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本章治糖尿病真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纪本章治糖尿病真假,第1张

之所以再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之前发表过,但是被删了,查到是有人给我删的,导致我的账号被封。所以我再次发布,看看谁再给我封了。

近日,一条“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的文章火爆糖友圈,发布渠道还貌似很可靠。

文中这样写道:

他,年过八旬,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权威专家,地位崇高,受到各方崇敬;

他,是享誉京城的红墙国医,曾为多位国家领袖的保健医生;

他治疗糖尿病堪称一绝!一剂下去,效果立竿见影。患者最快当天血糖即可平稳下降,各类并发症很快消除,告别降糖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他,就是纪本章教授,我国医学领域的传奇圣手,糖尿病救星。

这样的宣传,使得众多糖友心动不已,纷纷在我们微信后台留言,询问纪教授的化糖方到底靠不靠谱。

“纪教授”何许人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纪教授”究竟是何方神圣。文章介绍道:“纪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贯中西医,善于运用中医理论,总结西医各类疾病规律,独具特色。尤其善治糖尿病。无论病情多重、病史多长,经他诊治,立能回春。”

网上搜索,关于纪本章的事迹和介绍倒是不少,诸如“纪本章,男,教授,上海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地位崇高,各方崇敬,素有儒医之称。在上个世纪,他曾为邓小平、作过随行保健医生,也曾为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如首相希思、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埃及总统等做过保健医生”,“医学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一些疑难杂症和肿瘤病人经他诊治后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广为民间赞誉”等。不光有文字介绍,还有视频等影像资料。

但是,你懂得,网上的东西不靠谱,我们专门找几个靠谱的渠道深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登录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即上海华东医院)官方网站,搜索中医专家“纪本章”,结果并无此人信息;拨打电话跟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有关部门联系,得到的肯定答复是“纪本章退休前是我们医院普通大夫,副主任医师,退休后以他名义进行的宣传及其他活动我们均不知情”。

跟几位中医专家打听,均表示未曾听说过中医大家里面有这么一号人物。

这就尴尬了。

本着“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的精神,我们又到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一步检索。按理,文中说到纪教授弟子满天下,学术成果累累,这些数据库中一定有不少资料,但不论是检索“纪本章”还是“纪教授化糖方”,无一条相关记录。

我们不敢肯定“糖尿病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纪本章的丰功伟绩是否经由他本人确定或授权,但不管怎样,不客气地说,事实上名不见经传的纪本章远远达不到中医大咖这个程度,所谓红墙国医等高大上名头,也就是骗骗普通老百姓罢了。

“化糖方”又是何物?

再看看这份神奇的“化糖方”:“直接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刺激胰岛素分泌,化解血糖为能量,使体内血糖代谢恢复正常,糖尿病自然不治而愈。”文章宣称:“化糖方只含一味中药——肉桂。肉桂提取物中富含强活性的天然,不仅能替代胰岛素打开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通道,转化血糖为能量,还能清除血液及五脏中的糖毒,修复胰岛B细胞,全面消除。”

这个“天然HDL化糖酶”听起来好像很高端,但翻遍医学教科书也没有这个东西,网上再一查,这个“天然”可是非法宣传里的“红人”,不仅肉桂能提取,、三七、银杏叶……凡是涉及虚假夸大宣传的中药都能提取,提取出来就能“化糖”。

真能有什么神药能“化糖”,治愈糖尿病,恭喜你,诺贝尔医学奖非你莫属。

中科院的专利号可信不?

文中还提到“化糖方”获得中科院专利号,说得还有鼻子有眼,有图有真相,但认真一查发现,这个专利只是关于“肉桂提取物的制备方法”的,也就是专门研究怎么从肉桂里更好地提取有效成分,和“化糖”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文中中央领导照片、真实用户分享、国家级大会签字仪式……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统统都可以造假——君不见各路网络红人、美女主播把照片P得亲妈都认不出来了吗?

借着科技的力量造假、传谣,同时还不忘黑一把中医国粹,骗子的手段真是令人气愤。不得不承认,现在骗子造假都是全方位、多角度,以至笔者看完“纪教授”的丰功伟业时,也内心惴惴:可别真错怪了一位老专家。

但事实证明,“糖尿病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压根不靠谱,这位“纪教授”不是说醒了很多人,而是误导了很多人,他的“”压根信不得。

看完本文,对于以下内容,您有什么想法,后台留言告诉我们吧。

1看到类似“红墙国医”等宣传,您的感觉如何?

