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教你怎样问诊学看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中医诊断:教你怎样问诊学看病,第1张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所便,就是所宜,是说医生临证时要问病人怎样才觉得适宜。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问病,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难,古人曾说:“非精于医者,必不能问也。”无论中医、西医,都有问诊,但是所问的具体内容则各有侧重。相对来说,中医问诊更细、更难、更具艺术性,不仅问与病症有关的内容,还要根据辨证用药所需来问,用患者能够理解的、形象的语言来问。比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一定要问患者的出汗情况,因出汗的多少、部位等,常决定治疗用药。又如,通过问患者上楼时的难易度,来判定是否有“身重”(判断湿邪的一个重要指征)的症状。所以,不精通中医,治疗方药不熟者,往往很难问到关键之处。可以说,问诊能反映一位中医师的诊疗水平。

中医问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

一是问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电话等,以及疾病发病的时间、原因、病程、治疗经过、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一般情况,用以了解和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体质类型等。例如:每遇梅雨季节、气候潮湿时发病,提示此病由湿邪所致。突然起病,病程短,多为外感病、实证;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为内伤杂病、虚证。喜甜食者,多脾胃虚弱之体;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湿偏盛之体;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阴不足之体;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郁气滞证;喜咸味食品者,多血脉瘀阻之证等。

二是问自觉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出汗、体力、疼痛、饮食、睡眠、大便、小便、女子的月经带下等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症状的问诊方法:

1问发热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定要问其有无恶寒、肌肉酸痛,以及出汗等情况。如果一位病人表现为发热,恶寒甚,无汗,周身肌肉酸痛,面色白,手足不温,那么不论体温多高,在中医看来都有寒邪郁闭体表的因素,在治疗时就要用发散风寒的药物,轻者可以用生姜红枣汤,或刮痧疗法(刮颈部、背部、胸前等处,能鼓舞经络之阳气,达到散风寒之目的,此法对感寒引起的发热有很好的退热作用)。

若发热(体温通常不甚高,38℃左右)恶寒,出汗(穿少了冷,穿多了出汗),面色白,鼻塞,流清涕者,为感受风邪、营卫不和的感冒,多见于体虚者。对于这种感冒,中医有一个使用了近两千年的名方——桂枝汤,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红枣3枚。使用准确,常一剂而愈。

还有先恶寒,后发热,继则汗出热退的发热症,称为“寒热往来”,多因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中医称为“少阳证”。大家熟悉的“小柴胡冲剂”就是治疗这种发热的有效方剂。当然,病较重者,还是要请中医师开处方,用汤剂。否则药虽对证,但因成药剂量过小,杯水车薪,往往达不到退热的目的。

此外,还有高热,不恶寒,汗大出,口渴,欲冷饮的发热;有发热如潮水起伏一样定时而作,或定时升高的潮热;有午后或入夜即发热,晨起热退的发热等等,病性均不同,治疗也各异。

2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由于气血的运行不通所致,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属于实证;二是因脏腑经脉失去濡养所致,属于虚证。不同原因所致的疼痛,表现特点也不同。如:

胀痛:疼痛时伴有胀感,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刺痛:针刺样疼痛,为瘀血疼痛的特点;绞痛:痛如刀割,为程度比较恶重的一种疼痛,多因瘀血、结石、蛔虫等有形邪实闭阻气机所致;灼痛:烧灼样疼痛,多因火热之邪所致;冷痛:疼痛时伴有寒冷感,多因寒邪阻络,或阳虚内寒所致;隐痛:指一种隐隐约约,绵绵不休,不甚剧烈,可以忍耐的一种疼痛。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阳虚内寒等所致;重痛:伴有沉重感的疼痛,多因湿邪困遏气机所致;掣痛:伴有抽掣或牵引感的疼痛,多因肝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另外,疼痛的部位、发作时间等,对判断病位、病性也很重要。

3问饮食

一般来说,无论何病,凡是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者,大多为胃火炽盛,食物腐熟过快所致,称为“消谷善饥”,要用清胃火的药物治疗;食欲减退,或不欲饮食,多因胃阳不足、脾胃气虚、或湿困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所致。四川人喜食的麻辣食品有很好的开胃作用,因辛辣食品有温胃、燥湿作用,所以能醒胃助运化,从而增进食欲。若易饥多食,但形体消瘦,大便溏泻者,中医称“胃强脾弱”,即胃的功能正常,但脾的运化功能不健所致。可以选择有健脾助运化的一些食物,如莲子肉、山药、芋头等经常煮食。

4问味觉

通过询问患者的味觉,也可以了解病性。口味正常,中医称“口中和”。异常的口味主要有:

口中淡而无味,多为脾胃气虚的表现;口甜,多因湿困脾胃;口粘,多因痰饮阻肺,或食积内停所致;口苦,多属热证,如胃火炽盛、心火偏亢,或肝胆湿热,胆汁上蒸所致;口酸,多见于肝胃蕴热,或食积内停;口咸,多属肾虚,多为肾液上乘之象。

