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与匈奴在雁北攻防的全面解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与匈奴在雁北攻防的全面解读,第1张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主题,一是云中、定襄、雁门、代四郡防御体系解读,二是西汉初年代地历次战争浅析。 云中、定襄、雁门、代四郡的防御体系 前面两篇文章我们分别分析了六盘山和陕北高原一线汉匈的攻防情况,在汉匈百年战争的历史中,西汉北部长城一带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无论匈奴人侵汉,还是汉军出击匈奴,这里大多时候是首选之地,在围棋中有个词汇叫天王山,说此地为双方必争的天王山并不为过。而从中国几千年的中原与游牧的战争史中,这个地区也是重中之重,此地得失,关系到双方的兴衰。我们还是依惯例,上一张地形图,先有个整体印象。 汉北部四郡示意图 图上绿色虚线为几个边郡的边界示意,我这里简要介绍下,这个区域北面是长城、阴山一线,西部是黄河、吕梁山脉,东面是太行山脉,我还是上一张地形图吧。 汉北部四郡地形示意图 下面是局部放大示意图 汉北部四郡地形局部示意 这里看得应该很清楚了,我们看下匈奴人的行军路线 匈奴人攻击线路示意 匈奴人从鄂尔多斯草原进入大同盆地,在这里有四个方向可以选择,向东去往北京方向(幽州),向东南方向进入华北平原的涿郡,向南去往太原临汾方向,西南有一条在吕梁山脉中的山路可以直插临汾盆地然后进入关中。这里有个位置非常重要,就是大同,古称「 ”平城”,这里在后世北魏王朝的时候曾经建都于此。刘邦与匈奴的白登之战也发生在这里。我们把关隘加上看下 各个关隘的位置恰好就是匈奴人进犯的路线上,图中圆点这道弧形,就是由各个关隘组成的防卫线。偏关、宁武关、雁门关俗称内三关,是游牧民族南下关中地区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非常之重要,是历代重兵把守的地方。金庸先生所著《天龙八部》里萧远山跳崖的那个地方就是雁门关,不过具体从哪座山峰跳下去的就不得而知了。 而三关之中宁武关的压力是比较大的,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喜欢沿着河谷前进,这里有水和草,对于马背上的民族,保护好战马对于他们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图上我们没有标注,沿着宁武关这带峡谷的那条河现在并不大,好像叫灰河,这个不深究了,总之这里有一条河,匈奴人沿着河谷直下临汾盆地就到了崤函通道处,向西可以进犯关中,向东进入洛阳盆地,这里是西汉司隶所在,是王朝的命脉。不过崤函一带的防守也不是盖的,除了战乱年代,通常的盛世王朝,没有游牧民族能够到达此地,到了也是送死,汉代的交通已经开始变得发达,由大的驰道组成的全国交通网,可以让汉军快速增援京畿地区,来到这里的游牧民族基本上会成为瓮中之鳖,所以他们也不傻,跟边郡抢掠一番就撤退了。 临汾盆地示意 我们看下东侧,图下下面 赵国大三角防卫布局 东侧最重要的关隘就是飞狐口,有学者对战国时期赵国的战略布局进行过分析,结论是晋阳、代地、邯郸组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格局,相互之间两两相连构成了赵简子战略布局的主体,三个地点互为犄角,让赵国进可攻、退可守,而代地在三角形格局的最上端,雁门关和飞狐口掐住三角形的两个腰。而这两个点如果在中原王朝掌控之下,则赵、代之地乃至整个中原则形式安稳,若被游牧民族或者叛乱政权所控制,则晋阳(河东)、邯郸(河北)必然陷入险境。这里做下说明,雁门关在汉代称作「 ”句住塞”所在的山为「 ”句住山”,所以我们看古代文献时候,里面的句住就是指的雁门这带。 在冷兵器时代,重要地点的关隘一旦失守,造成的危险非常之大,文帝时匈奴人攻破萧关的时候,曾造成了汉庭极度的慌乱。安史之乱后,吐蕃人就是攻破萧关,然后轻易就占领了长安城。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代地”已经成为了一个战略要地,事关中原和华北的安危。战国赵人「 ”灭中山国”以至「 ”代道大通”,并建立了完整的交通网络,代地北面就是著名的「 ”北边道”。代地从狭义来讲指的就是「 ”代郡”,从广义来说指的是汉朝初年的「 ”代国”,涵盖了「 ”代、云中、雁门”三郡的地域。汉高祖也因此发出「 ”代地吾所急也”的感叹,以致兴兵北上,结果遭遇了「 ”白登之围”的惨败。 西汉部分交通路线 这里我只是显示了西汉的主要三条道路,从研究来看,汉代的公路网还是比较发达。不过这时候关隘的作用就非常大了,如果没守住关隘,所修大道就成了给敌人修的,赵修的公路也的确帮了秦国的忙。代地东端是茫茫的太行山脉,太行山上有著名的「 ”太行八径”,也就是有八条山路可以穿越太行山,我们来看下。 先看下南部的几个吧 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 滏口陉、白陉、太行陉三条道路位于长治盆地,同样每条陉的尽头都设有关隘。如果闯过关隘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轵关陉位于太行山最南端,已经靠近黄河,河对岸就是洛阳城,不过过黄河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 ”孟津渡”,即便闯过轵关的重兵把守,黄河对岸的孟津渡也是难以逾越的一道铁关。不走轵关陉而向西南走是关中的方向,这里自然一样是重兵把守。如下图所示。 