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帝国厉害还是蒙古帝国厉害?他们是一个种族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匈奴帝国厉害还是蒙古帝国厉害?他们是一个种族吗?,第1张

<<匈奴军队pk蒙古帝国军>>

匈奴军队在远走欧洲后,使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覆灭;而蒙古帝国军的三次西征,几乎征服了整个当时的欧洲。2支军队都是游牧民族组建的铁骑,都完美演绎了游牧民族的“闪电战”。2支军队在吸起了《孙子兵法》的精华和中原领先的兵器煅造技术,灵活的战术和先进的武器是欧洲各国所不能战胜的关键所在。

面对两支优秀的军队,我们来假设下,当他们同时出现在欧亚大陆上会发生什么样情况,将要演绎一场两强对话吗???

首先我们来对两支军队的武器装备做一个比较:两支军队都以骑兵著称,我们首先来看下他们选择的战马,战马是骑兵的根本,没有了战马的骑兵也就不是骑兵了。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我们先来看匈奴的战马:从匈奴贵族坟墓的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到;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蒙古马虽不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因此,蒙古马作为草原战马更较其他马种占有优势。这些优良的战马再配上先进的御马工具--马笼头和便于乘骑的马鞍,大大增强了匈奴军队的战斗能力。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种“尽为甲骑”, 表明战马是匈奴军事的重要组成元素。“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充分显示了匈奴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再看蒙古军队的战马:他们的战马也起源于蒙古马。其特点是,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有人曾说“蒙古马是最接近骆驼的马”。

虽然两种马有同样的名字,这也是历史学家考证,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同一种类的。但在战马上是乎谁也没站到便宜,所以战马在这场对决中,对两支军队都是平等的。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 说到军队,就必须谈到装备兵器,对于处在冷兵器时代的两支军队来说,铁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刀、剑、矛、斧的制造材料上来说,他们没多大差距。而远程进攻武器可以说拉大了两支铁骑之间的差距。

根据考古学家对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匈奴刀剑多以铁制成,还有少量的铜刀。刀大多安装有木柄,分直背弧刃、弧背直刃、直背直刃等几种形制,刀鞘带有装饰物。匈奴短剑多发现于鄂尔多斯地区,具有较明显的鄂尔多斯式短剑的风格,双刃,柄末端常装饰有动物纹饰,有的为铃首或环首。长剑一般长1米左右,双刃,有的有柄,有的无柄,多锈蚀严重,难见其原来面目。匈奴墓葬中出土的斧、矛和戈应是对中原兵器的引进和借鉴。这些匈奴短兵器在辽阔的帝国疆域内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匈奴族特点,与其他民族的兵器有较明显的区别。匈奴的弓多木质,其长可达13米。 匈奴箭镞形制多样,有铜、铁和骨三种质地,其中包括著名的发信号用的匈奴鸣镝。

综观匈奴的兵器,可以看出具有鲜明匈奴特色的为弓矢和长剑,刀子和短剑多是在继承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遗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另外,对中原优良兵器的吸收和引进无疑大大提高了匈奴兵器的杀伤能力。

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短斧;此外游牧民族还有着特有的武器装备,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

这里我们必须说下的是他们的弓箭,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在当时,正式因为蒙古人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才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军队当时已经拥有某些远程的攻城火器。通过与中原的征战,蒙古军队不但掌握了这些火器(火药和火箭)的防御功用,而且还把此类装备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就兵器而言,刀剑可能分不出高下,但用远程攻击武器来比较,蒙古军队比匈奴军队要占优势。在需要近身搏斗的冷兵器时代,士兵装备的坚实与否会极大地影响着军队整体的战斗力。最后我们在来看下两支军队士兵的护甲,护甲作为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保命装备,是不可缺少的。

匈奴人深谙此道,非常重视士兵的保护,他们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庞大的匈奴骑兵。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利用匈奴青铜甲片复原了一件匈奴铠甲,尺寸约为65×50㎝,分前后两片,由众多的圆形青铜甲片组合而成。甲片之间原应用皮条连系,但皮条已腐朽,因此只剩下甲片。

