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中国古姓大多是图腾的遗留。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也曾指出,中国今日不少姓氏中,都保留着原始图腾名称的遗迹。民国时期社会学家李玄伯则认为,姓就是图腾的结果。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发展:
关于姓氏图腾的研究,早已有之。文化学家丁山认为,中国古姓大多是图腾的遗留。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也曾指出,中国今日不少姓氏中,都保留着原始图腾名称的遗迹。
民国时期社会学家李玄伯则认为,姓就是图腾的结果。《说文》中有“姓”字,从女旁,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
最初姓氏没有分别,姓与氏有别理论是后世文献出现,姓氏有别理论解决了同宗不同姓的问题。春秋时代中期末叶的齐器铭文中有一汉字,左边是“亻”字旁,右边是“生”,不从女,从人。
这个汉字亦见于战国时代玺印文字 。“姓”字古义上要需从对文献记载爬梳整理去求得。
以上内容参考 -姓氏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当中,姓氏一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脉络。姓氏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我们可能不会过度在意它,但它代表着着我们的家族、出身,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一个人若是没有姓氏该是怎样的场景。而在中国古代,姓氏则更加重要,在宗法制度构建的社会当中,姓氏是血缘关系的纽带,它作为文化符号,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自古以来,华夏子孙都以姓氏作为家族和血脉传承的标志,它标示着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一经产生,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许多姓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诞生了不计其数的姓氏,一句《百家姓》当中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琅琅上口,流传千年。那么,这众多古老的中华姓氏的起源,你都知道吗?
提起中国最古老的姓氏,许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是哪个姓,其实我们对于构成这个姓氏的字十分熟悉,它就是“风”。“风”姓诞生于河南,相传六千多年前,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带领人们来到现在的河南淮阳,建立部族,繁衍生息。伏羲教人结网捕鱼、驯化饲养牲畜、烹制食物、制作武器用以捕猎和战斗,人类部族迅速壮大。而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多,如何区分身份成为难题。伏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定了姓氏,制定了婚嫁制度。伏羲氏姓“风”,故而“风”成为中华第一个姓氏。
不过,中华姓氏最主要的起源,却不是伏羲风氏,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在中国古代的传说当中,除炎黄二帝以外,还有女娲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吴金天氏、颛顼高阳氏等众多著名的氏族首领,但炎黄二帝能够被华夏民族尊为人文始祖,就是因为我国众多的姓氏都起源于炎黄二帝。
《国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轿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就说明,炎帝和黄帝也是有各自的姓氏的,黄帝居住在姬水旁,故姓“姬”,炎帝居住在姜水旁,故姓“姜”。
炎黄二帝的后代是许多中华姓氏的始祖,比如炎帝的后代就分出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几支,这几支又不断繁衍分化,诞生出申、许、齐、高、姜、吕、赖、龚等二百多个氏,而这些氏,最终又发展为姓。根据学者考证,光是炎帝一脉,就诞生出247个姓氏,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支脉。
当然,有的读者可能会疑惑,姓氏不是代代相传的吗,为何炎黄二帝等人的家族却是姓氏越传越多?这其实与中国古代的命名方法多样有关。在母系氏族社会里,许多人不知其父,只知其母,故而他们便直接以母亲为姓,而这也是远古时期许多姓都是女字旁的原因。在古代,中华姓氏还会以邑为氏,即以自己生活的封地的名字为氏。根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超过两百个,其中尹、魏、韩、智等都是以邑为氏。中华姓氏还会以居地为姓,比如炎帝的姜姓,黄帝的姬姓。相传,上古时代大舜曾生活在姚墟,因此他以“姚”为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都是以居住地为姓。除此以外,中华姓氏还会以国为氏、以先人字姓、以官职为氏、以职业为氏、赐姓改姓等。由于中华姓氏命名的方法和形式实在太多,故而中华姓氏在演变的过程当中越来越多。
以中国第一大姓“李”姓为例,它的来源和得姓始祖,就有许多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在大舜统治期间,皋陶被任命为大理,即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李氏的第十一世。
至于“理”氏为何会演化为“李”氏,也有不同的说法。段玉裁《说文解字·木部》曰: “古李、理同音通用, 故行李与行理并见, 大李与大理不分。”这也就是说在当时理与李本就同音通用,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也有传说“理”氏之所以改为“李”氏,源于图腾崇拜。皋陶的家族以官名命为理氏,直到商朝时,他的一个叫做理征的后代依旧担任大法官。这位理征执法刚正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被商纣王杀害,他的夫人契和氏带着理氏子孙逃命。在逃难路上,理氏众人饥渴难耐,只好采摘李子树上的果子充饥解渴,这才保全了性命。为了纪念李子树的救命之恩,同时也为了改姓避难,理氏子孙遂改为“李”氏,这才有了“李”姓。据说,在古代时,许多李氏子孙以李树为图腾树,家中园子里都会种植很多李树,比如唐朝宫苑里就有很多李树,李白家里也有桃李园。
关于“李”姓,其实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而“李”姓也只是成百上千中华姓氏中的一员,这样一看,就知道中华姓氏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多么的深厚。那么,你知道你的姓氏,还蕴含着哪些故事吗?
第一个,死姓
死姓即姓氏的一种,非常恐怖的姓氏!据了解,“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还有一种说法,死姓源于岳飞后人。
第二个,老姓
老姓,中国较罕见的姓氏,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春秋宋国有老佐,陈国有老聃(老子),宋代有老麻,明代有老兆详。就是不知道中国人习惯,喊某人老X,喊老姓的人叫“老老”?