A 厉害,请收下我的膝盖

B在哪里,我要找到他

C真的假的,吹牛吧

D又一个骗子

2中医中药真的能治愈?

A我信 B也许 C瞎扯 D未来有可能

3微信朋友圈快被假消息假情况攻陷啦,您有没有“出过力”?

A不好意思我转过

B坚决不转

C随便转转,没想那么多

D我太天真了

4关于文中提到的纪本章的情况,您的看法?

A退休没事干,招摇撞骗

B本人不知晓情况,纯属骗子假冒

C上海华东医院,你们也是有责任滴

D老人家您可长吧,别晚节不保啊。

消渴不就是肾阴虚。休息好。不思虑过多 。不操心多。一切都会好的。多吃有水分的食物。汤 粥。不要熬夜。一切都可以补回来的。 如果你这个阴虚。 用这个 人参 麦冬 玉竹 天冬 五味子 熬成汤剂 当然熬成熬 最好。 以润为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药名·僵蚕 31 拉丁名 32 英文名 33 僵蚕的别名 34 僵蚕的处方用名 35 来源 36 产地 37 采收与初加工 38 生药性状 39 僵蚕的炮制 391 僵蚕的炮制方法 3911 僵蚕 3912 麸炒僵蚕 392 成品性状 393 炮制作用 394 炮制研究 395 贮存方法 310 性味归经 311 僵蚕的功效与主治 312 僵蚕的化学成分 313 僵蚕的药理作用 314 僵蚕的药典标准 3141 品名 3142 来源 3143 性状 3144 鉴别 3145 检查 31451 杂质 31452 水分 31453 总灰分 31454 酸不溶性灰分 31455 黄曲霉毒素 3146 浸出物 3147 僵蚕饮片 31471 炮制 314711 僵蚕 314712 炒僵蚕 31472 性味与归经 31473 功能与主治 31474 用法与用量 31475 贮藏 3148 出处 4 方剂名·僵蚕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僵蚕的用法用量 45 出处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僵蚕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僵蚕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僵蚕 1 拼音

jiāng cán

2 英文参考

bombyx batryticatus [朗道汉英字典]

silkworm larv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ombyx batrytica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ombyx mor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OMBYX BATRYTICA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larva of a silkworm with batryt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ombyx Batryticatu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iff silkwor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中药名·僵蚕

僵蚕为中药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白僵蚕[1]。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 而致死的干燥体[2]。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麸炒僵蚕表面**,偶有焦黄斑,腥气减弱[3]。

僵蚕味咸、辛,性平[3]。归肝、肺、胃经[3]。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4]。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4]。僵蚕生品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3]。用于惊痫抽搐,风疹瘙痒,肝风头痛[3]。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3]。用于瘰疬痰核,中风失音[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31 拉丁名

Bombyx Batryticatu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32 英文名

stiff silkworm(《中医药学名词(2004)》)

33 僵蚕的别名

白僵蚕、天虫、僵虫[5]。

34 僵蚕的处方用名

僵蚕、白僵蚕、炒僵蚕[3]。

35 来源

僵蚕为蚕娥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令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3]。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 而致死的干燥体[2]。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L 4~5龄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而致死的干燥全体[5]。

36 产地

僵蚕主产浙江[5]。

37 采收与初加工

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3]。

38 生药性状

僵蚕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9 僵蚕的炮制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米泔制(《雷公炮炙论》)[3]。

唐代有炒制(《备急千金药方》)、熬制(《千金翼方》)[3]。

宋代增加了姜汁制(《博济方》)、面炒制(《脚气治法总要》)、酒炒、灰炮(《小儿药证直诀》)、麸炒、蜜制、盐制(《圣济总录》)、油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3]。

明代有醋制(《普济方》)的记载[3]。

清代增加了糯米炒(《嵩崖尊生全书》)、制炭(《本草备要》)、红枣制(《外科证治全生集》)等炮制方法[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麸炒等[3]。

391 僵蚕的炮制方法 3911 僵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丝,洗净,晒干[3]。

3912 麸炒僵蚕

先用中火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麸,待起烟时加入净僵蚕,急速翻炒至表面呈**时出锅,筛去麸皮,放凉[3]。

每100kg僵蚕,用麦麸10kg[3]。

392 成品性状

僵蚕为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灰**[3]。被有白色粉霜,质硬而脆,易折断[3]。断面棕**,有光泽,气微腥,味微咸[3]。