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当然赢得战争最终胜利的因素还有许多,但单从这方面来看,蒙古军队要占点优势。但说什么都是枉然,因为我们首先得造就一个他们同时存在的大陆,然后又把他们的军队从黄土中召唤来。

在战争年代,人们会带着家人隐居在山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例如陶渊明《桃花源》就是这样形成的。至于传说中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一些人带着女战俘隐居在山里,生下了73个孩子。那么这个传说是谁?他是苏联士兵勃日涅科夫

日本战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了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苏联对关东军, 日本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平日里关东军面对来自苏联的猛烈炮火只能夹着尾巴逃跑。他们被打得体无完肤,彻底失败了。83000人被杀,594000人被捕。勃日涅科夫是负责护送日本战俘返回苏联的士兵之一。

1945年12月3日,勃日涅科夫和其他五名苏联士兵护送日本战俘返回苏联。由于天气恶劣大雪封山,司机走错了路闯入地雷区。因此,负责护送战俘的六名苏联士兵中,三人受重伤,一人受轻伤,两人健康,勃日涅科夫是其中的幸运者。至于日本战俘伤亡人数很多,只有10人,9名女性战俘和1名男性战俘。

日本的女战俘

勃日涅科夫的战友对他说:“你带着伤员开车去搬救兵,我留下来看守这些战俘。”勃日涅科夫大义凛然地说:“不,我不能让你有危险!如果你想留下,我就留下!或者你带他们去搬救兵,然后回来接我!”后来,他的战友含泪告别了勃日涅科夫。但是勃日涅科夫真的有那么棒吗?根据他后来的叙述,事实上他早就喜欢上了日本这些美丽的女战俘

苏联护卫队

这是他第三次护送战俘。他知道这些女战俘被押送到苏联后的命运,所以他的内心非常隐忍。碰巧他的同志们没有回来,所以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把男战俘扔进冰雪中冻死,然后用食物把剩下的九个女战俘引诱到山里。因为他有权分发食物,而且是队伍中唯一剩下的人,所以日本的九名女战俘跟着他。

隐居在山里

在隐居山林期间,勃日涅科夫与九名日本女战俘生了73个孩子,同时他也像皇帝一样享受生活。19年来他什么也没做。他每天吃饭睡觉。日本的九名女战俘负责做饭和抚养孩子,还负责开垦荒地。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后,来自日本的九名女战俘联合起来推翻勃日涅科夫的“统治”,而勃日涅科夫成了剥削者。

家庭生活

在后来的日子里,勃日涅科夫不仅要负责家庭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还要做饭、照顾孩子和洗尿布。他无法忍受,于是他带着83岁的家人向莫斯科政府自首。市长震惊地看到这个衣衫褴褛的家庭,尤其是当勃日涅科夫的孩子们饥肠辘辘,眼睛发绿的时候,这让人们感到更加紧张。所以市长让人们很快找到食物,全家人吃了20盆米饭才吃饱。日本妇女的遣返

勃日涅科夫要求政府将他关进监狱,军队以违反命令和盗窃战俘的罪名判处他9年监禁。后来,日本的九名女战俘以强奸罪起诉他,因此政府以几项罪名对他进行了惩罚,并判处他12年监禁。勃日涅科夫松了口气,但他留下了许多负担。后来经过与日本三年的谈判,苏联将这批战争幸存者遣返回日本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剥开一个俄罗斯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蒙古人的血脉。也因此,西方国家们一直有歧视俄罗斯人的传统,他们甚至将位于东欧的俄罗斯人视为“白色蒙古人”。

俄罗斯

而俄罗斯的诸多作风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俄罗斯人对于强权的崇拜,对于专制的超高接受程度和行事的粗暴蛮横,都颇有当年蒙古帝国的作风。而这些行径,很显然与英法德等国的作风大相径庭。

更为重要的是,在俄国成立之前,早在13世纪被西征蒙古大军击败的罗斯诸国,确实被蒙古人纳入了统治范围,统治这片庞大的疆域的蒙古帝国被称为金帐汉国,而这种统治,一直延续了200年之久。

金帐汗国

正是蒙古如此长时间的统治,给如今的俄罗斯留下了许多极为深刻的印记,俄罗斯人中也有许多人有蒙古人的血统,例如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体内就有蒙古人的血统,俄罗斯名将库图佐夫、铁木辛哥等人的体内都有蒙古血统。

既然被蒙古人统治如此之久的时间,再加上行事作风和性格与蒙古都颇为类似,又有许多名人佐证,那么,是不是代表俄罗斯人中蒙古血统很多呢?

