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在建筑上的贡献是什么?(跪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罗马人在建筑上的贡献是什么?(跪求),第1张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任命为‘奥古斯都’。罗马从此由共和时期迈入了帝国时期,进入帝国时期后,罗马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由此,帝国开始了它的全面繁荣时期。

为了打造成为一座代表帝国的标志城市和世界中心,‘奥古斯都’找到了方案。即就是“通过建造巨型建筑和最具雄心的城市规划为罗马城打造外在的形象”。

帝国前期,罗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几乎所有伟大的工程都建造于这一时期,其中包括营建罗马的万神庙和科洛赛姆,后者即罗马圆形大剧场,供角斗士比赛。这座城市的建筑系统的包含了众多方面,其中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居民住宅、城市保障设施、以及社会治安,包括大规模的引水系统:罗马城本身有11条引水渠,可将3亿加仑水从周边的山区输送到城市中。[12]罗马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我们今天城市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城市规划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型式,这种城市类型式遵循几何数的和谐,从秩序美的角度出发,采用几何形状,以棋盘路为城市的骨架,这种城市型式在后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提案。

古罗马的建筑师们从这种式样出发,充分考虑和结合了当时罗马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情况对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由于罗马城是一座集工、商、兵等于一身的城市,自然要考虑到它的具体布局。

考虑到商业的繁荣,故而把台伯河沿岸建立成商业中心,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广场、喷泉、方尖碑等建筑;考虑到行政中心的功用,他们在巴拉丁山冈建造了新的皇宫;考虑到罗马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修建了引水系统及其相关的蓄水供水系统。同时也注意到城市的一些必不可少的设施的建设,如防水防火、卫生设备、桥梁建设、社会治安等等都经过了仔细规划后方开始实施,这样一来就使得罗马城的建筑看起来井井有条。

二、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帝国领土的巩固,地中海已然成了帝国的内陆湖。至此,帝国的海路、陆路已经畅通无阻,但是原先的道路和对道路的管理已然不能适应这些快速发展的城市,道路的扩建和修整就成了一种必然。

海路方面,流入地中海的河流构成这条海道伸向各个地区的网脉。高卢境内的塞因河和泷河、与日尔曼的各个部族接界的莱茵河和多瑙河都直接通向地中海,除了河流外,黑海、大西洋、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也可以和地中海相通。地中海成为了帝国海运的枢纽。

陆路方面,罗马人素来以善于建筑宽阔平坦的弛道闻名,意大利半岛和各个行省都开拓了新的道路,罗马成为通向各地大道的辐射中心。就连那些远在东方的城市,不仅彼此之间有道路相通,而且还和横贯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的大道联成一气,最后直达罗马。帝国政府曾经设置专门管理道路的官员,称为道路监,负责大路的兴修和保养。在地方政府中,也有官吏专门管理次要的道路。虽然,帝国统治者的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政治和军事的控制。但是道路系统一旦形成,也就成了沟通商业的动脉。在海运的配合下这些道路在经济上发挥了难以估计的作用。

这无疑是给帝国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繁荣的契机,此时的商业、手工业、采矿业等产业日趋繁华,而在战争中经受摧残的罗马城已然不能承担如此庞大的交易和流通。扩大城市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

三、城市建筑

古罗马建筑技术在汲取了希腊的建筑营养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它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因此它的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在这种结构的支持下,屋大维和他的建设者们把在巴拉丁山上的皇宫修建得美仑美奂。后来的继任者也纷纷效仿,继续扩大建筑。仅仅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结构,其跨度就达293米。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12]

公元一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因此空间更为开敞。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罗马传统的房屋有一个朝天敞开的中庭,内部柱廊中间有个花园,不过这样的房屋只能在附近的山丘上才能找到地方,而居民中最卑微的阶层都住有几层高的集体楼房里,这类楼房形成孤岛式的住房群。

这些建筑通过高高房顶、拱门、坡地和辅助建筑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向七丘山顶向外的地区扩展,一种略有层次、迷宫式的大杂院建筑布满了山间谷地。

