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7收藏

郑和下西洋故事,第1张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从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国和西洋各地的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其对“唐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则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林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郑和的船队一到有“唐人”的国家,居住在这些国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万分。他们的这种欣喜,是因为郑和带来的是强大的国威。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先按国之礼节去拜访该国的国王,并送上携带的珍贵礼物,仅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珍贵礼物,就令所在国的国王、大臣、王公贵族刮目相看。当地人则更为郑和庞大的船队所敬佩,得知这些“唐人”的后面原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因而对“唐人”不敢轻视,从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国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冯梦龙是明小说家、戏曲家,毕生致力于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研究和编选通俗小说。他在《智囊》一书中记载,明英宗天顺年间英宗皇帝好宝玩,有宦官出主意说,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间曾派遣三宝太监出使西洋,获得无数珍奇宝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郑和当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线图。兵部侍郎刘大夏得知,就把有关郑和航海资料找出,偷偷藏去并烧毁。《智囊》所记的刘大夏毁档史实虽有争议,但却证实了郑和确实留下了航海图和其他航海资料。

祝允明是明书法家,江南才子,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号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记》中记述:“正德辛末岁(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国遣使臣沙地白入贡,去其国在南海,甚远。始领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风飘至西澜海面,舶坏,唯存一脚艇。又在洋飘风八日,至得吉零国(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个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个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罗国。以情白王,玉赐日给,又与妇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广。其所贡:木闸六枚、内金叶表文、祖母绿一块、珊瑚树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盏四个及玛瑙珠、胡里丹”。

话说六百零二年前,有一个郑姓太监,带着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小夫人无所事事,闷的积郁成疾。许多将士也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给夫人解闷,也为了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姓太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方案原则如下:

一、必须可以四个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帅、主要军官一名。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

二、规则简单,但可以不断更改。方便学习,更方便根据小夫人的战况调整游戏规则。

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解决方案:

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国红的原则。

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一饼到九饼;饼吃得腻了,鱼吧,一条到九条鱼。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戏一经推出,盛况空前,海上浩荡船队一片哗啦之声。

将士中,有一麻姓将军,屡战屡胜,胜了之后则高声说唱,极大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将”。

小皇帝找到没有无从考证,但从此诞生了一个风靡中国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戏。并衍生出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麻将文化。

有人说,“麻将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表现出中国人强调自我、善于独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实麻将与其他体育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参加的游戏。不象围棋、象棋等都是双人对战,桥牌虽然是四个人却实际上是分成两边配合的。双方参与的互动再复杂也有限,而麻将的四方作战就更为错综,从此意义来说,麻将反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得更加真实的高智商游戏。

关于西安清真大寺,还有着一段传奇故事。明朝,当郑和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次下西洋时,虽使团人员近两万,却唯独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便千里迢迢,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清真寺求贤选才。

经过认真考核、仔细挑选,他选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并且任命他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望,在出使途中,不仅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而且顺利完成使命。回到京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均婉言谢绝,他只要求圣上能恩泽清真寺,拨款修葺。郑和领旨重返长安,亲自设计绘图,召募巧匠,选择良材,使清寺大寺面貌一新。

清真大寺,历经数朝。1200多年来,寄托着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心愿。至今它依然是西安数万穆斯林虔诚礼拜、联络感情、文化交流、庆祝节日的圣殿。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郑和这个人终始就是一个谜。一个生在云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会来到万仞高墙之内的皇宫?在明初那样复杂的政局之中,一个宦官怎么会受到皇帝的青睐脱颖而出?成就郑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带着疑问,我去寻找真实的郑和,当我第一次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上看到了他的画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后来,我又在云南看到了郑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岗岩石塑像,与画像相比,少了几分衣着的华丽色彩,却增添了几分儒雅飘逸,《郑和下西洋》一书上也记载:"郑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是极贵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过人,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原来他生来就是一位神采丰仪的非凡人物。

郑和,一定是智慧兼具仪表,才华兼具胆识,才能成为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与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没料错,在关于他的专著上写道:"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郑和的传奇一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他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从此,他们成了云南的贵族大姓。虽然变成了地道的中国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他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邦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象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那时他还不叫郑和,他叫马三保,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儿童的之一。这是艰辛的开始,也是荣耀的伏笔。