并不是,虽然俄罗斯有不少名人体内确实有蒙古人的血统,但是,普通俄罗斯人体内其实并没有多少蒙古人的血统。

俄罗斯美女

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虽然西征的蒙古大军将整个东欧纳入了统治范围,但是,西征到东欧的蒙古军队数量其实很少。最终建立金帐汗国的拔都,继承了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大部分部落,而这部分有多少人呢,是4万户。

4万户蒙古人,充其量也只有10余万人,对比当时东欧大地上数百万计的斯拉夫人,蒙古人这点人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征服俄罗斯的蒙古人数过少,是蒙古难以同化俄罗斯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强大的蒙古西征大军

其次,则由于蒙古对于俄罗斯的统治方式。在征服东欧罗斯诸国之后,蒙古金帐汗国对于罗斯故地的统治,并不是直接统治,而是间接统治。也就是说,金帐汗国对于俄罗斯的统治,不是蒙古人被任命为官员深入基层统治这个国家,而是采取委任统治的方式。

征服各国之后,罗斯人建立的各个公国依然存在。而蒙古通过对于这些罗斯公国的控制,来统治这个广阔的地区,蒙古人并不直接针对普通俄罗斯人。

因此,这种统治方式,虽然能够避免蒙古人人数过少的劣势,也能避免蒙古人太过分散的缺点,但是,也使得蒙古很难深入到俄罗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俄罗斯的影响就更为小了,这自然也不会使得蒙古人的血脉遍布俄罗斯人。

蒙古四大汗国,**为金帐汗国

最后,则与蒙古人的信仰有关。征服罗斯诸国之后,由于蒙古人本身薄弱的文化底蕴,金帐汗国的蒙古人迅速被当地文化同化,而征服金帐汗国上层蒙古人的,并不是俄罗斯人普遍信仰的东正教,而是伊斯兰教。

也因此,当金帐汗国的上层统治者蒙古人普遍了信仰伊斯兰教,俄罗斯人早已大部皈依了东正教。宗教的不同,使得蒙古与俄罗斯人的联姻更少,虽然有不少俄罗斯公国的贵族们与蒙古联姻,但是,这对于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普通俄罗斯人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他们的血脉也没有因此混入多少蒙古人的血统。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一共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以军武实力著称的苏联,一个是以经济实力组成的美国,两个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进行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冷战,在这期间,美国因忌惮苏联的军事实力,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用经济制裁等方式,委婉的遏制苏联的发展。最终苏联因为内部问题走向解体,在苏联解体的时候,强大的苏联军队,到底在干什么呢?为何没有站出来保家卫国呢?具体来说就是,87%的官兵都在忙着退党,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理会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咋回事呢?

苏联的官兵,为何对国家解体如此冷漠,没有全力以赴的进行反抗呢?说起来主要是因为,苏联本身已经让这些士兵们彻底失望。在解体之前,苏联曾经仗着自己实力强盛,发动了一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官兵出现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不愿意继续打仗。

可苏联高层却认为,他们已经在阿富汗战场上,投入了那么多人力和物力,如果选择退兵的话,之前的努力将会彻底失去效果,因此苏联高层用撒谎的方式,欺骗国内的官兵,让他们误以为阿富汗战场一路高歌,获得了大量的胜利。有一些不明真相的苏联官兵,相信了高层的宣传,兴冲冲的去了阿富汗战场,结果发现在阿富汗战场上,苏联官兵都特别的萎靡,没有一个军人的样子,有些苏联士兵甚至直接贩卖军队里的武器和装备。

