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何借鉴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何借鉴作用?,第1张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

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其影响是很深刻的,从中借鉴,从而促进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

1、古代书籍装帧具有无穷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陨落,古代书籍装帧注重细节方面的研究,这是现代书籍装帧不能丢弃的,认真对细节的研究,是对现代书籍装帧有着良好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代表中国传统的装帧艺术却在世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同时还有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以特有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只有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利用本土文化的资源,并吸取现代西方的设计与方法,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理念和实践体系,

3、采用人性化的设计,不再唯求技术至上。古代书籍装帧艺术,是引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像线装书这样的古代书籍形态是有很大的存在理由的。线装书的宣纸质地柔软,刻板黑白分明,有很好的内在节奏感,充分考虑到书籍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古代书籍装帧人性化设计的体现,这一点是既直又硬的现代书籍所无法做到的。

4、古代书籍装帧设计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源泉。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是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在以后的书籍装帧设计中,

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传统书籍装帧的借鉴和一些优秀的设计元素的继承与运用,

使设计出来的书籍更加的人性化和便于阅读,同时也不失自身独特的风格,使得设计简练、质朴。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反复推敲,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将想象的余地留给读者,以有形的造型去引发读者无形感官的联系,抓住最能打动读者的元素。

蝴蝶镶:蝴蝶镶在现存古籍中,只能算一种特殊的装订印刷形式,不知它出现的具体年代,也讲不清它的消亡时间,而清代内府刻书中这种形式也确实存在。笔者近期整理内府刻书时发现几部,如:清乾隆十七年武英殿刻本《平定两金川方略二十六卷图说一卷》,嘉庆年间武英殿刊刻的《钦定大清会典》,道光十六年国子监刊刻的《钦定国子监志》,其装帧及版刻形式未见前人提及,也未见有关书目文献记载。

  在一般的古籍插图版画中,卷轴装、经折装常见形式为卷首扉画及图文相间的插图版画,蝴蝶装比较适合整页的版画,包背装、线装的插图版画,则多为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左图右文、前图后文、后图前文,以及两面相连等图文形式。如《御制避暑山庄诗图》《圆明园四十景诗》等,多为整版折页版画,这种装帧形式不利于翻阅,容易损坏。而《大清会典图》等书的插图版画,则由四个半页或八个半页整版雕刻,整纸印刷,左右两个半页为文字,中间两个半页为一整幅版画,每版中有两个书口、两个页码,中间版画打开后与蝴蝶装类似,但中间折缝处不粘于书脊,左右两个半页版框外装订纸加长并回折。因书脊装订处为二层纸,故折回后左右两半页框外装订印分四层纸,装订成册后薄厚均匀,有如古籍金镶玉做法。这种装帧和版刻形式在线装书籍中非常罕见,有专家称其为“蝴蝶镶”,当由蝴蝶装改进而成。至于在蝴蝶装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蝴蝶镶”,是否为清代内府首创?目前还很难断言。但这种装帧形式相当科学,对于古籍的翻阅和保护都非常有利,无疑属于古籍装帧艺术史上的一项新发明。不过,由于它要求整块雕板,整纸印刷,装订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未能普及,在存世的古籍中非常罕见。

版心。古籍版式之 “实” 版面内版心是书籍版式设计的核心 ,也是整个书籍的视觉中心,其中丰富的视觉元素撑起了版面之实 ,书籍装帧中的实是版心的意思。书籍装帧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又称书籍艺术,书籍装帧是在书籍生产过程中将材料和工艺、思想和艺术、外观和内容、局部和整体等组成和谐、美观的整体艺术。

明代的书籍装帧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而另一种则是将书的6面全部包裹起来,称“全包式”。

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书籍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当时使用宋代制作的螺纹纸,薄如蝉翼,透印清晰,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明代由于印刷和刻版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的插图艺术更是又上一层楼。

人类社会自从出现文字后,便出现了承载文字的书写材料。书写材料的变化,影响了装帧方式的演变与更新。唐末至两宋时期为中国书籍装帧方式从卷轴装发展至册页装的重要变革期。那么深受唐宋影响的日本的典籍装帧与唐宋的不同呢?

一、中国典籍装帧的主流演变及宋版装帧的方式特点

中国的书写材料发展至竹木简后,出现了与之并行的材料——兼帛。帛书的装帧方法可以理解为与简策书相似,称为“卷轴装”,唐与唐之前的典籍主要为这种装帧形式。帛书上下设有边栏,模仿简策书的编绳,两行文字之间绘有竖线,类似于两简之间的间隔缝。卷轴装在书尾装一木轴,以轴为中心,从后往前卷起,并在中心系绳带防止散开。造纸术的发明与运用逐渐取代了竹木简和廉帛,但传统的手写方式及卷轴装装帧方式仍然盛行。

二、日本平安时代的典籍装帧历史及其形式

平安时代主要包含“唐风文化”“国风文化”以及“院政期文化”三种文化类型。在装帧历史方面,因不同阶段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卷轴装、粘叶装、缀叶装、大和缀等主要装帧方式,这四种装帧方式同为日本装帧史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变的重要代表。

三、从装帧形式、历史渊源探究两国典籍装帧方式的异同

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文学、绘画、佛典等以卷轴装为主,日语称“卷物”“卷子本”,施有绘画的称为“绘卷物”。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绘卷物为平安末期的《源氏物语绘卷》,因文字与绘画两者交叉式出现于同一卷轴内,也被称为“交互绘卷”。

比较两国的卷轴装,可以得知,受遣唐使制度的影响,平安初期尚属于唐风文化,日本以唐盛行的卷轴装为模板学习其装帧方式。但因现存遗物有限、装帧方式相似度较高,所以关于卷轴装,该时期两国的差异难以断定。即使至桃山、江户时代,卷轴装改为册页装的事例也不为多见,卷轴装一直使用至19世纪末。此外,平安初期旋风叶、经折装不如卷轴装普及度高,在日本,经折装主要用于石碑的慕刻和拓本,也不排除用于佛典及习字的写本,与我国在使用领域略有不同。

综上所述,平安初中期,主要收集唐、北宋时期的典籍并学习效仿其装帧方法,又因雕版印刷尚未出现普及,仍为以手写本为主的昌盛期,这一点是影响两国装帧方式不同的关键原因。比较敦煌遗书的装帧方式后可以断定,日本册页装帧方式的粘叶装、缀叶装及大和缀,毫无例外是以唐、五代时期的手写本和宋版装帧为基准发展而成的产物,并非日本原创的装帧方式。

书籍装帧的形式有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简策装: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轴装: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旋风装: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书籍装帧的形式有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

1、简策装: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

2、卷轴装: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3、旋风装: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4、蝴蝶装: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5、包背装: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

唐代的主要典籍装帧形制是(卷轴装)。

扩展资料: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後固定丝带。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何借鉴作用?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其影响是很深刻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