为了帝国的贵族及其公民的生活和娱乐,又修建了较大的角斗场和大型公共浴场。又在巴拉丁山冈上修建了阿波罗神庙、屋大维柱廊、恺撒纪念堂,玛尔且勒剧场、玛斯战神庙等一批大型宗教和公共建筑。罗马万神殿、凯旋门、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还有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在古罗马的圆形神殿中,最有名的是“万神殿”。“它始修建于屋大维时代,终于哈德良统治时期,共修建了150多年。殿高43米内部直径也是43米,正门有8根混凝土大圆柱,高大的青铜门至今尤存”[8]。这样庞大而又久远的建筑,只有在周详的规划后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也就反映了罗马统治者和建筑师有效的规划后合力实施的情况。

凯旋门原本是一种临时性建筑,最初可能是用方木制成,在节日庆典上由罗马的法官竖起来庆祝军队英雄们的胜利。直到公元前1世纪,作为罗马国力和秩序公认的象征,这种拱门才变成那种纪念性的饰以大幅雕刻的石门矗立在帝国里。

凯旋门的搭建反映了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已经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在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就达到25米。这样的木结构的建造是需要比较先进的技术来支持的,而这时的罗马显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

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纳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的外部分为三层,每层环以八十根希腊式的圆柱,两柱之间砌成拱门,它是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而地基却没有明显的沉陷。这种在地基相对松软而时间又短的情况下完成且没有出现任何差错的浩大工程,我们不得不说罗马人在建筑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而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大角斗场无疑就是这种做法的代表。

大角斗场又叫圆剧场,它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型的。大角斗场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可容纳约5万名观众。“公元72年,韦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建造斗技场,8年后由他的儿子提图斯完工。整个建筑呈椭圆形,高48米,用巨石和大理石建成。”[10]

“角斗场的长轴有188米,短轴有156米,它的中央是‘表演区’,外围排着层层看台。‘表演区’也是椭圆的,长轴长86米,短轴长54米,地上铺着木板,板底下的地下室用厚厚的混凝土墙隔成小间,有些用来关猛兽有些用来关角斗士,这些角斗士大多都是奴隶。”[2]看台约有60排,逐排升起,由低到高分为5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给长官、元老外国使节、祭司、修女之类的贵宾坐;第二区坐的是骑士和其他贵人们;第三区坐的是富人,第四区坐的是普通公民;最后一区可能是给妇女们坐的,廊柱上站着些水手,他们像操纵风帆一样管理着张在悬索上的天篷,给观众们“遮荫”。为了改善观众的视听效果,还在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

大角斗场是古罗马建筑的杰作,同时它也是许多现代露天体育场的典范。我们如今在斗技场底部所见到的石头迷宫,当年被大角斗场的地板遮盖着。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罗马城市的规模和气派。而这,也是今天我们体育场场馆内设计的最早溯源之一。

在罗马和平的这一段时间里,许多罗马人除了看戏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可以消遣的好去处,那就是公共浴场。比较富丽豪华的有卡拉卡浴场、戴克里先浴场等。

公共浴场内的设计和种类在我们今天的很多上档次的公共浴室都还达不到那时的标准。把几个十字拱和筒形拱、穹隆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它与东方的土耳其浴室相近,比其他建筑无更能体现罗马人的生活特点,公共浴池内设有不同温度的浴室,热水和冷水游泳池、按摩室、体育室┅┅浴池有充足的水源供应。”[14]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了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这样的建筑式样和结构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建筑,1561年,作为对伟大的保暖建筑的有效反映,米开朗琪罗根据戴克里先浴场现存的一个小部分重新改造了宏伟的圣·玛利亚教堂。

可见,后世的许多建筑师和艺术家都从这里汲取营养,帝国的建筑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后世的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建筑、绘画、城市规划等等。

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典型的长方形会堂有许多特点,例如带有过道的长方形布局,侧面建有柱廊、纵向天窗和木材支撑的房顶,有时还有一个半圆形拱顶附带建筑,它的中间放一个为法官准备的座椅。它的前面一般有一个用来奠酒的小祭坛,这种设计并不是偶然地成为阿波罗多罗斯和君士坦丁的新的长方形会堂的原始构思的,而是受到帝国浴场宏伟的交叉穹厅或冷水浴间的奇特构思的启发的结果。

