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10万章章句下诗解6义则往役君子由礼
《 孟 子》卷 10万章 章句 下 诗解 6义则往役君子由礼
题文诗:
万章 问 曰 : 敢问不见 , 诸侯何义 孟子 答 曰 :
在国 之 曰 , 市井之臣 , 在野 之 曰 , 草莽之臣 ,
皆谓庶人 庶人 者 不 , 传质为臣 , 不敢见 之,
其 礼 节 也 万章 又 曰 : 庶人召之 , 役则往役 ;
君欲见之 , 召之则不 , 往见何也 孟子答 曰 :
往役义也 ; 往见不义 且君之欲 , 见之何为
万章答 曰 : 为其多闻 , 为其贤也 曰为多闻 ,
君 不召师 , 况诸侯乎 为其贤也 , 吾未闻欲 ,
见贤召之 缪公亟见 , 于子思曰 : 古千乘国 ,
友士何如 子思不悦 曰古有言 , 事之云乎 ,
岂曰友之 子思不悦 之 岂不曰 : 以位子君 ;
我 则 臣也 ; 敢与君友 以德则子 事我者也 ,
奚可与友 千乘之君 求与之友 , 而不可得 ,
况可召 欤 齐景公田 , 招虞人旌 , 不至将杀 ;
志士不忘 , 在沟壑 也; 勇士不忘 , 丧其元 也
孔子奚取 取非其招 , 而 不往也 非礼义故
招虞 以 何 招以皮冠 , 庶人以旃 , 士 人 以旂 ,
大夫以旌 以大夫招 , 以 招虞人 , 死不敢往 ;
以士之招 , 以 招庶人 , 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 ,
贤人之招 , 招贤人乎 欲见贤人 , 不以其道 ,
犹欲其入 , 而闭之门 夫义路也 ; 礼 者 门也
唯君子 也, 能由是路 , 出入是门 诗 经有 云 :
周道如底 , 其直如矢 ; 君子所履 , 小人所视
原文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1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士子不去谒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答道:“不曾有过职位的人,住在城市,便叫作市井之臣,住在乡野,便叫作草莽之臣,这都叫作庶人。庶人不送见面礼而取得臣属资格,不敢去谒见诸侯,这是礼节。” 万章说:“庶人,召他去服役,便去服役;君主想要接见他,召唤他,却不去谒见,这又为什么呢?”孟子说:“去服役,是应该的;去谒见,是不应该的。而且君主想要见他,为的是什么呢?” 注释 (1)传质:拿礼物(贽,也就是质)求见,必先由守门者传达,这叫作“传贽”。
原文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1,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2?’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译文
万章说:“为的是他见多识广,为的是他品德高尚。” 孟子说:“如果为的是他见多识广,那天子都不能召唤老师,何况诸侯呢?如果为的是他品德高尚,那我也没听说过想要和贤人见面却召唤他去的。鲁缪公屡次拜访子思,说:‘古代有着千辆兵车的国君和士人交友,是怎么样的呢?’子思不高兴,说:‘古代人说的意思,是说以士人为师吧,难道是说和士人交友吗?’子思的不高兴,难道不是心里这样说:‘论地位,那你是君主,我是臣子,哪敢和你交朋友呢?论道德,那你是向我学习的人,怎么够格和我交朋友呢?’千乘之国的国君追求和他交朋友都办不到,何况召唤他呢?齐景公田猎,用旌来召唤猎场管理员;他不来,准备杀他。有志之士不怕〔死无葬身之地,〕弃尸山沟;勇敢的人〔见义勇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对这个管理员取他哪一点呢?就是取不是他应该接受的召唤之礼,他硬是不去。”
注释 (1)见于子思:被子思接见。 (2)岂曰友之云乎:即“岂曰云友乎”,应译为:“难道说是指的交友吗?”云,说的,指。
原文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1,士以 旂2,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3:‘周道如底4,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5。’”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译文 问道:“请问召唤猎场管理员该用什么呢?”答道:“用皮帽子。召唤老百姓用旃,召唤士用旂,召唤大夫用旌。用召唤大夫的礼节去召唤猎场管理员,猎场管理员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人的礼节去召唤庶人,庶人难道敢去吗?更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节去召唤贤人呢?想同贤人会面,却不依循规矩礼节,就好比要请他进来却闭上门。义好比是路,礼好比是门。只有君子能从这条路上走,从这扇门里进。《诗经》说:‘大路平似磨刀石,又像箭矢一般直。君子在它上面走,小人以它为法式。’”万章问道:“孔子,国君之命在召唤,不等车马驾好便径行走去。这样看来,孔子错了吗?”答道:“那是因为孔子正在做官,有职务在身,国君用他担任的官职去召唤他。”
注释 (1)旃:音zhān,曲柄旗。 (2)旂:音qí,有铃铛的旗。 (3)《诗》云: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大东》。 (4)周道如底:周道,大道;“底”当作“厎”,“厎”即“砥”字,磨刀石。 (5)视:看着,看齐,效法。
