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故事,第1张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攻入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推翻。然而,伐纣成功的武王却觉得天下还没有安定,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呢?

于是,他召集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问道:“应该怎样处置商朝的士众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杀尽所有的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武王认为你不妥,又问召公,召公说:“有罪者杀,无罪者赦免。(译文:有罪的人就杀掉,没有罪的人就赦免。)大王您看如何?”

武王摇摇头,再问周公,周公说:过错在于纣王,百姓无责,我看应该让他们各回各家,各种各地。”武王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感慨道:“真是胸怀宽广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扩展资料

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种晕轮效应。 

爱屋及乌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

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我们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为人们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

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了。

-爱屋及乌

除了中国之外,使用筷子吃饭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中国是筷子的发明者,自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筷子究竟如何产生的并无明确记载。历史文献中关于筷子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商纣王时期,在《韩非子》这一古籍中曾提到:“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末年的纣王已经在使用象筷吃东西。除此之外,《史记》也同样对纣王使用象筷一事有过记载。

就中国来说,古人最早发明出来的用餐工具是勺子,接着是叉子,然后再是筷子。其中勺子的使用一直延续至今,而叉子则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被淘汰。勺子在进入战国时期之后便很少使用,筷子的出现便是它被淘汰的重要原因。勺子遭到淘汰之后勺子与筷子相辅相成,成为古人用餐时最主要的两种餐具。其中筷子用来夹混在吃羹中的菜,而勺子则是用来吃饭。

早期古人将筷子称之为“箸”,进入明朝之后因为以行船为生的吴中百姓不喜“箸”与“住”、“蛀”同音,觉得该读音寓意不好,所以就将“箸”改为“快”。筷子这个名字便是起源于此。不过当时这个名字仅限于吴中地区使用,其余地区百姓依旧使用“箸”来称呼筷子。智“快”这个新名字得到大范围推广发生在清朝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南北地区的交流十分频繁。

筷子的使用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开来之后,也逐渐传播到了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最早将中国的筷子文化学习过去的境外地区是朝鲜半岛,现在该地区的朝鲜与韩国的餐具也都是以筷子为主。除此之外,日本、越南也都受到筷子文化的影响,现在也都是使用筷子吃饭。东南亚以及西方国家也有使用筷子的,不过筷子并非是它们的核心餐具。

就在纣王宠爱妲己,醉生梦死之时,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野心勃起,把征服的触角伸向商都朝歌……

武王姬发继承父亲文王姫昌未竟的事业,经过多方准备,终于踏上了伐纣的征程。商、周军队决战于牧野,商军中充当前锋的奴隶忽然倒戈相向,纣王大败,自焚于鹿台之上,商王朝灭亡。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铭文记载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从而证实了古籍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盟津观兵 诸候联盟

一心继承父志的武王,既位后便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灭商之上,接下来他并没有马上坚起伐商的大旗,而是耐心准备等待时机。武王在黄河渡口孟津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史称“盟津观兵”,典礼之上,武王将父亲的灵位安放在战车中,而仍自称为“太子发”,意思是这次领军的人依然是文王,有了两代王的亲自督战,演习的周军表现的勇猛激进,士气高昂。

正当演习结束准备庆祝之时,各路诸侯竟然像约好了似的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诸候们也都对商怀怨已久,周已是众望所归,便纷纷赶来响应。孟津渡口一时间群情激昂,八百诸侯与周立下盟誓,将来共举伐商。

这次演练虽然没有直捣商都,却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为日后的伐纣掀开了序幕。

慷慨发泰誓 兵锋指商都

观兵后第三年,武王认为时机已然成熟,公元前1046年,武王派使者遍告各路诸候,共举大业,正式打出了讨伐商纣王的旗帜。

此次出征,周共出动战车三百,虎贲勇士三千,轻甲步兵四万五千。武王亲自率军,仍将文王灵位供于战车之上。军队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在盟津立下誓约的诸候也纷纷前来会师。

面对士气高昂的各路人马,武王慷慨陈词,与诸候们立下誓词(这篇鼓动人心的誓词,与武王后来的两篇誓词经后人整理后合称为《泰誓》共三篇收在《尚书》中)执天命,共伐纣。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攻入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