千古奇才郑和之二 —— 军事才能终身护航

从1385年开始,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当我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亦不知他的剑术较之秦代的荆柯,宋代的岳飞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在"靖难"之初,便立下大功,为朱棣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靖难"刚开始时,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燕王还师交战,马三保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级,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获降军数万,战马2万匹,取得了自"靖难"后的首次大捷,从此扭转了整个战局,朱棣对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在经历二十多年难苦卓绝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显赫的大内太监。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三保出生时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长,所以给他取名为和;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多年的军中生活,历练了郑和的军事才能。他既有谋略家运筹帷幄的才能,又有战将亲自上阵杀敌的本领,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军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种成就的基础,在航海上也派上极大的用场。在船队,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将首领,航海途中,船队曾经历了三次极其险恶的战役,但凭着郑和的军事才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600年前的7月11日,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首次出航下西洋。此后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率领27000人以上的船队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达红海与非洲东南岸,据传甚至到过南极和澳洲。其船队规模之宏大,航海技术之先进,组织指挥之严密,都是当时其他海内外远航活动所无法比拟的,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近一个世纪。

从俘虏到将军

1371年,郑和出生在中国云南大山中一个穆斯林家庭.这里远离大海。其父和祖父曾远渡重洋去麦加朝圣。他们都曾是成吉思汗军队的士兵。郑和出生时,元朝已土崩瓦解。

洪武十五年(1383年),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郑和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从此追随燕王朱棣征战于蒙古大草原。20岁时,当年的宦官已经成了将军。

1403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政权登基,史称明成祖。郑和因有勇有谋,屡立奇功,被明成祖任用为“内官监太监”,列入内迁高级官员,并赐姓“郑”,改称郑和。

由于倭寇的活动,严重影响了沿海贸易,1404年,郑和出使日本,劝说日本皇帝亲自制止倭寇的活动。这一使命彰显了他杰出的外交才华。就在这段时间里,明成祖正在组建自己的船队。四年中,中国沿海的各个造船厂要建造1681艘船。

中国的航海传统历史悠久,而建造如此之多的大船,是前所未有的。宋朝时,造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帆船的样式很多,海上贸易也因此而繁盛。中国人发现地球存在着磁场,罗盘这一重大发明让中国海运有了重大发展。郑和还在指南针的帮助下画出了相当精确的海路图。郑和的大船长130米,宽50米,最多可运载上千旅客。船上除了郑和和他的七位宦官船长外,还有士兵、商人、翻译、僧侣、其他宗教界的代表、医生、马车夫、厨师、工人以及从监狱和军队中招募来的水手……1405年7月11日,在郑和的统领下,这支载着27000多人,由317艘船组成的如海上城市般的巨大船队浩浩荡荡地向南驶去,人们称之为“宝船”。

打通贸易航线

事实上,郑和更像是一位使者,而不是探险家。1405年到1433年,他共进行了7次航行,每次航行,他都或多或少地沿着之前一些不知名的中国商人的航线前进。他到达了印度洋沿岸最大的香料市场,东方各国的商人都在这个开放的市场里做买卖。在明朝之前,中国始终只是一个农耕之国,甚至有法令禁止任何外国人来中国,郑和蔚为壮观的船队向世人表明,中国将大规模地重新踏上海上贸易之路。

郑和此行的使命并不仅限于经济方面。明朝初期,中国南海一带时有海盗出没,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使命就是保证海上安全,维护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保持海路通畅,以便与西洋诸国进行公平贸易。1407年,在回国途中,郑和的船队在马六甲海峡遇到了可怕的海盗。这场与海盗的战斗是中国火药的又一次胜利,海盗船一艘艘被中国船队的炮火击毁。于是,这条海路变得较为安全,马六甲城成了船队的一个主要停靠点。对外国人来说,这条海路给他们打开了通往中国的门户。

这支庞大的船队虽然实力强大,但所到之处却从不以武力征服,它极少的几次战役,也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为自卫而进行的。有关锡兰的一段小故事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当时的锡兰国王拒绝接见这位中国将军,也拒绝朝贡。1410年,他甚至发兵5万人攻打郑和的船队。在这次战斗中,国王被俘,郑和将他带回南京。明朝皇帝免其一死。从那时起,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权威与日俱增。

中国敞开大门

1412年,为迎接郑和宝船回国,永乐皇帝朱棣命人建造了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九层瓷塔,这座宝塔在1856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1414年,郑和把一位编年史家请上了自己的大船,让他将船队的各次冒险经历记录下来。郑和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后来追随他出使的也主要是些会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

郑和的船队在绿宝石般翠绿的大海上航行,他们到过马尔代夫的环礁,在亚丁港停留过,然后船队顶着狂风沿非洲海岸航行到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布拉瓦、肯尼亚的蒙巴萨……郑和的船队也曾到过马达加斯加海域。

郑和的非洲之行是中国人远征海外的巅峰。1419年郑和返回时,一批非洲国家的使节也随他来到中国,当然随他回来的还有一只长颈鹿。1420年,这些非洲国家的使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宾客应邀参加了紫禁城的落成仪式。