口渴,又称口干,通常为人体缺少水液,或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的反应。在疾病过程中,若口不干,表示津液未伤或输布正常,多见于感受寒邪,或阳虚内寒证。口渴而欲饮,并喜冷饮者,多为热盛津伤证,可以用清热生津的食品,如西瓜、梨汁、藕汁、荸荠汁、橙汁等治疗。渴而喜热饮,且不多饮,为湿阻气滞,津不上承所致;若口渴欲饮,但饮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为水饮内停,津不上承的征象。这两种口渴均不宜用以上食品。反而要用化湿、理气,甚至是利尿药才能止渴。

5问大小便

大便异常主要有便秘与泄泻两种。

若大便干燥如粒,排出困难,数日一行者,多为肠中津亏血少,可用蜂蜜、香蕉、芝麻等润肠之品;如伴形瘦、腰酸者,可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严重者可用生地30~60g,白芍30g,炙甘草5g,水煎服。

大便不干,或质稀,但解而不畅,量极少者,多为气滞湿阻的便秘,可多食洋葱、萝卜等有通气作用的食品。

大便时干时溏,或前干后溏,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可用中成药“逍遥丸”。

大便质稀不成形,或夹杂不消化食物,或水泻,每日五六次,甚则难以计次者,可用焦山楂15g,石榴皮20g,水煎服。此方价廉,但有很好的止泻作用,适用于泻而畅,次数多,泻时急迫,甚至来不及如厕者,不适用于泻而不畅者。

小便的异常主要有小便不利或过利两大类。

小便不畅,排尿无力,多属肾气亏虚。小便不畅,次数增多,排尿有灼痛感,多为湿热下注之证,轻者可用车前草(鲜者更佳)30g,鲜品可用至60~200g,水煎,代茶饮。小便量少,次数减少,多由于津液量的不足,如热盛伤津,或出汗、呕吐、泄泻太过,津液耗伤等;若尿少而有水肿,则是因肺脾肾三脏病变,致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可用玉米须、冬瓜、黄豆、瓠子等,水煎服。

老年人若小便量多色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增多,甚或尿失禁者,多属阳气不足,下焦虚寒,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可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或每晚食用炒熟的白果7~10粒。

以上介绍的都是一些常见的,且有特征性的症状,对初学者来说较易把握,可以据此选择食品,或中成药治疗。当然,患者自觉症状还有许多,如眩晕、耳鸣、失眠、咳嗽、恶心、腹胀、盗汗等等,情况较为复杂,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简单的中医望诊内容

1、眼白

若血液中分泌出过多的胆汁,则会出现眼白泛黄的症状。这是因为胆汁本身为黄绿色的液体,由肝脏细胞分泌出来并贮藏在胆囊之中,具有帮助分解体内多余脂肪的作用。当胆囊或肝脏的功能运作不良时会造成胆汁堵塞滞留,使得原本应从肝脏经胆管送到胆囊的胆汁从中漏出而流入到血液中,就会产生眼白泛黄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患上肝炎的人眼睛和皮肤会发黄的缘故。

2、脸色

面部的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

3、眼睛

当肝脏发生毛病时,通常脸色和眼睛会有变化,如脸色发青,眼睛容易疲劳、视力减退、眼白部分变黄、容易流眼泪等。

4、脸色潮红

脸色常常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人,并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状况,比如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人,多半拥有一个红红的脸蛋。当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时,就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同时腿部容易累积过多的水分而呈现浮肿的症状。心脏若无法正常运作,就会造成体内的热分布不均而使得脸色容易潮红。

5、脸上长斑

脸上长了斑,除了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药外,更多时候,反映出一些女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诸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中医将成年女性面部色斑称为“肝斑”,并认为肝郁气滞的人易出现面部色斑,也就是说,情绪异常与面部色斑的形成和加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调畅情志才是预防和治疗面部色斑的关键。

教你从脸色看健康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主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1以人为本: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脏安和,外邪不能入侵而不生病。中医治病处处会顾护病人的正气,调护阴阳,顺调五脏,稍佐祛邪之品,而病易愈。

2整体观:中医治病是将人看作一个整体考虑,如一个器官有病了,不是单独治疗这一个器官,而从整体出发,去调整治疗和其有关的脏腑。找中医治病会有这样的情况,我去看头痛,治疗几天后连肠胃病一并治愈了。

3辩证论治:就是医生要综合病人当时的所有因素(如中医四诊的结果,所处的环境,气候等等)进行分析,运用不同的辩证方法进行辩证以至认识疾病的本质而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使治疗的效果达到最佳。

中医诊断:教你怎样问诊学看病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所便,就是所宜,是说医生临证时要问病人怎样才觉得适宜。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未诊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