轵关陉南部示意 井陉位于太原盆地的东部,是太原通往华北平原最近的一条通路,井陉中间就是赫赫有名的娘子关,井陉尽头还有一座关隘叫土门关,六十公里的道路上设置两座关隘,可见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出了井陉十几公里就可以到达石家庄,汉时是真定国国都所在,也是常山郡郡府所在。 井陉 井陉西部 再往北是太行山八陉里最重要的区域,也就是前文讲到的大三角形布局的两个腰的位置。 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狐陉不仅设置了三道关隘,还修建了长城,军都陉沿着桑干河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峡谷中穿过,沿途也设置了两道关隘,同时也建了长城来防护。匈奴人频繁骚扰边郡的时候,汉王庭曾经打算把边郡的民众迁徙到居庸关地带,这里的防护的确可算固若金汤,后世北京成为都城与这里有利的防守地形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往西部看。 飞狐陉西 飞狐口向西是滹沱河形成的忻定盆地,沿途先经过平型关,然后到达雁门关,当年日本人就是沿着这条路进入的太原,历史不忍回首啊。从雁门关到到居庸关,沿着太行山脉大概30公里的距离,设置了七道关隘,此地之重要不言而喻。 我们再看下三关及飞狐口一带整体地形。 大同盆地防御圈 绿色部分就是本文讲述的防御圈,在汉武帝收复河南地之前,这一带是匈奴频繁侵扰的地带,有明确入侵事件、地点的就有11次之多,是各个地区里被入侵次数最多的地带。 最北阴山一线是秦时候的长城,我们称之为外长城,我们圈定的防卫圈里面一圈由内长城组成,北边有杀虎口、得胜口、张家口三道关隘,同时有善无、平成、白登、马邑几座军事重镇。在外层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用来守护大同盆地的安全,而一旦大同盆地失守,游牧民族的铁骑将直接进到内三关、飞狐口一线,汉军将没有了退路,陷入被动防卫状态。而一旦这条线失守,河东和河北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将陷入游牧民族铁蹄的蹂躏之下。我们局部放大看下。 大同盆地防御圈西 大同盆地防御圈东 我们前文提过,广义的代地是包括北方几个边郡的,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来,雁门与代之间交通比较方便,还有一条桑干河,可雁门云中这侧隔着晋北的高山,为了避免防卫面积太大,同时为关键的大同盆地增加一层保险,汉王庭采取分郡而治的方式,先是修建了「 ”云中”城以立云中郡,后又将云中东北部分出来设立定襄郡。 云中、定襄示意 之后又相继建建设了一些都尉和要塞,增强云中和定襄一带的防御力量 云中、定襄防卫体系 我们再换个角度看下 云中、定襄北部 匈奴人频繁从北部入侵代地,说明北部肯定有道路通往单于王庭所在地区,这点从史籍上有一些端倪,我们看下。 汉初,「 ”(韩王)信之入匈奴,与太子俱,及至颓当城,生子,因名曰颓当”。 说明「 ”颓当城”在汉初就已存在,是单于庭和代地之间的交通路线上的重要一站 《战国策》 「 ”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 《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十九年(前307),「 ”遂之代,北至无穷”, 《资治 通鉴·周纪三》胡三省注,「 ”自代北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曰无穷”。 以上史籍中都说道,代北有一处叫「 ”无穷” 学者对此二地有过考证,基本上异议也很少,我们这里就不做考证了,如上图所示,「 ”颓当城”在阴山北侧,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附近。而「 ”无穷”位于张北县北。 从上面图可以看到,颓当城向南正对着云中郡东北部,当年匈奴人走的路线已无处可考,不过看现在地图,正对着颓当城是省道101。根据我们的经验,现在的很多道路与古道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做过实地考察,但S101的存在,这里应该是阴山中的一个峡谷地带。当年匈奴人很可能就是从这条线路入侵云中的。从汉庭在云中东北的布置我们也能看出来,一个小小的东北角就部署了三个中部都尉,说明这个点是防御的重点。云中西南角黄河边上有沙陵和阳寿两个边塞,与云中城一起承担着云中西部的防御。云中南部设置了一个西部都尉,这个点应该防守压力不大。 我们看下东北 云中、定襄东北 东北的防守压力也不小,张家口这个关隘直接与匈奴人的势力「 ”无穷”相接,张家口南部设置一处东部都尉,而中部设置了一处中部都尉。这一带丘陵比较多,不像云中一带有鄂尔多斯草原,对于游牧民族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所以东北无穷这一侧所面对的压力应该不如云中。 云中、定襄两郡的设置,明显减轻了雁门、代的防御压力,外长城、内长城、太行山组成了三道防卫线,而内长城与外长城之间云中和定襄形成了150公里强的战略纵深地带。这样的防守体系,后来汉武帝千里出击也将这里作为战备和物资供应的基地。 汉初代地历次战争的解析我们放到下一篇文章来写吧,这篇文章就写到这里,本文用了大量来讲述汉匈在代地这一带的攻防情况,为了更清晰,我们将进行了拆解,方便通过地图,来增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原句: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

