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先秦诸子百家,第1张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姓氏寻源》说墨氏出于宋微子,为宋微子后裔。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1 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后汉书·朱儁传》:“临军易将,兵家所忌。”《新唐书·王翃传》:“ 王翃 字 宏肱 , 并州 晋阳 人。少治兵家。”《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六》:“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言:因求臣免死加衔牌票,臣念辽阳以纳降陷城,广宁以判官诱败,兴祚之言未可凭信。又思因间用间,实兵家妙用。” 清 林福祥 《平海心筹·论胜败形势》:“且逆夷之来,事事皆犯兵家之忌:我众彼寡,我逸彼劳,我饱彼饥,我愤彼骄。” 2 古代指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三辅遭 王莽 、 更始 之乱,又遇 赤眉 、 延岑 之弊,兵家纵横,百姓涂炭。”《三国志·魏志·梁习传》:“时承 高干 荒乱之馀,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棊跱。”《三国志·魏志·卫觊传》:“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彊。”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部曲战时从征,平时的给养得自己想办法,不归郡县管辖,称为兵家。” 3 魏 晋 时兵士出身称“兵家”。 《晋书·王尼传》:“ 王尼 字 孝孙 , 城阳 人也,或云 河内 人。本兵家子,寓居 洛阳 ,卓荦不羁。初为护军府军士……护军大惊,即与 尼 长假,因免为兵。”参阅 周一良 《<三国志>札记》。编辑本段3 词语记载

  

兵家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兵家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孙子兵法·计篇》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就是说,作为将领必须具备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五项标准,后人称之为“五德”。这并不能概括孙武对将领素质的要求。他在《九变》篇中还写道:“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这是从将领性格方面考虑的,补充了“五德”的不足。“勇”是美德,但“必死”、鲁莽就可能被敌诱杀;“爱人”是美德,但过分爱民则会因掩护民众而导致烦劳;“廉”是美德 ,但过分廉洁自爱亦会因受不起敌人的侮辱,而失去理智。至于贪生怕死,一触即发的将领,自然是不堪大任的。这样,孙武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将领应当具备的素质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22 “三具”论

  《管子》认为,“为兵之数,……在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4]为此,将领必须“三具”,即要“知形”、“知能”、“知意”:“人之众寡,士之粗精,器之功苦,尽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故主兵必参具者也。[5]所谓“知形”,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物质力量的“轻重强弱之形”;“知能”,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将领的才能;“知意”,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行动的意图。作为将领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闻无极”,“见未形”。 23 “五德”论

  《司马法》认为,将领必须具备“仁”、“勇”、“智”、“义”、“信”等条件。“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动,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6]将领的思想要合乎“仁”,行为要合乎“义”,处理事务要靠“智”,制服强敌要靠“勇”,长久地赢得人心要靠“信”。

  24 “五慎四德”论

  《吴子兵法》把将领的素质概括为“总文武,兼刚柔”,要求将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此思想指导下,作者具体提出“五慎四德”的要求:“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7]又说:“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7]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将领应具有“治众如治寡”的治军才能,“出门如见敌”的敌情观念,“虽克如始战”的谨慎态度,“法令省而不烦”的治军作风。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掌握士气、利用地形、运用谋略、增强战斗力的能力,具备威严、品德、仁爱、勇敢四个方面的修养。这样的将领才能统率下属,稳定军心,威慑敌军,决断疑难。

  25 “三德”论

  春秋时代的申包胥认为,将领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智、仁、勇”三个条件:“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8]因为没有“智”,就不能了解人民的内心,估量不到天下众寡强弱的形势;没有“仁”,就不能和三军将士同甘共苦,得到战士的爱戴;没有“勇”,就不能果断地解决疑难问题,实施战略大计。 26 “知道五德”论

  战国时的孙膑对将领素质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标准。他认为,将领必须“知道”,即必须掌握指导战争全局的规律,具有驾驭战争全局的才能和本领。为此,将领要有丰富的知识--“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要有很高的政治威望--“内得其民心”;还要洞悉敌情--“外知敌之情”,精通战术--“阵则知八阵之经”,灵活指挥--“见胜而战,弗见而诤”。[9]他还进一步提出为将者必须具备“义、仁、德、信、智等“五德”,并分析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义者,兵之首”;“仁者,兵之腹”;“德者,兵之手”;“信者,兵之足”;“智者,兵之尾”。[9]

  27 “五材十过”论

  《六韬》提出,“将有五材十过”,即将领必须具备5种品质,避免10种缺点。“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10]“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10]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28 “十二陵”论

  《尉缭子》中的《十二陵》篇,是专门论述将领素质的,“十二陵”即将领应该具备的12种素质:“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这是作者从正面提出12条要求,也是治军打仗的必备条件。作者还从反面论述了将领的12种错误作法:“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于多私,不祥在于恶闻已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在于离贤,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亡在于无所守,危在于无号令。”