第三个,难姓
这个姓氏来源比较单一,都是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吐难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第四个,贶(kuang去声)姓
贶姓,中国人口很少的姓氏,不超过百人,主要在河南安阳市区。专家认为,贶姓的贶字,是况姓况字的因误写形成。所以,贶姓是况姓的一个支系。

第五个,油姓
油姓的具体起源已经不可考。但据了解,唐代时已有人以油为姓。相传唐朝时期,一位牛姓高官在朝廷上得罪了皇帝,被斩首,而他的子孙为逃脱牢笼之灾就纷纷改姓为“油”。目前6600多人。
第六个,盐姓
盐姓,中华姓氏之一,非常罕见,不到200人,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据说,有两个来源:一是春秋赖国被毁,子孙得到盐商帮助活命,所以改姓盐;二是周朝有人非常善于制盐,于是周王赐盐姓。

第七个,酱姓
酱姓,可能是中国人口最少一个姓氏,全国共14个人。让人奇怪的是,同样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柴姓80多万,但酱姓不足百人。
第八个,醋姓
醋姓,正宗的炎黄子孙。这个姓氏来源比较多,但基本上要么是职业,要么的醋产地,都和醋息息相关。目前,这个姓氏人口不到1000。

第九个,茶姓
茶姓,来源比较多,但主要是姬姓、子姓、姜姓,另外也有少数民族改为茶姓的。目前,茶姓有13000多人,分布全球,见证了中国茶的古代魅力。
第十个,黑姓
黑姓,部分源于汉族,其他的来源有突厥、回族、蒙古族等。这个姓源于各民族变姓,在今西南地区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有不少,全国黑姓大概有1万多人。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族往往以天象星座、动植物作为其图腾的内容,在与周边的其他氏族的交往中以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这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从时间上,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的图形产生了有文字意义上的姓。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郑樵《通志·氏族略》)。
中国古代姓氏传说产生于远古五帝时期。从盘古氏开天地,历三皇、五龙氏,到伏羲氏定姓、氏,再经炎黄、尧舜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
历来都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转变。最早的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传说中和文献上出现的这类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二十二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氏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以记事。
之后进入了伏羲氏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郝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氏、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范文澜《中国通史》,1978年)。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的氏是中皇氏,中皇氏的首领为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有熊氏是黄帝所在的部落和国的称呼,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有姓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亦作箴)、任、荀、僖、姞、儇、依。这十二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这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黄帝与西陵氏女生子玄嚣,号青阳氏,亦名少昊,少昊氏族东迁,成为东夷族的首领,改称金天氏,其后为嬴姓、偃姓;黄帝与西陵氏女生次子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颛顼,为高阳氏,其后为芈姓、己姓、董姓,妘姓、曹姓等;黄帝之曾孙帝喾为高辛氏,其后为子姓,帝喾之子尧为陶唐氏,其后为祁姓;黄帝之裔舜为有虞氏,其后为妫姓、姚姓;颛顼之孙禹为夏后氏,其后为姒姓。所以,氏在周朝之前是部落名、国名的一种表示,与周朝的氏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据文献统计,先秦时期总共出现过30多个姓,加上考古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上所见的姓,总数也没有超过50个,而氏的数目却远远超过了此数。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成为夏朝的诸侯。比如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的己姓,在夏朝分生出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等氏族,并成为夏朝的诸侯国。夏朝时已经出现了分封制,禹为姒姓,其后分封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等诸侯国(司马迁《史记》)。商朝基本上继承了夏朝的制度。
作为血缘关系的姓和氏之间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西周初期,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丘明《左传》)。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西周“裂土分封”同姓、异姓诸侯国1 300余,天子尊为大宗,诸侯称为小宗。西周的宗法制规定: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位和爵位,一姓之祖由嫡长子来祭祀和继承,虽经百代而不变其姓,此即所谓大宗;国君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为庶子,也称别子,史称公子,他们不能继承君位,凡获得分封的另立一家,获得新氏,往往以封邑为氏,称为小宗。别子的嫡长子继承新氏族,为新氏族的大宗,而其他儿子须再立新的支氏族,往往封于乡、亭,以乡、亭为新支氏族。没有土地可以分封的儿子,或以先祖的号、谥、爵、官、名、字、居、事、职、次等为新氏族;五代以后降为庶民,无氏可立;国亡后的国君嫡系一族往往以国名为氏,或以所继承的姓为氏。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大权有大氏,小权有小氏。春秋战国时产生了无数个氏,也衰亡了无数个氏,而姓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30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我们平时提到的姓氏几乎都出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氏,与夏商以前的氏是有区别的。
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姓、氏才混合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不再给予严格的区分(马雍,1985年)。促使姓、氏合一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所实施的“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裂土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既没有国、邑、乡、亭、里五等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皇亲国戚、功勋武将也没有自己的封土。宗法分封制度的灭亡,使原先代表贵贱的“氏”与区别婚姻的“姓”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氏与姓都只剩下标记血缘系统符号的作用。 有关中国姓氏有史可查的既系统又可靠的记载,主要为秦汉以后的文献。正是在秦汉时期,才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传递的基础。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大约3000余个,但大约87%的汉族集中在100个大姓上,其中97个大姓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氏,仅有任、姜、姚三姓出自炎黄时代的古姓(袁义达,1996年)。有一点可以肯定,姓虽然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但中国5000年姓和氏的传说和有限的文献记载表明。炎黄以来的姓和氏基本上都为父系传递下来的,这是中国汉族姓氏的遗传学的真谛。
姓氏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本文2023-10-07 18:26: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