郑和下西洋期间,海外国家与明朝的“通贡”由洪武年间的几国增加到了30多国,从东南亚输入中国的货物多达185种。众多的海外货物输入中国,为中国动物植物学、医药学和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外来成分。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贸易途径,郑和成功地构建起一个中国东南亚经济贸易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历久不衰。

探索精神永存

1424年8月12日,永乐皇帝病逝。其子朱高炽即位。他登基后的第一项法令就是停止出使外国,停止建造船舶,甚至连修船工作也停止了。

朱高炽在位仅一年,其子在即位后重新起用了郑和。年逾花甲的郑和感到,将要进行的远航可能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了。1432年,他率一支27500人组成的船队再次来到加尔各答。他希望能像前辈那样去麦加朝圣,但还没到目的地他就去世了。据传郑和的遗体被葬在爪哇。

1433年秋天,最后三只长颈鹿运抵北京。直到1470年,船队仍零零星星地有些航海活动,而中国的大门则悄悄地再次关闭了。

郑和成了传奇式的英雄,在东南亚,人们建造寺庙来纪念他,他成了海外中国人的神圣楷模。郑和的船队在沿非洲和印度海岸航行时给当地留下了许多中国的石碑、雕刻、瓷器、古籍和中国历书。他的探险可与长城齐名。他带给他所到之处的,是友谊和瓷器、工艺和文化,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撒下友谊和文明的种子。不仅展示了一个强盛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也建立了一种和平友善的国与国交往模式。李约瑟曾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60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一个民族和平发展的心声。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具有特别的意义,世界各地的华人、郑和航海所经过地区的人民都在纪念他。人们回望那次伟大的远航,并非为了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而是纪念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国际交往中的一种历史传统,纪念在这次伟大远航中不同文化相互走近的可贵姿态。

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适相吻合,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所需要的。中国各地隆重纪念他,正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的姿态,表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通过发展自己促进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1菲律宾---马尼拉的圣奥古斯丁教堂

菲律宾显存最古老的石头建筑教堂。在1586年批准建设计划。施工开始于1587年在奥古斯丁的父亲和佛朗西斯科·巴斯托斯的监督下最终于1607年建设完成方索·佩雷斯,圣地亚哥德阿维拉和弟弟阿龙去佩雷亚,其架构设计师娟马西亚斯- TECT是娟马西亚斯。从1645年到目前为止它经受住了多次地震,并在1762年英国入侵中幸存下来。在1898年美西战争和日本侵华中也得以幸免。1942年:教堂唱诗班有68个刻莫拉菲座椅叙事嵌花。在17和18世纪的艺术LEC燕鸥和羊皮纸cantorals(貌似不是英语求翻译) 。1762年期间英国占领马尼拉并对教会和坟墓进行了亵渎。早期西班牙征服者黎牙实比,萨尔塞多, lavezares(人名) ,祝福佩德罗版祖尼加和其他人的骨灰现在安息在耳堂的教堂东端。1898年美国占领马尼拉在给与教堂编制条款。1952年第一次菲律宾全体一会在这里举行。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奥古斯丁教堂选为世界遗产。

2、越南---文庙

河内文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与国内很多地方的文庙如出一辙。文庙现有建筑大部分是17世纪李朝建造,占地26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 整个建筑群有五组院落组成,门外立有下马碑,前院有一个静如镜的水池。大拜堂正中高悬着一块写有"万世师表"四个大字的汉字匾额,匾上注明是"康熙御书"。正殿内设有孔子供桌,两侧奉祀中越两国先儒。

3、老挝

塔銮是一座老挝人引以自豪的风格独具的建筑物,它的建筑造型、布局和结构都享有盛誉。塔銮的全部建塔銮筑为灰砖结构,由一个主塔和 30 个卫星塔组成。塔基是 3 层,最底层东西长 6130 米,南北宽 5848 米;四面各建一座膜拜亭;中层建有 30 个小塔,像卫星一样环绕在主塔的周围;主塔建在第三层上,主塔的下部也是 3 层,为正方形,上部为圆形,塔尖是锥形,高耸入云,直插云霄。主塔顶部镀金,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光辉夺目。塔銮意为皇塔或大塔,始建于公元 737 年,也有人说建于三世纪、四世纪初、六世纪,还有人说是 2000 多年前阿育王所建。此塔初建时只是一座小塔,建在一个四方形的石墩上面。

4、柬埔寨---吴哥窟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位于在柬埔寨,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

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5、缅甸---仰光大金塔

又称瑞光大金塔,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也是佛塔之国缅甸的标志性建筑,仰光大金塔的历史比仰光更悠久,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风雨沧桑,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为报答缅人曾赠蜜糕为食而回赠了八根头发。佛发被迎回缅甸,忽显神力,自空中降下金砖,于是众人拾起金砖砌塔,经两千余年间的修缮扩建,言成今日规模。这座充满佛教色彩的金塔,场面十分壮观富丽,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6、泰国---大皇宫