城市供水是帝国建设发展的又一难题,虽然罗马城离台伯河不远,但是它是依靠着七座山丘发展而来的,凭那时候的技术是不可能抽水供给城生活的,那么就只能靠引水。

这就要求水利工程师通过精确计算引水渡槽的走向后再进行施工。

从城郊引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使水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就必须克服城市的地理状况所带来的不便。如输水槽的架设、输水路线等等。在此,建筑师们想到了修建贮水池、拦蓄人工湖等,在落差较大的地方修建了输水道,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又在许多地方修成开有无数拱门的石筑长桥,这样既克服输水道抗冲击力不强的弊病,同时也减少了对建筑材料的消耗,这样的工程无疑是巨大的。“由克劳迪修建的输水槽长达四十英里,最后的十英里,以开有无数拱门的石筑长桥架设,迤俪如龙直通巴拉丁宫殿。”[14]由于这种水槽每条都承受着几条水源,如果任何时候这些水道受阻碍,罗马城大部分的供水都将中断,不过即使发生这种困难,也有补救的办法,在旁边修建一个临时性的建筑,高度与受阻的水道一样,用一条铅铸的水槽接上水道,代替发生故障的那段水道,使水流通过。

为了保证水道的疏通,帝国还专门设立了水利总监来管理输水道,在屋大维时期就曾经任命过马塞拉·科维努斯为水利总监,命作过大法官的波斯图米·苏尔皮西乌斯,和一名二级元老卢西·科米尼乌斯为他的助手。

同时,针对当地地产主常进行破坏的行为,元老院作出了惩罚的规定,后来又出台了专门保护输水道的法令。公元前11年元老院发布了六条法令,两年后又以名为‘昆克奇’的法令以补充。该法令规定:“在本法案通过之后,任何人蓄谋破坏或致使破坏渡槽水道、引水管道、拱桥、水管、水库、贮水池等引导公共用水入城的装置;或以其他破坏活动使供水或其一部分受阻而不能正常涌出、落下、流走、到达或传送到罗马城;或阻扰水流畅通,使其不能按所分配的流量流入罗马城里的水库和贮水池,或流到某些将与罗马城相连接的地方和建筑物,以及某些其业主已经获准得到供水的地产、花园和田地均应予以即凡酿成此种妨碍者应判处向罗马人民缴纳罚款十万塞斯特斯。此外任何人蓄谋造成上述任何项损坏时,应遵照水利总监的要求,切实负责修理、恢复、重建、修造、树立,而且如果情况要求则应立即拆除所损坏的部位。水利总监,如果没有水利总监,则由主持公民与外国人之间纠纷的大法官,应对犯有上列规章者强制处以罚款或监禁。水利总监,或有关大法官,有权强迫犯着交纳罚款或接受监禁,如犯上述规章者是奴隶,则其主人应处以向罗马人民交纳十万塞斯特斯的罚款。” [6]

通过立法和设立行政官员来保护城市的公共设施的事件是很先进的,这种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进行保护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我们在对城市的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管理也是汲取了古罗马城市管理的营养。

罗马皇帝尼禄在建造罗马城时,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把街道建造得又直又宽,两旁房屋都以正面临街,为了防火,房屋的地层都要用砖头砌筑,房屋之间要留出空隙,从城外引水存如蓄水池,以备消防之用,在大街上建造廊柱,为几千住宅建造前廊。”[14]而这些建筑大多都是以方尖碑和喷泉为中心,又直又宽的街道为射线的一种呈放射布局的城市形式。

由于罗马建筑是通过建筑物之间按照功能和象征意义方面的连接方式来定义的,它基本上是衔接式建筑,不时出现拱门、门廊、蓄水池、宽阔的台阶,喷泉、排柱和雕廊,但是绝对不会出现两个防护建筑相同的地方。这种建筑式样反映在建筑学上则是一种复杂的线性编织法。

广场的建设则是为适应商业的需要。广场附近是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

随着帝国的日趋强大,罗马等许多城市也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来来往往的各地商人都会来这里的广场交易,在这里你可以买到东方的香料、埃及的麻纱、刺绣、玻璃制品、粮食以及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日益繁华的罗马经常从亚历山大城得到各种名贵商品的供应,规模广泛的海陆贸易促进了帝国各城市的繁荣,同时也加大了对广场的要求,最初的规划是建造两个广场,但是到了后来由于商业等事业的繁荣,有增加了一个,在广场周围建有一些基础设施如蓄水池、公共浴室、寺庙、圣坛等,许多居民的建设就是以广场为中心开始建造并开始延伸开来,逐渐形成了“平坦的街道纵贯着市区,街道的两旁还有人行道,广场、公共建筑、公共水泉、密集的民居和店铺的综合性的城市。”