这些士兵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对战争极度厌恶,不愿意再继续打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联高层大量削减经费,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待遇,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获取资金。那时候,苏联士兵如果离开战场的话,不仅会失去仅有的薪资,甚至还会遭到高层的严厉处罚。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士兵自然对高层特别厌恶,不愿意为他们继续征战,因此苏联解体的时候,前线的士兵纷纷拍手称快,准备结束战争回国跟家人团聚。

苏联解体后,士兵的国籍是遵循两种分配规则:一、选择回原籍;二、加入军队所在地的国籍。

一、苏联解体,士兵面临着分配国籍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两个庞然大国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开始了长时期的冷战,但是美国有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做支撑,而苏联虽然重工业发达,但是轻工业全部依赖进口,再加上苏联***的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导致苏联的经济出现恶化,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了。

但是苏联以前是一个国家的时候,它们的军队采取的是义务兵制,一支军队中有着来自不同的原苏联加盟国的士兵,现在苏联解体了,加盟国也就纷纷独立了出去,士兵也就不能再在同一支部队里服役了,所以士兵的分配国籍问题必须要处理好。

一、选择回原籍

对于一些才刚刚入伍的士兵来说,他们可以说是幸运的或者也是不幸的,因为刚刚穿上军装没有多久,原本强大的国家就没有了,保家卫国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于是对于这些士兵,根据入伍前登记的资料,原来是什么加盟国的现在就还回到原加盟国去,当然这个过程,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过渡,不能出现新的骚乱。

二、加入驻军所在地的国籍

还有一些士兵入伍年数已经很久了,那么他对所在的驻军地有了感情,而且为部队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如果一刀切将他们赶回原籍,必然会让他们心中产生不满,这时士兵可以向所在部队申请,留在驻军地,而部队也可以向向驻军地所在的国家出示证明,并附上士兵个人申请,经过驻军地所在的国家的批准后,士兵就可以拥有驻军地所在的国家的国籍。

当时有两种分配方式,一种是根据士兵原籍地,另一种是根据士兵的驻守地,士兵们自己似乎在当时有选择权。

在1985年,苏联军队高达550万。1990年时,苏联依然维持了400万大军。等到苏联解体时,作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国”,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绝大部分遗产。一次性接收了其境内的170万苏联部队,外加几十万的海外兵团也回到了俄罗斯境内。

总的来说,苏联解体后,驻扎地的士兵如果不属于该国的,基本都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很少有留在当地作为该国士兵继续服役的。一些士兵回到自己国家后,也有继续当兵的,总之经过几年的调整后,士兵们也基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不过,人可以随便走,装备要给我留下。尤其是导弹,飞机和军舰等高科技含量的武器。

一般来说,也是按照驻地划分的。修在哪个共和国的军事基地,连同里面的所有兵器设备,都由该国获得。所以很多加盟共和国都有大批苏制火炮、战车和飞机。但大头还是在俄罗斯手里。估计俄罗斯继承的苏联常规武器占总数的80%左右。

四大舰队,北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基本上归俄罗斯所有,黑海舰队则由乌克兰和俄罗斯瓜分(俄罗斯一直想继续以独联体舰队的形式合并存在,乌克兰不干)。

核武器,除了俄罗斯继承外,其余境内布置有核基地的乌克兰、哈萨克、白俄罗斯,都自愿放弃核武器。

综上来看,在苏联解体之后,最大的受益方莫过于俄罗斯了众多高素质士兵都选择前往俄军服役,很多士兵为了在俄军中获得足够高的重视和报酬,都选择留了下来,而且武器也大多被俄罗斯继承。

西方有句谚语:“剥开一个俄国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蒙古人的血脉”,意思就是讽刺俄国人生性好斗,那是继承自蒙古人的基因,所以俄国人也被西方人心有余悸的称为“白色蒙古人”。

戈东诺夫王朝的建立者沙皇鲍里斯·戈东诺夫在受洗前就是鞑靼人,他的妹妹伊莲娜差点有机会成为俄国第一位女沙皇,她也是俄国首位沙皇伊凡四世的儿媳,并生下了米哈伊尔,俄国沙皇制度下,总共有六位蒙古血统的皇后,由此可见沙皇家族中的鞑靼血统渊源。