大皇宫(The Grand Palace),又称大王宫或故宫。紧邻湄南河,是曼谷中心内一处大规模古建筑群(计28座),总面积二十一万八千四百平方米。大皇宫是仿照故都大城的旧皇宫建造的,经历代君王不断扩建,终于建成现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大皇宫建筑群。

1潮汕所有传统节日 详细的时间 关于每个传统节日的诗句或对联

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活动:春节游行、拜神祭祖、拜年换大吉。

正月初四-二月初:游神会月,活动:主要是各乡村选择吉日,举行游神俗称营老爷、文艺游行、赛神前。

正月十五:元宵节或称上元节,活动:游花灯、拜神祭祖、吃团圆饭

二月末-三月初:清明节,活动:登高望青、扫墓祭祖。

五月初五:端午节,活动:赛龙船、吃“机粿”、粽子。

七月十五:中元节,活动:拜神祭祖、盂兰盆胜会(祭孤)。

八月十五:中秋节,活动:拜神祭祖、吃团圆饭、祭月神、烧塔等。

九月初九:重阳节或老人节,活动:登高望远、放风筝,部分地区会吃香饭和吃芝麻团的风俗。

十月十五:下元节,活动:拜五谷神(母),澄海和龙湖一带,有扫墓祭祖的风俗。

十月中旬:立冬节:活动:扛甘蔗回家、吃甘蔗、吃补品,潮阳一带吃香饭的风俗。

十一月末:冬至节,活动:吃汤圆、拜神、祭祖、扫墓。

元旦-十二月二十四:答谢神恩月,活动:主要是各乡村选择吉日,举行答谢神恩,是今年最后的社日。

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除夕节,活动:拜神祭祖、吃团圆饭、给老人小孩压岁钱、逛花市、放烟花炮竹。

以上是潮汕的传统节日,不过你还可以看看这个:

http: //www chaofengorg/ article/default asp Page= 6&classid= 13&Nclassid=

2潮汕传统“营老爷”的由来

潮人拜神,主要是到庙宇去拜。

但说来也怪,潮汕人到庙宇供香,一般不称拜神,而是称“拜老爷”。潮人“拜老爷”和拜神是有区别的,只有到旧历年末酬神时才叫“拜神”、“谢神”。

究其渊源,还必须从古籍的说法谈起。潮汕老百姓,自古以来信奉的神很多,村村都有神庙,尤其是平原较大的村庄和市镇,神庙就更多了。

神庙中供奉的神偶,大多是木头雕刻,大的比人体还要大,漆上金彩,小的只有一两尺甚至只有几寸高,脸手和衣着都是油漆的。神庙,潮俗统称为“老爷宫”。

大的有厅殿天井,天井两边还有“龙虎”壁塑,檐角与庙脊还有各种图案塑刻或嵌瓷龙凤或鲤鱼、人物、戏出等等装饰。小庙只有小屋宽,中有神龛供桌。

还有更小的只有一个模型式的小宫,里面置小型神偶,人在外面祈拜。 潮人信奉的神,有神话故事的神,有历史人物的神,有与外地共通的神,也有地方特有的神,普遍信奉的庙神有:玄天上帝、天后圣母(又称妈祖)、慈悲娘娘、注生娘娘、保生大帝、真君爷、七圣夫人、三义帝君(即刘备、关羽、张飞)、花公花妈、福德老爷(又称土地爷、土地伯公、后土之神)、三山国王 (又称王公、村里的地头神)、木坑圣王、风雨圣者、文昌爷、魁星爷、太子爷……潮州城还有显赫的安济圣王。

各行业也有各种神名,自设小神龛供奉。解放后破除迷信,各庙神偶被焚毁,庙宇也作别用或拆除。

近十多年,一些旧庙作为文物保护,重新修建,成为当地景点 潮汕民间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种,惟以土地神最为普及。村社不论大小,必有土地神庙;营造坟墓,墓侧必设“土地神位”小碑(或写“福神”二字)。

这种土地神乃起始于古代的田社神、社稷神。在潮汕农村还祀奉“三山国王”,把它视作最大的福神。

清代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三山国王》中说:“三山国王,潮之福神也。”这是潮地特有的也是最为崇奉的地方保护神;民间俗称为“地头爷”。

每逢村里谁家死了人,子孙或家人必到地头庙去报告,叫作“报地头”。 土地神在城镇居民中也受到普遍祀奉。

在不显眼的墙旮旯处贴上一张红纸,写着“地主神位”就算是神牌位。每逢旧历初一、十五或民俗大节日,必焚香供奉祭品。

所谓老爷,原指旧时的官吏。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日:“前明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