为了稳定社会治安保护市场的繁荣和昌盛,屋大维又从宣誓效忠他的军队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的军人组成了城市警察部队,负责管理社会的治安和秩序,这支部队的办事效率较高,为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别墅建筑也是帝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许多有经济基础的庄园里,庄园主往往会建造一座别墅。别墅的大小及划分的部分应与整个庄园的范围相适宜。“它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别墅的城市部分,或称为园主宅第。其次是庄园农舍,或称为农民住宅。第三部分是农用建筑,即仓库等。”[6]园主宅第分为夏季别墅和冬季别墅,冬季别墅的居室面向冬至日出是的太阳方向,冬季餐厅面向秋分时中午的太阳,但是夏季餐厅则应想冬季日出的方向。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规划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了,它是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当时城市建设发展到一个新台阶的表现。在今天的我看来,这样的建筑式样,这样的建筑设计也是非常合理和科学的。至少,在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们就已经掌握了采光技术,使建筑与自然结合在了一起。

哈德良别墅是在公元118年到134年逐渐修建起来的,是所有古代别墅中最大、最独特的。它表面上的无序与荒诞的规划包含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其中有些是曲线型设计的杰作。这些建筑由柱廊、水池、运河以及喷泉相连,形成了一座露天的雕塑博物馆。

这样的别墅在今天建造起来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在帝国时期,罗马的建筑师们就已经做到了,而且还使建筑和雕塑结合,把两种艺术融合在一起。

于是,在罗马模式的带动下,罗马的城市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生活富足。在经过了几代皇帝的努力营建后,罗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兴建的一百多座神庙,仅仅是在屋大维时期,而他的副手阿格里巴建设了许多的建筑。“除了修建海港、造船厂、拦蓄人工湖、修桥补路之外,还兴建了罗马第一所豪华的皇家公共浴室,为罗马修复了一条输水道,又新建了一条,凿水井700口,开水源500处,建蓄水池130座。”[14]

罗马城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在许多的古籍中得到了反映,老普林尼在他的书中这样记述到:“罗马已建成了14个街区,265条十字交叉的大道,37座城门以及通过这些城门总长达21765步的道路。[2]”这反映了罗马城的建设成就是巨大的。

在《学识》和《博物志》这两本保留较完整,权威性较高的古籍上这样记载:‘马戏场两座,剧院三座,角斗学校四座。’这样的城市规模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仍然是比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如此的齐全,在今天的有些城市都还达不到,而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达到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罗马城的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又如,(《奥古斯都编年史》第二十六章)记载:为了给罗马皇帝埃拉加尼鲁斯创造一个最高特点的故事,写作罗马皇帝传记的作者让当时的皇帝组织了一场搜集蜘蛛网的比赛,结果从城市的房子中搜集到的蜘蛛网达到10000磅之多。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资料的准确性,但是这个事例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的繁荣。繁荣的承载对象就是要有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管理系统。

繁盛的境况不仅见于帝国的首都,而且也见于其他城市,北非洲废而再起的迦太基城,至今残存着圆剧场的遗迹。高卢的阿劳西奥,有石雕精美的恺旋门;尼卯塞也有长达九百米英尺架设公用输水槽的拱桥。十九世纪发掘出来的庞贝古城,为我们留下一个早期罗马帝国普通城市的模型。“平坦的街道纵贯着市区,街道的两旁还有人行道。广场、公共建筑、公共泉水、密集的民居和店铺,以及埋在火山灰下的日用品,┅┅都足以说明当年帝国时期的繁荣,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规划性。”[13]

屋大维在他的语言中这样说道:“我接到的罗马城是一座砖头城,而我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大理石的罗马城。”虽然这有些夸大,但是罗马帝国的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

四、影响

罗马的繁荣和城市建筑的成熟和完善,给后世西欧的建筑,特别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在建筑上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了生活领域的扩展,扩展了建筑创作领域,设计了许多新的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相当成熟的功能形制和艺术样式。

第二、空前地开拓了建筑内部空间,发展了复杂的内部空间组合,创造了相应的室内空间艺术和装饰艺术。

第三、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从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思潮开始日趋衰落。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又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才告一段落。