列宁的奶奶就是卡尔梅克人,说卡尔梅克人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但当年率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渥巴锡,就有很多人听说过。当年渥巴锡率领十七八万人不远万里东归故土中国,还获得了乾隆帝的友好接待。而当时没有来得及跟着渥巴锡走的土尔扈特一部人则一直留在了俄国境内,他们后来被称为卡尔梅克人,直到现在,俄罗斯联邦境内还有一个卡尔梅克共和国。

被称为沙俄第一名将的库图佐夫、苏联元帅铁木辛哥、乃至苏联解体时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这些名人也都具有蒙古血统。

不仅仅是王室贵族或政治人物,很多久负盛名的俄罗斯科学家也有蒙古人的血统,其中最出名的是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他,母亲就有蒙古族血统;因提出了条件反射学说而被广大青少年熟知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同样也有蒙古血统。

俄罗斯境内族群分布地图

据统计,当年在俄国具备蒙古血统的大公足足有九十二个之多,他们产生了三百多个贵族姓氏,所以现在的科学家认为,每7个俄罗斯人之中,至少就有一个人具有蒙古人的血统。

目前的俄罗斯人中看不出有太多蒙古血统,相对人口众多的俄罗斯民族(俄罗斯联邦境内有近12亿),蒙古族(蒙古族人在俄罗斯境内不超过200万,加上鞑靼族等近亲不超过1000万)毕竟是少数民族,经过几百年的融合稀释,面孔中的欧洲特征自然是要多上一些。但仔细看看俄罗斯人与近邻德国人和波兰人的不同,肯定还能看到蒙古人种的影子!

成吉思汗铁木真,是一位传奇人物。

成吉思汗曾荡平西域地区,为我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元史》也肯定了成吉思汗的军事贡献,说他曾经灭掉四十个国家,为扩大蒙古的影响力建立了非常突出的功勋。

根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们、大臣们,都曾经在欧亚大陆留下足迹。成吉思汗本人曾经平定过撒马尔干等地区,将刀锋指向中亚。术赤曾经在成吉思汗的命令下,在咸海、里海之间驻扎,后来,成吉思汗还将咸海的西花剌子模、里海的北部封赏给了术赤。阿富汗一带也曾经留下过蒙古人的足迹,拖雷曾经攻克过也里城。据说,也里就是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

而根据《新元史》记载,从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到蒙哥统治时期,蒙古士兵曾经多次征伐印度,但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战绩。那么,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为何没征服印度?为何没取得理想的战绩?

 

印度有着多种地理要素,这影响了蒙古骑兵

作为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首领,成吉思汗并没有想放过征伐印度,他麾下的蒙古将领也并没有真的放过印度这块土地,因为征服印度对成吉思汗来说并不是全无好处。根据《新元史》记载,与成吉思汗存在矛盾的花剌子模国就与印度有些关系。花剌子模国东南部,就是印度河。也就是说,印度河可以作为进攻花剌子模国的地理要件。

在成吉思汗征伐西域的过程中,一些将领曾经带着自己的士兵到过印度,并夺取了一些城池。例如窝阔台就曾经对印度河下游进行了一番进攻。在搜捕花剌子模沙王朝末代国王札兰丁的过程中,将领巴剌那颜、土尔台曾经渡过印度河,攻破了壁耶堡,在木而滩等地进行破坏。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巴剌那颜曾经通过印度河的东岸,来到木勒坛。由于实在找不到札兰丁在哪里,巴剌等人一直不遗余力地进攻木而滩城。然而,一向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在进攻木而滩等地之后,却做出了这样一番抉择。

 