清代四晶官以上称大人,五品以下称老爷。旧时,豪绅亦称为老爷,仆称主亦为老爷。

潮汕的庙宇,俗称老爷宫,所供的“老爷”,其实都是一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有益于人民的官吏、名人。这里说的老爷,实际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

但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喧染、利用,给祭拜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有必要对它进行考察和研究,揭开面纱,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一、三山国王庙。祀巾、明、独三座山神。

最早的三山国王庙是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此外,潮汕各县及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均有三山国王庙。

二、土地庙。俗称土地公庙,通称福德祠,祭土地神。

民间相传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三、雨仙庙。

祀雨神。相传宋代有一位神童孙道者,为民降雨除灾,被尊为雨神。

揭东、潮安、潮阳、饶平等县均有雨仙庙。尤其是揭阳市揭东县玉洛镇的“风雨圣者庙”,因与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有关而更著名。

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号唏发子,谥乐耕公。他不仅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

同时,他也是揭阳市乃至粤东地区20余万谢姓居民的始祖。谢翱原是福建省长溪人,其先祖谢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其父谢钥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世。

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谢翱随父移居临安,时年17岁,已能诗善文,颇具声誉。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下诏攻宋。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开府于南剑州(州治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号召四方起兵护宋。谢翱激于爱国义愤,倾家赀,赴国难,率乡勇投奔文天祥,并被任命为“谘事参军”,其时谢翱27岁。

景炎二年(1277年),谢翱随文天祥护送宋帝昺,乘船南下,进漳州,复梅县,攻潮阳。那时,随军而来的谢翱妻子毋氏已怀身孕,不久便在潮阳后江船中产下一子,取名怀壶,字醉仙。

后在揭阳、海丰等地的战斗中,文天祥落入敌手,谢翱机智脱走,并潜回潮阳,寻得妻儿,隐居白土村,并暗中组织乡勇★★ ★ ★★ ★★ ★ ★★ ★★ ★ ★★ ★★ ★ ★★ ★★ ★ ★ 竹简情意,精雕细琢,字字入木,彰显创意,流传千古 -----------------------------------------------------------------------------------------------------☆☆☆☆★★个性礼物定制网★★☆☆★★盛京竹艺坊★★☆☆★★★★★★★★★★★★☆☆-----百度搜:盛京竹艺坊---------☆☆★★★★。

3营老爷的介绍

营老爷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汉族民俗祭祀活动,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

4潮汕传统“营老爷”的由来

潮汕地区民间在每年的正月里,都会举行大型的庙会,叫“营老爷”。

潮汕“营老爷”一般从大年初九开始,“营老爷”之“营”者为游,“老爷”为神。潮汕人所信奉的神有“三山国皇”、“土地公”、“伯公”、“皇爷”、“太子爷”、“娘娘”、“公主”、“妈祖”等等。

“营老爷”的日子各乡各里各不相同,一般由祖先沿袭下来。“营老爷”的日子,各乡各里的村民彻夜不眠,他们早早将供品搬到祠堂前“拜老爷”的四方桌上,也叫“摆神前”。

“营老爷”的当天,“老爷”的神前一早摆满鸡、鹅、鸭、甜果(年糕)、香烛、“钱财”、焰花、爆竹等供品,“老爷”的神前形成一片祭品的海洋,好不壮观!神前最惹人注意的是,那些发了财,为了答谢“老爷”的“财主”专门叫人制作,几个人都围不住的大鞭炮和能烧几日几夜的大香。为了表示对“老爷”无比崇敬和有一颗圣洁的心,乡里的阿婶阿姆会在“老爷”神前的祭品上面,放上几枝红花(石榴花)和仙草。

“营老爷”正式开始时,由乡里年迈的长者(乡里老大)带队,乡里的青状年抬着“老爷”,在潮州大锣鼓队(大乡里会有两三班锣鼓)的护送下,穿越整个乡里,最后回到乡里的神前,算是完成。“营老爷”的路线很有讲究,“老爷”先经过哪一条路,哪一条巷意味着乡里“房脚(份)”的强弱,所以都会沿着祖先定下来的路线,以避免“房脚”跟“房脚”之间的不和。

另外,“老爷”一般不能抬过隔壁乡地界,否则会被认为刻意侵犯他乡,容易引发事端。潮汕地区每年因“营老爷”而引发乡与乡打架斗殴的事件时有发生。

“营老爷”的日子里,大的乡里会请戏班前来给“老爷”助兴。富有的乡里会请潮剧一团,稍为差一点的会请放录音带对口型的剧团,听说那样的费用便宜很多。

小乡里会请来**放映队,连放几晚**,也有的乡里请“纸影”班来做“纸影”、木偶等。“营老爷”的这些费用,除了有老板慷慨解囊,其余都由各家各户“题钱”(集资),“营老爷”结束后,乡里年迈的主事人会在祠堂前张贴公告,将所题的钱及“营老爷”活动所付出的费用公告大家,以示公平。