麸炒僵蚕表面**,偶有焦黄斑,腥气减弱[3]。

393 炮制作用

僵蚕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3]。用于惊痫抽搐,风疹瘙痒,肝风头痛[3]。如治惊痫抽搐,口眼歪斜的牵正散(《杨氏家藏方》)[3]。

麸炒后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3]。用于瘰疬痰核,中风失音[3]。如治中风失音或喉中痰声作响的通关散(《证治准绳》);治喉风,咽喉肿痛的白僵蚕散(《魏氏家藏方》)[3]。同时有助于除去生僵蚕虫体上的菌丝和分泌物,矫正气味,便于粉碎和服用[3]。

394 炮制研究

通过对僵蚕生品、清炒品和麸炒品三种炮制品的分析,表明清炒和麸炒品收得率无显著性差异,三种炮制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显著差异,以清炒品含量最高,麸炒品次之,生品最低[3]。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僵蚕的炮制品与原药材的蛋白质区带图谱,结果表明,生僵蚕有3条谱带,麸炒品有1条谱带,说明僵蚕麸炒对蛋白质有明显影响[3]。

39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3]。防蛀[3]。

310 性味归经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3]。

僵蚕味咸、辛,性平;入肝、肺经[5]。

311 僵蚕的功效与主治

僵蚕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的功能[3]。

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5]:

僵蚕治中风、惊痫抽搐,面瘫,头痛,眩晕,目赤,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瘰疬结核:内服,煎汤,45~9g;或研末吞服,每次09~15g[5]。

僵蚕治糖尿病,高脂血症:研末为丸服,每次1~2g,每日3~4次[5]。

僵蚕治乳腺炎:生品研细末醋调敷[5]。

僵蚕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4]。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4]。

僵蚕生品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3]。用于惊痫抽搐,风疹瘙痒,肝风头痛[3]。如治惊痫抽搐,口眼歪斜的牵正散(《杨氏家藏方》)[3]。

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3]。用于瘰疬痰核,中风失音[3]。如治中风失音或喉中痰声作响的通关散(《证治准绳》);治喉风,咽喉肿痛的白僵蚕散(《魏氏家藏方》)[3]。

僵蚕为眼科常用平肝熄风药,具有熄风止痉,化痰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

(1)用于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所致目偏视,视一为二,胞轮振跳及目珠困动等。常与全蝎、天麻、钩藤等同用。

(2)用于胞生痰核,眼底增殖性改变。本品有化痰散结之功,可与海藻、昆布等配伍用。

(3)用于风热或肝热所致的头痛目赤,迎风泪出等,常配伍荆芥、桑叶、木贼等,如白僵蚕散。

(4)用于眼睑皮肤瘙痒,目珠发痒等,常与蝉蜕配伍使用。

312 僵蚕的化学成分

僵蚕含脂肪及蛋白质,此种蛋白质有 肾上腺皮质作用。还可能含有甾类、类脂、还原糖等,僵蚕体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铵[5]。

313 僵蚕的药理作用

草酸铵是僵蚕中对抗小鼠士的宁惊厥的有效成分,对治疗癫痫大发作有一定疗效[5]。

314 僵蚕的药典标准 3141 品名

僵蚕

Jiangcan

BOMBYX BATRYTICATUS

3142 来源

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3143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3144 鉴别

本品粉末灰棕色或灰褐色。菌丝体近无色,细长卷曲缠结在体壁中。气管壁碎片略弯曲或弧状,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以及纹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圆形毛窝,边缘**;刚毛**或黄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未消化的桑叶组织中大多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

3145 检查 31451 杂质

不得过3%(附录IX A)。

31452 水分

不得过130%(附录IX H第一法)。

31453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 K)。

314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 K)。

31455 黄曲霉毒素

照黄曲霉毒素测定法(附录ⅨV)测定。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含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总量不得过10μg。

3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3147 僵蚕饮片 31471 炮制 314711 僵蚕

淘洗后干燥,除去杂质。

314712 炒僵蚕

取净僵蚕,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

31472 性味与归经

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31473 功能与主治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

31474 用法与用量

5~10g。

31475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314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方剂名·僵蚕 41 处方

