达古沁”(歌手)一人是“胡尔沁”(说书艺人)。这是蒙古剧产于阜新的重要条件之一。到了50年代,人们把民歌体裁搬上了舞台。先后排演了《桃儿》《花儿》《羊山打虎》《爱社如家》《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翻身民兵却吉扎布》等剧目。这时的剧中音乐主要是引用一种民歌原曲调,无论全剧多少唱段均重复一个曲子。无旋律变化,无节奏对比。到了60年代出现了新的剧目《兴格尔扎布》《三英》等剧目。表演形式较前有所改进,内容复杂,情节多变。曲调也有了变化,不限于一个曲目的运用。
二形成与发展
1979年,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佛寺、大板、沙拉等乡相继恢复了民间蒙古剧队,蒙古剧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蒙古剧从此进入了复兴时期,剧中音乐也进入了发展阶段,不限于几十个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唱段的感情色彩,变化无穷。如《乌银其其格》《闹分家》等剧中用了20多支曲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个时期先后排演了《王子争亲》《乌云其其格》等剧目。
1983一1984年,蒙古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剧中选用了好来宝、书曲、安代、民乐曲等,优美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歌联缀的戏剧音乐体类。语言上采用了蒙古族谚语、格言、成语、典故和歌谣等民间文学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创作上不局限历史体裁和民歌故事体裁,同时还大胆尝试了新的反映现代农村改革的体裁。如《一筐葡萄》《两个儿媳》等。
蒙古剧艺术发展到今天,已趋于完善。乐队有文场和武场,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马头琴为主,配以捧笙木管、九音锣、横笛、二胡和提琴。有时也用三弦和烘托气氛的蟒号。武场有立鼓、大跋、大锣,配以小鼓、小铰节奏乐器有叮沙、木鱼,有时还用串铃。音乐发展上,50年代只限于一个曲调的重复;70年发展到了以一首长歌曲调为主题音乐,根据人物感情变化加进了其它各种音乐;80年代发展到了长歌联缀体型,即剧中选取用不同情绪,不同节奏的民歌的曲牌,同时引进好来宝、书曲、民乐等音乐。
三发展和完善
1983年,县里的蒙古剧队参加了县、市、全国的蒙古剧调演。《乌云其其格》等两个剧目曾三次获国家一级奖励。
1984年蒙古剧被国家认定后,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专业蒙古剧队,组建了蒙古剧创作室。先后创作、排演了新剧目《海公爷》《蒙乡烈火》《满都海皇后》受到观众的喜爱。先后到北京、沈阳、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以及昭盟、兴安盟等地演出,行程达三万公里,演出261场次,观众达25万人次。
蒙古剧根植于大众,剧目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反映民族风情习俗。蒙古剧有它独特的艺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是蒙古剧生命力所在。此外,蒙古贞有一批优秀的蒙古剧创作队伍,如图力古热、那木汗、丁振阳等都是蒙古贞著名的蒙古剧作家。目前,蒙古剧创作题材已由叙事民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革命故事题材,发展到了现代生活题材,反映改革开放、歌颂农村改革成果的生动故事题材,深受群众欢迎。现在,每年的春节和农闲季节蒙古剧队都送戏下乡,演出的剧目反映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歌颂农村改革新成果。蒙古剧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宝库。
四艺术特色
阜新蒙古剧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她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在这组系列介绍文章里,向人们展示了阜新蒙古剧、蒙古语文教育、蒙古剧文化源流及其特点、蒙古剧历史探源、喇嘛寺庙的建筑特色等丰富的蒙古剧历史与文化。阜新蒙古剧分布于辽宁省西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之地,使蒙古剧文化显现出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
:
看辽宁传统文化知识大全听东北大鼓赏大秧歌学剪纸知辽宁
辽宁方言有哪些特点辽宁方言特色介绍辽宁地方言概述
辽宁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辽宁结婚风俗文化介绍
辽宁文化辽宁文化特色辽宁民俗文化
辽宁有哪些特色节庆活动辽宁的特色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辽剧起源于什么时候辽剧艺术特色及历史起源概述
辽宁鼓乐有哪些风格流派辽宁鼓乐艺术特色概述
阜新是几线城市,阜新属于几线城市
本文2023-10-07 17:33: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