很多乡里在“营老爷”的当天,会请众多的亲朋戚友到乡里来做客。据说乡里“营老爷”,哪家的客人越多,就证明那家的主人越体面,那家的家门越兴旺。

“营老爷”的晚上,是年轻人的夜晚。乡里的年轻人会将家里的焰花爆竹,搬到乡里专门为“营老爷”而搭建的焰花爆竹棚里,乡里的焰花爆竹整晚不停,响彻通宵。

“营老爷”是潮汕地区民间的一种风俗,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期间曾一度中断。那时,人们在“营老爷”的日子里,只能偷偷在家里拜祭一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营老爷”这种民间的传统活动一年比一年热闹。“营老爷”这种传统活动,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人民群众更多的是为了喜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营老爷”其实是国泰民安的一种表现,也是潮汕文化的一种精粹。 维护版权,谢绝转贴。

5六年级汕头潮汕昆美营老爷作文

秋天,它在我心中目是最美的季节;虽然它没有春天那么五彩缤纷;没有夏天那么葱翠玉滴;没有冬天的一片洁白!但它是丰收和芳香的季节啊!

我爱秋天的丰收。那秋风把田野装饰成了斑斓的颜色,秋风把高粱穗子涂成了金**;把果园里的苹果染成了粉红色;把葡萄换成了紫罗色。苞米棒的红缨都干了,只有这里一疙瘩没有熟的“大瞎”缨子还是通红的。

我爱秋天的多姿多彩。瞧,这边一抹紫,那边一抹黄,黄紫之间点缀着翠绿!深秋,绚烂的深秋,它把金色和紫色掺杂在依然鲜明剩余的绿色里,仿佛是日光融成了点滴落在茂密的树丛里若隐若现,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我爱秋天的残叶。梧桐和槐树枯黄的落叶被风卷起在空中翻着跟头,像个调皮的小孩。快要落下来时又被秋风卷起,一直在空中旋转慢慢地落下来。有的落叶被当成了有机肥料,有的落叶被风吹到了小河上成了小蚂蚁的船………

我爱秋天!爱秋天的丰收,爱秋天的丰富多彩,爱秋天的残叶。我多么希望能把秋天留下来啊!

6潮州游神赛会(营老爷)来历

来历:

相传安济圣王是三国时王伉的神像。王伉是蜀汉人,曾随诸葛亮征滇,后任云南永昌郡的太守,在位时关心民瘼,廉明治政,保土卫边,逝于任上,当地人为之立祠祀奉。

清初有一在云南任官职的姓谢潮人,遭受陷害,王伉显圣救他,谢氏感其恩,塑王伉神像带回,在潮州城南堤畔建造神庙供奉。安济圣王食一方香火,保一方百姓,颇显灵异。

据传曾一次汛期到来,韩江暴涨,洪水滔滔,南堤告急,在其庙前有一群青蛇麋集,韩水平缓退潮,堤防转危为安。城里耆老认为此乃安济王显圣,化身退水,保境安民。于是扩建庙宇,重塑更大神身,隆重祭拜。

扩展资料

节俗文化

潮汕节俗文化受神话天命观信仰影响较深,四时八节祀神各有对象:如正月初一拜天公祭祖,十五元宵游神,九月初九重阳拜太阳公,十月十五拜五谷主爷即神农氏,十一月冬至拜神明祖宗,十二月廿四(小年)神上天,拜灶神,十二月三十日遍祭众神等。

然而,祀神对象虽然众多,各地节俗也不尽相同,但有二点是共同的。一是节日在循例拜祭神灵时还要拜祭祖宗。

从春节一直到除夕,拜祭祖宗都是节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新年第一天,“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次男女各拜家长,长幼以次递拜”(嘉庆《澄海县志》)。二是在祭拜神灵和祖宗的同时,特别关注个人、家庭与幸福的超越。

在中国,自古以来“游神”都是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与交流的一个载体。游神活动对百姓来说,是非常隆重的一次盛会,为了举行好游神活动,游神队伍会提前一个多月时间进行筹备和排练。

游神活动组织者会认真挑选村里符合要求的男女老少组成游神队伍,参与人员要负责抬神像、执镖旗、锣鼓演奏等,各司其职,形成一支专业有序的游神队伍。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神赛会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游神赛会所供奉的神明不再只是固定的几位神明,而是各地各有不同,有的地方是三山国王,关帝爷、花公花婆、虎爷神等。路线却是依照着传统留下来的路走的,即使因为一些地方改建但大部分还是一样。