  有虫可以用这种方法:旧书如果保护不周就容易生虫受损,如果书籍生了虫子,就把书用塑料袋包好,然后放入电冰箱冷冻12个小时左右,蛀虫就会被冻死。如果书籍被水浸泡,无论阴干或晒干,纸张都容易变皱变黄,这时如果把浸水的书面抚平,放入冰箱冷冻两天后,书便能恢复原样。另外,将旧书先用酒精球擦一遍,然后把书放进塑料袋里,放入冰箱冷冻两天,这样既杀死了细菌,擦净了污垢,旧书又能平整如新。酒是陈的香,好书也是如此。久盛不衰的名篇就似多年的佳酿,要您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一定回味无穷 。

  这是教你怎样御防生虫和一些保护书的方法:一、 立体显微镜检测法

  采用立体显微镜检视碎屑,就可知道有没有虫蛀。一经发现虫卵粘附,修复人员便立即采取救亡行动处理。

  用该方法香港中央图书馆馆长助理钟达志先生曾对收到的袖珍版本的古籍书进行过多次修复。透过显微镜,可清晰看到要修复的部分,书页与修补物衔接的位置,就可精确地进行吻合修补。

  二、 速冻冷藏灭虫法

  将书籍用塑料袋包装,抽出大部分空气并密封后,放入冷柜中,将温度调至-30℃速冻,经冷藏10天后,用低温将书虫杀死。若要处理的书籍数量较大,可送博物馆等单位处理。那里有氮气灭虫室,把有虫的书籍放进密封的铁柜内保持柜内的氧气含低于03%,害虫和虫卵便能完全被杀死。

  为什么不采取更为直截了当的化学杀虫剂,钟达志先生这样说,一般我们都不鼓励用化学试剂,因为一来会污染环境,还会引发使用者的安全问题。另外,很多化学剂也会残留在文献上,对文献造成不良影响。日后读者或研究人员翻阅时,也可能会对他们带来伤害,所以这样的做法是可免则免。

  三、异物去除法

  除了灭虫,古迹修复人员要应付的问题还有许多,例如:回收的书都曾用过,上面或有些不适当的修补物料,如粘有标签、透明胶纸等,时间一久,便会留下残渍,令书页变黄。还有一些书籍钉有已经氧化多时的铁钉,铁经过氧化后体积便会增大,连带钉着的书页也会被扯破。所以遇到这些情况,就要在第一时间将有害的外物移走和祛除。

  四、 颜料处理法

  一些民国早期的身份证明文件如护照,印刷用的是水溶性颜料,里面签署用的也是水溶性颜料。通常用以修补书页的粘合剂多是采用水调制,涂上去也会有融化颜料的可能。如何掌握既可以弄湿纸张又不会令墨晕开,那就要配合工具和操作技巧来完成。利用真空吸力台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将有水性墨水的文献,以吸水纸承托,然后放置到吸力台上,再在四边封上一层塑料薄膜。因为吸力台另一端接驳了真空泵,开动后吸力便会令文献与吸水纸紧贴,促使湿气向下走,减少向四周晕开。所以很适合用来处理一些有水溶性颜料的文献。

  五、 文献修补法

  不同的古籍,纸张厚度各有不同,修复时应备有最常用的五、六种修补纸以作配用。一般均采用中国手工纸,如宣纸、毛边纸、连史纸等等。遇到书籍的用纸较厚时,采取将修补纸重叠使用,调配其厚度,不然会影响外观的美观,也会因读者翻受力点不匀而令书页有再破损的可能出现。

  破损图书的书边沿,可先用小刀把重叠的钎维分开以及整平,然后用毛笔沾水润湿。用以修补的纸张亦同样沾湿,然后将之撕开,纸边即会突出一丝丝纤维,用粘合剂将书边与修补纸粘在一起,修补的位置便会很吻合。假如需要修复的文献本身用纸很厚,那就要先在修补纸张底下垫一块胶版,用针打小孔,再沿界限撕开,这样修补出来的接口就能较紧合、牢实。