《 孟 子》卷 5滕文公 章句 上诗解5 劳心治人 圣民分工
题文诗:
孟子是曰: 然则 其 治 , 天下独可 , 耕且为 欤
有大人事 , 有小人事 且一人身 , 百工为备 ;
如必自为 , 而后用之 , 是率天下 , 而 忙 碌 也
故 而 曰 之, 或 者 劳心 , 或 者 劳力 ; 劳心治人 ,
劳力 也 者 , 治于人 也; 治于人者 , 供 食 于 人 ,
治人 也 者 , 食 之 于人 , 天下通义 当尧之时 ,
天下未平 , 洪水横流 , 泛滥天下 , 草木畅茂 ,
禽兽繁殖 , 五谷不登 , 禽兽逼人 , 兽蹄鸟迹 ,
道交中国 尧独忧之 , 举舜敷治 , 使益掌火 ,
益 裂 山泽 , 焚 而 烧 之 , 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 ,
瀹济漯而 , 注诸 于 海 , 决 导 汝汉 , 排 疏 淮泗 ,
而注之江 , 然后中国 , 可得而食 当是时也 ,
禹 外 八年 , 三过其门 , 而不入虽 , 欲耕得乎
后稷 也者, 教民稼穑 , 树艺五谷 ; 五谷熟而 ,
民人 养 育 人之有道 , 饱食暖衣 , 逸居无教 ,
近于禽兽 圣人忧使 , 契为司徒 , 教以人伦 ,
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叙 ,
朋友有信 尧命契曰: 劳 者劳 之,来 者来 之 ,
匡之直之 , 辅之翼之 , 使自得之 , 从而 提撕,
又 赈 德之 圣人 者 之 , 忧民如此 , 而暇耕乎
原文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2,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3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4,禽兽逃匿。禹疏九河5,瀹济漯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
“难道治理天下的活计就独独能够一边种地一边来干的吗?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匠的产品对他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才去用它,那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我说,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劳动者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管理;被管理者向别人提供吃穿用度,管理者的吃穿用度仰仗于别人,这是普天之下的通则。 “当尧的时候,天下还是一片洪荒,大水乱流,泛滥全天下,草木茂密地生长,鸟兽快速地繁殖,谷物却没有收成,飞禽走兽威逼人类,华夏大地遍布它们的足迹。只有尧一个人为这事忧虑,于是选拔舜来总管治理工作。舜命令伯益主持放火工作,伯益便将山野沼泽分割成块逐片焚烧,迫使鸟兽逃跑隐匿。禹又疏浚九河,把济水漯水疏导入海,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泗水,引导众水流入长江,这样中国人民才可以种地吃上饭。在这一时期,禹八年奔波在外,好几次经过自己家门都忙得不能进去,即使他想种地,做得到吗?
注释 (1)路:同“露”,破败。 (2)食人:提供给别人吃;食,音sì,给……吃。 (3)敷:同“溥”“普”,遍。 (4)益烈山泽而焚之:伯益将山野沼泽分割成块而焚烧之;烈,大约通“裂”,分割。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5)九河:分别为徒骇、大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 (6)瀹济漯:瀹,音yuè,疏导;济、漯,都是水名;漯,音tà。 (7)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除汉水外,汝与淮、泗都不入江;其实孟子这里不过申述禹治水之功。
原文
“后稷1教民稼穑,树艺五谷2;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3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4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5日劳之来之6,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译文
“后稷教导百姓种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类的规律是这样的:光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育,那也和禽兽差不多。圣人为这事忧虑深重,便让契做了司徒,教育人民明白人际的伦常关系——父子间的骨肉之亲,君臣间的礼义之道,夫妻间的内外之别,老少间的尊卑之序,朋友间的诚信之德。尧 命令契 说:“督促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然后再赈济穷困施以恩惠。”圣人为百姓考虑达到这样的程度,还挤得出时间来种地吗?