-游神赛会

我国火药发明以后,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亚洲国家广泛传播,其中包括朝鲜、日本、印度、南洋、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菲律宾等。

火药作为中华传统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一,之所以在亚洲得到广泛传播,表明它具有兼容汇通等特质,并将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向外渗透流传。

1368年明代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与朝鲜的关系。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与明代朝廷关系日益亲密。

明代朝廷对朝鲜以儒家经典授之,以互市利之,以兵力震之,双方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其中重要内容就是继续大量供应朝鲜火药和火器。

由于广泛吸取我国的技术,使朝鲜成为仅次于我国的火药、火器最发达的古代亚洲国家之一。

朝鲜沿海屡屡遭受日本海盗的侵略,明代朝廷则给予朝鲜大量的军援,调拨大量的火药和火器。仅1374年明代朝廷一次就向朝鲜调拨硝石25万千克、硫黄50000千克及各种火器,作为抗击倭寇的准备。

1380年,配备火器的朝鲜军队以罗世为海军元帅,崔茂宜为副帅,与500艘来犯的倭寇战船展开激战,一举消灭敌人,取得大捷。

崔茂宜是朝鲜火药、火器技术的奠基人。他曾经担任军器监判事,深知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极力主张自行制造火器。他曾邀请中国火器专家李元去朝鲜传授火药、火铳和火箭制造技术。

1377年崔茂宜奏设火桶都监,主制造火药火器,造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火炮及火铳、火箭、蒺藜炮等,皆模仿明代制式。并仿照明代军队中的神机营,成立掌管火器的特种部队。

我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明正统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倭寇之害。当时日本国内南北朝期间,战争频仍,北朝统一后,南朝失败的政客、武士、浪人结成海盗,剽掠于日本、朝鲜和我国沿海。

长期以来,日本倭寇在侵扰我国和朝鲜沿海的时候,受到火器的痛击而败北,日本倭刀毕竟敌不过铳炮。从此以后,日本想方设法通过朝鲜了解和掌握火药技术,引起朝鲜政府的警惕,下令沿海各道严禁“将火药秘术教习倭人”。

明代朝廷也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这种技术上的封锁在一段时间里取得成效。

随我国与日本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双方物资交流增加,日本出口货物中以硫黄和铜为大宗商品,1403年一次就卸下硫黄5000千克,无疑,这些“倭硫黄”成为我国制造火药的原料。

由于我国海盗与日本倭寇勾结在一起,使得日本有机会接触到火药、火器技术并进一步掌握,在这方面,海盗充当了重要角色。

自嘉靖年间开始,倭寇大举入寇,连艘数百,蔽海而来。如徽州海盗首领汪直,曾在广东沿海造巨船,运载硝黄、丝绵等违禁物抵日本、南洋各国,往来互市,积累致富。

根据日本南浦玄昌在《南浦文集》中的《铁炮记》记载,1543年,有艘装载百余人的船只在日本登陆,船上有配备火器的我国徽州海盗首领汪直和葡萄牙人,日本人将火器购买并向船上人学会了火药、火器之法。日本史家称此为“日本铁炮之始”。

从1543年起,火药和火器便在日本发展起来。而日本的烟火也是在17世纪的初期由我国传入,技术和设备均与我国相同。

火药在南亚的传播,基本上是沿着蒙古大军征讨的路线而在13世纪至14世纪传播的。蒙古伊利汗国在陆路与印度接壤,我国的火药就是在这一阶段传入印度的。

印度境内最初出现火药,是在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因为花剌子模杀害了蒙古使节和商队人员。

1218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进行了蒙古汗国的第一次西征,使用了汉族和西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采用弩炮、火箭和飞火枪等威力强大的攻城武器,发动了灭亡花剌子模,讨伐钦察和斡罗思和征服康里的战争。

花剌子模灭亡后,蒙古军队乘胜抵达印度河。在这次战争中,印度军民第一次领略了火药的威力。

这一时期,我国与印度来往密切,当时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珠宝、棉布、香料、药材和皮货等,而出口的货物主要有金属和金属制品、瓷器、纺织品、漆器、茶叶、日用百货和硝石等。这样,火药传入印度后再传入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

位于印度南部的印度教国家维查耶纳加尔,明代初期与我国关系密切,郑和出使西洋时,多次在此登陆,并有政治和贸易往来。

1443年波斯使者到达维查耶纳加尔时写道:“不能不详述所有各种烟火、爆竹以及各种娱乐表演。”“各种烟火或在维查耶纳加尔制造,或从外国进口。总之,在1443年已经使用,可能还在更早的时候就用于节日娱乐。”

16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军用火箭。18世纪的印度军用火箭给英法侵略军很大的打击。在发展火箭的同时,印度军队也发展了诸如铳炮等其他火器。