根据《蒙古帝国史》等资料记载,印度当时的气候非常炎热,以至于蒙古军队完全无法忍受,只能在抵达木而滩之后选择班师。《多桑蒙古史》对蒙古士兵因为暑热而班师之事,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在包围木勒坛的过程中,蒙古军队已经想好了如何攻取木勒坛。由于木勒坛附近没有巨石,蒙古军队为了炮攻木勒坛,便打算用河中的弃车装些巨石以便围攻。然而,尽管木勒坛并不难以攻取,天气却成了严重阻碍蒙古军队攻城的重要因素。由于实在不耐酷热,追击札兰丁的蒙古兵只好放弃继续深入印度,重新渡过印度河,与主力汇合。

除了气候之外,蒙古士兵所面对的印度,还存在着水流、山地等其它地理因素方面的屏障。根据《新元史》上的一些细节记载,印度地区不但暑热难耐,还有着山脉天险。不但有着固斯大山、印度河,靠近阿拉伯海,还和沙漠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通过对成吉思汗时期的地图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蒙古帝国想要完全征服印度,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的印度与大汗帝国之间,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即便是现在的专业登山运动员,要登山喜马拉雅山脉,都有可能在高原反应的折磨下直面死亡的威胁,更何况是没有专业防护设备的古人了。如此看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能够一直打到印度河已经很不容易了,路途遥远再加上高原反应折磨,这一路走来,想必蒙古军队已经很是疲敝,再遭遇高温的折磨,怎么还有耐心继续。

 

战争中的损失巨大,蒙古战略调整

公元1219年,由于花剌子模的阿拉乌丁杀害正使,剃光了两位副使的胡须,向蒙古将领表示不怕开战,且拒不交出杀害商队成员的凶手,成吉思汗非常愤怒,亲自率领大批人马征讨花剌子模。经过了一番争斗,花剌子模的大部分领土都落到了蒙古的手中。阿拉乌丁逃到了里海的一处小岛之上,不久就凄凉地死去。

阿拉乌丁去世之后,其子札兰丁占据嘎自尼,继续与成吉思汗为敌。为了阻击札兰丁,成吉思汗派遣失吉忽都虎前往喀不尔山。在与失吉忽都虎交战之前,札兰丁就已经击败了一群来攻堡的蒙古兵,并杀死了他们之中的千余人。在与失吉忽都虎的交战过程中,札兰丁与失吉忽都虎一开始互有胜负,后来就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根据《新元史》记载,札兰丁让手下的士兵与失吉忽都虎的士兵下马对战,等到酣战之时,在上马厮杀,冲击蒙古军队,在这样的战术下,失吉忽都虎大败而归。对于札兰丁与蒙古军队的这场对决,各类资料总结的数据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有的资料认为,蒙古军死伤了15000人,有的资料则认为,札兰丁击败了失吉忽都虎率领的三万人。虽然数据不同,但是两份资料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蒙古士兵确实曾经在札兰丁手上折损不少兵马。

 

由于札兰丁的队伍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不和,成吉思汗找到了击败札兰丁的时机。听说札兰丁已经离开了嘎自尼,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急速追击札兰丁,一直将札兰丁追到了印度河。札兰丁想要渡过印度河逃走,成吉思汗就趁着夜色列阵,将札兰丁包围了起来。为了不被成吉思汗生擒,札兰丁策马飞奔,从几丈高的山崖上一跃而下,投到了印度河中,通过泅水的方式逃脱了。

然而,尽管打败了札兰丁,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却并不那么高兴。因为在和札兰丁作战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的部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根据《新元史》记载,虽然蒙古军队取得了胜利,但是伤亡人数与各项损失,实际上是多于札兰丁的。从《新元史》、《草原帝国》等资料来看,在征讨、追捕札兰丁的同时,蒙古将领们还要同时完成包围延安府、平定嘎自尼叛乱等多项军事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稳定好已经攻取的城池地盘已经有些困难了,再分一部分精力去占据印度,实在是分身乏术。于是,看着追捕札兰丁的任务一时无法完成,又有暑热天气的阻隔,不想继续在多线作战的蒙古军队,也许在战略上选择了调整。

 

