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的定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小品的定义,第1张

  定义: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在古印度的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释义:

  「小品」之名,据中国君友会王爱君著述记载始于佛经;盖佛经称详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故今人以描小品写人物事件、自然风景,及个人感物兴怀所成之短小文章,如书信、游记、书序、随笔、杂感等,通称为「小品文」,蔚成文体之一种。其实,自汉朝以来,许多文人一时兴会所至,偶书于笔之作品,皆可称之小品文也。惟向无定义,或谓其相当于西方之Essay,亦试笔偶记之意也。故其特色,不甚严谨,不拘格式,非常自由,乃以简洁精炼之文笔,随意之所之,抒写一己之见闻感触,表达一己精细之观察,动人之情思,透辟之见解,或低诉,或微吟,或幽默,或讽刺,或评论,或攻击,而皆不失其雍容清隽,意味深永;即茶余酒后,吟风弄月,亦使人心平意快;有如制作精工之古钱、玉雕、竹根人像、象牙细刻等小摆设,极有供人玩赏之雅趣。如记魏晋人清谈之「世说新语」,唐陆龟蒙之「笠泽丛书」,与明末袁宏道三兄弟、张岱、钟惺等人之作,皆精美之小品文也。

  [essay;sketch] 某种类似或使人联想到短论的东西,特别是在对某事提出详尽的分析、解释或评论性意见。

  1、佛经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与二十四卷本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相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欲与 支道林 辨之。” 刘孝标 注:“ 释氏 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唐代陆龟蒙 《寂上人院》诗:“趁幽翻《小品》,逐胜讲《南华》。” 清 金农 《写经研》诗之二:“到处云山到处佛,《浄名》《小品》倩谁书?”

  2、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较短,多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或生动活泼地记述事实,抒发小品情怀。我国古代即有此种文学样式, 明 清 更为盛行。如 明 朱国桢 著有《涌幢小品》。 刘半农 《<诗选>自序》:“我今将十年以来所译的诗歌小品,删存若干首,按时期先后编为一集。”

  3、指简短的戏剧表演。

  4、园林景观中的构成之一。为园林艺术所需而建造,包括园凳、园椅、园桌、园墙、门洞、漏窗、雕塑、园灯等组成。

  “小品”一词的起源: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小品的类型:

  中国的戏剧小品形态各异,主要分为:

  1、从戏剧小品容量大小,结构繁简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

  2、从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划分,有历史剧和现代剧。

  3、从戏剧小品艺术表现形式划分,有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等。戏曲小品是以中国传统戏曲歌、舞、剧三位一体为特点的戏剧小品,如陈佩斯、小香玉表演的豫剧小品《狗娃与黑妞》。话剧小品是以对话为主,兼有动作的一种戏剧小品。这是最走红的戏剧小品样式。如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王爷与邮差》、《主角和配角》,严顺开等人表演的《张三其人》,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卖拐》等。歌剧小品是以歌唱为主,兼有对话和旁白。如潘长江表演的《过河》。

  4、从戏剧小品的艺术效果划分,主要有喜剧小品、悲剧小品和悲喜剧小品。喜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悲喜剧小品如《芙蓉树下》,悲剧小品还不成熟,没有典型代表作品。

  5、从戏剧小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划分,主要有哑剧小品、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木偶小品。哑剧小品如《吃鸡》,半哑剧小品《胡椒面》,相声小品如冯巩、牛群表演的《点子公司》,电视小品如陈佩斯拍摄并表演的拍**系列、《热点访谈》系列、《师徒乐》系列等,儿童小品如曾涛写的《妙诀》,木偶剧小品如黄锡钧写的《训猴》,还有神话剧小品等。

1、艺术性质不同

相声是一门“说”的艺术,它主要靠相声演员的嘴来进行表演,并辅以一些简单的道具,比如折扇、假发(双簧时的小丑)等。它对演员嘴上的功夫要求很高。  

小品则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不仅要求演员会说,还要会演,也就是说更需要演员的肢体来进行表现,另外,小品还借助舞台灯光或相对复杂的道具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历史发展不同

相声这个词从清朝开始出现,但之前已经有类似的雏形已经盛行。而小品则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才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3、时代意义不同

相声由于常年的积累,话题中常常带有讽刺性,但小品则更多的以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塑造生活形象为主要目的。相对来说,小品更有点像小型的话剧。

扩展资料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

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戏剧内容。

——话剧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著名,这其中,只有赵本山继承了地方语言艺术的正宗,同时,也颇具脱口秀巨星的潜质。其他明星都有些过于表演专业了。赵本山的成功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有关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它的艺术气质是跟话剧绝对对立的,它的语言气质也是跟话剧截然相反的。

曲种名家:赵本山 范 伟 潘长江 巩汉林 黄宏 宋丹丹

代表作品:《卖车》、《卖拐》、《过河》、《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超生游击队》

小品

short and simple theatre creation

最短小的戏剧作品。又称戏剧小品。在种类上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和电视小品等。最初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和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如表演训练中的单人小品、交流小品、集体小品、生活观察小品,导演训练中的事件小品、画面小品、音响小品、成语小品、主题小品等。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不同的练习,使开始学习表演或导演的学生掌握表演和导演的最基本元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台演出或利用电视进行转播的演出形式,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