注释 (1)后稷:名弃,周朝的始祖,帝尧时为农师。 (2)五谷:稻(水稻)、黍(黄米之黏者)、稷(小米)、麦(小麦)、菽(豆类)。 (3)有道:有规律。 (4)契:殷之祖先。 (5)放勋:尧之名。 (6)劳之来之:《尔雅》:“劳、来,勤也。”朱熹注: 劳 者劳 之,来 者 来 之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十四卷 东汉赵岐注
两汉研治《孟子》的著作见于著录的,计有扬雄《孟子注》、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刘熙《孟子注》和赵岐《孟子章句》等。至今,除赵岐注本外,其余几种皆已散佚,只有在清代的辑佚书中纔能窥见一些一残缺的片段。《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歧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歧所说的内篇。
《 孟 子》卷 2梁惠王 章句 下诗解4仁政利民好货同民
题文诗:
宣 王 问曰 : 人皆谓我 , 毁 我 明堂 , 毁 乎 已乎
孟子对曰 : 夫明堂者 , 王者之堂 欲行王政 ,
则勿毁之 王曰王政 ,可 得闻 欤 对曰昔者 ,
文王治岐 , 耕者九一 , 行井田制, 仕者世禄 ,
其 关市 也, 稽 而不征 , 泽梁无禁 , 罪人不孥
老无妻鳏 , 老无夫寡 , 老无子独 , 幼无父孤
天下穷民 , 而无告者 文王 也者, 发政施仁 ,
先斯四者 诗 经有 云 : 哿矣富人 , 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 孟子问 曰 : 王如善之 , 何为不行
宣王答 曰 : 寡人有疾 , 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 ,
公刘好货 , 诗 经有 云 : 乃积乃仓 , 乃裹糇粮 ,
于橐于囊 ; 思戢用光 ; 弓矢斯张 , 干戈戚扬 ,
爰方启行 故居 家 者 , 其 有积仓 , 而 行 军 者 ,
有裹粮也 , 然后可以 , 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 ,
与 民 同之 , 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 , 有疾好色
对曰昔者 , 太王好色 , 爱厥妃 子 诗 经有 云 :
古公亶父 , 来朝走马 , 率西水浒 , 至于岐下 ,
爰及姜女 , 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 , 内无怨女 ,
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 , 与 民 同之 , 于王何有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1,毁诸?已2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 可 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3也,耕者九一4,仕者世禄,关市讥5而不征,泽梁6无禁,罪人不孥7。老而无妻曰鳏8,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9。’”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劝我拆掉明堂,到底是拆了呢,还是不拆?”孟子答道:“那明堂呢,是凭道德一统天下的王者的殿堂。您如果要实行王政,就不要把它给拆了。” 王说:“实行王政的事,我可以听听吗?”答道:“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对农夫九分抽一征税;做官的人能世袭俸禄;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任意捕鱼,没有禁令;罪犯只惩罚本人,不株连家属。老了没妻子的叫鳏夫,老了没丈夫的叫寡妇,没有儿女的老人叫孤独者,死了父亲的儿童叫孤儿。这四种人是世上最穷苦无依的人。周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照顾这四种人。《诗经》说:‘那有钱人生活真美好,可怜这些人无依无靠!’” 宣王说:“这话说得真好!”孟子说:“您如果认为这话好,那为什么不实行呢?”
注释(1)明堂:明堂是天子召见诸侯的处所,此处之明堂在齐国境内,可能是准备天子东巡召见诸侯时用的。(2)已:止。(3)岐:在今陕西岐山一带。(4)耕者九一:这话可能是指孟子理想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而言。(5)讥:同“稽”,查。(6)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一种装置。 (7)不孥:孥,音nú,妻室儿女;这里指不株连妻室儿女。 (8)鳏:音guān,老而无妻者。 (9)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哿,音gě,可;茕,音qióng,单独;这两句诗见《诗经·小雅·正月》
原文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1好货,《诗》云2:‘乃积乃仓3,乃裹糇粮4,于橐于囊5。思戢用光6。弓矢斯张,干戈戚扬7,爰8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9:‘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10,至于岐下,爰及姜女11,聿来胥宇12。’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13。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14?”
译文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财物〔,实行王政怕有困难〕。”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财物,《诗经》说:‘粮食堆满仓,用来作干粮,还装满橐囊。百姓安居国威扬。箭上弦,弓开张,梭镖大斧都上场,浩浩荡荡向前方。’留在家里的人都有存粮,行军的人都有干粮,这样才能‘浩浩荡荡向前方’。王如果喜爱财物,能跟百姓一道,对您实行王政有什么困难呢?”王又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孟子答道:“从前太王也喜爱女色,十分娇宠他那个妃子。《诗经》说:‘古公亶父清早骑着马,沿着漆水西,来到岐山下,视察民众的住宅,姜女始终跟着他。’这一时代,家中没有老处女,野外也找不到单身汉。王如果喜爱女人,能跟老百姓一道,对您实行王政有什么困难呢?”