  29 “六术五权”论

  这是荀子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将领必须懂得和掌握“六术”、“五权”、“三至”、“五无旷”。所谓“六术”,指将领应具备的6项有关治军和作战指挥的能力:“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所谓“五权”,指作为将领,应经常 考虑的5个问题:“无欲将而恶废”,即将领应时刻为国家利益着想,不以个人喜恶定取舍;“无急胜而忘败”,作战时不可急于求胜,而忽视草率从事的严重后果;“无威内而轻外”,不要只注意内部建立权威而轻视敌人;“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不要只看到作战有利的一面,而不顾及其有害的另一面;“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凡是考虑军队大事,要深思熟虑,而在奖赏士兵时,不要吝啬财物。所谓“三至”,是指在三种情况下,将领可以不按君主的命令而自由处置军政大事:“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所谓“五无旷”,指优秀将领在使用谋略、从事战争、敬重地方官吏、敬爱士兵、对待敌人等5个方面都要谨慎小心,不可大意。将领如能做到上述各项要求,“是之谓天下之将”,即能成为杰出的将领。[11]

  210 “十二能”论

  《三略》一书对将领素质作了大量论述,提出“十二能”、“八患”、“四戒”作为将领的标准。“十二能”指将领应具备的12种治军才能:能“清”:清廉无私,能“静”:沉着冷静,能“平”:处事公平,能“整”:严整军纪,能“受谏”:接受批评建议,能“听讼”:明断是非,能“纳人”:善纳人才,能“采言”:善于听下属反映,能“知国俗”:知道敌国风俗,能“图山川”:通晓地理,能“表险阻”:明察地形险阴,能“制军权”:能有效管理军队。“八患”指将领应克服的8种缺点:“拒谏”、“策不从”、“善恶同”、“专己”、“自我”、“信谗”、“贪财”、“内顾”,即要求将领不要拒绝规劝,不要不听良策,不要不分好坏,不要一意孤行,不要自我夸耀,不要听信谗言,不要贪图财物,不要迷恋女色。“四诫”指将领应谨防:“无虑”、“无勇”、“妄动”、“迁怒”。

  211 “五行十守”论

  《淮南子·兵略训》针对将领的素质,提出“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的观点。所谓“三隧”,就是要求将领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四义”就是要求将领做到:“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五行”指将领应该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爱中有严,诚中有智,勇中有谋。而“十守”是指要求将领具备的10种心理品质:清白、远虑、坚定、清醒、不贪、不*、不好辩、不推委、不喜、不怒。

  212 “六德”论

  东汉王符认为,将领必须具备智、仁、敬、信、勇、严等6种优秀心理品质:“智以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严以一令。故折敌则能合变,众附爱则思力战,贤智集则英谋得,赏罚必则士尽力,勇气益则兵势自倍,威令一则惟将所使。必有此六者,乃可折冲擒敌,辅主安民。”[12]

  213 “十五律”论

  《将苑》一书是专门论述将领的,对将领的素质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提出了“十五律”等观点。第一,“将有五善四欲”。“五善”指:“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指:“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13]第二,“将有五强八恶”。“五强”指:“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八恶”指:“谋不能料是非,理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14]第三,“将有八弊”,“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馋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觉,六曰荒*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15]第四,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十五律”作为将领治军和用兵时必须具备的素质:虑:明察敌情,诘:检查守备,勇:敌众不挠,廉:见利思义,平:赏罚公平,忍:忍受耻辱,宽:能容众人,信:信守诺言,敬:尊敬贤能,明:不听谗言,谨:不违礼法,仁:善待士卒,忠:以身殉国,分:知止知足,谋:知己知彼,深谋远虑。[15]

  214 “八德”论

  唐代杜牧认为,“取吏无他述也,无异道也,俱止于仁、义、忠、信、智、勇、严、明也。”[16]他在孙武的“五德”基础上,加上“忠、义、明”三德,并把“仁、义、忠、信”放在“智”的前面,说明他特别注重将领的道德素质。

  215 “四戒饬”论

  南宋华岳指出,将领在军事、政治活动中应当注意四个问题,他称之为“四戒饬”:避免“玩忽轻举”;讲求“不战之法”;防止“聚敛货殖;广泛“延揽英雄”。[17]

  216 “五事”论

  朱元章在自身的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将必择有识、有谋、有仁、有勇者。有识,能察机于未形;有谋,能制胜于未动;有仁,能得士心;有勇,能摧坚破锐。兼是四者,庶可成功。”[18]后来,他提出将领必须具备“智、勇、忠、仁、信”五个条件,称之为“五事”。“驭兵者必机枢而智园,谋出不测;气果而刚,心勇而断;忠义凛人,务他不及之算;怀仁人以观劳苦,令三明而复五申;信众而无惑,临事之迹,功必赏,罚必诛,若将能备此五事,所向孰敢当先。”[19]