僵蚕3份,生甘草2份,蝉衣1份。共研成极细粉末。

42 制法

共研成极细粉末。

43 功能主治

据报道,用本方治小儿夜啼数十例,疗效满意。轻者1~2日,重者4~5日,夜啼即止。

44 僵蚕的用法用量

每用1~3克,用淡竹叶、双钩、菊花各3克,朱灯芯(朱砂拌)1克,煎汤,睡前半小时送服。

45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脘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中脘穴的定位 10 中脘穴的取法 11 中脘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中脘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中脘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中脘穴研究进展 181 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 182 对肺功能的影响 183 对血液的影响 184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85 对膀胱张力的作用 186 治疗胆绞痛 187 解除幽门痉挛 188 对小肠的蠕动的影响 189 治疗糖尿病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脘 1 拼音

zhōng wǎn

2 英文参考

Zhōngwǎn CV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wǎ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中脘 汉语拼音 Zhongwan 罗马拼音 Chungwan 美国英译名 Middle Epigastrium 各

号 中国 CV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2 富耶氏 VC12 德国 KG12 英国 Cv12 美国 Co12

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 CV12,RN12)[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3]。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胃腕(《经穴汇解》)、中管(《备急千金要方》[4]《脉经》[5])、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1]。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1][6][3]。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1]。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4 中脘穴的别名

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

胃管(《脉经》)

胃腕(《经穴汇解》)

中管(《备急千金要方》[4]《脉经》[5])

胃募(《千金翼方》)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

《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6 穴名解

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1]。

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第四十五难》:“府会太仓。”注:“太仓即中脘穴。”《黄庭内景经》:“脾长一尺掩太仓。”注:“太仓,胃也。”《黄庭外景经》:“时念太仓不饥渴。”注:“胃也。”又注曰:“太仓肚府。”又曰:“太仓,胃管神名。”《老子·中经》:“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又泛指脾胃为太仓。《中黄经》:“太仓,脾府也。”《黄庭内景经》:“是为太仓两明堂。”注:“太仓,脾府。”又官名。《汉书·百官表》大司农属官有太仓令丞。故太仓者,亦即脾胃为仓廪之官之意。中脘,指穴当胃体的中部,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又是直接指胃而言,故又名太仓。[7]

7 特异性

中脘是胃的募穴[1][6][3][4]。

中脘是八会穴之腑会[1][3]。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1][6][3][4]。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4]。

8 所属部位

上腹[8]

9 中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6]。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3]。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

中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10 中脘穴的取法

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9]。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即是中脘穴[10]。

11 中脘穴穴位解剖

中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1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11]。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3]。

12 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等作用[1]。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4]

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7]。

13 中脘穴主治病证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以及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等[1]。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11]。

中脘穴主治  胃脘痛,呕吐,呃逆,纳呆,疳积,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肠鸣,腹胀,泄泻,便秘,便血,肠痈;失眠,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黄疸,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9]。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3]。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1]。

直刺05~1寸[1][9],局部酸胀沉重[9],胃部有收缩感[9]。

直刺1~15寸[3][11]。

注意:孕妇慎用[1]。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动脉,直刺不宜过深,瘦弱患者尤宜谨慎[9]。

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1][9]。

142 灸法

可灸[1][9][11]。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3]。

药物天灸[9]。

强身保健采用瘢痕灸[9]。

15 中脘穴的配伍

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中脘穴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1]。

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1]。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9]。

中脘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中脘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9]。

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中脘配内关,治呕吐[9]。

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1]。

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9]。

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9]。

16 特效

在中脘穴或摩或按,可治疗胃痛、呕吐等症[10]。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食,饮食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吐泻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针灸大成》: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反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针灸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针灸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考穴编》: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行针指要歌》: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反胃吐食一般医。

18 中脘穴研究进展 181 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

针刺中脘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原来的功能状态和针刺手法有关。如原来处于软弱或中等度蠕动状态时,可使蠕动增强,如原来处于较强状态时,则这种作用不明显。当用弱 时,可促进胃蠕动;强 时,则抑制胃蠕动。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促进作用。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中脘,观察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发现中脘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为第7胸椎至第2腰椎。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9]

针刺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肠鸣音增加,空肠蠕动增强[1]。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中脘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据报道,针刺中脘后,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泻法针刺胃癌患者中脘、足三里穴,可增加胃酸分泌。电针动物中脘等穴,弱 促进胃运动,强 则抑制胃运动。前者使胃电加强,后者使胃电抑制。[7]

182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中脘可增加安静时通气量、耗氧量和最大通气量[9]。