注释 (1)公刘:后稷的后代,周朝创业的始祖。(2)《诗》云:以下引诗见《诗经·大雅·公刘》。(3)仓:装满仓。(4)糇粮:干粮;糇,音hóu。(5)橐、囊:两种口袋。橐(tuó)两端有底,旁边开口;囊则无底,物件盛于两头。 (6)思戢用光:思,语助词,无实义;戢,音jí,和,安;光,发扬光大。 (7)干戈戚扬:四种兵器。(8)爰:音yuán,句首语气词。 (9)《诗》云:以下引诗见《诗经·大雅·绵》。 (10)率西水浒:率,沿着;浒,水涯,指漆水沿岸。 (11)爰及姜女:爰,句首语气词,无实义;姜女,即太姜,太王之妃。 (12)聿来胥宇:聿,音yù,语气助词;胥,音xū,省视,视察;宇,屋宇。 (13)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古代以女子居内,男子居外。 (14)何有:“何难之有”的意思。
一 孟子生平及《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中期人,是孔子的第四代门徒。孟子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年以后曾在中原各诸侯国游说,先后到过齐、宋、鲁、滕、梁(即魏)等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他在齐国住的时间比较长,受到了齐宣王的热情接待,但齐宣王对他的主张并不想付诸实施,于是孟子离开了齐国。孟子是邹国人,即今天的山东邹县,那里距曲阜——孔子的故乡很近。孟子晚年在家中整理一生讲学的经验,著成《孟子》一书。全书共七篇,约35000字。
孟子去世以后,东汉学者赵岐将《孟子》一书加以整理,将原有的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今天我们看到的《孟子》就是14卷了。自赵岐对《孟子》一书加以整理后,给《孟子》作注的愈来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
《孟子》一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他的政治观,其二是他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儒家伦理政治观,也叫做道德政治观。
二 《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仁政
“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的政治,要求首先使老百姓得到温饱;再者,这种以民为主的政治依赖于人治,即治者的觉悟和实际措施,这和近代社会的法制不同。还有,“仁政”主张以德服人,这也正是儒家所坚持的王道政治,也叫做道德教化政治。
“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什么叫做“仁”?孔子有明确的答复:“仁者爱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称之为“仁”。能做到这一点,有道德有胸怀,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孟子将它和政治联系起来,叫做“仁政”。
“仁政”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不了解“仁政”思想,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是不大可能的。今天流传下来的不管是哪一派的古典诗词,其间都渗透着爱人之心,有一种普爱天下的情感,以及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人为什么能实现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人有四种本心,即恻隐之心(爱心)、丑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由此“四心”就派生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人的天赋道德因素怎样才能扩充为仁、义、礼、智?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有通过以下三条途径:第一条就是人应懂得人生道理,并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众妙之门》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孟子》介绍 2 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第二条是“养气”。“气”即精神品质及内心世界。孟子想告诉人们,一个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是需要加以培养的。第三条途径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
人究竟有没有一种天赋的道德因素呢?孟子用“天”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逻辑。他认为人的道德因素是天赋予的。人要了解这一点,不违背天的意愿,再通过几种可行的方法,将内心的道德因素加以扩充,就达到真正遵循天意(实际是人意)目的了。
把上面讲的仁政、怎样发挥潜在的道德因素、怎样付出后天的努力及最后如何认识天地现实,把这些归纳起来,就得出一个结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这样就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入很高的精神境界,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成为“大丈夫”。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概念,可以说是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精确表述。
三 怎样评价《孟子》
《孟子》一书具有完整的道德体系,他把道德和政治结合起来,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道德修养的各个方面。正因为这样,后来的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从这部书里得到精神上的启发。
我们今天应如何去评价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里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不合现代文明的内容。其一是过分强调人治而忽略法制。在封建社会中,皇权高于一切,在政治上是由皇帝及其家族统治一切。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法制是很困难的。儒家思想对此也要承担一些历史责任。其二是儒家思想中的民本主义有其局限性,民本主义的政策总要依赖于统治者的恩赐。其三是儒家思想只强调人应尽的义务,而忽略人在社会中应享受的权利。
读古人的书,是要从中得到一种启示,帮助我们对社会对人自身有更深刻的认识。孟子三万五千字的书,给后代许多的启示。他的书永远是我们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孟子》卷10万章章句下诗解6义则往役君子由礼
本文2023-10-07 18:12: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