  六、 水溶性粘合剂

  修复人员采用的粘合剂主要是水溶性的,是用小麦的淀粉掺水调制而成,稠度按需粘合纸张的厚度而改变。一般不采用含有机溶剂的胶水,原因在于纸张由湿变干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拉力。施与适当的压力,可以令它更平直。其它虽然使用上比较方便,但一经粘合后,还原的方法比较费事,甚至可能会影响文献的原貌,而且它亦没有那种粘合剂的特性,也无法令修补好的文献比较平直。

  七、 除霉法

  文献大敌中,不得不提可恶的霉菌,它也是直接威胁古籍安全的。收到发霉的书籍就要第一时间放它到干爽的地方,用吸尘器吸走发霉孢子,待情况稳定后,再用工具刮走霉菌的主要部分。而发霉的霉渍,可先用温水清洗,再用双氧水处理。此法虽简单,但并非一般人可自行完成。吸尘器安装了高效能隔尘网,较小的粒子也能隔除,假如隔尘网不够幼细,只会一边吸,一边将霉菌在空气中散发出来。另外,用双氧水清洗文献也不是直接倒入那么简单,需根据文献状况,采用不同的浓度和步骤,否则会将书页漂得过白,甚至造成破坏。

  八、 干湿处理法

  古籍干裂的情况处理,先给它一点雾气,让它变软,在用纤维托底,避免裂痕伸延。书籍最好存放在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空气流通,温度低于25℃、没有阳光直射的环境,以减少光线的影响。应鼓励读者和馆员定期将书籍取出翻阅,以便检查它们是否一切正常。

  九、结语

  书籍修复方式不断的发展进步,除了以人手修补,也有相关机器配合。由于修补物料对书籍的影响,现实环境中一般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察觉,但后果可能相当严重,所以选择修复方法时尤为重要,更应小心考虑周全。

地处北京市宣武区东琉璃厂的汲古阁,于1956年开业,其字号是由原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根据明代常塾文人毛晋藏书楼名“汲古阁”所取,意为汲取古人之精华,用于仿制复制文物以及修复文物的店铺。汲古阁牌匾由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也是第一任院长吴仲超题写。1982年北京市政府对琉璃厂文化街进行大规模改造。由于市政府考虑汲古阁的经营特色及其在海内外的良好声誉。决定将汲古阁原2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扩大到近2000平方米的面积。

改造后的汲古阁从一家文物复制和文物修复商店演变成汇集古董瓷器、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旅游纪念品、文物鉴定、茶苑等集于一体的综合古玩艺术品商店。一层主营古董瓷器、文物复制品、文房四宝、手工艺品等、二层名家书画和茶苑。“汲古阁茶苑”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

汲古阁,建店虽只有50余年,但字号是沿用了明代常熟文人毛晋创办的用于珍藏和刻印古籍善本的工场--汲古阁。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决定了其使命的不同。今天的“汲古阁”不仅继承了一家百年老店的名称,也汲取了先辈们传承古文化精髓的精神和执著追求,并不断从5000年华夏文明和悠久历史中汲取养分,在青铜复制、古文物修复、碑帖拓片、古陶瓷仿制、生肖纪念品制作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前店后厂,到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琉璃厂占地2000平方米的经营规模,汲古阁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共和国50余年风雨历程的见证人,也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受益者。在传古承今中,汲古阁把中国的青铜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和书画、碑帖艺术及其他的传统文化艺术,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为今人再现了古文化的精髓,也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呕心沥血,尽心尽力。

汲古阁,中国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江苏常熟隐湖之南七里桥,明末毛晋(1599 ~1659 )创办。毛晋初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为晋 ,字子晋,别号潜在。晚年改号隐湖、笃素居士。所刻书初题绿君亭或世美堂,后皆用汲古阁。江苏常熟人,家富。嗜读书和宋元精本名抄,早年为诸生,屡试不第,遂隐居故里,变卖田产,于七里桥构筑汲古阁,另在问渔庄和曹溪口构筑两阁,以收藏和传刻古书。毛晋延请海内名士30多人校勘儒家经典,校成后即付刻印。汲古阁分上中下三楹。中藏四库书及释道两藏,皆南北宋内府藏书,又有金元人本。这些书都用来校勘或作为刻书的样本。为广泛搜集珍籍秘本 ,毛晋曾公开贴榜,高价收购,以页论值。湖州书舶多集于七里桥毛氏之门,前后积书至 84万册。汲古阁后有楼9间,楼上储放书板,楼下两廊及前后为刻字匠和印匠居住和工作之处。雇用工匠最多时达数百人。汲古阁刻印的书籍有十三经、十七史及唐宋元人别集、道藏词曲等。书版在毛晋时即有10万块之多。所刻书籍校勘详明,雕印精良,称毛刻本,行销全国各地。所刻书目存于《汲古阁校刻书目》等书。 建店初期