小品的特点是小,但它仍应具有戏剧作品主要的因素 。它应该有一个中心的事件;有矛盾冲突,而且一般来说矛盾冲突应该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同时还要有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由于小品的篇幅小,演出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所以要求事件比较单纯,主题明确,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练、生动、幽默。小品虽然短小,但仍然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开掘生活中国小农具的种类和用途修剪绿篱墙、草坪的内涵,真实、深刻地去反映和评价生活,并揭示出深刻的思想与哲理,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小品亦可有不同的风格体裁。如喜剧小品、正剧小品、悲剧小品、荒诞小品等。在中国舞台与电视中的小品大多是喜剧小品。

据专家考证,“小品”一词,晋代已经出现。《世说新语·文学》中有:“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刘孝标注云:“释氏《辨空经》,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又有人认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翻译,即这类佛经的简本通常称为“小品。”到晚明后期“小品”一词开始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专指某种类型的作品,有用以名集者,如《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陈继儒)、《无梦集园小品》(陈仁锡)、《文饭小品》(王思任);亦有用以名各种选本的,如《苏长公小品》、《闲情小品》、《皇明十六家小品》。

小品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游记、速写、随笔、杂感(或称杂文),寓言、序、尺牍等。这些文体在古人看来,与诗文正统文学相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故在古代分类的文体论中,不见有单独的“小品文”一类。中国的文体论,发轫于魏晋,盛于齐梁以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把文分为奏议、书论、铭诔;陆机的《文赋》将文体分为九类,即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属于“文”的有六种;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中也把文分为九类:诗、颂、赋、七、箴、铭、诔、哀、碑,属于文的有五种。至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著名的文、笔说,“无韵者笔也”,笔指各种散体文,他所列的二十种文体中,属于无韵文的有十种,还出现了“杂文”这一名称(不过它属于韵文),就是还没有“小品文”。梁·昭明太子的《文选》将诗文分为三十八类,属于散文的有二十一种;到了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入选的文体更广泛,分类更细密,前者共分文体五十九类,后者搜罗文体一百二十七类,还是没有提及“小品文”这一名称。

人们不禁要问:明代小品文如此兴盛,名称的应用如此普遍,为什么出现在明代的二部分类书却没有“小品文”的一席之地呢分析原因:大约有三:

首先是诸家进行文体分类时,多以文章用途为依据,而小品文并非指专用的某一类文体,故无法单列。

其次,“小品文”一词的概念,外延模糊,从逻辑上讲,它与许多文体有交叉关系,与某些文体又多重合,比如刘基的《卖相者言》,既可归之于寓言或杂文一类,也可归之为小品文。

其三,“小品文”在正统文人看来“既不宜说理,也不易传道”,以致于“体裁与风趣,殊纤纤不足道”(陈炼青《论个人笔调的小品文》),故只能是小技、小道。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应把明道宗经放首位,如《颜氏家训·文章篇》所言:“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行有余力,则可习之。”小品文是属于“行有余力”而可为之的文字;再与正宗的高文大册(如策论、碑传)以宏正典则为宗、高古浑朴的风格相比,小品文以随意抒发感情为目的,风格比较自由活泼,因此显得不够庄重、严肃,且明代的小品文作家,大多思想离经叛道,自创一种适性任情的文章风格,逸出封建正统文学的常规。而且小品文里面颇有带刺成分,正人君子又多有疮疤,唯恐被刺到痛处,所以小品文从内容到形式都为“正统文人”所不齿,所痛恶,斥之为“滥调浮辞,卑不足道”,所以“小品文”终究难登文章的大雅之堂了。

小品”一词始见于晋代,作为一种文体,它兴盛于明代,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明代小品文最盛,作家对小品文的看法,代表了当时人的观念,如袁中道对小品文特点的阐说,他在《答蔡观察之履》中自述:

生少也贱,幸免为世法应酬之文,惟模写山情水态以自赏适,终难列作者之林,……近阅《陶周望祭酒集》,选家以文家三尺绳之,皆其庄严整栗之撰,而尽去其有风韵者。不知率尔无意之作,更是神情所寄,往往可传者。托不传者以传,以不必传者易于取姿,炙人口而快人目。班、马作文,妙得此法。今东坡可爱者,多在小文小说,其高丈大册,人固不爱也。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这里的小文即指小品文,小说指一则则小故事,多诙谐幽默,富有趣味,由此可见,小文与小说还是有区别的。明代袁宏道的好友江盈科也有《雪涛小说》,但他讲一则则小故事总是有寓意的,有明显的议论文字,与纯粹说小故事的“小说”有所不同,所以还是能归入小品文一类。

六朝小品中著名篇章最多的应推陶渊明,他的《五柳先生传》、《与子严等疏》都是绝妙好辞,前者诙谐风趣的自画对明代文人的自传文、自为墓志气在风格、手法上的影响很大,后者是一份给五个儿子的疏札,这篇文字虽有训戒、遗嘱的庄重色彩,但读来如叙家常,甚觉亲切。这种如叙家常的笔调对明人特别是归有光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多或少总是有的。其他如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杂贴》,陶渊明的《闲情序》、《游斜川序》,谢灵运的《山居赋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等,都是六朝有名的小品文。

小品的定义

  定义: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在古印度的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