东南亚地区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在我国历史地理书中通成“南洋”,意指位于我国南方的大洋之中。在我国古籍中又称为“南海”。

蒙古军队在对越南和缅甸等国发动军事行动的过程中,将火药、火器的技术传入这些地区。火药技术就是在这一阶段传入越南的。越南正当时被称为“安南”。

安南陈朝的创建者本是我国福建的长乐人,移居安南以渔为业,后创立陈朝。故安南贵族多汉姓如陈、丁、李、黎等,安南知识分子也多通汉字,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陈朝的后期,安南已经学会制造火药和火器。

明代建立,安南遣使朝贡,1369年封陈氏为安南国王。后来在征讨安南的战争中,明代派遣朱能、沐晟、张辅为征南将军,率领80万大军,携带火铳神机箭,以对付当地的象阵。

这种神机箭为金属筒,筒内装置发射火药,将箭或铅弹激发出去,其构造类似火枪。这是明代初期研制的火器,大规模使用在安南战场。

中南半岛上的柬埔寨古代时称“扶南”、“真腊”,明代时始称柬埔寨。我国与柬埔寨在元代时的海上交通十分活跃,使者、商人和游客往来不绝,留下许多记载,其中《真腊风土记》是最重要的一种,其中有真腊京城吴哥宫中观看烟火的记载,这里在新年点放烟火爆竹的习惯与我国一样。

据记载,为制造火药,柬埔寨还从我国进口硝石和硫黄,“其地向不出金银,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蜡、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及水银、银珠、纸张、硫黄、焰硝……”

这说明13世纪时我国的硝石和硫黄作为重要的出口物质而远销外国。

东南亚地区我国火药和火器的传入,主要是通过我国古代的海外移民以不同途径传播的。

元代和明代时称泰国为“暹罗”,是我国与印度和阿拉伯进行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泰国由于华侨众多,在每年的除夕和新年有燃放焰火和爆竹的习惯,曼谷的皇宫每年除夕也燃放爆竹,以驱邪迎新。

泰国在速可台王朝时每年5月都在王宫前燃放烟花和爆竹,说明泰国从13世纪以后也掌握了火药技术,无疑这些技术来自我国。

在泰国北部靠近老挝的地区,每年除新年燃放焰火外,还在春秋之交的火把节时还点放火箭,人们载歌载舞,以期望稻米丰收。

而同老挝接壤的我国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有同样的风俗,这说明了火药技术从我国西南通向泰国的陆路传播的路线。

明清时期,海外华人中不乏海盗之辈,在未开发的地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进行贸易,商队的武装也是必要的。部分海盗集团在海外的活动,客观上带有将先进的火药火器传播于海外的内容。

潮州海盗首领林道乾,嘉靖年间在闽粤两省海面从事海上走私,然后到台湾、越南等地贸易,活动足迹几乎遍及东南亚。后为明代军队所打击,在大陆无法立足,辗转于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林道乾最后在泰国定居,建道乾港,继续扩展海外贸易。至今泰国尚有许多林道乾的传说,其中重点是帮助当地政府掌握火炮的铸造技术。

泰国在1593年的柬埔寨战争时,双方都使用了火箭。缅甸与云南接壤,起火药技术也是从中国传入的,并在19世纪抵抗英国侵略军的战争中使用了火器。

菲律宾是南洋群岛中距离我国最近的国家,北隔巴士海峡与我国台湾省相望,距离仅60海里,帆船往来福建和吕宋,遇季风期3日就可到达,因此成为我国海外华侨华人移居或活动的便利地区,自然也成为我国海上武装力量优先考虑的地方。

1574年,潮州海盗首领林凤,为福建总兵胡守仁击败,退至台湾澎湖。虽然林凤的行动最后失败,但是林凤军中携带大量的火药火器,对火药火器的传播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我国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宋代史中的“釺婆”就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南宋灭亡前后有许多宋代的遗民渡海来到印度尼西亚,将先进的生产和科学技术传入,对印度尼西亚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南宋以后,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就将中国在新年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带到那里,1443年时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的烟花已经处于兴盛阶段。

17世纪法国旅行家塔弗尼耶1676年著有《印度游记》,谈到爪哇燃放烟花,并且记载:“有五六名船长围坐在屋内,观看一些中国人带来的烟花,有手雷、引线和其他能在水面上跑的东西。中国人在这方面超过世界上一切民族。”

元代的初期,因为印度尼西亚爪哇当局将元代的使节孟琪处以鲸面之刑,1292年忽必烈派遣船千艘、军队20000人征讨爪哇,占领爪哇一年之久,因此,在13世纪时我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已经传入当地。

明代初期的郑和七下西洋,每一次都要经过印度尼西亚并且登陆进行经济政治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科技文化包括火药在内的传播。

郑和下西洋故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