释义:把大军铺开驻扎在地势过于复杂的大片地方,是完全违反军事学的错误措施。

出处: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魏文帝曹丕。

句子读音:bāo yuán xí xiǎn zǔ ér jié yíng 

重点词:

包:通“苞”,草木丛生的地方。

原:高平之处。

隰:低湿的地方。

险阻:地势险要的处所。

兵家谓讲用兵之道者也,古为专门之学。《汉书》分兵家为四:曰权谋,谓以奇用兵,先计后战;曰形势,谓离合背乡,变化无常;曰阴阳,谓明于五行,顺时而发;曰技巧,谓器械机关及射击之术。后世之兵学家皆其流也。

兵家(军事家)是讲求、研究用兵之道的人。古时候设有专门的兵家学说。《汉书》将兵家/军事家分为四种:一即兵权谋略家,是以奇(奇正之术)用兵、先谋划后攻战的军事家;一即兵形势家,是指挥军队分合后退背向、变化不定军事家;一即兵阴阳家,是通晓五行推算、顺应时势而行动的军事家;一是兵技巧家,是讲武器机关和射击训练的军事家。后来的兵学家,都是它的支流。

兵家:1、古时研究军事问题的学派2、指军事家或用兵的人

个人认为段首的“兵家”,两个译法都可以;而“《汉书》”后面的“兵家”应是第2种译法;

谓,通“为wei”,相当于 是。

“古为专门之学”,“为”若读第二声,即译为“是”;若读第四声,则是动词为(之),省略了宾语,译为 替。

个人认为这里应取决于段首的“兵家”作何译。因我最后将其(兵家)译为“军事家”,所以这里的“为”我就译为动词了。

背乡,“乡”通“向”,第四音。

权谋、形势、阴阳、技巧,结合上下文场景,应是指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

而这四句里的两个“为”,两个“谓”,都是“为”的意思,译为“是”。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

原诗:《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2、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3、不期,难以预料。

4、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5、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6、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7、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扩展资料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策林》 《几策》 《将苑》 《刘子》

《六韬》 《权书》 《三略》 《素书》

《鬼谷子》 《虎钤经》 《潜夫论》 《守城录》

《司马法》 《尉缭子》 《握奇经》 《八阵总述》

《百战奇略》 《范子计然》 《纪效新书》 《历代兵制》

《六韬佚文》 《美芹十论》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孙子算经》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吴子兵法》

《言兵事书》 《阃外春秋》 《便宜十六策》 《古今刀剑录》

《何博士备论》 《李卫公兵法》 《司马法逸文》 《《兵法》辑佚》

《《新书》辑佚》 《《战略》辑佚》 《敦煌写卷六韬》 《群书治要六韬》

《水战兵法辑佚》 《卫公兵法辑本》 《银雀山尉缭子》 《曾胡治兵语录》

《翠微先生北征录》 《黄帝问玄女兵法》 《军政、军志辑佚》 《太公兵法佚文》

《曹操《兵法》辑佚》 《大通上孙家寨汉简》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武侯八陈兵法辑略》 《《范蠡兵法》辑佚》 《《孙子略解》曹操注》

《李筌注《孙子兵法》》 《太公兵法佚文附录》 《陶弘景注《鬼谷子》》 《银雀山汉墓竹简六韬》

《诸葛亮注《阴符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