183 对血液的影响

针刺中脘可使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9]。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9]。

184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小鼠的“中脘”,隔日1次,共3次,分别测定肝、脾、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果发现,艾灸组和对照组的吞噬细胞活性均有一定增强,而以肝、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最为显著(P<005)。另有人以接种S180肉瘤的小鼠为模型,小艾炷灸“中脘”,观察艾灸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时发现,艾灸能抑制癌鼠瘤体的增大,提高癌鼠血浆cAMP/cGMP值,增强其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活性、脾淋巴细胞的PHA诱导转化功能和脾淋巴细胞对绵羊红细胞(SR BC)诱导的空斑形成细胞(PFC)反应能力。[9]

艾灸中脘,见小白鼠的单核巨细胞吞噬机能增强[1]。

185 对膀胱张力的作用

针中脘穴对膀胱张力有调整作用[7]。

186 治疗胆绞痛

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187 解除幽门痉挛

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188 对小肠的蠕动的影响

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189 治疗糖尿病

您好,我就是专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医。

我们都很清楚目前由于金钱利诱的缘故,大家接触的信息中,真假难辨。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向您、以及我的楼上三位回答者做一个汇报:

1、中医完全具备治愈糖尿病的能力;

2、界于中医的辩证原则,基本上都是“一人一方”,故此我可能赞同“目前没有完全可以治愈任何人的糖尿病的中成药”这个说法;

3、我建议大家向当地的中医查询一下,假如对方声称可以治愈,那么不妨咨询一下---毕竟对于中医来说,“治一个好一个”是大家共同的理想---远比赚钱重要得多。

最后我向大家做一个声明吧:这么多年了,我大概治愈了不少糖尿病患者了吧。但就2014年来说,可能也不是10位8位了吧?

糖尿病治不好的,这只是西医的说法,因为西医确实治不好糖尿病。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活。一日,张治中夫妇前往探看,见一向腰挺身直的少帅瘫坐摇椅上,目滞神呆,少言寡语,哈气连连,并且不断饮水。原来,张学良患了糖尿病。

人称赵四**的赵一荻欲请日本名医为张学良医治,张因其子其父皆死于日本人之手而坚决不医。爱尔窦是张学良的美国老友,建议其采取西医治疗。一年后,病情加重,药量增加无效,张视力严重下降且夜不能寐,腿脚疼痛,进出需人扶持。又一年,病情持续加重,无奈之下,张学良最终选择中医古方治愈糖尿病,效果良好,持续半个多世纪,终获“世纪将军”之称。

据他的侄女张闾蘅回忆:“伯父执着于中医,他深信千年中医的神奇,加上他乐观的生活态度,我没有觉得他被糖尿病折磨。”

“五四”运动前后,名人胡适正患“糖尿病”,朋友们向他推荐请仲安先生来治疗。仲安先生为胡适治病是在1920年,正是学界“科玄论战”初序之时,胡适是科学派的主将,科学派崇尚西医,这个时候胡适的病竟被中医治愈,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

陆仲安(1882~1949年),北京人,世医之家,曾任上海神州医学总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疗养院董事。胡适博士最初发现有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被初步诊断为“糖尿病”。经西医治疗一段时间未见振拔。李石曾向胡适推荐陆仲安,胡适考虑中医治病“无科学根据”,未予同意。后来马幼渔又复介绍,胡适才延医于陆。经过数月中药诊治,竟霍然而愈。一时之间,腾传众口。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一生致力于西方文化的传播,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成为其攻击的对象。然而,1920年胡适突然生病了。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人也日益消瘦。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们经过认真诊断之后得出结论:糖尿病晚期,已无药可治。言外之意,胡适只能回家等死了。

西医没有办法,朋友就劝胡适看中医。胡适是科学派的主将,叫他去看中医,那岂不是主动放下手中的旗帜吗?然而,面子事小,性命事大,胡适最终还是答应了。

来给胡适看病的是北京名医陆仲安。被西医判了死刑的胡适将信将疑地喝下了陆仲安开的中药,没想到几个月后症状就消失了。再到协和医院检查,果真是好了!医生们非常惊奇,这怎么可能?谁给胡先生治的病?。彻底治愈糖尿病微信yxq449999

纪本章治糖尿病真假

之所以再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之前发表过,但是被删了,查到是有人给我删的,导致我的账号被封。所以我再次发布,看看谁再给我封了。近日,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