  217 “八德七害”论

  这是明代将领戚继光提出的观点。他要求将帅必须具备8种优良品德:一是正心术:正直无私,光明正大;二是立志向:保国卫民,百折不挠;三是明生死:大智大勇,不计生死;四是辨利害:行以礼义,不搞虚套;五是做好人:行好事,不变节;六是坚操守:修身正己,廉洁奉公;七是宽量度:宽宏大度,不弃原则;八是尚谦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同时要求将帅必须克服7种恶劣的品行:一是声色害:荒*酒色;二是货利害:贪图财物;三是刚愎害:自大自用;四是胜人害:妒贤忌能;五是逢迎害:阿谀奉承;六是萎蘼害:凡事畏缩;七是功名害:贪图功名。[20]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从山东老家迁居荆州,后隐居襄阳隆中(今襄阳市襄州区),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向刘备提出了夺取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外结好孙权,内革新政治,积蓄力量,准备条件,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他辅佐刘备、刘禅创建了蜀国,自任丞相。刘禅继位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掌管蜀汉军政大权。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革除弊政,推行屯田,发展生产,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对于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他还积极推行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但困力不从心,于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五丈原军中。他足智多谋,善于治军,相传革新连驽(革新后能同时发十箭)、创“八阵图”、造“木牛流马”(一种有利于山地运输的工具),受到后人的崇敬。自陈寿编《诸葛亮集》后,明清又编辑多种,如明王士骐编《武侯全书》二十卷、杨时伟编《诸葛忠武全书》十卷、清朱编辑《诸葛武侯集》二十卷、张澍编《诸葛亮集》等。中国兵书史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伪托之作多托于先圣先贤。由于诸葛亮被后人当作智慧的化身,所以,正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的“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各种书目著录诸葛亮撰的兵书就有二十余种。

儒家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四书五经,主张:仁 义 礼 智 信

道家 老子、庄子、列子 《道德经》《庄子》《列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法家 管仲 子产、商鞅、申不害、韩非子、李斯 《商君书》《韩非子》 主张“法治”

墨家 墨子 《墨子》七十一篇、《胡非子》三篇、随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兵家 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 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孔子为春秋时代,孟荀为战国

道家:老子(李耳),庄子(庄周)作品:<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老子为春秋,庄子为战国

墨家:墨翟(墨子)作品:<墨子>墨子为战国

兵家:孙武作品:<孙子兵法>

能找到的就这些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

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六韬》,旧本题周.吕望撰。《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经典释文》曰:“司马

彪、崔撰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则战国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为《太公六韬》,未知所据。《汉书·艺文志》兵家不着录,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闲,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则《六弢》别为一书。颜师古注,以今之《六韬》当之,毋亦因陆德明之说,而牵合附会欤?《三国志·先主传》注,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 《六韬》、《商君书》,益人志意。”《隋志》始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唐宋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词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闲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然可验。又《龙韬》中有《阴符》篇云:“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之符长九寸 ,至失利之符长三寸而止。”盖伪撰者不知阴符之义,误以为符节之符,遂粉饰以为此言 ,尤为鄙陋,殊未必汉时旧本。故周氏《涉笔》谓:“其书并缘吴起,渔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谈,浅驳无可施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伐》、《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 《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今人陈撄宁认为是战国时代作品,王明认为,作者是北朝一个久经世的隐者。书中继承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书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後世道教定其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旧题诸葛亮撰。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被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向刘备提出了夺取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外结好孙权,内革新政治,积蓄力量,准备条件,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他辅佐刘备、刘禅创建了蜀国,自任丞相。刘禅即位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掌管蜀汉军政大权。当政其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革除弊政,推行屯田,发展生产,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对于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他还积极推行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因力不从心,于建兴十二年(234)死于五丈原军中。他足智多谋,善于治军,相传革新连驽(革新后能同时发十箭)、创八阵图、造“木牛流马”(一种有利于山地运输的工具),受到后人的崇敬。自陈寿编《诸葛亮集》后,明清又编辑多种,如明王士骐编《武侯全书》二十卷、杨时伟编《诸葛忠武全书》十卷、清朱磷辑《诸葛武侯集》二十卷、张澍编《诸葛亮集》等,本文所要介绍的《将苑》就收录在《诸葛亮集》之中。中国兵书史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伪托之作多托于先圣先贤。由于诸葛亮被后人当作智慧的化身,所以,正像《四库总目提要》说的“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各种书目著录诸葛亮撰的兵书就有二十余种,如《火龙经》、《小心略地利》、《武侯奇书》等等,这些兵书究竟哪些是诸葛亮的作品,有待逐一考证。

先秦诸子百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