“汲古阁”建店初期,只是经营和修复瓷器、铜器、陶器文物,复制、仿制各个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此外还经营独有的汲古阁拓片。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北京市政府在改造琉璃厂文化一条街时,考虑到汲古阁的经营特色及其在海外的良好声誉,决定把汲古阁从2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扩大到2000平方米。店面扩大和内部环境的改造,促使汲古阁经营业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由原来的仿制、复制和修复文物扩大到经营古董瓷器、文房四宝、字画、新工艺品、仿古家具、旅游纪念品、文物鉴定、画廊等多种文化项目。1995年针对琉璃厂人流大、宾客休息地方缺失的情况,汲古阁在其二层辟出一块地方,开设了古色古香、幽静典雅的“汲古阁茶苑”,并由著名书法家启功老先生亲笔题写名字,为来琉璃厂参观游览的中外宾客和业界书画家、收藏家等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息、会友和交流的场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品牌效益。

推出创新

不同的时期汲古阁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自己相应的调整,并且在主营项目上推出创新点。青铜复制是汲古阁的传统优势主营项目,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的“四羊方尊”、被视为伟大创举的“秦铜马车一二号车、兵马俑”和“人面方鼎”、“长信宫灯”等,以及北京各大博物馆的许多顶级复制文物和展品,件件仿制绝品出自汲古阁,显示出汲古阁在青铜复制工艺上精湛的技术。1997年农历虎年,汲古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生肖青铜文化”概念,此后每年均仿制中国传统有代表性的生肖珍贵文物,制成“生肖典藏品”限量发行,诸如“虎噬鹿”、“马踏飞燕”、兔觥、铜飞龙、猪尊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2008年汲古阁又推出仿1963年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战国后期秦铜犀牛尊”供爱好者典藏。圆明园十二生肖国宝青铜头像被文物界关注和热议,汲古阁在尊重原物的基础上,结合清代宫廷画师的设计风格和当时人们审美习惯,不但成功仿制出原有的7件珍品,而且还原了其余5件下落不明的生肖头像,表达了企盼那些下落不明或流失在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民族情怀。

走出国门

汲古阁一向是一个外向型文化品牌名店。从1987年第一次走出国门成功举办“黄河流域文化展”到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停靠汲古阁暨欧洲典藏中国古代珍品回流展”,汲古阁在沟通东西方文明,弘扬中国青铜文化、陶瓷文化和书画、碑帖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琉璃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监事会成员,对于未来的发展,汲古阁总经理李连祥表示,仍将坚持以不断变化来适应市场需求。琉璃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将发挥桥梁和服务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求变创新,抓住琉璃厂日益兴旺的文化旅游、观光购物特色,促进琉璃厂各店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羊方尊

从建店初期,青铜器复制就是汲古阁的强项业务。从业50多年来,为故宫博物院、原历史博物馆等多家文物单位复制文物多件。从仰韶文化的各种陶器到青铜器时代的各种青铜器,如闻名于世的“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秦陵出土的“秦铜马车一二号车”、“兵马俑”,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虎噬鹿”等多件珍贵文物。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黄河流域,经历了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在商周达到了鼎盛,延续了16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制造的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礼器、铭文、乐器等。中国青铜文化以容器为代表,青铜器皿古朴典雅,线条畅达,浑厚凝重,其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1938年在湖南宁乡县出土,通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器皿与动物形状相结合,造型简洁、寓动于静,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技术,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

铜马车

汲古阁根据原器物,复制了一件“四羊方尊”,震惊了文物界。复制“秦铜马车一二号车”、“兵马俑”,也是一件创举。

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秦陵兵马俑坑的大型彩绘铜马车,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铜马车共2乘,均为单辕双轮,四马一架,一御官俑,大小占真马的1/2,主体为青铜所铸,铜马有3000多个零件,一些零件为金银装饰。各个部分由铸造、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等连接工艺,巧夺天工。2000年后的今天,铜马车上的链条仍能灵活转动,门窗关闭自如,牵动辕衡,仍然载舆行驶,被誉为“青铜之冠”。