成吉思汗的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新元史》等多种资料的分析与汇总,可以发现,成吉思汗也曾经将征伐印度当成过军事任务,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无法得志。除了兵力的折损与印度的地理因素之外,成吉思汗本人的思想转变也对蒙古帝国不再继续征伐印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来到东印度国的时候,看到了一种角端神兽,于是立刻选择了班师。《新元史》也记录了成吉思汗遇到神兽的事情,不过与《元史》的记载有些细微的差别。根据《新元史》记载,由于道路的艰险,原本打算到唐古特平叛的成吉思汗选择了改道去撒马尔干。

为了让成吉思汗赶快班师,有一个人对成吉思汗说了这么一件事:成吉思汗身边的大臣们看到了一个神兽,长得像鹿又有马尾巴,还会说出“你们的君主应该早早回程以躲避干旱的天气”这样的话。听说有这样一种神兽,还会说人话,成吉思汗认为是神明指点,于是选择了班师。通过《元史》与《新元史》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故事中,人们认为成吉思汗可能是因此,这才选择班师。

 

不过,成吉思汗没那么迷信。

他选择班师,多少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但应该不会是神兽,而是身边的大臣。一些学者认为,成吉思汗的班师与耶律楚材的劝谏有一定的关系。耶律楚材认为,连日以来的劳师远征已经让蒙古军的后勤出现了严重不足,而且士兵们大都对印度的环境比较陌生,如果继续深入进攻印度,势必会造成重大损失。

早在嘎自尼、巴鲁安等地,蒙古军队就存在着后勤不足、将领们不熟悉战地形势等问题,根据史书记载,由于奔赴嘎自尼的时候太过紧促,士兵们来不及做饭,经常是手捧一把米就填了肚子。到了巴鲁安的时候,成吉思汗巡视战地,却发现许多将领根本就不知道战地形势,于是狠狠地谴责了他们。常言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成吉思汗非常了解自己的将领与士兵,在他看来,虽然自己的军队已经多次取胜,斩获颇多,但是再去深入进攻印度,很可能会失利的。耶律楚材的建议,正好符合他心中所想,于是考虑蒙古军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成吉思汗选择了班师。

 

印度也许是一个盟友

从历史的客观环境来讲,成吉思汗暂时搁置对印度的征服计划,可能还有增加交好国家这条原因。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印度奴隶王朝,有一位比较有能力的苏丹,他的名字叫伊勒图特米什。他在位期间,曾经重新确立印度的货币制度,对曼杜尔等印度地区进行了征服。对于和蒙古的交流,伊勒图特米什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在花剌子模的札兰丁与成吉思汗的军队进行争斗的过程中,伊勒图特米什选择了拒绝与札兰丁结盟,在他看来,和成吉思汗作对并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

在印度河一带,札兰丁曾经击败过印度的一些部众,听说了巴剌在追击他,他还想要进入得里。伊勒图特米什担心札兰丁会对印度造成破坏,于是打算让札兰丁去木而滩地区。不愿意奔赴木而滩的札兰丁,与喀阿札的士兵进行了一番争斗,并击败了他们。札兰丁的举动,让伊勒图特米什非常不满,因此派人驱逐了札兰丁。

此时,因为成吉思汗与花剌子模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的成吉思汗还没有放弃追击札兰丁。印度的苏丹在驱逐札兰丁的人马,成吉思汗也在追捕札兰丁的余党,双方拥有着共同目标。伊勒图特米什反对与成吉思汗为敌,又与花剌子模的札兰丁有矛盾,这样的苏丹所管理的印度,非常适合成为成吉思汗的联合对象。

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深沉且懂得军事的人,印度的苏丹不愿与自己为敌,又和自己有共同的敌人,这样懂得军事的人不可能想不到联合印度的好处。多一个交好国家,总比多一个敌国要省心得多。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成吉思汗与他的蒙古骑兵暂时放弃了印度,选择了班师回朝,这并不是因为惧怕,也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印度有多么强大。这样的舍弃,也许是成吉思汗的一个聪明决定。

/来自网络,侵删。

匈奴帝国厉害还是蒙古帝国厉害?他们是一个种族吗?

<<匈奴军队pk蒙古帝国军>> 匈奴军队在远走欧洲后,使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覆灭;而蒙古帝国军的三次西征,几乎征服了整个当时的欧洲。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