汲古阁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仿制兵马俑和秦铜马车,技术人员跑了十几趟西安,查阅了大量资料,光图纸就画了100多份,最后仿制出了8套一模一样的铜马车,在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展出时,引起了轰动。

复制品:

如来佛祖

文殊菩萨

青州佛像(石刻)

密宗佛像

立观音像

坐如来像

坐观音像

藏传十一面观音像

藏传佛像

青铜犀牛尊

铜辟邪

兔觥 历史价值

汲古阁拓片是汲古阁几代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其独一无二的经营项目。该传统的手工艺品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汲古阁拓片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中的劳动场景,不仅体现了装饰美,还展现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独特技艺

汲古阁拓片的制作也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制作的时候,先将图形文字雕刻在石板上,再将宣纸覆上,经过数十道工序的手工操作才能完成。其题材主要来源于秦砖汉瓦,敦煌壁画及名碑等历史典故,每幅拓片都是在讲述故事,劳动的场景有耕种、丰收、种棉花、采棉花、纺线、织布;教学的场面有孔子讲学礼仪;运动的情景包括打马球、杂技表演等,以极其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5000年的灿烂文化。

装饰品

汲古阁拓片不仅成为国内现代寓所的装饰品,也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多年来,一直是琉璃厂热销的物美价廉的旅游商品。汲古阁还不断改进技术,从色彩和制作工艺上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彩色拓片,更精彩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绚丽。

汲古阁保存了200余块上个世纪50年代制作的拓版,还有部分汉代砖雕和石碑,当然,已成为文物了。 从1997年开始,汲古阁把青铜文化与生肖文化相结合,推出了生肖典藏品。每年制作的生肖典藏品,都是仿制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限量发行。如在虎年,制作的是仿制战国时期出土的“虎噬鹿”,龙年、猪年等,典藏品原型是汉代的青铜器,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汲古阁将推出仿“战国后期犀牛尊”供人们典藏。其原型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战国后期犀牛尊”。“犀牛尊”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盛酒器物,从商代到战国,人们把犀牛视为神奇的动物,被称为“犀尊”,只有贵族才能享有。这种酒器一般背上有盖,顶端的左侧伸出一根细管以便倒酒。

汲古阁根据原物,仿制出了惟妙惟肖的“犀牛尊”,它的头部平抬,上面长有双角,4只短腿粗壮结实,通体满布流云纹,形象雄健,体态逼真。“犀牛”身体各个部分都具有强烈的质感:颧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过紧贴着的皮肤感觉到骨骼的形状和强健。

汲古阁总理经李连祥说,“犀牛尊”是盛酒器物,“酒”的谐音“九”是最大的单数,牛是无私的奉献者,“牛市”还是人们期盼的,因此,“犀牛尊”有着美好的寓意。此次考虑到收藏的便利,制作了两种尊,一种是原大,一种是1/2大,准备限量发行300件。

汲古阁还复制出圆明园十二生肖国宝青铜像。十二生肖头像本位于圆明园大水法喷泉,代表十二个时辰,在186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流失海外,现有的回家,有的将现身拍卖会,有的至今下落不明。汲古阁在尊重原物的基础上,根据大量资料记载,并结合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设计艺术风格,揣摩清代初中期人们的审美习惯,仿制出了完整的十二生肖像,并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精品重新展现给世人。李连祥说,他们特别企盼那5件下落不明的生肖头像早日出现,看看与他们的杰作有多少相同,多少不同。 汲古阁茶苑坐落在琉璃厂东街的二楼把口处,高高挂在屋檐上的 大茶壶,就像旧时的幌子,招呼着过往的人。汲古阁茶苑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主导,承古风,创新意,面积200余平方米的茶苑分室内外:室内整个环境古朴典雅,清静幽闲。在品茶之余还可以欣赏到汲古阁收藏的众多名家的书画作品。室外悠闲自得,品茗之余还可纵览琉璃厂街景和熙熙攘攘过往的文人墨客。“汲古阁茶苑”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汲古阁茶苑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光临。

罗马人在建筑上的贡献是什么?(跪求)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任命为‘奥古斯都’。罗马从此由共和时期迈入了帝国时期,进入帝国时期后,罗马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由此,帝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